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9篇文章
< 1 2 1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代谢与冲动控制、外显行为攻击的关系分析及早期检测价值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超 王英戬 于悦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代谢与冲动控制、外显行为攻击的关系,并探讨其早期检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98例BD首发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有、无冲动攻击行为分为有冲动攻击行为组(n=43)和无冲动攻击行为组(n=55... 目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代谢与冲动控制、外显行为攻击的关系,并探讨其早期检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98例BD首发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有、无冲动攻击行为分为有冲动攻击行为组(n=43)和无冲动攻击行为组(n=55)。检测所有受试者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代谢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BD患者内分泌代谢与冲动攻击行为的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皮质醇(Cor),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均高于对照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甲状腺素(T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有冲动攻击行为组Cor、FT3、TSH均显著高于无冲动攻击行为组,ACTH、T4均显著低于无冲动攻击行为组(P均<0.05)。Cor、ACTH、FT3、TSH、T4表达异常均是BD患者发生冲动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代谢异常是BD患者冲动外显,产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与BD攻击行为具有相关性,可能具有早期检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甲状腺 肾上腺内分泌代谢 行为攻击 检测价值
下载PDF
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赵淑芹 张俊蕾 +2 位作者 王素素 郭斐斐 李拴荣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27-231,共5页
目的探讨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少年精神科2022年1-12月收治的精神障碍患者37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372例患者中在住院期间... 目的探讨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童少年精神科2022年1-12月收治的精神障碍患者37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372例患者中在住院期间有38例(10.2%)发生了攻击行为。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攻击行为史、独生子女、激惹因子得分高是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P<0.05),发病前性格温和、开朗、自卑和孤僻是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住院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对于既往有攻击行为史、是独生子女、激惹因子得分较高的患者需要高度重视,应通过护理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少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住院患者 精神障碍 攻击行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歧视知觉在高职生童年期创伤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3
作者 常春英 黎小瑜 郑亚楠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4年第3期77-79,共3页
目的:了解高职生攻击行为、歧视知觉和童年期创伤的关系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2021年10月,采用Buss-Perry攻击行为问卷、歧视知觉问卷和童年期创伤问卷对635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生攻击行为与知觉歧视(r=0... 目的:了解高职生攻击行为、歧视知觉和童年期创伤的关系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2021年10月,采用Buss-Perry攻击行为问卷、歧视知觉问卷和童年期创伤问卷对635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生攻击行为与知觉歧视(r=0.622,P<0.01)和童年期创伤(r=0.310,P<0.01)呈正相关。童年期创伤可以直接对高职生攻击行为产生正向预测作用,也可以通过歧视知觉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结论:高职生歧视知觉在攻击行为和童年期创伤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生 攻击行为 歧视知觉 童年期创伤
下载PDF
体育锻炼与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跃 尹珊珊 +1 位作者 陈爱国 朱风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与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检验自我控制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心理弹性量表、攻击行为量表对1078名低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应用链式中介作用检验和Bootstra...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与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检验自我控制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心理弹性量表、攻击行为量表对1078名低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应用链式中介作用检验和Bootstrap方法效应分析。结果:1体育锻炼与低年级大学生自我控制(r=0.457,P<0.01)和心理弹性(r=0.475,P<0.01)分别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r=0.620,P<0.01),三者都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448,-0.586,-0.567;P<0.01);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与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包括3条路径,分别为自我控制的单独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161;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68;自我控制→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71。结论:体育锻炼是预防和降低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有效手段,其既可以直接影响低年级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的中介变量间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锻炼 低年级大学生 链式中介 自我控制 心理弹性 攻击行为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危险因素、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圆圆 黄明欣 +3 位作者 于情 李宇 虞宝萍 石萍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05-108,共4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ASD行为问题。ASD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包括共患躯体疾病、缺乏沟通技巧、心理社会压力较重、不良的行为强化模式、伴发情绪精神障碍。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ASD行为问题。ASD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包括共患躯体疾病、缺乏沟通技巧、心理社会压力较重、不良的行为强化模式、伴发情绪精神障碍。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异常行为量表及孤独症诊断访谈问卷修订版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ASD儿童攻击行为的病情严重程度量表。ASD攻击行为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行为疗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当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利培酮、阿立哌唑及n-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治疗ASD攻击行为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行为 孤独症谱系障碍 情绪精神障碍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异常行为量表 孤独症诊断访谈问卷修订版 行为疗法 利培酮 阿立哌唑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质谷氨酸能神经元参与CD1小鼠攻击行为的机制研究
6
作者 李加欣 黄露 +5 位作者 龙宗泓 张敏 温惠中 熊鹰 李洪 白福海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36-1343,共8页
目的研究CD1小鼠发动攻击行为的内在神经机制。方法通过驻地入侵实验筛选出具有攻击行为的CD1小鼠,攻击配对偏好进一步验证后使用c-Fos标记全脑激活的脑区,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实验分析攻击行为激活了哪种类型的神经元,最后使用光遗传学调... 目的研究CD1小鼠发动攻击行为的内在神经机制。方法通过驻地入侵实验筛选出具有攻击行为的CD1小鼠,攻击配对偏好进一步验证后使用c-Fos标记全脑激活的脑区,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实验分析攻击行为激活了哪种类型的神经元,最后使用光遗传学调控该类神经元的活性,观察其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通过c-Fos筛选,约82%的CD1小鼠表现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发生后主要激活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mPFC脑区c-Fos阳性神经元主要是谷氨酸能神经元;最后,我们通过光遗传激活mPFC脑区谷氨酸能神经元,发现其能够抑制CD1小鼠的攻击行为;相反,光遗传抑制mPFC脑区谷氨酸能神经元,能够促进CD1小鼠的攻击行为。结论mPFC脑区谷氨酸能神经元是调控CD1小鼠发动攻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FC 谷氨酸能神经元 攻击行为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7
作者 王西林 杨婵娟 程道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81,共5页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未攻击组和攻击组,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未攻击组和攻击组,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列线图,确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为攻击组(35.0%),52例患者为未攻击组(65.0%)。攻击组患者长期独居的占比、总住院时间、既往有自杀倾向的占比均高于未攻击组,且ITAQ、SSRS的评分均低于未攻击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独居、既往有自杀倾向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ITAQ与SSRS的高评分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保护因素(P <0.05),并构建列线图,有良好预测价值。结论 患者的长期独居、既往有自杀倾向可能会增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攻击行为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神经发育障碍儿童攻击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梓 岳计辉 方晓娟 《中国医药导刊》 2024年第4期353-358,共6页
攻击行为在神经发育障碍儿童中普遍存在,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针对此行为干预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本综述系统归纳和总结神经发育障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不同干预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基于应用行为分析原理... 攻击行为在神经发育障碍儿童中普遍存在,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针对此行为干预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本综述系统归纳和总结神经发育障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不同干预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基于应用行为分析原理的功能分析和功能性治疗在减少或消除攻击性行为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包括事前干预、强化策略、后效控制及行为减少策略等,在减少或消除神经发育障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方面具有明显效果。事前干预主要关注先行因素,例如通过教授社交技巧和情绪调节策略来降低攻击倾向;强化策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模式;后效控制则管理行为后果,训练替代行为减少攻击;行为减少策略则通过应用消退和惩罚消除不良行为。针对神经发育障碍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方法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早期和有效的行为干预对改变行为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不同干预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行为 行为干预 神经发育障碍 儿童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的关系及复发因素
9
作者 王华 刘伟 +2 位作者 朱文礼 甘火琴 田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的关系、复发因素及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1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均经治疗达痊愈标准后随访1年。收集临床资料,评估冲动攻击行为,根据评估结果分为冲动组(96例)和无冲动组(...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的关系、复发因素及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1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均经治疗达痊愈标准后随访1年。收集临床资料,评估冲动攻击行为,根据评估结果分为冲动组(96例)和无冲动组(120例),比较2组自知力水平,另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43例)和未复发组(173例),分析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分析预测价值。结果21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占44.44%。与无冲动组比,冲动组对住院认识、疾病认识、服药认识、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的评分、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总分更低(P<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住院认识、疾病认识、服药认识、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ITAQ总分与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呈负相关(P<0.05)。合并睡眠障碍、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迅速停药、既往复发次数≥2次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预测模型,当logit(P)>9.88时,AUC值为0.873,95%CI为0.821,0.914。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与自知力水平低下有关,且患者复发因素包括合并睡眠障碍、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迅速停药、既往复发次数≥2次等,预测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双相情感障碍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自知力水平 冲动攻击行为 复发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校园欺凌与攻击性行为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双重影响:一项横断面研究
10
作者 张萌萌 杨舒然 +1 位作者 柯强 赵旭东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263-272,共10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dical self-injury,NSSI)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关注校园欺凌和攻击性行为与青少年NSSI之间的关联,以期为预防和干预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15987位中国辽... 目的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dical self-injury,NSSI)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关注校园欺凌和攻击性行为与青少年NSSI之间的关联,以期为预防和干预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15987位中国辽宁、上海和江西三个省的初高中学生,代表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揭示各变量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结果校园欺凌与NSSI呈正向关系(非标准化系数=0.420,标准化系数=0.247,Z=18.123,P<0.001),欺凌程度越高,自伤风险也越高。攻击性行为与NSSI之间同样存在正向关系(非标准化系数=0.230,标准化系数=0.201,Z=14.301,P<0.001),攻击性行为越强烈,自伤风险也越高。校园欺凌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显著(非标准化系数=1.052,标准化系数=0.708,Z=75.223,P<0.001),欺凌程度越高,攻击性行为也越严重。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在解释校园欺凌、攻击性行为与青少年NSSI关系方面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结论研究发现,校园欺凌和攻击性行为对青少年NSSI具有显著影响,且青少年的欺凌和攻击性行为存在地区差异。预防和干预措施应综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加强师生间沟通,提高教师对问题行为的识别和干预能力,增进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以降低青少年NSS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校园欺凌 攻击行为 青少年 地区差异
下载PDF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11
作者 张璇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1-77,共7页
探讨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采用家庭环境量表、攻击行为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13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家庭环境、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控... 探讨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采用家庭环境量表、攻击行为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13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家庭环境、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控制、攻击行为彼此存在显著相关;(2)自我控制在家庭环境和大学生攻击行为间起中介作用;(3)领悟社会支持可以在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直接路径及两者关系中的中介路径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间接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领悟社会支持既调节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直接作用,又调节家庭环境通过自我控制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环境 攻击行为 自我控制 领悟社会支持
下载PDF
心理虐待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12
作者 邹孟芮 刘舒野 +1 位作者 程诚 王友碧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2-288,共7页
本研究基于一般攻击模型,探究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检验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问卷、青少年执行功能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710名12~18岁青少年进行... 本研究基于一般攻击模型,探究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检验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问卷、青少年执行功能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710名12~18岁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心理虐待、攻击行为与执行功能之间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则与执行功能、心理虐待、攻击行为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2)执行功能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执行功能与攻击行为间起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心理虐待可能会损伤青少年的执行功能从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概率,而当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时能够缓和执行功能损伤带来的攻击行为增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虐待 攻击行为 执行功能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青少年
下载PDF
歧视知觉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心理韧性和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玲娟 罗深秋 唐思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3期440-445,共6页
目的:考察歧视知觉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量表、歧视知觉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对97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歧视知觉与心理韧性(r=-0.53,P<0.01)、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r=-0.54,P<... 目的:考察歧视知觉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量表、歧视知觉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对97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歧视知觉与心理韧性(r=-0.53,P<0.01)、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r=-0.54,P<0.01),但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r=0.43,P<0.01);心理韧性与核心自我评价显著正相关(r=0.75,P<0.01)、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r=-0.50,P<0.01);核心自我评价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r=-0.47,P<0.01);②歧视知觉对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19;③心理韧性和核心自我评价不仅在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间起单独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15、0.03,还在歧视知觉与攻击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6。结论:歧视知觉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攻击行为,还可以通过心理韧性和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及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行为 歧视知觉 核心自我评价 心理韧性 初中生
下载PDF
现实排斥、网络排斥与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心理一致感与愤怒反刍的中介作用
14
作者 赵雨露 张野 +1 位作者 付杨 王凯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08-113,共6页
目的:基于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与精神病理学跨诊断模型,考察现实排斥、网络排斥与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心理一致感与愤怒反刍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遭受校园排斥问卷、青少年遭受网络排斥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愤怒反刍思... 目的:基于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与精神病理学跨诊断模型,考察现实排斥、网络排斥与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心理一致感与愤怒反刍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遭受校园排斥问卷、青少年遭受网络排斥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愤怒反刍思维量表及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对辽宁省两所中学的910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愤怒反刍在网络排斥与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间的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7。心理一致感与愤怒反刍在现实排斥/网络排斥与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03、0.05。结论:网络排斥能够直接影响网络攻击行为,也能够通过愤怒反刍的单独中介作用、心理一致感与愤怒反刍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现实排斥只能够通过心理一致感与愤怒反刍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排斥 网络排斥 心理一致感 愤怒反刍 网络攻击行为
下载PDF
父母正念养育、教养压力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基于主客体互倚模型
15
作者 陈思 穆蔚琦 +1 位作者 周明洁 郭昫澄 《四川精神卫生》 2024年第3期237-242,共6页
背景 父母正念养育水平关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目前关于正念养育的实证研究较少,尚未查见探讨父母正念养育通过教养压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主客体效应的研究。目的 探讨父母正念养育通过教养压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主客体... 背景 父母正念养育水平关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目前关于正念养育的实证研究较少,尚未查见探讨父母正念养育通过教养压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主客体效应的研究。目的 探讨父母正念养育通过教养压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主客体效应,为改善家庭教育以及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3年9月8日—15日,在四川省绵阳市某学校的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以及初中三个年级中的各年级随机选择3个班级、共907名学生,以学生家庭(包括父母和孩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正念养育量表(MIPQ)评定父母的正念养育水平,采用养育压力量表简化版(PSI-SF)评定父母的教养压力水平,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YSR)中的攻击行为维度评定青少年攻击行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采用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父母正念养育对自身及配偶教养压力的影响,以及通过教养压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 共472个家庭完成有效问卷调查。在主体效应方面,父亲正念养育通过父亲教养压力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效应值为-0.018(P=0.002),母亲正念养育通过母亲教养压力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效应值为-0.026(P<0.01)。在客体效应方面,父亲正念养育通过母亲教养压力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效应值为-0.006(P=0.026),母亲正念养育通过父亲教养压力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效应值为-0.007(P=0.012)。结论 父母正念养育可以通过自身及配偶的教养压力水平间接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主客体效应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念养育 教养压力 青少年 攻击行为 主客体互倚模型
下载PDF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自尊与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16
作者 张璇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3-67,共5页
目的:明确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具体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攻击行为量表、自尊和自我控制量表对13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与自尊和自我控制... 目的:明确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具体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攻击行为量表、自尊和自我控制量表对13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与自尊和自我控制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35,0.33,P<0.01),攻击行为与自尊和自我控制分别呈显著负相关(r=-0.41,-0.51,P<0.01),自尊与自我控制呈显著正相关(r=0.48,P<0.01);家庭环境对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自尊、自我控制在家庭环境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间的单独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均显著。结论: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够解释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攻击行为间关系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环境 自尊 自我控制 攻击行为
下载PDF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冲动和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覃荣刚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冲动和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60)予以氟哌啶醇,实验组(n=60)加用MECT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冲动和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60)予以氟哌啶醇,实验组(n=60)加用MECT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暴力行为改善情况以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精神病性症状评分、BPRS、暴力行为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精神病性症状评分、BPRS、MOAS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能够改善患者冲动和攻击行为,减轻患者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冲动和攻击行为 无抽搐电休克
下载PDF
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干预效果的元分析
18
作者 周明月 朱慧峰 +3 位作者 郭诗 唐紫璇 郑敏晓 朱冬梅 《社会科学前沿》 2024年第7期763-774,共12页
目的:采用元分析方法梳理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有效干预攻击性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所收录的有关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干预效果的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元分析。结... 目的:采用元分析方法梳理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有效干预攻击性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所收录的有关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干预效果的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元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篇文献,总效应量d = −1.19,95% CI (−1.49, −0.90);针对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方式大多数是社会技能训练(d = −0.89),其次是综合干预(d = −4.21)和艺术类干预(d = −1.69);进一步分析发现,干预效果受干预总时长、单次干预时间、干预次数、干预对象学习阶段和干预被试组织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总体有效,其中综合干预、适当时长(8~12周)、较长单次干预时间(超过90分钟)、干预次数较少(低于8次)、针对低年龄层学生的干预和家庭干预的效果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行为 儿童 青少年 干预 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络攻击行为预测与防御策略研究
19
作者 张雷明 《信息记录材料》 2024年第4期40-42,共3页
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安全领域的一大焦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找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网络攻击行为,做到快速准确地预测和发现... 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安全领域的一大焦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找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网络攻击行为,做到快速准确地预测和发现网络攻击行为并提前采取措施,从而更好地预防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分析 网络攻击行为 预测与防御
下载PDF
受欺负经历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创伤后成长和依恋焦虑的作用
20
作者 王丽君 桑青松 姚胜男 《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考察青少年受欺负经历、创伤后成长、攻击性行为与依恋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497名受欺负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受欺负与创伤后成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攻击性行为和依恋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创伤后成长与攻击性... 目的:考察青少年受欺负经历、创伤后成长、攻击性行为与依恋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497名受欺负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受欺负与创伤后成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攻击性行为和依恋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创伤后成长与攻击性行为、依恋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攻击性行为与依恋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创伤后成长在受欺负与攻击性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依恋焦虑在受欺负与攻击性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受欺负经历不仅直接会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会通过创伤后成长对其产生影响,其中依恋焦虑起调节作用。因此要尽早开展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减少受欺负者向欺负者转变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受欺负经历 攻击行为 创伤后成长 依恋焦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