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可兼知——论船山对朱子、阳明知行观的超越
1
作者 祁涛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8-25,共8页
船山的知行观在明清诸儒中别树一帜。船山根据“圣人之道”的标准,重点批判了朱子及其后学在知行观上的“知行相离”观点和阳明及其后学在知行观上的“销行以归知”观点,提出了著名的“行可兼知”说。“行可兼知”包括“行先知后”“行... 船山的知行观在明清诸儒中别树一帜。船山根据“圣人之道”的标准,重点批判了朱子及其后学在知行观上的“知行相离”观点和阳明及其后学在知行观上的“销行以归知”观点,提出了著名的“行可兼知”说。“行可兼知”包括“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三个方面,以“行”统摄“知”的结构区别于朱子、阳明以“知”统摄“行”的结构。船山认为,以“行”为中心,“知”“行”才可并进,这既避免了朱子知行观容易陷溺于知识的探求而遮蔽道德主体的困境,也避免了阳明知行观模糊“知”“行”界限而陷溺于道德内省的弊端。船山“行可兼知”的知行观是对朱子、阳明知行观的超越,反映了船山的“实理”思想,带有明显的重整社会秩序与社会风气的现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可兼知 船山 朱子 阳明
下载PDF
试析王夫之“行可兼知”与“知行日进”的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何云岩 王春源 徐文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14,共2页
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在批判宋明理学知行观的基础上对"知"与"行"作了界定。他明确提出了"行可兼知"与"知行日进"的观点。"行可兼知"包括行要"以身心尝试焉""... 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在批判宋明理学知行观的基础上对"知"与"行"作了界定。他明确提出了"行可兼知"与"知行日进"的观点。"行可兼知"包括行要"以身心尝试焉""知与行不可分"和"知以行为功"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知以行为功"又具体体现为知在行之中、知通过行来检验其功效、知的目的是实践等方面;而"知行日进"则强调"知行并用"且"日进于高明而不穷"等特性。王夫之还关注教化、重视人为,得出了关于"顺教化而得知之真"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的 行可兼知 日进
原文传递
试论王夫之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3
作者 陈世昭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王夫之在认识论方面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他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子、王充等人的认识论思想,并把它推向了接近唯物论的反映论原理。 王夫之和荀子一样,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他说:“万物皆... 王夫之在认识论方面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他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子、王充等人的认识论思想,并把它推向了接近唯物论的反映论原理。 王夫之和荀子一样,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他说:“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原于天而顺乎道,……五常百行之理无不可知,无不可能。”(《张子正蒙注·动物》)“人有可竭之成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认识论 唯物主义 王充 尚书 理性认识 客观事物 行可兼知
下载PDF
愚勤生智——感于王康乐之艺路
4
作者 王伯敏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4-6,20-22,共6页
画家需要智勇,否则,必定墨守陈规,越不得雷池一步。画家若无智,即使登五岳,情激动,也不会取舍;即使握笔在手,也往往反被笔所使。虽花九牛二虎之力,仍事倍而功半。 谢赫云,“应物象形”,这句话只道出作画的要求与过程,如何更好地达到“... 画家需要智勇,否则,必定墨守陈规,越不得雷池一步。画家若无智,即使登五岳,情激动,也不会取舍;即使握笔在手,也往往反被笔所使。虽花九牛二虎之力,仍事倍而功半。 谢赫云,“应物象形”,这句话只道出作画的要求与过程,如何更好地达到“象形”,画者还必须“应目会心”。常言道“会心生智”、“智动窍开”,可知“智”的作用极大。所谓“智”,对客观实际,善于分析;对自己言行,善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宾虹 中国画 山水画家 应物象形 “象形” 青年画家 铁杵成针 善于总结 作品 行可兼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