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对《刑法》第20条第3款的理解
1
作者 郑绪诚 《律师世界》 2003年第6期36-37,共2页
我国现行刑法第20条是关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的规定。该条第3款为“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关键词 防卫过当 防卫权 不法侵害 暴力犯罪 防卫行为 具体罪名 新《刑法》 非法拘禁罪 防卫不适时 行凶行为
下载PDF
对刑法中的“行凶”建议尽快作出明确解释
2
作者 冯强 《检察调研与指导》 2018年第6期121-122,共2页
2018年8月发生的江苏昆山'持刀砍人反杀案'受到社会极大关注,最终司法机关认定死者刘某系持刀行凶、于某系正当防卫。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文中对'行凶'一词定义的模糊,导致了对'昆山持刀砍人反杀案&#... 2018年8月发生的江苏昆山'持刀砍人反杀案'受到社会极大关注,最终司法机关认定死者刘某系持刀行凶、于某系正当防卫。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文中对'行凶'一词定义的模糊,导致了对'昆山持刀砍人反杀案'定性的纠结和困惑,而这种纠结和困惑,又直接牵动着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期盼和担忧。因此,对'行凶'一词的概念应当进行明确解释,作出更为清晰的界定。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该条款在我国被称为特别防卫条款,是公民对特定严重暴力犯罪依法行使特殊防卫权的法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防卫权 严重暴力犯罪 暴力程度 行凶行为 刑法修正案 犯罪类型 加害人 正当防卫
原文传递
“凶器”问题初探 被引量:5
3
作者 冯英菊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20-22,共3页
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凶器”是指与犯罪行为相关且已被实际使用的器具。对于器具的无效携带(即在犯罪过程中未被使用)行为,不能适用因凶器的使用而衍生的罪名。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携带凶器抢夺”的规定,只适用于行为人在犯罪过... 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凶器”是指与犯罪行为相关且已被实际使用的器具。对于器具的无效携带(即在犯罪过程中未被使用)行为,不能适用因凶器的使用而衍生的罪名。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携带凶器抢夺”的规定,只适用于行为人在犯罪过程出示、显露或使用了所携带器具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凶器 抢夺行为 抢劫罪 认定标准 犯罪行为 犯罪构成 行凶行为 目的性携带 刑法
原文传递
审理寻衅滋事流氓犯罪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必佑 《人民司法》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16-17,共2页
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行凶伤人,是流氓犯罪行为的重要表现之一,对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很大。处理此类案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全面分析寻衅滋事流氓犯罪的主观、窖观要件正确定罪 寻衅滋事流氓犯罪,客观上常表现为无端滋事生非,行凶殴打... 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行凶伤人,是流氓犯罪行为的重要表现之一,对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很大。处理此类案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全面分析寻衅滋事流氓犯罪的主观、窖观要件正确定罪 寻衅滋事流氓犯罪,客观上常表现为无端滋事生非,行凶殴打无辜,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共秩序 故意杀人罪 公私财物 故意伤害罪 客观要件 犯罪行为 主观故意 管理秩序 行凶行为 情节恶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