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CO吸入法测试血红蛋白总量对最大摄氧量和反复冲刺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汪军 胡扬 Yannis Pitsiladis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全身血红蛋白总量(t Hb)测试方法中,少量CO吸入对最大摄氧量(VO_2max)和自行车反复冲刺能力(RSA)的影响。方法:11名健康青年男性,采用随机单盲法测试受试者在t Hb测试中CO或空气吸入后对VO2max和RSA的影响。其中VO_2max使用气... 目的:探讨全身血红蛋白总量(t Hb)测试方法中,少量CO吸入对最大摄氧量(VO_2max)和自行车反复冲刺能力(RSA)的影响。方法:11名健康青年男性,采用随机单盲法测试受试者在t Hb测试中CO或空气吸入后对VO2max和RSA的影响。其中VO_2max使用气体代谢仪直接测试法测试,RSA采用10×10 s,间歇50 s的自行车反复冲刺方法测试。在测试中监控心率和部分血液基本参数。结果:少量CO吸入后,末梢血COHb%增加4.8%,而VO_2max下降了4.8%(49.6 ml·kg^(-1)·min^(-1)vs.47.2 ml·kg^(-1)·min^(-1))(P<0.05),无氧阈显著下降达5%;而RSA测试中,最大输出功率、平均功率、最小功率和疲劳指数几乎没有明显变化。血液基础参数如红细胞容积、血红蛋白浓度和网织红细胞等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t Hb测试中,CO的少量吸入可以降低VO2max和无氧阈,而对无氧能力RSA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吸入 血红蛋白总量 最大摄氧量 反复冲刺能力
下载PDF
改良CO吸入法测试血红蛋白总量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及其恢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汪军 张锋 +1 位作者 张翔 胡扬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对受试者进行改良CO吸入法测试血红蛋白总量(t Hb)后,在不同时间点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和无氧阈(AT),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对CO在体内的代谢情况进行研究。方法:10名网球专项大学生,19~21岁,肘静脉取血测试血红蛋白(Hb)等基础值,... 目的:对受试者进行改良CO吸入法测试血红蛋白总量(t Hb)后,在不同时间点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和无氧阈(AT),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对CO在体内的代谢情况进行研究。方法:10名网球专项大学生,19~21岁,肘静脉取血测试血红蛋白(Hb)等基础值,直接测试法测试VO2max;连续3周对所有受试者进行CO吸入法测试t Hb后,在不同时间点(第1周即刻、第2周6小时和第3周12小时)测试受试者VO2max和AT,观察这些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4周,在10名受试者吸入少量CO后的6 min、3 h、6 h、9 h、12 h测试受试者呼出气CO和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Hb CO)的浓度变化曲线,其中5名受试者在吸入CO后进行2小时网球运动,另外5名受试者安静休息。结果:在CO吸入法测试t Hb后,所有受试者VO2max和AT显著下降达9.4%左右(P<0.01),在第2周的6 h时间点开始恢复,但仍然低于基础值(P>0.05),在第3周的12 h时间点才完全恢复。呼出气CO和血液中Hb CO浓度在CO吸入后即显著升高,在6 min达到最高点后即开始下降,直到6 h时间点才基本恢复正常,其中运动组CO在体内的恢复速度要快于安静组。结论:CO的吸入会在短时间内(6 h)显著降低受试者的VO2max和AT等反应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在6 h之后开始逐渐恢复;CO吸入后,呼出气CO浓度和血液中Hb CO浓度的上升会经过正常代谢而排出体外,适当运动有助于体内CO代谢速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吸入 血红蛋白总量 最大摄氧量 恢复
下载PDF
血红蛋白总量在运动员生物护照兴奋剂检测中的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汪军 张美玲 +2 位作者 王松利 刘敏 Yannis Pitisladis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9-523,共5页
目的:观察注射微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 Hu EPO)后,受试者在不同时间段血液某些参数指标的变化,为兴奋剂r Hu EPO检测运动员生物护照(ABP)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单盲方式对14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进行两个阶段随机安慰剂(n=14)和微... 目的:观察注射微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 Hu EPO)后,受试者在不同时间段血液某些参数指标的变化,为兴奋剂r Hu EPO检测运动员生物护照(ABP)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单盲方式对14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进行两个阶段随机安慰剂(n=14)和微量r Hu EPO(n=14)皮下注射,每阶段7周,每周2次。EPO注射期间给予每天口服铁剂105 mg;在注射前第7日、第一次注射后第3、10、17、24、31、38和45日、以及第7周最后一次注射后第7、14、21日分别采取静脉血测试血液基础参数(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改良一氧化碳(CO)吸入法测试血红蛋白总量(t Hb)以及全血量(BV)、血浆量(PV)的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指标在ABP中的使用,观察总量指标和浓度指标在检测中的有效性和时效性。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14名受试者在微量r Hu EPO注射后第2周,即开始出现红细胞数量和[Hb]增加,在注射期间第5~6周达到高峰(分别增加9%和10%左右,P<0.01),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注射后3周左右; t Hb在注射后1周即开始增加,5周达到最高峰(增加10%左右,P<0.01)并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注射后1周才开始逐级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红细胞总量在实验第5周上升至峰值,幅度为10.89%(P<0.01),总血量(BV)变化不明显,血浆量(PV)出现下降,血液浓缩。结论:7周微量r Hu EPO注射可以显著增加血液总量指标和浓度指标,其中血红蛋白总量更加敏感,可以用ABP血红蛋白总量等监测微量EPO注射;在最后一次注射结束后,血液总量指标如血红蛋白总量恢复正常,而浓度指标仍保持较高水平,可能是血液浓缩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uEPO注射 血红蛋白总量 血红蛋白浓度 生物护照 兴奋剂
下载PDF
非侵入性评估红细胞成分血中血红蛋白总量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4
作者 伍伟健 黄敏桃 +2 位作者 罗媚佳 庞晓丹 余晋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并应用一种非侵入性准确评估红细胞成分血中血红蛋白(Hb)总量的方法,以提高临床输血标准化水平。方法自本血站库存血液中,随机抽取230袋少白细胞红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中130袋红细胞成分血净重量、容量及Hb总量,并... 目的探讨建立并应用一种非侵入性准确评估红细胞成分血中血红蛋白(Hb)总量的方法,以提高临床输血标准化水平。方法自本血站库存血液中,随机抽取230袋少白细胞红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中130袋红细胞成分血净重量、容量及Hb总量,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血液净重量与Hb总量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评估红细胞成分Hb总量的回归方程。采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对剩余100袋红细胞成分血进行红细胞成分Hb总量评估,此评估结果与实际检测值进行分析比较,以证实本方法的可靠性。结果130袋红细胞成分血净重量与Hb总量呈正相关关系(r=0.971,P〈0.01),评估红细胞成分Hb总量的回归方程为y=0.1913x-2.9373,y为Hb总量,x为红细胞成分血液净重量。线性回归结果显示,130袋红细胞成分血净重量与Hb总量的偏回归值(6)分别为-2.9373和0.1913,呈密切相关关系(r^2=0.944,df=128,F=2138.12;P〈0.01)。采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对剩余100袋红细胞成分血进行红细胞成分Hb总量评估,评估结果与红细胞成分Hb总量实际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评估红细胞成分血中Hb总量的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有助于提高临床输血标准化水平,但是在输血实践中推广应用,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入性 评估 红细胞成分血 血红蛋白总量 输血标准化
原文传递
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中血红蛋白值与乳腺癌CerbB-2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东阳 王学梅 +2 位作者 李银燕 张震 高宁宁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3年第7期151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技术中血红蛋白值(HBT)与乳腺癌中原癌基因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87例乳腺癌患者经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系统测量HBT值,免疫组化SP法检测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HBT值与CerbB-2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技术中血红蛋白值(HBT)与乳腺癌中原癌基因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87例乳腺癌患者经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系统测量HBT值,免疫组化SP法检测CerbB-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HBT值与CerbB-2表达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erbB-2阴性、阳性的HBT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的表达与HBT值呈正相关(r=0.675,P<0.001)。结论:超声光散射成像作为一种新的功能性乳腺成像技术,其检测的HBT值可为临床上判断肿瘤CerbB-2表达及患者诊疗计划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 乳腺癌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血红蛋白总量
下载PDF
不同专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敏 汪军 +4 位作者 周丽 王松利 张美玲 陈圣涛 裴庆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4-80,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专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O_(2max))、肺、血液、心脏和骨骼肌功能相关指标是否具有专项特征,探究不同区间O_(2max)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1名不同专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共3组,分别为爆发力组:举重(WL)、混氧组:摔跤(... 目的:分析不同专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O_(2max))、肺、血液、心脏和骨骼肌功能相关指标是否具有专项特征,探究不同区间O_(2max)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1名不同专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共3组,分别为爆发力组:举重(WL)、混氧组:摔跤(WR)、耐力组:铁人三项(TA),直接测试法测定O_(2max);肺功能仪、CO吸入法、心脏彩超和近红外光谱仪等测定肺、血液、心脏和骨骼肌等相关指标。结果:1)不同专项运动员O_(2max)及其影响因素均具有显著专项差异,TA组O_(2max)显著高出WL、WR组35%和15%,其心肺、血液、骨骼肌功能相关指标也显著高于WL、WR组。2)不同专项O_(2max)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在分层回归分析中发现不同O_(2max)区间,不同系统功能对其贡献率不一样,WL专项中tH b的贡献率△R^2为0. 042; WR专项中肌氧相对有效下降值(Deff)和tH b的贡献率△R^2分别为0. 051和0. 048; TA专项中Deff的△R^2为0. 060。结论:不同专项训练使得运动员的O_(2max)、肺、血液、心脏、骨骼肌功能具有专项特征;不同范围内O_(2max)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高耐力组主要是骨骼肌利用氧的能力,混氧组主要是血红蛋白总量和骨骼肌利用氧的能力,而爆发力组主要是血红蛋白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摄氧量 血红蛋白总量 肌氧 肺活量 心输出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