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见证极权环境下的人性变异——《血色黄昏》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陶东风 《文化研究》 CSSCI 2013年第4期3-34,共32页
本文试图从见证文学的角度解读老鬼的自传体小说《血色黄昏》,并认为从见证文学的标准看,很多批评家对于老鬼此书的指责,比如缺乏艺术加工、语言粗糙、文学性不足、结构简单等,都是不能成立的,而且恰恰相反,这些所谓的缺点正好是作为见... 本文试图从见证文学的角度解读老鬼的自传体小说《血色黄昏》,并认为从见证文学的标准看,很多批评家对于老鬼此书的指责,比如缺乏艺术加工、语言粗糙、文学性不足、结构简单等,都是不能成立的,而且恰恰相反,这些所谓的缺点正好是作为见证文学的《血色黄昏》的优点。因为见证文学的最高原则就是客观地作见证,任何艺术加工都会损害这种见证的客观性。然后文章集中论述了小说如何见证了极权时代的人性蜕变:'文革'的极权环境使老鬼及其周围人丧失人性,蜕变为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鬼 血色黄昏 见证文学 动物化
下载PDF
革命文化培育的“反革命分子”——《血色黄昏》或老鬼的局限性
2
作者 陶东风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4年第4期23-27,共5页
在其对老鬼《血色黄昏》的出色解读中,评论家许子东别具慧眼地指出:老鬼是在母亲杨沫的《青春之歌》的文化背景里长大的,从自小被父母告知要首先听毛主席的话,为追求革命不惜背弃家庭(反讽的是,杨沫塑造的革命青年林道静,便是日... 在其对老鬼《血色黄昏》的出色解读中,评论家许子东别具慧眼地指出:老鬼是在母亲杨沫的《青春之歌》的文化背景里长大的,从自小被父母告知要首先听毛主席的话,为追求革命不惜背弃家庭(反讽的是,杨沫塑造的革命青年林道静,便是日后不认她这个妈的儿子的榜样),到后来真听了毛主席的话,造母亲的反,为了投身“文革”不惜捆绑姐姐抢走家里的钱。也就是说,老鬼本人完全是“文革文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革命分子 血色黄昏 文化培育 老鬼 《青春之歌》 “文革” 文化背景 毛主席
下载PDF
从红色理想到血色浪漫--论老鬼《血色黄昏》
3
作者 王晓渔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6期39-43,共5页
杨沫和老鬼,这对文学界的“母与子”分别吣青春之歌》和《血色黄昏》而闻名。他们以“自叙传”的方式,描写了两代“知识青年”林道静和林胡长大成人的过程。
关键词 血色黄昏 老鬼 浪漫 理想 知识青年 文学界 自叙传 林道静
下载PDF
庄严而残忍的悲歌——重读老鬼的《血色黄昏》
4
作者 杨韵 沈琼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28-32,共5页
本文从《血色黄昏》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以及独特的表现风格三个方面,对小说作了评述。
关键词 人物形象 表现风格 知青文学 老鬼 血色黄昏 长篇小说
下载PDF
冯牧为《血色黄昏》说话
5
作者 老鬼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共6页
1988年5月12日北京市文联在首都电影院旁边的新风饭庄召开了《血色黄昏》作品讨论会。中国作协领导冯牧,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许觉民,北京市文联领导宋讽、康式昭以及戴晴、张曼菱、田增翔、刘辉宣、李陀、曾镇南、张韧等作家、评论... 1988年5月12日北京市文联在首都电影院旁边的新风饭庄召开了《血色黄昏》作品讨论会。中国作协领导冯牧,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许觉民,北京市文联领导宋讽、康式昭以及戴晴、张曼菱、田增翔、刘辉宣、李陀、曾镇南、张韧等作家、评论家前来出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色黄昏 说话 中国社科院 中国作协 北京市 讨论会 电影院 文学所
原文传递
创伤记忆书写与自我灵魂救赎——解读《血色昏黄》创作与修改中文学与历史的复杂纠缠
6
作者 徐洪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通过对《血色黄昏》三个版本的详细比较,文章论述了其创伤记忆书写的意义(自我心理创伤疗救;历史启蒙、"引起疗救的注意")、创伤记忆书写的方式(十分浓厚的私人化色彩和无拘无束的自由叙述),长期无法出版的原因(意识形态与文... 通过对《血色黄昏》三个版本的详细比较,文章论述了其创伤记忆书写的意义(自我心理创伤疗救;历史启蒙、"引起疗救的注意")、创伤记忆书写的方式(十分浓厚的私人化色彩和无拘无束的自由叙述),长期无法出版的原因(意识形态与文学成规)和出版后的巨大轰动(实现了治疗心理创伤的巨大功能)以及小说在忠于记忆(治疗创伤)与忠于历史(历史见证)之间的犹疑。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血色黄昏》的创作与修改是一个矛盾体,其边缘缠绕着文学治疗与历史见证、历史档案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就创伤记忆书写及其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见证文学及其记忆的真实性这些纠缠在一起的复杂问题而言,《血色黄昏》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研究文本: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代人对历史创伤的真实记忆,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走出创伤记忆的艰难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色黄昏 创伤记忆 版本比较 意识形态 历史真实 文学成规
下载PDF
疯狂、暴力和死亡:福克纳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中隐喻的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梁晓冬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118,共8页
福克纳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隐喻性的叙事语言。本文以“干旱的九月”、“流言”、“血色黄昏”、“尘土”这些代表性的隐喻为焦点,将它们放在历史、神化、宗教的语境中,从语义、语用、审美等方面研究其内... 福克纳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隐喻性的叙事语言。本文以“干旱的九月”、“流言”、“血色黄昏”、“尘土”这些代表性的隐喻为焦点,将它们放在历史、神化、宗教的语境中,从语义、语用、审美等方面研究其内涵与作用。笔者认为,“干旱的九月”是“秋天”的具象,隐含着悲剧的原型意象;“流言”是《圣经》中所昭示的罪孽;“血色黄昏”预示着人们酒神般暴虐与疯狂,而“尘土”则象征着“罪与罚”及“死亡”。这些隐喻在语义上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紧密围绕着“疯狂、暴力、死亡”的主题,形成了巨大的语义网络,使主题表现更加深刻,富有内涵。从审美功能来看,这些隐喻简洁凝练、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同时又委婉、生动,富有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的九月” 隐喻 流言 血色黄昏 尘土
下载PDF
生命系列——陈雅丹水墨画展
8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79-79,共1页
我个人觉得陈雅丹这个人,对于中国有两次破记录的,第一次,是作为第一位南极考察队随队画家,去南极;第二次是去生命禁区罗布泊,与60年前在那里工作过的父亲在时空中相会.两次都带有风险性.
关键词 “生命系列——陈雅丹水墨画展” 中国画 血色黄昏 《小鸟·树木·人》
下载PDF
学习历史时间里的“人”——以讨论李鸿章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龚红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3期17-19,共3页
电视专题片《血色黄昏》开篇说李鸿章“权倾一时,谤满天下”。学习中国近代史,李鸿章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历史人物。论人可以知世,知世方可论人。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间里的“人”呢?对李鸿章讨论分析是个很好例子。
关键词 历史时间 李鸿章 学习 血色黄昏 电视专题片 中国近代史 历史人物 引导学生
原文传递
谁将天空染了血
10
作者 姜永育 《我们爱科学》 2020年第17期20-23,共4页
天空血红一片,太阳悄悄隐匿了踪影,地面上的景物模糊不清,时钟仿佛一下拨快了好几个小时,从白天进入了血色黄昏……这样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叫慕阿拉占碑的地方,那仿佛被血染红了的天空让人不寒而栗。有人说这铺天盖地... 天空血红一片,太阳悄悄隐匿了踪影,地面上的景物模糊不清,时钟仿佛一下拨快了好几个小时,从白天进入了血色黄昏……这样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叫慕阿拉占碑的地方,那仿佛被血染红了的天空让人不寒而栗。有人说这铺天盖地的红是火山爆发造成的,也有人说是工业污染所致,还有人说是森林火灾引发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到当地了解一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爆发 森林火灾 工业污染 印度尼西亚 血色黄昏 不可思议 天空
原文传递
谢天笑 活着才是最好的反抗
11
作者 小凤 《音乐大观》 2007年第2期24-29,共6页
  6岁的时候,随姥爷到区文化宫排练京剧,知道舞台很大.   10岁的时候,被老师遗忘在煤气肆意的办公室罚站,差点中毒而死.……
关键词 摇滚乐 血色黄昏 音乐节 烟灰缸
原文传递
祸从口出
12
作者 赵成昌 《做人与处世》 2019年第9期15-15,共1页
老鬼下放内蒙古8年,历经磨难。后来回城,写下自传体创伤小说《血色黄昏》,但是没有出版社敢于发表它。一次偶然机会,他将书稿交到山西大型刊物《黄河》一位副主编手中。这位副主编很赏识,也很有胆量,决定出版一期增刊将其发表,并预付给... 老鬼下放内蒙古8年,历经磨难。后来回城,写下自传体创伤小说《血色黄昏》,但是没有出版社敢于发表它。一次偶然机会,他将书稿交到山西大型刊物《黄河》一位副主编手中。这位副主编很赏识,也很有胆量,决定出版一期增刊将其发表,并预付给他2000元稿费。老鬼这下就有点趾高气扬,立即告诉中国青年出版社负责人许岱。许岱说:“好啊,他们发表,我们出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年出版社 血色黄昏 《黄河》 副主编 内蒙古 自传体 负责人 老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