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符号权利下的城市街巷地名空间特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晓俊 陈朋艳 +1 位作者 朱凯凯 郭文浩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6-163,共8页
通过收集整理西安主城区内的街巷地名,运用布迪厄符号权利理论和核密度估计法的空间平滑法,从空间可视化与量化角度分析西安街巷地名时空演变过程中地名景观命名的变化规律及区域差异,揭示时代演进中不同主体对地名赋予不同的政治立场,... 通过收集整理西安主城区内的街巷地名,运用布迪厄符号权利理论和核密度估计法的空间平滑法,从空间可视化与量化角度分析西安街巷地名时空演变过程中地名景观命名的变化规律及区域差异,揭示时代演进中不同主体对地名赋予不同的政治立场,认为地名景观意义的演变是各方协商和博弈的结果。研究发现地名分布上呈现新城区政治性较为鲜明,碑林区、雁塔区、莲湖区较商业性,灞桥区和未央区主要以自然类景观为主的差异性。不同时期的街道地名景观意义表述了其符号生产者的政治空间,地名空间在日常生活下统治阶层与民众博弈呈现"官用"和"民用"相互竞争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巷地名 布迪厄理论 符号权利 核密度估计法 西安
下载PDF
符号视角下城市街巷地名的空间特征及旅游化利用——以沈阳市为例
2
作者 郭舒 李修远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2-240,共9页
地名作为特定空间实体的文化记忆和符号表达,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对推动城市休闲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文章以沈阳市街巷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法,从符号学视角探讨了沈阳市街巷地名的空间... 地名作为特定空间实体的文化记忆和符号表达,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对推动城市休闲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文章以沈阳市街巷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法,从符号学视角探讨了沈阳市街巷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化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沈阳市街巷地名总体上表现为生活化、商品化和规模化的分异性,地域空间上呈现差异化特征。(2)沈阳市街巷地名空间集聚性分布,呈现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特征,由核心区向外部边缘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3)街巷地名作为旅游化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以点线面形式的元素融入生活空间、消费空间及产业空间等城市功能空间,形成情感符号、商业符号及文化符号。街巷地名旅游化利用借助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及旅游介体,共同推动旅游线路规划、主题场景定位以及旅游地品牌形象的动态建设和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巷地名 空间特征 符号表征 旅游化利用 地名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对保定旧城区街巷地名调整的几点思考
3
作者 吕志毅 《中国地方志》 CSSCI 2006年第5期52-54,共3页
“东西为路,南北为街”原则上不适于保定旧城区而适于新城区;保定旧城区骨干路段街巷地名不宜乱变;旧城区有特色的街巷地名应该保留;街巷命名,要从深层次挖掘名城文化内涵做起。
关键词 保定旧城区 街巷地名 调整
原文传递
社会记忆视角下的南京城市街巷地名变迁 被引量:12
4
作者 纪小美 崔会芳 陶卓民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92-1700,共9页
论文以南京主城区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与社会记忆理论,探讨街巷地名变迁的时空格局与动因机制。研究发现:新增地名主要分布于老城区外围,消失地名主要分布于老城区内部。老城南既是现存街巷地名密度最大,也是消亡强度最大的地区。新增... 论文以南京主城区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与社会记忆理论,探讨街巷地名变迁的时空格局与动因机制。研究发现:新增地名主要分布于老城区外围,消失地名主要分布于老城区内部。老城南既是现存街巷地名密度最大,也是消亡强度最大的地区。新增地名在20世纪50—80年代集聚于下关区沿江地带与明城墙内的老城区,90年代以来散布于老城区外围。民国开始政府成为命名主体,政府主导性与企业自主性不断增强。现存街巷以周边民居、祈愿祝福、异域文化和山水地物类为主要命名依据,既传承老城区的命名传统,也体现新城区的发展理念。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经济活动、市政设施、自然方位类地名易随社会意识形态与城市功能空间的转变而消亡。权力与资本的介入催生大量新式地名,记忆的惯性延缓了老地名的消亡,记忆的社会建构性驱动地名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巷地名 时空格局 变迁机制 社会记忆 南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