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街头剧演剧形态与文化特质剖析——对1938年成都《儿童世界》街头公演的再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丁芳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105,共11页
抗战时期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戏剧黄金时段,但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戏剧文本和剧场戏剧。笔者认为,其时大盛的街头剧是抗战演剧的主要形态,其繁盛原因与政府因抗战而制定的戏剧政策、演剧体制及剧作家心态转变密不可分,并且因此形成了诸多有别... 抗战时期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戏剧黄金时段,但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戏剧文本和剧场戏剧。笔者认为,其时大盛的街头剧是抗战演剧的主要形态,其繁盛原因与政府因抗战而制定的戏剧政策、演剧体制及剧作家心态转变密不可分,并且因此形成了诸多有别于战前戏剧的新演剧特征,其演出和观看也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重要的集体记忆,却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未得到充分剖析。本文以1938年成都《儿童世界》一剧公演为典型案例,运用大量一手资料重新解读抗战街头剧的演剧形态与深层文化特质,以进一步理解抗战戏剧的艺术形态变化及战争与中国现代戏剧改变的深层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街头剧《儿童世界》 演剧形态 文化特质
下载PDF
改编、大众化与抗战话语——论街头剧“好一计鞭子”
2
作者 胡斌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3-177,共5页
抗战时期的街头剧"好一计鞭子"并非纯粹地道的本土创作,它们都是根据西方故事改编而来。"好一计鞭子"经常在街头或广场演出,拆毁了隔离演员和观众的"第四堵墙",使劳工大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戏剧中来。抗... 抗战时期的街头剧"好一计鞭子"并非纯粹地道的本土创作,它们都是根据西方故事改编而来。"好一计鞭子"经常在街头或广场演出,拆毁了隔离演员和观众的"第四堵墙",使劳工大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戏剧中来。抗日救亡是街头剧的唯一主题,借助口号、歌曲等的感染力,"好一计鞭子"激发了观众的抗战热情。"好一计鞭子"在抗战前后的大江南北广泛演出,为向民众宣传抗战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剧 “好一计鞭子” 改编 抗战主题
下载PDF
“街头性”与“戏剧性”——论抗战戏剧运动中的街头剧
3
作者 袁联波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61-65,共5页
街头剧体现了"街头性"与"戏剧性"两种思维,是一种具有自身独立品格的戏剧类型,具有"似真似伪"的美学特征。抗战期间的街头剧在题材选取、人物安排及剧情设置上具有强烈的现实化、生活化和"街头性&qu... 街头剧体现了"街头性"与"戏剧性"两种思维,是一种具有自身独立品格的戏剧类型,具有"似真似伪"的美学特征。抗战期间的街头剧在题材选取、人物安排及剧情设置上具有强烈的现实化、生活化和"街头性"特征;大多采用的是一种"戏中戏"的叙事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结构特征;吸收了歌舞、说唱等多种街头文艺形式。从艺术上讲,抗战街头剧是粗糙的,这主要体现在人物类型化、重复性叙事及对文学"戏剧性"的忽视等方面;其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对"剧场""戏剧性"的充分挖掘,一是对街头文化的充分利用,二是对"似真似伪"的"现实即艺术"原则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剧 抗战剧运 街头 戏剧性
下载PDF
“非戏剧”的戏剧——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曦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4年第5期73-80,共8页
抗战初期,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究其成功的原因,首先应归于独特的编演方式。而这一独特的演出形式又在二十年后的西方剧场中找到了共鸣。跨越时空的两种戏剧艺术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 抗战初期,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究其成功的原因,首先应归于独特的编演方式。而这一独特的演出形式又在二十年后的西方剧场中找到了共鸣。跨越时空的两种戏剧艺术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戏剧精神的内在要求。本文将街头剧形式的《放下你的鞭子》定义为"非戏剧"的戏剧——一种隐藏剧场身份的戏剧,通过分析其构建剧场的策略、对行为表演的借鉴、实现政治宣传的手段,探讨这种"非戏剧"的戏剧形式如何在悖论中实现了戏剧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下你的鞭子》 街头剧 行为表演 压迫者剧场
下载PDF
文本与演出:论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艺术形式的演变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睿淳 刘文辉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224-226,共3页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街头剧,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一群剧作家”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对《放下你的鞭子》进行了改编与搬演。从戏剧角色逐渐被赋予阶级身份,到戏剧情节逐渐调整,再到在戏剧场面上的艺术性完善... 《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街头剧,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一群剧作家”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对《放下你的鞭子》进行了改编与搬演。从戏剧角色逐渐被赋予阶级身份,到戏剧情节逐渐调整,再到在戏剧场面上的艺术性完善,一系列艺术形式上的演变都使得《放下你的鞭子》区别于同时期其他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独特的演出形态和艺术形式,折射出了抗战街头演剧的艺术水平和整体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下你的鞭子》 文本与演出 抗战街头剧 艺术形式
下载PDF
从石凌鹤的《到胜利之路》谈抗战街头剧的政治功用
6
作者 刘占先 刘文辉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4-86,共3页
抗战时期街头剧成为重要的演剧方式,为以工农兵为代表的大众服务,宣传爱国思想,鼓舞抗争意志,为组织民众参与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石凌鹤《到胜利之路》的再解读,探析抗战时期街头剧的意识形态性和大众指向性。
关键词 街头剧 大众化 政治性 石凌鹤 《到胜利之路》抗战时期
下载PDF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7
作者 艾居 《学语文(A版)》 2005年第9期13-13,共1页
抗日战争初期,大批的戏剧家离开大城市,走下大舞台,编写了许多短小的街头剧、茶馆剧、活报剧,在街上、茶馆、田间、地头演出,动员民众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教育作用。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就是最... 抗日战争初期,大批的戏剧家离开大城市,走下大舞台,编写了许多短小的街头剧、茶馆剧、活报剧,在街上、茶馆、田间、地头演出,动员民众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教育作用。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就是最有影响的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剧 《放下你的鞭子》 抗日战争 抗战文学 初中 语文
下载PDF
从街头到礼堂:云南校园话剧运动三十年(1920—1950年)
8
作者 方冠男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76-86,共11页
云南校园话剧活动并不全然是由当时内迁云南的外来院校所引领的,它有其内生性的自发驱动力,影响力辐射延伸至校园之外,还引起过社会层面的讨论。基于抗战时期戏剧出版物的传播背景,在举国一致的抗战意志的作用下,云南师生群体有着强烈... 云南校园话剧活动并不全然是由当时内迁云南的外来院校所引领的,它有其内生性的自发驱动力,影响力辐射延伸至校园之外,还引起过社会层面的讨论。基于抗战时期戏剧出版物的传播背景,在举国一致的抗战意志的作用下,云南师生群体有着强烈地将文字出版物转化为行动表现力的能力与集体意愿,于是,成为云南街头剧运动的主体,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参与了抗战时期的舞台语讨论运动。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街头的云南校园话剧演出活动,在40年代走入了礼堂,表现出规模化、庙堂化和复杂化的整体特点。云南校园话剧运动三十年提供的启示是:校园话剧应是社会演剧的主潮,庙堂化的范式转向未必完全是正向诱导因素,应重视校园话剧的原创性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话剧 校园话剧 街头剧 舞台语讨论 启示
下载PDF
街头剧的声音实践、跨国流动与本土改造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今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街头剧,依靠台上台下相互呼应的声音实践来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突破舞台的空间限制,建构观演的共同体,实现情感的交流和融合。这种声音实践形式并非中国的独创,而是跨地域文化流动和知识生成的结果。一方面,它...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街头剧,依靠台上台下相互呼应的声音实践来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突破舞台的空间限制,建构观演的共同体,实现情感的交流和融合。这种声音实践形式并非中国的独创,而是跨地域文化流动和知识生成的结果。一方面,它吸收了以梅耶荷德为代表的苏联新戏剧运动及国际普罗戏剧运动的最新成果,是最为先锋的声音实践形式;另一方面,它也是左翼剧人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又不断在实际的演出中汲取经验,借用民间文艺资源,听取观众们的意见,进行大众化和本土化改造的结果。其背后是外来的与本土的、政治的与民间的、先锋的与大众的等多种不同话语、不同的文化传统的相互碰撞和渗透,还牵涉到主体建构、情感动员和民族形式等左翼文艺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剧 梅耶荷德 普罗戏剧 《放下你的鞭子》 田汉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的街头剧与大众政治行为 被引量:9
10
作者 傅学敏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7,共10页
抗战时期的街头剧是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和官方意识形态向民间社会发出的共同呼唤,民族主义情绪最终使知识分子、政府当局以及民间社会达成最大共识。而民间社会也以其执着于日常生活的韧性向戏剧提出了趣味与热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淡化... 抗战时期的街头剧是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和官方意识形态向民间社会发出的共同呼唤,民族主义情绪最终使知识分子、政府当局以及民间社会达成最大共识。而民间社会也以其执着于日常生活的韧性向戏剧提出了趣味与热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淡化了街头剧浓厚的教诲气息。街头剧场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唤醒大众民族意识和大众表达政治行为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街头剧 民族意识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塞尚、街头剧和“土油画”——艺术家胡一川的跨媒介实践(下) 被引量:5
11
作者 蔡涛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78,共17页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保存着胡一川在1960年代初期对塞尚(Paul Cézanne)画册的频繁借阅记录,这提示了1949年之后体制内艺术家们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复杂关系,也启发我们对革命美术的创新机制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如代表了革命美术新风尚...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保存着胡一川在1960年代初期对塞尚(Paul Cézanne)画册的频繁借阅记录,这提示了1949年之后体制内艺术家们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复杂关系,也启发我们对革命美术的创新机制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如代表了革命美术新风尚的一批"土油画"——胡一川的《开镣》(1950)、《前夜》(1961)等,这些作品既包含了对后印象派等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转化,同时也是抗战时期文艺界跨媒介实践的后果:画面体现出戏剧舞台经验嵌入美术创作的新方法。本文回顾了艺术家"洋画""新兴木刻"和"土油画"的三个阶段,试图从东亚现代艺术史的视野来解读胡一川的艺术创作和现代艺术认知的独特性。穿梭在战争、革命文化和现代艺术个体实践交集的各种历史场合,由此展开对现代美术史"表"与"里"的悖论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一川 塞尚 土油画 后印象派 街头剧 跨媒介实践
原文传递
塞尚、街头剧和“土油画”——艺术家胡一川的跨媒介实践(上) 被引量:5
12
作者 蔡涛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89,共15页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保存着胡一川在1960年代初期对塞尚(Paul Czanne)画册的频繁借阅记录,这提示了1949年之后体制内艺术家们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复杂关系,也启发我们对革命美术的创新机制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如代表了革命美术新风尚的一批... 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保存着胡一川在1960年代初期对塞尚(Paul Czanne)画册的频繁借阅记录,这提示了1949年之后体制内艺术家们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复杂关系,也启发我们对革命美术的创新机制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如代表了革命美术新风尚的一批"土油画"——胡一川的《开镣》(1950)、《前夜》(1961)等,这些作品既包含了对后印象派等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转化,同时也是抗战时期文艺界跨媒介实践的后果:画面体现出戏剧舞台经验嵌入美术创作的新方法。本文回顾了艺术家"洋画""新兴木刻"和"土油画"的三个阶段,试图从东亚现代艺术史的视野来解读胡一川的艺术创作和现代艺术认知的独特性。穿梭在战争、革命文化和现代艺术个体实践交集的各种历史场合,由此展开对现代美术史"表"与"里"的悖论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一川 塞尚 土油画 后印象派 街头剧 跨媒介实践
原文传递
告别“街头剧”
13
作者 孙杨生 《瞭望》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4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街头剧 执法人员 当场罚款 行政执法机关 地方国库 中央国库 法律法规 罚款收缴 经济秩序 社会秩序
原文传递
历经沧桑百载 跨越世纪征程 我国空间技术创始人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14
作者 王渝生 《中国科技教育》 2024年第1期76-77,共2页
1999年9月18日,新中国诞生50周年前夕,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授勋仪式。20多年过去了,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还有3位:最长寿的103岁的王希季、95岁的孙家栋和周光召。王希季(1921.7.26出生),昆... 1999年9月18日,新中国诞生50周年前夕,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授勋仪式。20多年过去了,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还有3位:最长寿的103岁的王希季、95岁的孙家栋和周光召。王希季(1921.7.26出生),昆明生人,祖籍云南大理,商人家庭出身,在兄弟7人中排行老三。王希季读中学时喜欢打球,还参加过戏剧社,演过街头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希季 两弹一星 周光召 孙家栋 新中国诞生 云南大理 家庭出身 街头剧
下载PDF
崔嵬与《放下你的鞭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豫广 《蒲峪学刊》 1997年第1期16-18,共3页
本文以翔实难得的史料,较完整介绍我国现代剧作家、电影艺术家、导演崔嵬的生平事迹,着重讲述他改编《放下你的鞭子》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旨在引起人们对抗战时期出版物的重视,为研究抗战街头剧的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崔嵬 改编 街头剧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小型话剧的艺术创造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星亮 《温州大学学报》 1993年第2期37-44,30,共9页
欧美话剧,自从被译介到中国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在“中国化”的口号下进行着艰难的艺术探索,在中国戏剧家看来,“中国化”不单单是指话剧艺术的“民族化”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包含着话剧配合现实斗争的社会功能。这种观念在“五... 欧美话剧,自从被译介到中国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在“中国化”的口号下进行着艰难的艺术探索,在中国戏剧家看来,“中国化”不单单是指话剧艺术的“民族化”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包含着话剧配合现实斗争的社会功能。这种观念在“五四”和“左联”时期就已经萌芽形成,而在抗战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艺术创造 街头剧 中国化 广场剧 话剧艺术 戏剧家 中国戏剧 演出 民族化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戏剧理论与批评概观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庆升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92-96,68,共6页
如果说,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是新诗的时代,第二个十年是小说的时代,那么,第三个十年——主要是抗战时期,便是戏剧的时代了。正是这个戏剧时代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时代戏剧,同时也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戏剧理论与批评。抗战戏剧创作的繁荣同戏... 如果说,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是新诗的时代,第二个十年是小说的时代,那么,第三个十年——主要是抗战时期,便是戏剧的时代了。正是这个戏剧时代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时代戏剧,同时也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戏剧理论与批评。抗战戏剧创作的繁荣同戏剧理论批评的活跃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本文试图从戏剧运动、戏剧创作与戏剧理论批评的关系的角度,勾画出抗战时期戏剧理论批评发展的一个轮廓;并对其历史作用和功过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戏剧理论 戏剧创作 历史作用 时代特色 新文学 小说 街头剧 民族形式 戏剧演出
下载PDF
论抗敌演剧队的剧目建设与演出活动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文心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1期152-160,共9页
抗敌演剧队是为宣传抗战而组建的话剧团体,这个团体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将话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前线和广袤蔽塞的乡村,为抗战动员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敌演剧队组建初期,由于演出条件简陋,民众文化程度偏低,以及观众群体... 抗敌演剧队是为宣传抗战而组建的话剧团体,这个团体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将话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前线和广袤蔽塞的乡村,为抗战动员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敌演剧队组建初期,由于演出条件简陋,民众文化程度偏低,以及观众群体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导致已有的剧本无法达到演出的宣传要求,出现严重的“剧本荒”,他们通过自创剧本、即兴表演或改编已有剧本,克服了无剧可演的困境;在演出过程中,为了达到宣传效果,又普遍出现了“过火表演”的状况。尽管如此,抗敌演剧队仍然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有一定艺术质量、宣传效果极佳的作品,这些作品激越嘹亮的高亢音调,成为民族抗战动员的最强声音。在国难当头之际,抗敌演剧队一切为了抗战、一切为了宣传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敌演剧队 剧目建设 街头剧 活报剧
下载PDF
第一届戏剧节纪盛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曼 《社会科学研究》 1982年第1期42-44,51,共4页
抗日战争初期,在文化部门里,最不容易团结的要算是戏剧界。它存在着新剧与旧剧之分,在朝与在野之分,京派与海派之分,门户之见,派别之争,这道鸿沟是很深的。1937年12月间,武汉集中了全国十八个戏剧团体;戏剧界百分之九十的代表人物都到... 抗日战争初期,在文化部门里,最不容易团结的要算是戏剧界。它存在着新剧与旧剧之分,在朝与在野之分,京派与海派之分,门户之见,派别之争,这道鸿沟是很深的。1937年12月间,武汉集中了全国十八个戏剧团体;戏剧界百分之九十的代表人物都到了武汉。在民族革命战争推动下,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大家认为促成中华全国戏剧界大联合的时机来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部 重庆 赵丹 戏剧节 街头剧 舞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名单 抗日战争初期 节日
下载PDF
武汉抗战文艺简论
20
作者 章绍嗣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27-132,共6页
武汉抗战文艺,作为整个抗战文艺运动兴起的第一个巨大潮头,汇入到全中国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的洪流,写下了新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页。本文旨在综述武汉抗战文艺的概貌,并对其地位、特点和局限作简要论列。
关键词 文艺界 诗歌朗诵 抗战文艺 街头剧 抗战初期 武汉 文艺运动 中国人民 日本法西斯 报告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