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雨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糖积累及倒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覃凤 汪小飞 +4 位作者 吴臻 胡一波 王小琴 张家伟 蔡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9,共15页
【目的】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明确适应于小麦沟垄集雨种植合理的密度及行距,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方旱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 【目的】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明确适应于小麦沟垄集雨种植合理的密度及行距,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方旱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1年在集雨种植模式下设置两个密度(低密度:180万株/hm^(2);高密度:225万株/hm^(2))和两种行距处理(等行距:20 cm;非等行距:12.5 cm﹕35 cm﹕12.5 cm),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对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和倒伏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集雨种植模式下提高种植密度,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的净光合速率(Pn)、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均明显降低,茎秆倒伏指数显著增高;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非等行距处理可改变植株各指标,其中,相较于高种植密度+等行距处理,植株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Pn明显提高,增幅分别为7.7%—16.5%、5.3%—37.7%、11.9%—24.9%,茎秆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分别提高了9.8%—15.0%、8.8%—27.4%、8.2%—41.1%,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分别增加4.5%—19.8%、5.9%—31.2%,茎秆折断弯矩提高4.8%—17.3%,茎秆倒伏指数降低10.9%—25.9%,小麦产量亦显著提高了13.5%—15.2%。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茎秆基部节间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与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Pn及茎秆折断弯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集雨种植模式下,通过非等行距种植调节群体空间分布,可有效提升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光合速率,促进茎秆糖类物质合成积累,增强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进而降低小麦倒伏发生率,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集雨种植 种植密度 行距配置 倒伏 光合速率 产量
下载PDF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榆林市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强国 邬小春 +2 位作者 杨晓军 安丽娜 王晓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30-32,51,共4页
为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榆林地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陕单650、大丰30为供试品种,设置2行1带40 cm+80 cm(A)、3行1带40 cm+40 cm+120 cm(B)、3行1带60 cm+60 cm+120 cm(C)、4行1带40 cm+40 cm+40 cm+120 cm(D)、4行1带60 ... 为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榆林地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陕单650、大丰30为供试品种,设置2行1带40 cm+80 cm(A)、3行1带40 cm+40 cm+120 cm(B)、3行1带60 cm+60 cm+120 cm(C)、4行1带40 cm+40 cm+40 cm+120 cm(D)、4行1带60 cm+60 cm+60 cm+120 cm(E)宽窄行和对照60 cm等行距(F,CK)6个行距配置模式,设置67500、90000株/hm^(2)2个种植密度,采用3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种植模式为主区,品种和密度为副区,探究不同行距配置下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茎粗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行距配置中3行1带(60 cm+60 cm+120 cm)处理的株高、穗位高明显高于其他行距配置水平,茎粗则相反。玉米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均有所增加。同一品种相同种植模式下,90000株/hm^(2)明显比67500株/hm^(2)产量要高。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秃尖长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陕单650的最高产量种植方式为:90000株/hm^(2)密度下3行一带(40 cm+40 cm+120 cm)行距配置模式,产量为18504.15 kg/hm^(2);其次为90000株/hm^(2)密度下的3行1带(60 cm+60 cm+120 cm)行距配置水平,产量为17768.55 kg/hm^(2);大丰30的最高产量种植方式为90000株/hm^(2)密度下的3行1带(60 cm+60 cm+120 cm)行距配置水平,产量为19421.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行距配置 密度 产量
下载PDF
行距配置和灌水量对无地膜滴灌棉田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毛廷勇 胡强 +5 位作者 林皎 刘婵 张变兄 曹娟 党希平 李玲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47-53,共7页
本试验以‘中棉61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两种行距配置宽窄行模式、等行距模式,三种灌水量处理W1(4200 m^(3)hm^(2))、W2(5100m^(3)hm^(2))、W3(6000 m^(3)hm^(2))条件下,无膜滴灌棉田土壤温度、水分和棉花产量的变化规律。... 本试验以‘中棉61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两种行距配置宽窄行模式、等行距模式,三种灌水量处理W1(4200 m^(3)hm^(2))、W2(5100m^(3)hm^(2))、W3(6000 m^(3)hm^(2))条件下,无膜滴灌棉田土壤温度、水分和棉花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配置改变了棉田不同生育期的土壤水热状况,土壤含水率随着行距的缩短及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与P1模式相比,P2模式下的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分别提高5.8%~8.3%和5.8%~10.0%。不同行距配置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在P2处理下,单株铃数较P1处理有显著增加。不同灌水量处理对产量有显著差异,W3处理的产量比W1、W2处理分别高6.4%和20.1%(P<0.05)。综上所述,P2、W3种植模式可以改善棉田土壤水热状况,提高棉花产量,为南疆地区高产无膜滴灌棉花的行距配置和灌水量的示范和推广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灌水量 土壤水热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南疆棉花生长效应研究
4
作者 张玉博 彭浩源 +1 位作者 周苗苗 罗新宁 《中国棉花》 2024年第4期41-46,共6页
以新陆中82号和塔河2号为材料,设置一膜3行(76 cm+86 cm+66 cm,平均行距76 cm,株距9.1 cm),一膜4行(76 cm+10 cm+76 cm+6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2.2 cm),一膜6行(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2.5 cm)3种... 以新陆中82号和塔河2号为材料,设置一膜3行(76 cm+86 cm+66 cm,平均行距76 cm,株距9.1 cm),一膜4行(76 cm+10 cm+76 cm+6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2.2 cm),一膜6行(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2.5 cm)3种模式,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南疆优化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个品种均在一膜3行配置下的棉花蕾铃数最多;干物质积累增长速度最大;籽棉单产最高,且与其他配置差异显著,其中新陆中82号为6355.75 kg·hm^(-2),塔河2号为6585.07 kg·hm^(-2);衣分在行距配置间无显著差异。表明一膜3行的种植模式更适合南疆的棉花主栽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行距配置 农艺性状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木薯薯块产量及薯构型的影响
5
作者 魏云霞 韦卓文 +3 位作者 黄洁 王娟 李天 何冯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木薯产量、品质及薯构型的影响,优化木薯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模式的农艺农机参数。【方法】以我国主栽的机械化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平地模拟机械化种植模式,设等行距(0.8+0.8)m(CK)及宽...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木薯产量、品质及薯构型的影响,优化木薯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模式的农艺农机参数。【方法】以我国主栽的机械化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平地模拟机械化种植模式,设等行距(0.8+0.8)m(CK)及宽窄行(1.0+0.5)m(T1)、(1.0+0.6)m(T2)、(1.0+0.7)m(T3)、(1.2+0.4)m(T4)、(1.2+0.5)m(T5)、(1.2+0.6)m(T6)共7种行距配置,于收获期测定薯块产量、薯块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薯块性状及薯构型。【结果】1)两年中,T6木薯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均最高,较T1显著增产19.19%~24.89%和19.61%~30.56%。2)T6木薯块根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较T1分别明显提高21.38%~31.38%和27.67%~31.51%。3)两年中,T1垂直行向半幅宽均最窄,为19.72~20.50 cm,且薯长均最短,为13.01~14.57 cm。4)当收获单株的垂直行向半幅宽为30.0 cm、深度为25.0 cm时,所有处理均可收获98.50%以上的鲜薯产量,其中T6收获的鲜薯产量最高,达41.79 t/hm^(2),收获比例为99.42%。【结论】在木薯品种SC205平地机械化种植模式中,推荐(1.2+0.6)m的宽窄行配置,收获机在窄行间的双行作业幅宽为120.0 cm、深度为25.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行距配置 薯块产量 薯构型 农艺农机参数
下载PDF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毛白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郑宇 孙明慧 +8 位作者 刘勇 李国雷 王长伟 王苗苗 宋协海 常笑超 万芳芳 张劲 孟路 《广西林业科学》 2023年第3期291-296,共6页
为研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苗木内的分配规律,提高毛白杨造林效果,以毛白杨新品种‘北林雄株1号’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高(50000株/hm^(2),A_(1))、中(41667株/hm^(2),A_(2))和低(... 为研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苗木内的分配规律,提高毛白杨造林效果,以毛白杨新品种‘北林雄株1号’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高(50000株/hm^(2),A_(1))、中(41667株/hm^(2),A_(2))和低(31250株/hm^(2),A_(3))3种育苗密度和3种行距配置(行状配置B_(1):行距0.8 m+0.8 m、带状配置B_(2):窄行距0.6 m+宽行距1.0m和带状配置B_(3):窄行距0.4 m+宽行距1.2 m),分析育苗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毛白杨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密度带状配置1(A_(3)B_(2))和低密度带状配置2(A_(3)B_(3))条件下,苗木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理想,A_(3)B_(2)的茎、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55.51和121.24 mg/g,A_(3)B_(3)的茎、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89.12和110.19 mg/g。不同器官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占干重比表现为根>叶>茎;淀粉含量占干重比表现为根>茎>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占干重比表现为根>茎>叶。密度和行距配置显著影响毛白杨叶、茎和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且毛白杨苗木根系可储存较多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密度 行距配置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棉花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对密度与行距配置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锦涛 陈国栋 +11 位作者 万素梅 翟云龙 毛廷勇 骆磊 胡强 马云珍 李亚兵 冯璐 杨北方 曹娟 周相 林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4期12-19,共8页
为明确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性状对密度与行距差异的响应机制,促进棉花品种推广与种植技术革新。以‘中棉所641’为试验材料,采用76 cm等行(SP)与(66 cm+10 cm)宽窄行(DP)种植模式,设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Ⅰ:低密度12万株/hm^(2);Ⅱ:中... 为明确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性状对密度与行距差异的响应机制,促进棉花品种推广与种植技术革新。以‘中棉所641’为试验材料,采用76 cm等行(SP)与(66 cm+10 cm)宽窄行(DP)种植模式,设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Ⅰ:低密度12万株/hm^(2);Ⅱ:中密度18万株/hm^(2);Ⅲ:高密度24万株/hm^(2)。应用Logisitic曲线方程,进行数据分析。SPⅡ处理棉花?T(生物量快速积累持续期)在2020、2021年分别为54.7 d和55.6 d。其2020、2021年营养器官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分别为33.3天和38天,最大积累速率均为1.13 g/(株·d),高于其他处理。2020、2021年生殖器官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分别为35.26 d、25.79 d,最大积累速率均为1.05 g/(株·d)。2 a试验数据均显示,SPⅡ处理棉花花前、花后单株干物质转化量最高。2020、2021年SPⅡ处理籽棉产量分别为5359.48、5151.00 kg/hm^(2),单株成铃数均为6.12个。产量对行距差异的响应程度强于密度差异。18万株/hm^(2)等行距种植模式有利于棉花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促进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提高籽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密度 行距配置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超高产田水稻产量及根系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董立强 杨铁鑫 +4 位作者 李睿 商文奇 马亮 李跃东 隋国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2-404,共13页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超高产田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增密栽培模式增产的机理。【方法】于2020-2021年以辽粳419为试材,以农户习惯栽培(LFM)、常规增密配置(CHMD)、窄行增密(NHDM)和两种宽窄行配置(WNHDM_(1)和WNHDM_(2))共计5种...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超高产田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增密栽培模式增产的机理。【方法】于2020-2021年以辽粳419为试材,以农户习惯栽培(LFM)、常规增密配置(CHMD)、窄行增密(NHDM)和两种宽窄行配置(WNHDM_(1)和WNHDM_(2))共计5种模式为处理,以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及产量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究株行距配置对超高产田水稻产量及根系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阐明增密模式水稻根系分布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揭示水稻超高产田增密模式水稻增产的机理。【结果】同LFM相比,WNHDM_(1)和WNHDM_(2)分别提高有效分蘖数19.24%和18.16%,单穗成粒数、结实率等保持稳定;WNHDM_(1)和WNHDM_(2)行内(窄行)区域根系指标较其他模式并未降低,而行外(宽行)区域差异较大,总根长、总根径、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及总根干质量在两个生长季平均增加21.07%和26.76%、10.71%和9.18%、21.13%和26.77%、21.15%和27.62%及23.48%和29.71%;齐穗期和灌浆期水稻根系形态指标与有效穗数和产量正相关。【结论】优化株行距配置增密模式,为水稻提供了根系行内、行外不对称生长空间,形成了根部边际效应,提高了水稻群体根干质量、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并保持了较强的根系氧化力,促进有效穗的形成,达到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根系形态生理特性 行距配置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南疆无地膜棉花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9
作者 郭子轩 胡强 +6 位作者 毛廷勇 万素梅 林皎 张变兄 李田甜 周均 陈国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49,共8页
为筛选出适宜南疆无地膜机采棉花的合理株行距配置,本试验以中619为供试品种,在幅宽2.28 m机采棉种植模式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依次为D1(一幅三行,76 cm等行距,株距7 cm)、D2(一幅四行,行距为70 cm+12 cm+70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 为筛选出适宜南疆无地膜机采棉花的合理株行距配置,本试验以中619为供试品种,在幅宽2.28 m机采棉种植模式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依次为D1(一幅三行,76 cm等行距,株距7 cm)、D2(一幅四行,行距为70 cm+12 cm+70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cm)、D3(一幅六行,行距为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4.6 cm),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南疆无地膜棉花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株高、主茎日增长量、茎粗随着行距增大呈增加趋势;中部叶面积指数,D1较D3处理高43.11%。各处理光分布均呈“V”型曲线,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D1处理光照度最大,D2次之,D3最小。综合棉铃横向和纵向分布来看,D2处理棉铃空间分布最合理,对增加群体产量效果明显;棉铃纵向表现为中部铃>上部铃>下部铃,中部铃在群体产量形成中作用较大;棉铃横向分布表现为内围铃>外围铃,产量主要来源于内围铃。D2处理产量(5 528.75 kg·hm^(-2))显著高于D1(5 064.57 kg·hm^(-2))和D3处理(4 798.98 kg·hm^(-2))。综上,南疆无地膜棉花在一幅四行的株行距配置下,株型及冠层结构较优,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地膜棉花 行距配置 农艺性状 冠层 棉铃空间分布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国芳 杨清龙 +2 位作者 赵菁菁 苗中芹 王锡久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7期26-29,共4页
为探求与桓台县生产实际相适应的玉米行距及密度,以玉米品种登海605为试验材料,行距为60 cm,设置3500株/亩(T1)、4000株/亩(T2)、4500株/亩(T3)、5000株/亩(T4)、5500株/亩(T5)5个种植密度;行距为75 cm,设置4000株/亩(T6)、5000株/亩(T... 为探求与桓台县生产实际相适应的玉米行距及密度,以玉米品种登海605为试验材料,行距为60 cm,设置3500株/亩(T1)、4000株/亩(T2)、4500株/亩(T3)、5000株/亩(T4)、5500株/亩(T5)5个种植密度;行距为75 cm,设置4000株/亩(T6)、5000株/亩(T7)2个种植密度,共7个处理,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秃尖、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逐渐下降,亩穗数逐渐增加;群体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先增加后趋于平稳,在密度为5000株/亩时产量最高,产量表现为75 cm行距优于60 cm行距。随着密度的增加,茎秆基部第三节间抗折力和穿刺强度呈下降趋势,且同一密度条件下,75 cm行距高于60 cm行距。在鲁中地区,登海605在种植密度为5000株/亩、等行距75 cm的条件下玉米植株抗倒性最佳,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为获得高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行距配置 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塑料大棚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程小芸 何明霞 +4 位作者 李仪曼 杨甜 张大龙 魏珉 曹欣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18期54-57,共4页
为了探索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大棚黄瓜栽培模式,以黄瓜品种‘硕丰218'为试材,在3500株/667m^(2)左右栽培密度下,以传统大小行栽培(大行距0.80m,小行距0.40m,株距0.315m)为对照,研究了T1(大行距1.0m,小行距0.40m,株距0.27m)、T2(大行距1... 为了探索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大棚黄瓜栽培模式,以黄瓜品种‘硕丰218'为试材,在3500株/667m^(2)左右栽培密度下,以传统大小行栽培(大行距0.80m,小行距0.40m,株距0.315m)为对照,研究了T1(大行距1.0m,小行距0.40m,株距0.27m)、T2(大行距1.20m,小行距0.40m,株距0.235m)、T3(大行距1.40m,小行距0.40m,株距0.21m)T4(大行距1.60m,小行距0.40m,株距0.19m)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黄瓜植株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增大、株距减小,黄瓜株高和叶面积呈升高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叶片色素含量、果糖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T2处理最高,产量方面以T2处理折合667m^(2)产量最高,且与CK相比增产4.26%。综合本试验结果,大棚黄瓜可采用大行距1.20m、小行距0.40m、株距0.235m的栽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黄瓜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8
12
作者 杨吉顺 高辉远 +4 位作者 刘鹏 李耕 董树亭 张吉旺 王敬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26-1233,共8页
在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 在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呼吸(CR)、干物质积累量均提高;而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和下层PAR截获率则降低。在67500株hm^(-2)下,宽窄行与等行距处理相比无显著优势。但在90000株hm^(-2)和112500株hm^(-2)密度下,80cm+40cm行距处理的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的PAR截获率、花后群体光合速率(CAP)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等行距、70cm+50cm和90cm+30cm);而群体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的比值(CR/TCAP)则显著低于其他行距处理。说明在较高密度条件下,80cm+40cm的宽窄行配置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增加穗位叶层的光合有效辐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减少群体呼吸消耗,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行距配置 光分布 群体光合
下载PDF
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6
13
作者 刘丽平 胡焕焕 +3 位作者 李瑞奇 李慧玲 常春丽 李雁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5-131,共7页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基本上最高,20 cm等宽行次之,16.7 cm+16.7 cm+26.7cm三密一稀种植样式最低。4种种植密度下的群体总茎数以高密度最大,随密度降低群体总茎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以中密度的较高,过大或过小密度的较低。即密度为300万/hm2或420万/hm2基本苗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密度为180万/hm2或540万/hm2基本苗。产量水平为300万/hm2基本苗>420万/hm2基本苗>180万/hm2基本苗>540万/hm2基本苗。所以,河农822最佳的行距配置和密度为15 cm等行距×300万/hm2基本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密度 河农822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兰考矮早八’小麦后期群体冠层结构及其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66
14
作者 杨文平 郭天财 +3 位作者 刘胜波 王晨阳 王永华 马冬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85-490,共6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在同一密度(375×104株.hm-2)下,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兰考矮早八’后期群体冠层结构、冠层微环境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冠层叶面积指数随着行距的增大而减小;而冠层开度...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在同一密度(375×104株.hm-2)下,行距配置对大穗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兰考矮早八’后期群体冠层结构、冠层微环境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冠层叶面积指数随着行距的增大而减小;而冠层开度随着行距的增大而增加。行距配置还可改变小麦冠层微环境,冠层不同层次的光截获及消光系数均随着行距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行距增加,冠层不同层次的温度升高,而湿度下降;随着行距缩小,冠层不同层次的CO2分布更趋均匀,有利于群体光合作用。通过缩小行距,能够使植株分布均匀,竞争减弱,使产量构成因素实现最佳配置,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从该研究看,15cm行距的产量最高,可作为该类品种的较佳行距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小麦 冠层结构 微环境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杨文平 郭天财 +2 位作者 冯伟 刘胜波 王永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4-499,共6页
为确定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配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10、15、20和25cm)种植方式下,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的旗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Pn)均随籽粒灌浆进程... 为确定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配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10、15、20和25cm)种植方式下,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的旗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Pn)均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花后0~14d,多穗型品种豫麦49旗叶Pn高于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之后兰考矮早八优势趋于明显;两品种旗叶qP和Fv/Fo均于花后10d达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豫麦49的光截获(LI)在花后10d高于兰考矮早八,而在花后20d低于兰考矮早八。行距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LI和产量有一定影响。随着行距的变大,豫麦49的Pn逐渐增加,而兰考矮早八则逐渐降低;豫麦49的Fv/Fo在花后0~10d随行距的增加而升高,之后以行距20cm最高,兰考矮早八则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始终以15cm最高;豫麦49以行距20cm的qP值较大,而兰考矮早八以行距15cm最高;两穗型品种的LI均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籽粒产量则表现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分别以行距20和15cm的产量最高。因此,生产中不同穗型品种选择各自适宜的行距配置,有助于光能的吸收利用,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行距配置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 被引量:42
16
作者 李洪 王斌 +2 位作者 李爱军 董红芬 阎晓光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09-313,共5页
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在3种种植密度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寻求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提高密度的新途径。以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农大108’为供试品种,3种种植密度为主处理,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为副处理,裂区设计,通过对组成的15个试验处理的产量测... 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在3种种植密度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寻求通过改变种植模式提高密度的新途径。以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农大108’为供试品种,3种种植密度为主处理,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为副处理,裂区设计,通过对组成的15个试验处理的产量测定与分析,探索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株行距配置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在52500株/hm2时最为明显;此试验中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模式是52500株/hm2密度下0.60m等行距种植,与传统种植习惯比较,增产了23.27%。因此,普通株型玉米品种可以通过株行距合理配置的方式,提高种植密度,达到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行距配置 增产效果
下载PDF
不同机采棉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30
17
作者 徐新霞 雷建峰 +6 位作者 高丽丽 郑慧 李淦 王立红 锁忠程 李君 张巨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56,共6页
以新陆早32号为供试材料,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下研究不同机采棉行距配置(66+10 cm、72+4 cm)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72+4模式利于棉花前期生长,因其地膜覆盖率高,采光面积大,地温高;66+10模式利于棉花中后期的... 以新陆早32号为供试材料,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下研究不同机采棉行距配置(66+10 cm、72+4 cm)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72+4模式利于棉花前期生长,因其地膜覆盖率高,采光面积大,地温高;66+10模式利于棉花中后期的生长,因其通风透光性强;其中66+10模式与72+4模式相比,棉花生育时期提前3 d,株高高于72+4模式15.66%,叶片多于72+4模式13.53%,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以此为基础,66+10模式下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得到有效合理的协调,并促进了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且因中后期的通风透光性强,提高了外围铃比例,为增产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行距配置 生长发育 光合物质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彭姜龙 张永强 +4 位作者 唐江华 张娜 苏丽丽 李亚杰 徐文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4-800,807,共8页
在5.5×105株·hm-2种植密度下,共设计5种株行距配置,即行距×株距分别为:30 cm×6 cm(A)、(15+30)cm×8 cm(B)、60 cm×3 cm(C)、(15+15+60)cm×6 cm(D)、40 cm×4.5 cm(E),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 在5.5×105株·hm-2种植密度下,共设计5种株行距配置,即行距×株距分别为:30 cm×6 cm(A)、(15+30)cm×8 cm(B)、60 cm×3 cm(C)、(15+15+60)cm×6 cm(D)、40 cm×4.5 cm(E),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北疆麦后复播大豆高产,筛选出合理的株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等行距模式夏大豆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光合速率(Pn)等指标均随着行距的增大株距的减小而减小,即表现为A处理>E处理>C处理,其中A处理SPAD值、LAI、Pn测定期平均值分别比C处理的高8.89%、19.20%、2.72%;同株距条件下,D处理的SPAD值、LAI、Pn测定期平均值分别比A处理高2.72%、18.73%、7.09%。株距最宽的宽窄行B处理测定期SPAD值、LAI、Pn的平均值均比D处理的要高,而且各处理中B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 628.94 kg·hm-2,较A、C、D、E处理分别增加43.62%、75.69%、25.03%、51.21%,且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说明适当缩行增株构建的株行距配置是提高夏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配置 夏大豆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合理密植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周永萍 张海娜 +4 位作者 师树新 燕建召 孙辉 田海燕 崔瑞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54-159,共6页
为筛选合理密植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株行距配置模式,为黄河流域机采棉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试验筛选了3个冀中南地区主栽品种:冀棉958、石抗126和冀863,设置了75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4个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行距分别为80(Ⅰ),75... 为筛选合理密植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株行距配置模式,为黄河流域机采棉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试验筛选了3个冀中南地区主栽品种:冀棉958、石抗126和冀863,设置了75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4个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行距分别为80(Ⅰ),75(Ⅱ),70(Ⅲ),(100+50) cm(Ⅳ),同时设置常规种植密度45 000株/hm2为对照(CK,行距80 cm),研究了合理密植条件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密植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不同品种的株高、茎粗和果枝台数等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尽相同;冀棉958和石抗126不同株行距配置的单株成铃数之间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低密度下的CK,单株成铃率则均为处理Ⅱ与处理Ⅳ显著高于处理Ⅰ与处理Ⅲ;冀863的单株成铃数以处理Ⅳ最高,其次为处理Ⅱ;冀棉958籽棉产量以处理Ⅳ最高,石抗126籽棉产量为处理Ⅱ与处理Ⅳ显著高于处理Ⅰ与处理Ⅲ,冀863的籽棉产量则为处理Ⅱ与处理Ⅳ略高于处理Ⅲ,处理Ⅲ又略高于处理Ⅰ。推荐3个棉花品种适宜的株行距配置为75 cm行距与(100+50) cm 2种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密植 行距配置 农艺性状 结铃性 产量 纤维品质
下载PDF
行距配置和化控对冬小麦茎秆质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振丽 程瑞婷 +1 位作者 李瑞奇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7-513,共7页
为明确行距配置和多效唑化控对小麦茎秆质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行距配置(12cm等行距、15cm等行距、12.5cm+12.5cm+20cm共3个水平)和多效唑化控(对照、起身期化控、拔节期化控3个水平)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的影响。结... 为明确行距配置和多效唑化控对小麦茎秆质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行距配置(12cm等行距、15cm等行距、12.5cm+12.5cm+20cm共3个水平)和多效唑化控(对照、起身期化控、拔节期化控3个水平)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茎秆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基本上以15cm等行距处理的最小,12cm等行距处理的最大,这2种行距配置之间拔节期和开花以后的株高及成熟时基部节间长度差异均显著(P<0.05);而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单位长度节间干重、茎秆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基本上以15cm等行距处理的最大或较大,12cm等行距处理的最小。起身期和拔节期喷施多效唑处理的小麦株高、节间长度和茎秆重心高度显著降低,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度、茎秆机械强度有所增加,抗倒伏指数显著增大。除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外,行距配置与化控互作对其他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抗倒伏指数与株高、节间长度、重心高度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76和-0.63),与茎秆机械强度、第1和第2节间单位长度干重、第2节间秆壁厚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42、0.64和0.64),与第2、第3节间粗度和第3节间秆壁厚度相关不显著。因此,15cm等行距种植配合起身期或拔节期多效唑化控,可提高小麦茎秆质量和抗倒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行距配置 化控 茎秆形态特征 抗倒伏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