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高桥地区延长组重排类藿烷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董君妍 陈世加 +3 位作者 邹贤利 姚泾利 李勇 苏凯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4-841,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高桥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9段烃源岩中检测出异常高丰度的重排类藿烷化合物。通过对不同层段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对比和探讨,对研究区烃源岩进行了分类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高桥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9段烃源岩中检测出异常高丰度的重排类藿烷化合物。通过对不同层段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对比和探讨,对研究区烃源岩进行了分类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源岩中含17α(H)-重排藿烷、早洗脱重排藿烷以及18α(H)-新藿烷(Ts和C29Ts)这3个系列重排藿烷类化合物。根据重排藿烷相对丰度存在的差异,可以将烃源岩划为以17α(H)-C30藿烷(C30H)为主峰,以17α(H)-C30重排藿烷(C30*)为主峰和以18α(H)-C27新藿烷(Ts)为主峰的3种类型。此外,早洗脱重排藿烷常与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以及18α(H)-新藿烷相伴出现,且这3类重排藿烷富集的烃源岩中同时富含重排甾烷和重排补身烷,说明重排类化合物的形成可能受控于相似的机制。各项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分析表明,高黏土含量、氧化性淡水沉积环境和以陆源植物为主的母质来源更利于烃源岩中高丰度重排类藿烷化合物的形成,较高的热成熟度促进藿烷重排反应的发生,但要考虑高成熟度下化合物裂解速率不同而造成的含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a(11)-重排藿 早洗脱重排藿 18a(11)-新藿 重排补身烷 成熟度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双环倍半萜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春明 郭康良 +1 位作者 张俊 汪中浩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0-32,共3页
对中国南海原油样品的分析发现 ,双环倍半萜异常丰富。双环倍半萜分布特征显示 ,A区原油重排补身烷含量相对较高 ,C区原油补身烷含量相对较高 ,这一特征与塔里木盆地海相和湖相原油特征相一致 ,暗示南海A、C区原油可能属不同成因类型 ;... 对中国南海原油样品的分析发现 ,双环倍半萜异常丰富。双环倍半萜分布特征显示 ,A区原油重排补身烷含量相对较高 ,C区原油补身烷含量相对较高 ,这一特征与塔里木盆地海相和湖相原油特征相一致 ,暗示南海A、C区原油可能属不同成因类型 ;这一特征与其原油分子组成的非均质性在油区内的变化颇具一致性。此外 ,绝对定量分析发现 ,多数原油样品双环倍半萜的含量基本上恒定于 10 0 0~ 2 0 0 0 μg/g之内 ;但藿烷含量的变化幅度十分明显 ,变化范围为 179~ 4130 μg/g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倍半萜 分布特征 意义 油气藏 地球化学 原油 萜萜 补身烷 重排补身烷 分布
下载PDF
倍半萜类分布和组成与低熟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汪立群 包建平 +4 位作者 马达德 党玉琪 朱翠山 朱俊章 陈琰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79,共7页
通过对低成熟烃源岩中8α(H)-升补身烷和8β(H)-升补身烷以及2-乙基甲基四氢化萘和1-乙基甲基四氢化萘分布和组成特征的剖析,研究了8α(H)-升补身烷/8β(H)-升补身烷比值和1-乙基甲基四氢化萘/2-乙基甲基四氢化萘比值与镜质组反射率Ro... 通过对低成熟烃源岩中8α(H)-升补身烷和8β(H)-升补身烷以及2-乙基甲基四氢化萘和1-乙基甲基四氢化萘分布和组成特征的剖析,研究了8α(H)-升补身烷/8β(H)-升补身烷比值和1-乙基甲基四氢化萘/2-乙基甲基四氢化萘比值与镜质组反射率Ro之间的关系,发现在Ro<0.60%时,这两个比值变化幅度很大,表明这两个比值在低成熟阶段是衡量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半萜 补身烷 乙基甲基四氢化萘 镜质组反射率 烃源岩 有机质热演化
下载PDF
秦皇岛32-6油田双环倍半萜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春明 孙福街 +2 位作者 林青 刘松 郭永华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4期228-230,共3页
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32-6油田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双环倍半萜。该油田双环倍半萜中重排补身烷的相对丰度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可能反映了秦皇岛32-6油田油气运移与聚集的特征。
关键词 双环倍半萜 重排补身烷 相对丰度 空间分布 油气运聚 秦皇岛32-6油田 倍半萜 双环 色谱/质谱 分析结果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原油中C15新倍半萜烷及其母源 被引量:6
5
作者 包建平 陈希文 朱翠山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41-1251,共11页
珠江口盆地珠一和珠二坳陷所产原油饱和烃馏分中,检测到两个新的C15倍半萜烷,文献资料将其鉴定为2,2,4a,7,8-五甲基-反-萘烷和2,2,4a,7,8-五甲基-顺-萘烷,相当于18α(H)和18β(H)-奥利烷中的D/E环构成的二环倍半萜烷.珠二坳陷那些高姥... 珠江口盆地珠一和珠二坳陷所产原油饱和烃馏分中,检测到两个新的C15倍半萜烷,文献资料将其鉴定为2,2,4a,7,8-五甲基-反-萘烷和2,2,4a,7,8-五甲基-顺-萘烷,相当于18α(H)和18β(H)-奥利烷中的D/E环构成的二环倍半萜烷.珠二坳陷那些高姥植比和富含陆源三萜类奥利烷、双杜松烷的凝析油中,这类新倍半萜烷相对丰富;而在珠一坳陷那些富含4-甲基甾烷、贫陆源三萜类和低姥植比的湖相原油中其含量明显偏低,表明新C15倍半萜烷在成因和来源上与陆源有机质有关,它们在研究区具有指示原油母源的作用.不同结构的倍半萜烷母源不同,它们在珠江口盆地原油中与指示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性的指标Pr/Ph比呈现完全不同的相关性:Pr/Ph比与指示陆源有机质输入的新倍半萜烷和杜松烷的含量正相关,而与指示细菌输入的补身烷和重排补身烷的含量负相关,可能反映新倍半萜烷的形成需要偏氧化的地球化学条件.扩展至烃源岩中发现,恩平组碳质泥岩和泥岩中新倍半萜烷含量迥异,高姥植比(>7.0)的碳质泥岩中其丰度远高于低姥植比(约为2.17)的泥岩,但后者与同样低姥植比(约为2.29)的文昌组腐泥型湖相泥岩中含量相当,因此陆源有机质可能只是新倍半萜烷形成的充分条件,而偏氧化的沉积-成岩环境可能才是此类新标志物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倍半萜 补身烷 杜松 奥利 双杜松 原油 珠江口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