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PI)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收录的PI相关TMA的案例报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PI)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收录的PI相关TMA的案例报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对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TM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37篇,涉及患者92例,其中男性46例(占50.00%),女性29例(占31.52%),性别不详17例(占18.48%);平均年龄为(61±13)岁。TMA的中位发病时间为64 d,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少尿/无尿为主。因1例患者出现2次TMA,则合计93例次TMA,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中位值为19.5×10^(9)/L,其中0~50×10^(9)/L的患者最多(52例次,占55.91%);64例次患者(占68.82%)的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其中>177~445μmol/L的患者最多(32例次,占34.41%)。停药和支持治疗后(共93例次),76例次患者(占81.72%)痊愈/好转,6例次(占6.45%)有后遗症,5例次(占5.38%)死亡。PI相关TMA中,主要涉及的药物为卡非佐米(67例次,占72.04%)。结论:应重视PI所致TMA,应用PI时应考虑患者性别、药物种类等因素;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尽早识别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PI)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收录的PI相关TMA的案例报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对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TM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37篇,涉及患者92例,其中男性46例(占50.00%),女性29例(占31.52%),性别不详17例(占18.48%);平均年龄为(61±13)岁。TMA的中位发病时间为64 d,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少尿/无尿为主。因1例患者出现2次TMA,则合计93例次TMA,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中位值为19.5×10^(9)/L,其中0~50×10^(9)/L的患者最多(52例次,占55.91%);64例次患者(占68.82%)的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其中>177~445μmol/L的患者最多(32例次,占34.41%)。停药和支持治疗后(共93例次),76例次患者(占81.72%)痊愈/好转,6例次(占6.45%)有后遗症,5例次(占5.38%)死亡。PI相关TMA中,主要涉及的药物为卡非佐米(67例次,占72.04%)。结论:应重视PI所致TMA,应用PI时应考虑患者性别、药物种类等因素;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尽早识别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