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间力量何以可能?——中国司法的社会化传统 被引量:2
1
作者 曾令健 《人大法律评论》 2020年第1期231-262,共32页
司法社会化是中国司法之一重要传统.晚清以降至改革开放前夕,司法社会参与可以分别概括为“自噬型社会参与”“补充型社会参与”“建构型社会参与”“顺应型社会参与”.晚清“官批民调”将官府审断与民间调处连接起来,但民间调处仍受制... 司法社会化是中国司法之一重要传统.晚清以降至改革开放前夕,司法社会参与可以分别概括为“自噬型社会参与”“补充型社会参与”“建构型社会参与”“顺应型社会参与”.晚清“官批民调”将官府审断与民间调处连接起来,但民间调处仍受制于社会宰制状态,而非理想型自治.法律形式主义与司法专业化塑造出民国基层司法的双层构造,而在实践中社会调解仍构成法院审判的补充力量.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坚持司法群众化路线,这具有司法技术价值且含有社会治理、政治动员的建构意义,由是,打破国民政府基层司法的双层构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由于国家正统性已然确立,除了司法技术意义,社会力量参与司法的重心转移至贯彻、落实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特定时期之纠纷解决方式及其意义皆与所处时代之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文化意识诸要素息息相关,中国司法的社会化传统正是不同历史时期客观社会环境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社会 自噬社会参与 补充型社会参与 建构社会参与 顺应社会参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