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补铁途径对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铁指标和Hcy及NT-proBNP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屈伶玉 孙小燕 +2 位作者 杨雷 吴泽阳 王蕾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0期2070-2075,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补铁途径对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铁指标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5例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 目的分析不同补铁途径对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铁指标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5例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并根据补铁途径的不同分为静脉组(50例,采用静脉滴注蔗糖铁补铁)和口服组(45例,给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补铁)。比较两组血清铁指标[铁蛋白、血红蛋白(Hb)、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Hcy及NT-proBNP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血清铁蛋白、Hb、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时点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铁结合力水平时点间的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和总铁结合力水平组间的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血清铁水平组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和总铁结合力水平的组间与时点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Hb、血清铁水平的组间与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血清铁蛋白、Hb、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均升高(P<0.05),且静脉组的Hb、血清铁水平高于口服组(P<0.05)。LVEF、6 min步行距离时点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的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点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LVEF升高、6 min步行距离延长(P<0.05)。治疗后,口服组、静脉组NYHA心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均P<0.01),但静脉组与口服组的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NT-proBNP水平时点间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的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点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Hcy、NT-proBNP水平均降低(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补充铁剂与口服补充铁剂在改善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心力衰竭患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LVEF、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血清Hcy、NT-proBNP水平等方面的效果相当,安全性较好,但静脉补充铁剂在提高Hb、血清铁水平方面更具优势,而口服补铁治疗更为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性贫血 补铁途径 同型半胱氨酸 N端脑钠肽前体
下载PDF
不同补铁途径用于孕期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柳艳芳 《临床研究》 2021年第3期64-65,共2页
目的分析不同补铁途径对孕期缺铁性贫血(I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150例IDA孕妇的临床资料,依据补铁途径差异分成口服组、肌注组与静滴组,各50例。统计对比三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铁蛋... 目的分析不同补铁途径对孕期缺铁性贫血(I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150例IDA孕妇的临床资料,依据补铁途径差异分成口服组、肌注组与静滴组,各50例。统计对比三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静滴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口服组及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的血清铁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及4周后,静滴组的血清铁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肌注组及口服组,肌注组的血清铁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口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与肌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滴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口服组及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IDA孕妇静滴蔗糖铁的补铁方式效果较好,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贫血 孕期 补铁途径 总有效率 血清蛋白 血红蛋白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不同途径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瑛 陈海娟 王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12期1390-1391,1394,共3页
目的:对比口服、静脉两种途径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121例IDA患者分为口服组及静脉组,68例选择静脉补铁,53例选择传统口服补铁,经治疗后随访4周,期间监测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 目的:对比口服、静脉两种途径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121例IDA患者分为口服组及静脉组,68例选择静脉补铁,53例选择传统口服补铁,经治疗后随访4周,期间监测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静脉组100%有效,口服组86%有效。静脉补铁3d后,网织红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1周后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计数较口服组明显上升(P<0.01);4周后静脉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口服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静脉补铁能更有效提升IDA患者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达标(男性>120g/L,女性>110g/L)时间明显短于口服组,且不发生较口服组更多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补铁途径 IDA 疗效分析
下载PDF
静脉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萍 王艳 阎萍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3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对比口服、静脉两种途径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118例IDA患者,分为静脉补铁组68例,口服补铁组50例,经口服及静脉补铁治疗后随访四周,并监测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同时观察不良... 目的对比口服、静脉两种途径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118例IDA患者,分为静脉补铁组68例,口服补铁组50例,经口服及静脉补铁治疗后随访四周,并监测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静脉补铁组100%有效,口服补铁组86%有效。静脉补铁3日后,网织红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一周后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计数较口服补铁组明显上升(P<0.01),4周后静脉补铁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口服补铁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补铁更能有效提升IDA患者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达标(男性大于120g/L,女性大于110g/L)时间明显短于口服补铁,且不发生较口服补铁更多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铁途径 性贫血 疗效分析 网织红细胞计数
下载PDF
不同途径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张静 赵迪 +1 位作者 陈璇 秦卫玲 《临床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治疗的1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补铁途径将其分成两组,即滴注组和口服组,每组各70例,分别采用静脉滴注和口服的方式补铁,对比分析两组...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治疗的1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补铁途径将其分成两组,即滴注组和口服组,每组各70例,分别采用静脉滴注和口服的方式补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滴注组和口服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的补铁效果显著优于口服,且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铁途径 性贫血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