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拟补肝益肾通络方联合皮内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春菇 罗力 余耀和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6期77-79,共3页
目的:研究自拟补肝益肾通络方联合皮内针治疗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州新海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72例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KOA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 目的:研究自拟补肝益肾通络方联合皮内针治疗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广州新海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72例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KOA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补肝益肾通络方联合皮内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均有不同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VAS评分均有不同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7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补肝益肾通络方联合皮内针治疗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KOA,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等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自拟补肝益肾通络方 皮内针
下载PDF
补肝益肾通络方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液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春亮 吕立桃 李赛 《中医研究》 2022年第7期53-58,共6页
目的:观察补肝益肾通络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柘城中医院骨伤科病区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嘱患者治疗期间注意保护膝关节,减少久站,避... 目的:观察补肝益肾通络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柘城中医院骨伤科病区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嘱患者治疗期间注意保护膝关节,减少久站,避免爬楼、爬山等运动,防止关节受凉受潮;建议肥胖者减轻体质量。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注射液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嘱患者仰卧,取髌骨外侧缘穿刺点。常规消毒,外向推髌骨,触及髌骨外侧缘后顺髌骨外侧缘中点下方进针;针尖入关节腔后尽可能吸净关节液,注入2 mL玻璃酸钠注射液;拔针后使用无菌纱布外敷进针部位;注射后膝关节被动屈伸半小时。每周1次,连续治疗5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肝益肾通络方(茯苓、五爪龙、白芍、牛大力、鸡血藤、桑寄生、党参、山萸肉、丹参、白术、牛膝、川芎、地龙、炙甘草),1 d 1剂,取汁4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对比两组疗效、症状(包括关节隐痛、屈伸不利、关节酸困、劳累加重)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关节体征评分,以及血清基质蛋白酶3(MMP-3)、白细胞介素(IL)-1、IL-6水平。结果: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9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1.67%(44/48);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13例,有效率为72.34%(34/47)。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疼痛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关节体征评分、MMP-3、IL-1和IL-6水平均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的上述诸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肝益肾通络方可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该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MMP-3、IL-1、IL-6水平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补肝益肾通络方 玻璃酸钠注射液 基质蛋白酶3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补肾益肝通络方联合针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宋春明 杨玲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26期80-82,共3页
目的:运用传统医学方法,探索补肾益肝通络方联合针刀技术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治疗效果及推广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80例临床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目的:运用传统医学方法,探索补肾益肝通络方联合针刀技术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治疗效果及推广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80例临床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补肾益肝通络方联合针刀技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阶段欧洲头晕评估量表(The European Evaluation of Vertigo Scale,EEV)、眩晕等级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经颅超声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血管检测情况,并评价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治疗1 d后,观察组在改善眩晕症状、提高血流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均可有效降低EEV评分和DARS评分,改善TCD检测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结束后与治疗1个月以后进行EEV、DARS评分和TCD检测指标分析,两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远期疗效稳定。结论:经补肾益肝通络方联合针刀治疗后,患者头晕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改善,且安全性高,中长期疗效稳定,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联合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