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街道空间的演变:从道路系统1.0到“绿街系统” 被引量:5
1
作者 金广君 朱超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6-111,共6页
"绿街系统"建设是城市发展新常态时期下提出的一个关于现行道路系统整改的概念,它是以小汽车为主导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下城市街道的一场革命。论文选取集中体现交通冲突的城市中心区为基本单位,以中心区街道的空间形态特征... "绿街系统"建设是城市发展新常态时期下提出的一个关于现行道路系统整改的概念,它是以小汽车为主导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下城市街道的一场革命。论文选取集中体现交通冲突的城市中心区为基本单位,以中心区街道的空间形态特征为视角,通过交通方式的改变总结出道路系统从1.0阶段到4.0阶段的演变过程,进而论述道路系统4.0——"绿街系统"的构成及元素组合模式。旨在打造更具人气、生态、健康、快捷并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与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心区 道路系统 绿街系统 街道空间演变 元素组合模式
下载PDF
街道的形成——1861年以前汉口街道历史性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刚 《新建筑》 2010年第4期122-128,共7页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要么将空间看做其他事物的属物,要么仅将其视为一个背景。街道作为空间的一种类型,其形态演变与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过程而存在。通过揭示1861年以前汉口街道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在历史进程...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要么将空间看做其他事物的属物,要么仅将其视为一个背景。街道作为空间的一种类型,其形态演变与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过程而存在。通过揭示1861年以前汉口街道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力图阐释街道如何历史地"产生"并参与历史进程"生产"新的社会关系。唯有把街道纳入社会史的框架中,并将其视为社会史的同一过程,才能把握其变化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口 地方自治 街道演变 共同体 公共领域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视角的民国以来北京老城街道网络演变 被引量:24
3
作者 周麟 田莉 +1 位作者 张臻 李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33-1448,共16页
研究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结合不同时期的数字化历史地图,从街道网络显型、"局部—整体"层级关系及运转效率等三方面探讨民国以来北京老城的街道网络演变进程。结果表明:(1)政权更替是其演变的分水岭。民国时期,老城街道... 研究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结合不同时期的数字化历史地图,从街道网络显型、"局部—整体"层级关系及运转效率等三方面探讨民国以来北京老城的街道网络演变进程。结果表明:(1)政权更替是其演变的分水岭。民国时期,老城街道网络由封建隔离结构向现代通达结构转型,环环相扣、中轴对称式的整合、穿行核心格局同时被打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街道网络的几何格网特征越发明显,"环形+大格网"式的核心运动骨架凸显,不同街道段的可达性与穿行频率则逐渐趋同。(2)老城各子区域的可达性层级关系在百余年来持续变化,穿行频率层级关系则保持稳定,与其他区域相比,东城的可达性与穿行频率优势明显。(3)政权更替之际新结构的集中嵌入与随后规划建设的路径依赖使得老城全域的运转效率历经"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起伏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同样出现在东城、西城与外城,但更强的几何格网特征促使前者的两次上升幅度较大,运转效率也相对较高,而皇城的运转效率则随小规模封闭系统的日益开放呈阶梯式下降。概括来讲,研究不仅运用数字化手段系统梳理了北京老城的街道发展史,为如何更好地保护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脉提供了街道网络视角的逻辑支撑,对于空间句法的理论算法体系也进行了一定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北京老城 街道网络演变 街道网络显型 “局部—整体”层级关系 运转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