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中生街头少年的社会互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韩晓燕 郭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4-172,共9页
本文运用参与观察、定性访谈等方法搜集资料,研究了初中生街头少年在学校场域和街头场域的社会互动,并从初中生街头少年的主体性视角出发,运用协商理论解释框架,发现了其角色转变的内在逻辑,即追求自我实现、自由和保护。本研究补充了... 本文运用参与观察、定性访谈等方法搜集资料,研究了初中生街头少年在学校场域和街头场域的社会互动,并从初中生街头少年的主体性视角出发,运用协商理论解释框架,发现了其角色转变的内在逻辑,即追求自我实现、自由和保护。本研究补充了以往初中生街头少年研究中缺乏主体性视角的空白,注重初中生街头少年群体对自身社会互动的主体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生街头少年 社会互动 协商 主体性
下载PDF
记忆的延伸和虚构的热情——苏童“街头少年”小说的创作动力
2
作者 雷小青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51-152,共2页
“香椿树街”系列的“街头少年”是苏童小说的三种题材类型中颇有特色的一种。出生于六十年代的苏童怎样把历史变成素材,把记忆编成故事,怎样把缅怀童年的感情融入到他特有的虚构手法中去?通过研读这类小说题材,认为应把整体的历史环境... “香椿树街”系列的“街头少年”是苏童小说的三种题材类型中颇有特色的一种。出生于六十年代的苏童怎样把历史变成素材,把记忆编成故事,怎样把缅怀童年的感情融入到他特有的虚构手法中去?通过研读这类小说题材,认为应把整体的历史环境和作家的个体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苏童“街头少年”小说的创作动力:记忆的延伸和虚构的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街头少年小说 记忆 虚构
下载PDF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初中生街头少年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娟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7-20,共4页
初中生街头少年同时受到学校体制、心理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维度的社会排斥,作为社会排斥过程中的主体,他们用正面冲突与负面评价、离家出走、规避冲突和走上街头互相扶持等方式来应对社会排斥,对于这个群体走上街头之后的生活需要更... 初中生街头少年同时受到学校体制、心理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维度的社会排斥,作为社会排斥过程中的主体,他们用正面冲突与负面评价、离家出走、规避冲突和走上街头互相扶持等方式来应对社会排斥,对于这个群体走上街头之后的生活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街头少年 社会工作
原文传递
“街头青少年工作”的有效治疗四元素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永年 《青年探索》 2011年第1期25-29,共5页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始出现严重化的趋势。透过一项政府委托的研究,外展青少年社会工作——"街头青少年"社会工作——在1979年正式以队际形式在18个优先选择的社区开展。经过了三十多年服务模式的探索、...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始出现严重化的趋势。透过一项政府委托的研究,外展青少年社会工作——"街头青少年"社会工作——在1979年正式以队际形式在18个优先选择的社区开展。经过了三十多年服务模式的探索、改变及迭积的经验,这项服务的推行目前已日趋成熟。经研究发现有四个元素令"街头青少年工作"治疗成效显著:与工作对象建立互信;工作员作为学习榜样;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协助过程;容许服务对象从错误中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青少年 街头少年工作” 治疗模式
下载PDF
此间的少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城北地带》比较
5
作者 杨庆香 《昆明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19-121,124,共4页
在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与苏童《城北地带》中,两位作家分别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和年轻人生命景观的书写呈现出相似的维度和不同的张弛力度。霍尔顿与南方"街头少年"虽然在生理年龄和心理精神方面有着相似性,但他们却以不同... 在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与苏童《城北地带》中,两位作家分别对少年形象的塑造和年轻人生命景观的书写呈现出相似的维度和不同的张弛力度。霍尔顿与南方"街头少年"虽然在生理年龄和心理精神方面有着相似性,但他们却以不同的方式应对在与现实世界的冲撞中产生的心灵孤独。"父亲"形象的缺位安排则暗示了少年们对成人世界的对抗与反叛,而在书写人性中可贵、脆弱的美与温情这一层面,两部作品亦呈现出守望与毁灭的不同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林格 苏童 麦田里的守望者 城北地带 少年形象 霍尔顿 街头少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