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温及血红素指数监测在婴儿血管瘤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蔡艳桃 李富利 +2 位作者 黄惠珍 易娟娟 夏承来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69-774,共6页
目的 探讨皮温及血红素指数(EI)监测在婴儿皮肤血管瘤(IH)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37例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IH患者,服药前、服药过程中监测瘤体皮温及EI,与对侧正常皮肤或者距瘤体10 cm以外的正常皮肤进行对照。结果... 目的 探讨皮温及血红素指数(EI)监测在婴儿皮肤血管瘤(IH)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37例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IH患者,服药前、服药过程中监测瘤体皮温及EI,与对侧正常皮肤或者距瘤体10 cm以外的正常皮肤进行对照。结果 37例患者治疗前瘤体皮温(37.82±0.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53±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服药20周后瘤体皮温继续下降至(36.47±0.11)℃,与对照组的(36.45±0.1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前8周瘤体皮温差与服药疗程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瘤体EI值(885.05±118.58)与对照组(353.89±56.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药20周后,瘤体EI值(365.00±47.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前12周瘤体EI差值与服药疗程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6周Ⅲ级、Ⅳ级疗效率100%。服药16、20及24周Ⅳ级疗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瘤体皮温和EI监测可作为IH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观察的客观停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奈洛尔 血管瘤 皮温 血红素指数
下载PDF
浅表婴儿血管瘤分布特点与疗效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蔡艳桃 李富利 +2 位作者 郑丽 吴芳圆 夏承来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年第5期321-324,329,共5页
目的:探讨浅表婴儿皮肤血管瘤(IH)皮损特点与疗效的关系。方法:纳入77例未经任何治疗的浅表IH患儿,按照初诊时皮损分布特点分为散在分布组(A组)41例和融合分布组(B组)36例。两组均使用激光联合外敷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每次激光治... 目的:探讨浅表婴儿皮肤血管瘤(IH)皮损特点与疗效的关系。方法:纳入77例未经任何治疗的浅表IH患儿,按照初诊时皮损分布特点分为散在分布组(A组)41例和融合分布组(B组)36例。两组均使用激光联合外敷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每次激光治疗后1周开始外敷药水,瘤体基本消退时停止治疗。取入选病例皮损周边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8、12、16、20周,检测血红素(EI)值。治疗后每4周评价疗效、记录激光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①治疗4周后,A组有效率为21.95%,B组有效率为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P<0.05)。治疗时间越长,两组有效率差异越明显。②A组平均激光治疗(1.54±0.81)次,B组平均激光治疗(2.89±1.2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7,P<0.01)。③治疗前B组EI值(811.91±198.86)明显高于A组(676.14±158.14)及对照组(314.58±27.0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95,P<0.01)。治疗16周后,A组EI值已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EI值仍明显高于A组及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42,P<0.01)。结论:散在分布的浅表IH比融合分布的浅表IH激光治疗次数少,疗程短,有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浅表型 散在 融合 血红素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