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刈割扰动下半干旱区豆科牧草种间关系的反应
被引量:18
- 1
-
-
作者
左胜鹏
王会梅
马永清
李凤民
山仑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0-159,共10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C24016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403)
+2 种基金
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08B192)
安徽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2008xqn75)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10501-242)资助
-
文摘
以苜蓿和沙打旺根据生物替代设计组成的简单混播种群为对象,通过调查2种牧草在刈割扰动下的生长反应,比较了单混播处理条件下3种播种密度刈割处理的种间关系和补偿性反应特点,探讨了种群稳定与演替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苜蓿和沙打旺在刈割条件下,土壤水分利用竞争空间上移20 cm,并且水分利用呈增加趋势,土壤平均水分为15%。刈割诱导低密度混播处理和高密度苜蓿单播处理土壤水分最高,分别达15.6%和15.8%。单播下,刈割可诱导中高密度单播沙打旺处理产量分别增加33%和29%,而混播方式下,刈割均导致沙打旺和苜蓿株高、分枝数和地上部生物量小于对照。在刈割干扰下,相比对照,苜蓿与沙打旺两者仍然为资源共享关系,但互利共生程度下降了21%,而混播种群中苜蓿对沙打旺的相对竞争力增加了17%。不论单播还是混播,刈割均可引发2种牧草显著的补偿机制。同时发现刈割干扰可激发更强的自疏作用。2种牧草的生长指标呈下降趋势可能是干旱、刈割和种间竞争或化感协同胁迫作用的结果,但共存与补偿机制有利于减缓这种负面效应。沙打旺和苜蓿的更新补偿时间上的异质性,实现资源利用生态位的分离,从而调控着2种牧草组成的种群稳定性,这对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关键词
种间关系
刈割扰动
豆科牧草
自疏作用
补偿异质性
生物多样性
-
Keywords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cutting interference
leguminous forages
density-dependent mortality
compensation heterogeneity
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
分类号
S541
[农业科学—作物学]
Q948.122.1
[生物学—植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