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1—2016年武夷山甜槠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群落动态 被引量:14
1
作者 丁晖 徐辉 +5 位作者 徐鲜钧 方炎明 陈水飞 李垚 葛晓敏 江宝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391-7399,共9页
武夷山保存了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研究,对支撑武夷山生态保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对按照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热带森林研究中心调查技术规范建立的甜槠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了首轮复查,并从物... 武夷山保存了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研究,对支撑武夷山生态保护实践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对按照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热带森林研究中心调查技术规范建立的甜槠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了首轮复查,并从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重要值、死亡率、补员率、胸径等方面分析了其群落动态。结果表明:2016年的乔木个体为25科44属88种,较2011年增加了2科2属7种。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及其优势程度变化不大,在重要值大于1的21个常见树种中,10个树种的重要值增高,11个降低。甜槠仍为建群种,其重要值略下降。乔木个体增加到3888个,年死亡率为1.31%,年补员率为2.98%。43个树种出现死亡,46个出现补员。4个常见树种的种群数量下降,16个上升。群落的平均胸径从4.82 cm增大为4.89 cm,5个常见树种的平均胸径下降,16个上升。死亡个体的平均胸径为4.47 cm,补员个体为1.67 cm。甜槠仍然将在乔木层,马银花和鹿角杜鹃在亚乔木层保持优势地位。在短期内群落结构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但黄绒润楠、厚皮香等阴生树种和中性树种优势度的增加可能预示群落将向中生群落(顶级群落)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更新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死亡 补员率
下载PDF
百山祖中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5年动态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小荣 陈圆圆 +1 位作者 骆争荣 丁炳扬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21-829,共9页
为了解分布在中国东部中山地带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短期群落动态,于2003年和2008年,对面积为5 hm2的百山祖森林动态样地进行2次全面调查,分析群落内主要树种的补员和死亡情况。结果表明:①从2003年到2008年,该样地内胸径≥1 cm... 为了解分布在中国东部中山地带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短期群落动态,于2003年和2008年,对面积为5 hm2的百山祖森林动态样地进行2次全面调查,分析群落内主要树种的补员和死亡情况。结果表明:①从2003年到2008年,该样地内胸径≥1 cm的植物共有2 343株死亡,占样地内个体总数的7.79%,分属于96个物种,占物种总数62.75%。5 a间,新增加的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中共有1 131株,占样地内个体总数的3.93%。有补员个体的物种共计65种,占物种总数的36.72%。②百山祖5 hm2样地,胸径≥1 cm的所有个体的年死亡率为1.45%,年补员率为0.62%。灌木的年平均死亡率超过2.00%,高于其他生活型功能群,而4个生活型功能群的年平均补员率差异不大。③样地内主要树种胸径≥1 cm的个体5 a内的年平均死亡率为1.55%,年平均补员率为0.78%。30个主要树种的死亡率、补员率以及适合度差异较大,死亡率和补员率跟物种多度之间并没有相关性。这些结果显示:百山祖中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近期出现了一定的更新困难,但物种组成基本稳定;种群动态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且与生活型和多度的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常绿阔叶林 死亡 补员率 生活型 适合度 物种组成
下载PDF
浙江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组成及结构动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桥 范清平 +6 位作者 唐战胜 孟杰 张敏德 王云泉 李铭红 仲磊 陈建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67-1076,共10页
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森林类型,研究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特征及其更新规律,将为本地区植被恢复及森林经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该文基于2013和2018年两次调查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1 hm^(2)固定样地的数据,从木本植物组... 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森林类型,研究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特征及其更新规律,将为本地区植被恢复及森林经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该文基于2013和2018年两次调查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1 hm^(2)固定样地的数据,从木本植物组成、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重要值、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013—2018年间,群落内物种数和植株数均显著下降(P<0.05);(2)样地内DBH≥1 cm的个体死亡1505株,年均死亡率6.40%,新增个体71株,年均补员率0.35%;(3)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下降最多,降低了25.03%,Shannon-Wiener指数降低了11.88%;(4)林冠层中常绿阔叶树种的优势地位在进一步加强,而针叶树种的优势度在逐渐下降;(5)5 a间,大、中径级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小径级植株的存活个体比例逐渐下降。该研究表明,2013—2018年间,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组成和结构总体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动态变化,群落处于次生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快速演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白山 次生针阔混交林 群落动态 死亡补员率 径级结构
下载PDF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锐齿槲栎林短期动态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怡洁 李镇江 +5 位作者 路阳 任世坦 肖曼 于晨一 潘名好 王婷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2-969,1008,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m2(100 m×100 m)的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样地为长期定点监测对象,对2009和2014年2次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主要物种的补员和... 为进一步了解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m2(100 m×100 m)的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样地为长期定点监测对象,对2009和2014年2次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主要物种的补员和死亡状况,研究群落的更新特点。结果表明,(1)本样地内主要物种的年均补员率为2.64%,年均死亡率为4.56%,样地中补员个体数最多的是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r.chinensis),占24.76%。(2)锐齿槲栎数量最多,平均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增加量最大,由17.83 cm增加到21.53 cm。(3)10~15 cm径级个体死亡率最高,达40.97%;补员个体都分布在小径级(DBH≤5 cm)。(4)样地的胸高断面积由40.87增至41.51 m2·hm-2。锐齿槲栎的增量最大,为0.85 m2·hm-2。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减少得最多,达0.21 m2·hm-2。5年间,样地内树木总体在减少,大多数物种的平均胸径都在增加,随着径级增加,个体死亡率呈不完整的倒“U”型分布,群落个体径级分布整体呈倒“J”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补员率 死亡 径级 胸高断面积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浙江五岭坑原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荣飞 吴义松 +4 位作者 蔡焕满 吴敏 吴素美 刘金亮 吴友贵 《浙江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为掌握原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水平的动态特征,选择浙江五岭坑现存的原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对1个1 hm^(2)和4个30 m×30 m样方内胸径≥1 cm树木2012—2017年的死亡、补员和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01... 为掌握原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水平的动态特征,选择浙江五岭坑现存的原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对1个1 hm^(2)和4个30 m×30 m样方内胸径≥1 cm树木2012—2017年的死亡、补员和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012—2017年,样地内胸径≥1 cm的死亡树木共计1277株,隶属于93个物种,分别占样地个体总数和物种总数的12.21%和65.49%;新增胸径≥1 cm的树木412株,隶属于50个物种,分别占样地个体总数和物种总数的3.94%和35.92%;死亡植株个体数量与径阶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指数负相关关系。(2)年死亡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为海桐山矾Symplocos heishanensis(9.27%)和木荷Schima superba(0.52%);年补员率最高的为三花冬青Ilex triflora(2.45%),没有补员的物种有7个乔木树种;相较而言,灌木树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高的补员率。(3)胸径≥1 cm的活立木的胸高断面积增长比例为4.59%,平均胸径增长0.55 cm;而胸径≥5 cm的活立木的胸高断面积增长比例为1.04%,平均胸径增长0.47 cm。以上结果说明,浙江五岭坑亚热带原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个体死亡率较高,补员率较低,林下更新困难,林木生长缓慢,种群动态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群落结构 死亡 补员率 胸径 五岭坑
下载PDF
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2002-2007年间更新动态 被引量:35
6
作者 汪殷华 米湘成 +2 位作者 陈声文 李铭红 于明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种群更新是森林发育和演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的更新动态,本研究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5ha常绿阔叶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在对胸径(DBH)≥1cm的木本植物个体2002年和2007年两次每木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主要树种的... 种群更新是森林发育和演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的更新动态,本研究以古田山自然保护区5ha常绿阔叶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在对胸径(DBH)≥1cm的木本植物个体2002年和2007年两次每木调查的基础上,比较主要树种的补员(recruitment)和死亡状况,分析种群大小变化趋势,研究了群落中主要木本植物的更新特点。结果表明:(1)5年间样地内木本植物个体从13,338株增长到16,812株,增幅达26.05%。新增4,758株胸径≥1cm的补员个体,同时死亡1,384株。(2)乔木、小乔木或灌木、小灌木3种生长型的补员个体数目均随径级的增大而下降,但死亡个体却表现出不同的径级分布特点。(3)43个主要树种的平均年死亡率和年补员率分别为2.26%和5.90%。其中,19种小乔木或灌木在径级I(1cm≤DBH<2.5cm)的补员率均高于死亡率,但径级II(2.5cm≤DBH<5cm)、径级III(DBH≥5cm)的补员率均和死亡率差别不大;而24种乔木各径级死亡率和补员率的关系则相对复杂。(4)43个主要树种中有31个为增长型种群,其余12个呈小幅度负增长。10个种群大小变化率在5%以上,属于快速变动的种群,其中以柳叶蜡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45.13%)和矩形叶鼠刺(Itea oblonga)(16.35%)的增幅最大,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3.10%)和短柄枹(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1.86%)的降幅最大。研究发现,3种生长型中,不同物种及其各个径级的补员率和死亡率各异,种群更新动态也有所差别,我们推测与密度制约和生境波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动态样地 种群更新 死亡 补员率 生长型 径级
原文传递
天山雪岭云杉林群落组成与结构10年动态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阿地来·赛提尼亚孜 常顺利 +3 位作者 张毓涛 孙雪娇 李吉玫 李翔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033-3040,共8页
对森林群落进行长期监测,有助于理解群落的构建机制与更新动态。以天山雪岭云杉林8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2009年、2014年和2019年共3次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物种组成、重要值、死亡率、补员率和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天山雪岭云杉林10年的... 对森林群落进行长期监测,有助于理解群落的构建机制与更新动态。以天山雪岭云杉林8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2009年、2014年和2019年共3次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物种组成、重要值、死亡率、补员率和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天山雪岭云杉林10年的群落动态。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1 cm木本植物独立存活个体从2009年11835株(6科8属8种)减少到2019年的10301株(5科6属6种),物种组成无明显变化;总胸高断面积、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分别增加4.55 m^(2)·hm^(-2)、2.35 cm和2.27 m;胸径≥1cm个体的年死亡率为3.41%,年补员率为0.65%;群落整体径级结构呈倒"J"型,中小径级(DBH≤20 cm)个体数量多,占总体的70.59%~78.74%,呈逐年下降趋势;死亡个体的中小径级(DBH≤10 cm)占比最高,每隔5年的占比分别为16.90%和15.26%;树高>10 m个体比例大且较为稳定,总体由48.94%升高到55.45%。雪岭云杉林在10年间的物种组成和结构没有出现较大变化,但群落中个体的高死亡率和较低补员率,尤其优势种的更新不足,使得该森林更新缓慢。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天山雪岭云杉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动态,为天山雪岭云杉林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监测样地 云杉森林 死亡 补员率 胸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