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让王》脱文辑证——基于衍生型文本生成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程苏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42,共12页
《庄子·让王》篇的真伪、成书时代及其与《吕氏春秋》相关互见文本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吕氏春秋》中互见文本的细读,可以认定其中有部分文本具有较强的异质性特征,应是从其它文本中摘引、截取而来,而在《贵... 《庄子·让王》篇的真伪、成书时代及其与《吕氏春秋》相关互见文本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学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吕氏春秋》中互见文本的细读,可以认定其中有部分文本具有较强的异质性特征,应是从其它文本中摘引、截取而来,而在《贵生》篇中存在一段与全篇主旨、行文逻辑颇不相符的文本,属于在战国秦汉衍生型文本中时常能看到的"失控的文本"。通过对这段文本与《让王》篇整体结构、行文的多方面比勘,可以基本认定这段文本的原生环境正是《庄子·让王》篇,是在隋代以前即遭脱落的一段佚文。这段佚文可以帮助我们重建对于《让王》内部结构及思想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认识早期文本的"结章"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让王》 《吕氏春秋》 衍生型文本
原文传递
先秦“训”体的生成与演变
2
作者 蔡树才 彭安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3-100,共8页
“训”是上古政事和话语系统中实际使用到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由《尚书》《逸周书》的相关篇籍结合新出清华简《保训》《命训》篇,我们能大体窥见“训”的基本体式、文化特性和演变脉络。“训”体在先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商代以... “训”是上古政事和话语系统中实际使用到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由《尚书》《逸周书》的相关篇籍结合新出清华简《保训》《命训》篇,我们能大体窥见“训”的基本体式、文化特性和演变脉络。“训”体在先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商代以及更早时代的“训”文有强烈的宗教、巫术仪式特征;西周时期则与大量其他文献和文体一样,乃是神道设教和政治礼仪活动的产物;春秋晚期至战国,“训”体进入第三个阶段,为说理散文,当然也因此丧失了其自身原有的文体特性。“训”体的演变过程生动展示了先秦文学从原生态记录向写本文学,从口传、口诵甚至表演向书面写本的过渡,以及多时代、多作者文化印迹“叠加”的“衍生型”文学文本生成过程,当然也体现了先秦讲求社会效应的文学本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训》 《命训》 仪式文本 衍生型文本
下载PDF
失控的文本与失语的文学批评——以《史记》及其研究史为例 被引量:25
3
作者 程苏东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4-184,共21页
根据文本生成的不同方式,《史记》可分为司马迁独立创作的原生型文本和他根据既有文本编纂而成的衍生型文本。对于后者而言,司马迁通过各种形式的"钞撮",将来源驳杂、功能迥异的各类经传、诸子及谱牒文献"重写"为... 根据文本生成的不同方式,《史记》可分为司马迁独立创作的原生型文本和他根据既有文本编纂而成的衍生型文本。对于后者而言,司马迁通过各种形式的"钞撮",将来源驳杂、功能迥异的各类经传、诸子及谱牒文献"重写"为语体风格、叙事体例、价值立场大体一致的有序文本。在钞撮的过程中,难免在其文本嫁接处、补缀处或截取处稍存疏漏,在不同程度上留下了一些"失控的文本"。这些失控的文本展现了编钞者试图构建有序文本的过程及其所遭遇的困境,成为我们进入文本深层结构、了解编钞者文本编纂意图和方式的有效途径,也为我们对这一类型的文本展开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发现并对这些个案进行类型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司马迁编纂《史记》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这类衍生型文本文学价值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衍生型文本 异质性文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