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留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鞘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1
作者 张恒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2期1-4,共4页
分析保留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鞘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筛选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380例患者,将行保留肠系膜下动脉者190例作为实验组,术中打开肠系膜下动脉者纳入参照组,对比两组术中... 分析保留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鞘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筛选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本院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380例患者,将行保留肠系膜下动脉者190例作为实验组,术中打开肠系膜下动脉者纳入参照组,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肺部感染情况等指标。结果 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253淋巴结清扫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均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总数、253淋巴结清扫总数、253淋巴结阳性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肺部感染、肠梗阻、切口感染、尿路感染、乳糜漏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得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鞘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健康与安全,术中风险小,出血量低,手术时间减少,整体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手术 肠系膜下动脉 血管鞘 淋巴结
下载PDF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灌注治疗下肢缺血的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王小雨 罗小波 +1 位作者 黄勇 夏玉萍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5期590-594,603,共6页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 ECMO)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灌注治疗下肢缺血的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20例经股静脉-动脉(V-A)插管建立ECMO并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 ECMO)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灌注治疗下肢缺血的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20例经股静脉-动脉(V-A)插管建立ECMO并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灌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的不同将其分为缓解组(n=8)与未缓解组(n=12),随访6个月后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13)和死亡组(n=7),分析影响下肢缺血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的因素。结果治疗6 h,未缓解组患者血流量、血流速度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缓解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两组患者脑利钠肽(BNP)均高于本组治疗前,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未缓解组患者MYO、CK水平均高于缓解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6 h的MYO水平、CK水平、血流量、血流速度均不是患者发生下肢缺血的影响因素(P﹥0.05)。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性别、治疗6 h BNP水平、治疗前及治疗6 h MYO水平、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6 h的BNP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V-A ECMO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灌注可有效缓解下肢缺血症状,但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需综合干预,治疗6 h后的BNP水平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可作为V-A ECMO置入7 F血管鞘行下肢远端灌注患者预后预测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鞘 下肢远端灌注 下肢缺血 并发症 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
下载PDF
保留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鞘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谦 黄晓旭 +3 位作者 王烨 汪嘉伟 夏亚斌 许力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保留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血管鞘清扫253淋巴结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期间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 目的探讨保留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血管鞘清扫253淋巴结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期间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115例。将行术中打开IMA血管鞘患者(68例)设为对照组,行保留IMA血管鞘患者(47例)设为保留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253淋巴结清扫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淋巴结的清扫总数、253淋巴结总数及阳性数、吻合口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术后肠梗阻、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及乳糜漏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保留组253淋巴结清扫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更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总数、253淋巴结清扫总数、253淋巴结阳性数术中输血、吻合口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术后肠梗阻、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及术后乳糜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IMA血管鞘清扫253组淋巴结,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提高术后首次通气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在围手术期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手术 肠系膜下动脉 血管鞘 淋巴结
下载PDF
血管鞘在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武国德 张廷华 +3 位作者 王欢 李珍花 张学范 梁德胜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69-71,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把血管鞘稍作改制作为引流装置在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中应用的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2004年以来对头颅CT扫描诊断的1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以血管鞘作为引流装置实施血肿微创引流手术,观察手术的操作、引流效果... 目的介绍一种把血管鞘稍作改制作为引流装置在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中应用的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2004年以来对头颅CT扫描诊断的1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以血管鞘作为引流装置实施血肿微创引流手术,观察手术的操作、引流效果、并发症。结果用改制的血管鞘作为引流装置行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引流术,1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其中6例患者经过复查头颅CT调整了塑型的引流管头端增加了血肿引流量,术后扫描的CT图像无伪影。术后平均拔管时间为7.5 d,血肿平均引流量为85%。手术患者死亡2例,1例死于吸入性窒息,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改制的血管鞘作为引流装置用于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血肿引流术中可行性好,安全有效,且具有头端根据需要能塑型及带管引流中复查CT无伪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鞘 基底节区脑出血 微创血肿引流术
下载PDF
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预防血液病病人改良赛丁格技术下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瑛 朱霞明 《全科护理》 2017年第28期3541-3542,共2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的改良赛丁格技术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与传统解剖刀片扩皮法在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4月—2015年6月300例血液科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的改良赛丁格技术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与传统解剖刀片扩皮法在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4月—2015年6月300例血液科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采用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刀片扩皮法。比较两组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后疼痛感、穿刺点渗血、渗液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B超引导的赛丁格技术下采用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行PICC置管,能减少置管的疼痛感及术后24 h内渗血、1周内渗液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赛丁格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管鞘扩皮法 疼痛感 渗血 渗液
下载PDF
6F血管鞘在细径静脉的自体标准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曾莹晖 吴潮清 +3 位作者 唐盛 韦俏宇 姚璐 彭小梅 《微创医学》 2021年第4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6F血管鞘在细径静脉的自体标准动静脉内瘘(AVF)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自体标准AVF术的慢性肾衰竭[估算肾小球滤过率<20 mL/(min·1.73 m^(2))]细径静脉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自然状态下头静脉内径为1.5~2.0 ... 目的探讨6F血管鞘在细径静脉的自体标准动静脉内瘘(AVF)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自体标准AVF术的慢性肾衰竭[估算肾小球滤过率<20 mL/(min·1.73 m^(2))]细径静脉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自然状态下头静脉内径为1.5~2.0 mm)共100例,随机分为血管鞘手术组(n=50)和常规手术组(n=50)。常规手术组采用自体标准AVF术的常规手术方法,血管鞘手术组在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之前先用6F血管鞘直接机械扩张及间接液压扩张头静脉,其他操作同常规手术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当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内瘘通畅情况,术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头静脉流出道内径、内瘘自然血流量并评价内瘘成熟率,记录术后并发症(狭窄、闭塞)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当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的内瘘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2天、1个月、2个月、3个月,血管鞘手术组的头静脉流出道内径大于常规手术组;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血管鞘手术组内瘘自然血流量大于常规手术组(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内瘘成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3个月,血管鞘手术组的内瘘成熟率高于常规手术组(均P<0.05)。术后12个月,血管鞘手术组患者的内瘘相关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在细径静脉患者中使用6F血管鞘行自体标准AVF手术效果明显,可扩大头静脉流出道的内径,增大内瘘的自然血流量,促进内瘘成熟,减少内瘘狭窄和闭塞。而且6F血管鞘价格便宜,术中使用6F血管鞘扩张血管操作简单、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血管鞘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胃癌淋巴结清扫与血管鞘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何裕隆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5期470-472,共3页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血管鞘
下载PDF
血管鞘技术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乃全 孙广萍 《中国血液净化》 2017年第8期566-570,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鞘技术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 2010年8月~2016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动静脉人工内瘘手术的患者共102例,随机分2组:传统组49例,采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的传统术式;改良组53例,采用血管... 目的观察血管鞘技术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 2010年8月~2016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动静脉人工内瘘手术的患者共102例,随机分2组:传统组49例,采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的传统术式;改良组53例,采用血管鞘置入扩张的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改良术式,比较2种术式的内瘘通畅率、内瘘血流量和透析时平均血流量。结果 102例手术中有5例失败,均为传统术式组,其余手术均1次成功。分别选择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3个阶段,比较2组患者术后内瘘血流量(t值分别为2.429,2.446,2.474,P值分别0.017,0.016,0.015)、内瘘通畅率(χ~2值分别为2.807,5.636,4.508,P值分别0.094,0.024,0.049)、透析时平均血流量(t值2.102,2.099,2.199,P值0.038,0.039,0.037),除3个月时2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改良组均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内瘘手术中应用血管鞘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术后内瘘血流量、通畅率和透析时血流量,操作安全,可作为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新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鞘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下载PDF
视网膜血管鞘膜剥开治疗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疗效观察
9
作者 游志鹏 毛新帮 +1 位作者 赵菊莲 熊小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635-2636,共2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血管鞘膜剥开术对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对21例21眼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行标准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切除后玻璃体,升高眼内压以减少出血。利用一弯头的MVR刀切开内界膜,在动静脉交叉点外远端...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血管鞘膜剥开术对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对21例21眼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行标准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切除后玻璃体,升高眼内压以减少出血。利用一弯头的MVR刀切开内界膜,在动静脉交叉点外远端100~200μm处切开视网膜内层,然后将动脉和神经纤维行钝性分离。最后,利用MVR刀将动静脉交叉处的血管外膜切开,当动脉与其后的静脉分离,并可被挑起,表明分离成功。气-液交换后注入惰性气体0.8mL于玻璃体腔。在术后1、2、3、6和12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野及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结果21例患者中,有14例分支阻塞的血管获得完全再通,部分再通的有4例,3例血管仍然阻塞;其中视力提高有15例,视力保持不变的有3例,3例因白内障的发生视力下降。视野及黄斑囊样水肿较术前改善的有19例。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血管鞘膜剥开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鞘膜剥开 黄斑分支静脉阻塞 玻璃体切割 视网膜
下载PDF
Swartz长血管鞘支撑行右侧旁道消融(附13例分析)
10
作者 车贤达 李忠杰 +3 位作者 俞建武 屈百鸣 胡雪烈 王慧 《浙江医学》 CAS 2000年第9期544-545,共2页
关键词 室上性心动过速 Swartz长血管鞘 右侧旁道消融
下载PDF
应用6F血管鞘股静脉置管抢救危重病人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鲁巧云 王春秀 +1 位作者 钟淑清 匡翠华 《现代护理》 2006年第25期2426-2426,共1页
目的 探讨6F血管鞘股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道抢救急危重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静脉,置入6F血管鞘,用缝线固定,建立静脉道路,完成输液、输血、用药。结果 17例均在3~5min内置管成功,500ml液体在5~7min内滴... 目的 探讨6F血管鞘股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道抢救急危重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静脉,置入6F血管鞘,用缝线固定,建立静脉道路,完成输液、输血、用药。结果 17例均在3~5min内置管成功,500ml液体在5~7min内滴注完毕。8例鞘管留置时间在12-24h,6例在24-48h,2例3d,1例9d,无一例发生鞘管滑脱、堵管、静脉血栓形成、局部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6F血管鞘股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省时、补液速度快、并发症少,为抢救危重病人快速补液提供了快捷有效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F血管鞘 股静脉置管 危重病人 抢救
下载PDF
同时置入6 F血管鞘用于远端灌注在股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评估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露平 韩小彤 +8 位作者 李想 樊麦英 周玉成 曹才文 谭正 徐一笑 肖慧英 田馨怡 徐静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1年第7期624-629,共6页
目的探讨在股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 ECMO)装机过程中同时置入6 F血管鞘进行下肢远端灌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实行股动-静脉穿... 目的探讨在股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 ECMO)装机过程中同时置入6 F血管鞘进行下肢远端灌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实行股动-静脉穿刺置管的V-A ECMO治疗患者共53例,将在装机的同时使用6 F血管鞘远端灌注和未进行远端灌注或在发现动脉插管侧肢体缺血表现后再进行远端灌注的患者分为血管鞘组(n=19)和对照组(n=34)。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成功装机所耗时间、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总体病死率、需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支持比率及CRRT支持患者存活率等差异。结果血管鞘组及对照组成功撤机率分别为63.2%(12/19)、61.8%(21/34)(χ2=0.01,P=0.92),存活出院率分别为57.9%(11/19)、47.1%(16/34)(χ2=0.57,P=0.45)。两组成功装机耗时分别为(28.08±9.44)min、(26.40±12.13)min(Mann Whitney Z=0.38,P=0.70)。两组中需要进行CRRT治疗的分别为21.1%(4/19)、35.3%(12/34)(χ2=1.17,P=0.28)。两组CRRT支持的存活出院率分别为10.5%(2/19)、2.9%(1/34)(P=0.25)。穿刺部位出血血管鞘组4例,对照组7例(χ2=0.01,P=0.96)。出现因动脉插管原因导致的单侧下肢缺血血管鞘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例(5.26%)和10例(29.41%)(χ2=4.32,P=0.03)。存活出院后置管侧肢体出现异常的情况:血管鞘组未发现可能与动脉插管相关的后遗症,对照组出现4例股动脉插管侧远端肢体乏力,检查发现有腓总神经脱髓鞘样病变,1例患者因ECMO治疗期间下肢缺血坏死进行了截肢手术,存活出院患者总体下肢缺血后遗症比率分别为0、14.7%(P=0.07)。1例患者灌注管与连接管相接处有血栓形成。两组均没有出现明显过度灌注及远端动脉血栓栓塞表现。结论在装机过程中同时使用6 F血管鞘用于股V-A ECMO中的远端灌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降低出院患者肢体导管相关性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但它对于提高生存率及降低CRRT的使用率未表现出显著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 F血管鞘 体外膜肺氧合(ECMO) 远端灌注管 下肢并发症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下载PDF
外生物鞘桶状包绕股月国血管鞘治疗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病变的临床观察
13
作者 李光茂 《新疆医学》 2010年第2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病变 临床观察 治疗 血管鞘 生物 自体阔筋膜
下载PDF
送血管鞘的改良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延芳 张红 +3 位作者 张冰 曹英娟 李雪 李玉美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第16期5-8,共4页
目的 探讨送血管鞘的改良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496例儿童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取塞丁格技术送血管鞘的PICC置管儿童患者227例,试验组选取改良技术送血... 目的 探讨送血管鞘的改良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496例儿童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取塞丁格技术送血管鞘的PICC置管儿童患者227例,试验组选取改良技术送血管鞘的PICC置管儿童患者26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入成功率、置入时间、7 d内维护次数以及置入过程中的出血量和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在置管位置、导管直径上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外周血管位置上差异无显著性(P> 0.05)。改良的送血管鞘技术置入的总成功率为100.00%,单次置管的总成功率为97.77%,平均置管时间为(15.35±0.11)s,7 d内平均维护次数为(1.03±0.01)次,97.77%没有即刻出血,2.23%少量出血,无一例患儿出现中度或重度出血。大多数3岁以上儿童的疼痛较轻。结论 相对于传统PICC置管方法,改良的送血管鞘技术穿刺成功率高,穿刺过程出血量少,疼痛较轻,平均维护次数少,减少了儿童PICC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儿童患者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管鞘 疼痛 出血量
下载PDF
血管鞘内、外淋巴结清扫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苗长丰 高鹏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46-147,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鞘内、外淋巴结清扫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肿瘤的病理特征、手术情况及3年、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径线、Borrmann类型、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 目的探讨血管鞘内、外淋巴结清扫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肿瘤的病理特征、手术情况及3年、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径线、Borrmann类型、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例数、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鞘内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多于鞘外组(P<0.01);鞘内组患者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鞘外组(P<0.05)。结论胃癌手术患者采用血管鞘内淋巴结清扫方式更容易彻底清扫胃周淋巴结,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结清扫 血管鞘 淋巴结
下载PDF
血管鞘钝性分离联合微小切口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陆叶 俞瑞娟 董文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2年第5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鞘钝性分离联合微小切口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4月—2021年3月收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行PICC置管的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扩皮方法;观察组采用血... 目的探讨血管鞘钝性分离联合微小切口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4月—2021年3月收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行PICC置管的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扩皮方法;观察组采用血管鞘钝性分离联合微小切口扩皮方法,即先行血管鞘钝性分离,在此基础上用手术刀片行微小切口扩皮。比较两组置管后24 h、72 h渗血,7 d渗液情况以及7 d导管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置管后24 h、72 h渗血量少于对照组,7 d渗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 d维护次数优于对照组(1次维护率高于对照组,2、3次维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鞘钝性分离联合微小切口技术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渗液情况,从而减少置管后1周内的维护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鞘钝性分离 微小切口 PICC置管 渗血渗液 维护次数
下载PDF
显微镜下血管鞘膜内分离技术在精索静脉结扎中的应用
17
作者 阮永同 谭健秋 +1 位作者 黄秋宝 叶应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21期3247-3249,共3页
目的探索显微镜下血管鞘膜内分离技术在精索静脉结扎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67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均采用了显微镜下血管鞘膜内分离技术用于游离结扎精索静脉,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游离出来的静脉数目、动脉数目,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例... 目的探索显微镜下血管鞘膜内分离技术在精索静脉结扎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67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均采用了显微镜下血管鞘膜内分离技术用于游离结扎精索静脉,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游离出来的静脉数目、动脉数目,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统计患者术后精液改善百分率。结果67例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2.8 min,游离静脉9.2条,侧支3.6条,保留动脉1.1条,术后没有并发睾丸萎缩、鞘膜积液等病例,没有复发病例,精液改善率是85.1%。结论显微镜下血管鞘膜内分离技术在精索静脉结扎术中应用是安全可行及有效的,可降低手术难度,保护动脉,降低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索静脉曲张 显微镜手术 血管鞘
下载PDF
血管鞘组配合塞丁格技术在乳腺癌化学治疗患者PICC置管术中的运用分析
18
作者 杨立兴 李娜娜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第15期105-106,共2页
目的以乳腺癌化学治疗患者为例,探讨血管鞘组配合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8月~2019年8月,经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化... 目的以乳腺癌化学治疗患者为例,探讨血管鞘组配合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8月~2019年8月,经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化学治疗PICC置管术的乳腺癌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观察对象,经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两组患者均行化学治疗与PICC置管治疗,对照组在置管中应用常规方法,观察组在置管中应用血管鞘组配合塞丁格技术,置管成功后对比两组一次性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统计患者置管后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与导管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观察组置管后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鞘组配合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应用于乳腺癌化学治疗患者,能提升护理人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与导管留置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鞘 塞丁格技术 乳腺癌 化学治疗 PICC置管 运用效果
下载PDF
中线导管置管中两种扩皮方式的送鞘成功率、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对比研究
19
作者 刘玲 郭凤 《哈尔滨医药》 202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分析中线导管置管中两种扩皮方式的临床送鞘成功率、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方法选取呼吸内科需要中线导管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选取261例目标患者参与配合,根据中线导管置管不同方式选出58例分成对照组(29例)、研究组(29... 目的分析中线导管置管中两种扩皮方式的临床送鞘成功率、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方法选取呼吸内科需要中线导管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选取261例目标患者参与配合,根据中线导管置管不同方式选出58例分成对照组(29例)、研究组(29例)。对照组在B超引导下用血管穿刺针穿刺并成功放置导丝后,将针头拔出,然后用手术刀沿导丝方向在穿刺点上方切开约3mm竖形切口。研究组放置导丝后,用14G穿刺针头套在导丝外面,沿导丝送入至针头斜面后退出穿刺针。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置管中扩皮方式的送鞘成功率、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①研究组送鞘成功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6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3.45%VS 2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8.97%),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3.10%),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穿刺针扩皮法应用于B超引导下的中等长度导管置管中,能有效减少送鞘失败次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线导管 外周静脉 血管鞘 成功率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对胃周围血管鞘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彭建军 何裕隆 +3 位作者 詹文华 蔡世荣 吴晖 张常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发展转移过程中对胃周围动脉血管鞘的影响,为胃癌的外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经外科治疗的各期胃癌患者59例共计包括血管鞘的胃左和(或)胃右动脉标本107份(胃左动脉55份,胃右动脉52份),采用... 目的探讨胃癌发展转移过程中对胃周围动脉血管鞘的影响,为胃癌的外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经外科治疗的各期胃癌患者59例共计包括血管鞘的胃左和(或)胃右动脉标本107份(胃左动脉55份,胃右动脉52份),采用冰冻切片,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酶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标本进行染色。结果Ⅰ、Ⅱ期胃癌没有发现有癌细胞转移至血管鞘内,进展期胃癌血管鞘内和(或)鞘上发现转移的癌细胞或癌细胞簇,包括2例Ⅲ期胃癌患者的4份标本和12例Ⅳ期胃癌患者的22份标本。107份血管鞘上的毛细淋巴管被5′核甘酸酶染成棕褐色,被碱性磷酸酶染成蓝色的血管鞘上毛细血管有101份,两种结构随着肿瘤的进展数目增多,密度增大(均P=0.000)。结论对于Ⅱ期以上的进展期胃癌根治术需要采用血管鞘内分离以彻底清扫动脉周围组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鞘 细胞角蛋白 5′-核甘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