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沿岸海水表层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36
1
作者 郭伟其 沙伟 +1 位作者 沈红梅 韦应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共8页
根据东海沿岸引水船、嵊山、大陈、南麂、北礵、平潭、厦门和东山8个海洋观测站的40 a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沿岸SST主要受制于太阳辐射,呈南高北低分布,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环境... 根据东海沿岸引水船、嵊山、大陈、南麂、北礵、平潭、厦门和东山8个海洋观测站的40 a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沿岸SST主要受制于太阳辐射,呈南高北低分布,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的影响;SST的年变化具有显著的年周期和半年周期;东海沿岸SST存在多种显著周期的振荡,且南北测站SST的主导振荡有差异;就近40 a的资料而言,东海沿岸的SST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幅度最大,暖冬是SST总体呈上升趋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沿岸 表层海水温度 变化特征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南海北部15ka 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变化:来自海洋硅藻的记录 被引量:25
2
作者 黄元辉 黄玥 蒋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74,共10页
对西太平洋边缘海148个表层硅藻样品中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及其小形变种(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var.parva)的分布与表层海水温度(SST)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将菱形海线藻小形变种与所有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 对西太平洋边缘海148个表层硅藻样品中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及其小形变种(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var.parva)的分布与表层海水温度(SST)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将菱形海线藻小形变种与所有菱形海线藻百分含量的比值(简称硅藻Rparva值)视为温度指数,开展南海北部MD05-2904孔附近海域15ka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北部15 ka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波动特点,即末次冰消期气候转暖过程中,12.9-11.5 kaBP前后温度略有下降,与新仙女木事件对应,全新世南海北部气候依次经历了升温期、高温期和降温期3个变化阶段;(2)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结束后,南海北部海水温度阶段下降,两次明显降温分别发生于4 kaBP前后和1.5 kaBP前后;(3)MD05-2904孔硅藻Rparva值时间序列曲线与董哥洞D4石笋δ18O曲线对比表明,南海北部表层海水温度变化与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季风强度变化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海水温度 硅藻 末次冰消期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南部晚第四纪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及其与极地冰芯古气候记录的比较 被引量:23
3
作者 翦知湣 王博士 乔培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1-398,共8页
本次研究选取南海南部"太阳号"95航次17961-2柱状样(8°30.4′N,112°19.9′E,水深1795m,柱长10.3m)的175块样品进行浮游(Globigerinoides ruber)和底栖有孔虫(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及浮游有... 本次研究选取南海南部"太阳号"95航次17961-2柱状样(8°30.4′N,112°19.9′E,水深1795m,柱长10.3m)的175块样品进行浮游(Globigerinoides ruber)和底栖有孔虫(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及浮游有孔虫G.ruber壳体的Mg/Ca比值测定,再造了距今约140ka以来时间分辨率约800年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变化,揭示末次冰期南海南部的SST曾降温达约5℃,且存在类似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的千年尺度波动。将南海南部的研究结果与极地冰芯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发现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南海南部SST的变化特征与南极冰芯的古气候变化相一致,而与格陵兰冰芯δ18O所展示的锯齿状形态D/O事件的变化不一样,且最近的两个末次冰消期南海南部SST与代表高纬冰盖体积大小的底栖有孔虫δ18O几乎同步变化,反映南海南部热带海区古气候变化的特殊性,为进一步研究低纬热带海区在全球古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表层海水温度 Mg/ca比值测定 高低纬度气候联系 晚第四纪
下载PDF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场分布及其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衡 樊伟 崔雪森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共6页
根据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获量、海水表层温度等数据,研究了长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分布区及其海水表层温度(SST)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于25~40°N之间的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区平均SST为23.6℃,中位数... 根据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获量、海水表层温度等数据,研究了长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分布区及其海水表层温度(SST)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于25~40°N之间的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区平均SST为23.6℃,中位数为24.5℃,多数渔场区位于暖温带海域,其平均SST多数为16~28℃,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海水表层温度为16~23℃的海域,长鳍金枪鱼的平均产量和平均CPUE变化趋势类似,且表层温度为18~20℃的海域,长鳍金枪鱼的平均产量最高。渔获量分布于表层温度为16~23℃和24~27℃海域,但主要集中于16~23℃的范围。交叉相关分析表明长鳍金枪鱼CPUE同太平洋年际振荡指数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长鳍金枪鱼 延绳钓 海水表层温度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海水表层温度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21
5
作者 陈美榕 石少华 沈红梅 《海洋预报》 2005年第1期80-85,共6页
根据长江口海域引水船站和嵊山站四十年的海温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年以来厄尔尼诺发生前后长江口海域海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SST具有与厄尔尼诺发生周期相一致的2~7年的变化周期;在厄尔尼诺发生期间长江口海域SST距平一般... 根据长江口海域引水船站和嵊山站四十年的海温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年以来厄尔尼诺发生前后长江口海域海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SST具有与厄尔尼诺发生周期相一致的2~7年的变化周期;在厄尔尼诺发生期间长江口海域SST距平一般呈中间高的分布特征,即厄尔尼诺事件当年的的海温一般偏低,而次年一般偏高,至第三年又有所下降;研究还表明,长江口海域海温的变化与东亚冬半年冷空气活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台湾暖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表层温度 厄尔尼诺事件 长江流域 冷空气活动 海温 暖流
下载PDF
南海南部表层海水古温度估算与次表层海水特征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保华 翦知湣 +2 位作者 黄宝琦 Sarnthein M 汪品先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43,共7页
南海南部~ 2 Ma BP以来的表层海水古温度估算表明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在更新世冰期旋回中波动比南海北部为小、保持比较温暖 ,但在长时间尺度上转换函数古水温仍然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转换函数古温度计算的低温时期并不与冰期相对应 ,... 南海南部~ 2 Ma BP以来的表层海水古温度估算表明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在更新世冰期旋回中波动比南海北部为小、保持比较温暖 ,但在长时间尺度上转换函数古水温仍然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转换函数古温度计算的低温时期并不与冰期相对应 ,表明南海南部具有独特的表层海洋演化特征 ,可能与次表层水体性质、上部水体结构等密切相关。过去 2 Ma BP以来的浮游有孔虫组合演化表明 ,南海南部海水温跃层呈现由氧同位素 MIS79期向~ 5 3期相对变浅 ,自 MIS5 3期向布容 /松山 (B/ M)古地磁界线附近变深 ,然后 ,自布容 /松山界线以来又相对变浅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表层海水温度 海洋环境 更新世 南沙海区
下载PDF
用AVHRR资料计算月平均海水表层温度场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百桥 王华 王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4-28,共5页
本文利用AVHRR资料反演海表面温度,并用台站及船舶观测资料进行订正计算月平均海水表层温度场,结果表明,海水表层温度与AVHRR资料反演的海水表面温度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比例系数接近1.0,位移订正随季节变化较大;用AVHRR资料计算海水表... 本文利用AVHRR资料反演海表面温度,并用台站及船舶观测资料进行订正计算月平均海水表层温度场,结果表明,海水表层温度与AVHRR资料反演的海水表面温度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比例系数接近1.0,位移订正随季节变化较大;用AVHRR资料计算海水表层温度,可以很好地反映海水表层温度在较大尺度上的分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HRR数据 海水表层 温度 海温
下载PDF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金海燕 翦知湣 +1 位作者 乔培军 成鑫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113,共7页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井深12.54~16.38m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δ18 O以及浮游有孔虫壳体的Mg/Ca测试,揭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800~1 000kaBP)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的变化。研究发现,...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井深12.54~16.38m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δ18 O以及浮游有孔虫壳体的Mg/Ca测试,揭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800~1 000kaBP)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的变化。研究发现,中更新世时期ODP 807站的表层海水温度在25.1~30.9℃之间浮动,平均为28.4℃,接近现代暖池区实测温度值,冰期/间冰期之间的温度差值在1.5~5℃左右,与晚第四纪时的温差相近;同时,表层海水温度和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没有明显的超前或滞后的相位关系,区别于前人在暖池区的研究结果。间冰期时,表层海水温度上升伴随着温跃层变深、盐度降低,与现代西太平洋暖池La Ni珘na状态类似;冰期时则类似于El Ni珘no状态。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变化受低纬热带驱动影响,都显示出强烈的岁差周期(16.8ka),而底层水氧同位素更多受到高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 表层海水温度 氧同位素 西太平洋暖池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分布及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邹晓荣 朱清澄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26-30,共5页
根据2003~2004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调查结果,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水表层温度(SST)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9月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主要集中在40.5°N^44.5°N、151.5°E^158°E,SST为10℃~19℃... 根据2003~2004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调查结果,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水表层温度(SST)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9月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主要集中在40.5°N^44.5°N、151.5°E^158°E,SST为10℃~19℃,捕捞群体以中大型个体为主;各月最高产量及最大CPUE时的SST各不相同,渔场的形成和丰度与亲潮和黑潮的势力强弱及其分布密切相关。经K-S检验,结果表明,各月SST与产量及样本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的差异均不显著。这些渔场可作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兼作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渔场 日产量 海水表层温度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泉州沿海海水表层温度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凡 郑崇荣 +3 位作者 陈竞武 刘保清 姚睿 李光毅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81,共7页
根据泉州沿海的崇武验潮站和晋江验潮站的海水表层温度资料,统计分析泉州沿海的SST。结果表明:泉州沿海SST月平均的年变化都呈单峰型。两月SST之间的变化,与本月SST和上月气温之差有很大关系。泉州沿海2—9月为增温期,其中4—5月的增温... 根据泉州沿海的崇武验潮站和晋江验潮站的海水表层温度资料,统计分析泉州沿海的SST。结果表明:泉州沿海SST月平均的年变化都呈单峰型。两月SST之间的变化,与本月SST和上月气温之差有很大关系。泉州沿海2—9月为增温期,其中4—5月的增温速率最快,在9月达到高峰;9月—翌年2月为降温期,其中11—12月的降温速率最快。经过最大熵谱分析分析得出,泉州沿海SST同时存在多种形式的周期振荡,而且南北两站的周期振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站的年平均SST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极值SST出现时间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验潮站 海水表层温度 最大熵谱分析 变化趋势
下载PDF
石臼港旬平均表层海水温度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刁学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5-19,共5页
据石臼港1960~1994年共35a的表层海水温度资料。
关键词 表层海水温度 统计特征数 正态分布 海水 温度
下载PDF
菲律宾海北部19cal.kaBP以来表层海水温度变化
12
作者 吴永华 翦知湣 +3 位作者 石学法 程振波 李小艳 石丰登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3-129,共7页
对菲律宾海北部E-2岩心柱(29.62°N、131.14°E,水深3 877m)进行了浮游有孔虫δ18 O分析、AMS14 C测年以及U3k7表层海水温度(U3k7-SST)的测试。结果表明,E-2岩心记录了约19cal.kaBP以来U3k7-SST变化过程,其末次冰消期整体变化... 对菲律宾海北部E-2岩心柱(29.62°N、131.14°E,水深3 877m)进行了浮游有孔虫δ18 O分析、AMS14 C测年以及U3k7表层海水温度(U3k7-SST)的测试。结果表明,E-2岩心记录了约19cal.kaBP以来U3k7-SST变化过程,其末次冰消期整体变化过程与北大西洋高纬地区相似,记录了Heinrich 1(H1)、Blling/Allerd(B/A)和Younger Dryas(YD)等快速气候事件,同时也识别出发生于19.4~19.2和18.5~18.0cal.kaBP的2次变冷事件,说明了研究区与北大西洋气候存在遥相关;在B/A和YD阶段中发现的百年尺度气候波动及变化过程,可能反映了热带过程对研究区域的影响;E-2岩心柱末次冰消期变暖存在阶段性,其变暖时间开始于19.4cal.kaBP,而大幅升温阶段则从15.3cal.kaBP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U3k7 表层海水温度 菲律宾海
下载PDF
冲绳海槽南部7000cal.yr BP以来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的重建
13
作者 何晋娜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43-47,共5页
通过对冲绳海槽南部MD05-2908孔中的硅藻进行鉴定分析,利用已有的西太平洋现代硅藻-环境变量数据库构造硅藻-温度转换函数,由硅藻-温度转换函数重建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结果表明:7000~4700cal.yr BP期间冬季海水表层温度较低,4700cal.y... 通过对冲绳海槽南部MD05-2908孔中的硅藻进行鉴定分析,利用已有的西太平洋现代硅藻-环境变量数据库构造硅藻-温度转换函数,由硅藻-温度转换函数重建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结果表明:7000~4700cal.yr BP期间冬季海水表层温度较低,4700cal.yr BP之后冬季海水表层温度波动上升。具体变化过程可分为2个寒冷阶段(6800~4700cal.yr BP和3800~1600cal.yr BP)和2个温暖阶段(4700~3800cal.yr BP和1600~0cal.yr BP)呈现冷、暖交替的特点。最后,与相关孔的温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南部 硅藻-温度转换函数 冬季海水表层温度(sstw)
下载PDF
南海北部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氧同位素指示的冬季表层海水温度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慎栋 陈文煌 +1 位作者 邓文峰 贾国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107,共7页
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值(δ18 O)是由其生长时海水δ18 O和温度决定的,在海水δ18 O已知的情况下,可以由壳体的δ18 O值估算海水温度。本文以南海北部沿岸地区9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为研究对象,测试了... 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值(δ18 O)是由其生长时海水δ18 O和温度决定的,在海水δ18 O已知的情况下,可以由壳体的δ18 O值估算海水温度。本文以南海北部沿岸地区9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其壳体的δ18 O值。分别以相应站点夏季与冬季表层海水的实测δ18 O值代入温度公式,估算了对应的夏季与冬季的海水温度值。然后把计算结果与World Ocean Atlas(WOA)数据库相应站点的海水温度数据作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出的夏季海水温度与WOA的夏季温度有较大差别,而计算出的冬季海水温度则与WOA的冬季海水温度基本相当。这说明δ18 Oruber记录的是该区域冬季表层海水的温度,此区域内G.ruber这一属种的生产力和沉积通量在东亚冬季风盛行期间出现了最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氧同位素 表层海水温度 南海北部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MD06-3054孔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估算
15
作者 陈双喜 李铁刚 +2 位作者 南青云 唐正 仇晓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68,共8页
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常用浮游有孔虫来恢复表层海水温度(SST),然而基于浮游有孔虫恢复SST的这些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说明各方法的特点,在浮游有孔虫鉴定和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Mg/Ca比值测试的基础上,分别利用... 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常用浮游有孔虫来恢复表层海水温度(SST),然而基于浮游有孔虫恢复SST的这些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说明各方法的特点,在浮游有孔虫鉴定和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Mg/Ca比值测试的基础上,分别利用转换函数FP12-E,现代类比(Modern Analog Technique,MAT)和Mg/Ca比值法对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处MD06-3054孔中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SST进行了估算。分析发现:(1)转换函数FP12-E不适用于该孔;(2)该孔中MAT法估算的末次冰期到冰后期SST的变化小于Mg/Ca比值法得到的结果;(3)考虑到浮游有孔虫产量的季节变化,Mg/Ca比值法得到的SSTMg/Ca末次冰期到冰后期的变化可能偏大。尽管如此,相对于MAT等古生态学方法,Mg/Ca比值法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少,若能对浮游有孔虫的季节产量等方面加以校正,将会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表层海水温度(sst) 转换函数 现代类比(MAT) Mg/Ca比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区的水文概况——海水温度、盐度和表层流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Second Laboratory of the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ata and Information National Bureau of Oceanography 《台湾海峡》 CAS 1982年第1期8-10,共3页
本文所讨论的海区,位于北太平洋的西侧,西依我国大陆,东濒太平洋,北连东海,南接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属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本海区的海水温、盐特征和海流系统都与黑潮、大陆沿岸流和南海季风漂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海水温度... 本文所讨论的海区,位于北太平洋的西侧,西依我国大陆,东濒太平洋,北连东海,南接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属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本海区的海水温、盐特征和海流系统都与黑潮、大陆沿岸流和南海季风漂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海水温度海水温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是受黑潮和大陆沿岸流的影响,並随季节而变化的。冬季(12—2月)受寒冷的东北气流影响,沿岸近海水温普遍降低,1—2月,低于9℃的沿岸冷水可达温州以南,低于12℃的低温水可达金门附近。而20°N以南海区和受黑潮影响显著的海峡东侧,水温较高,暖水舌直指向北和东北方向。因此,黑潮暖水与沿岸玲水互相对峙的局面在冬季很为突出,尤以2月最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 沿岸流 海水温度 水温 黑潮 台湾海峡 邻近海区 水文
下载PDF
福建沿海海水表层温度实测数据个例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本璐 陈金瑞 +1 位作者 郑祥靖 李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5,共7页
采用福建沿海4个站点(包括浮标)2016年的实测水文气象数据,初步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影响情况下海表温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沿海月均海温日变化和气温日变化有一定关系,二者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周期,海温的日变化的峰值略滞后于... 采用福建沿海4个站点(包括浮标)2016年的实测水文气象数据,初步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影响情况下海表温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沿海月均海温日变化和气温日变化有一定关系,二者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周期,海温的日变化的峰值略滞后于气温日变化的峰值;无明显天气系统影响时,海温和气温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有冷空气或台风系统影响时海温和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再一致;冷空气系统影响时气温下降的时间从北到南依次滞后,而海温的下降从北到南延迟不明显;7月上升流的作用使得古雷浮标附近海表温度降低,并且周期发生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表层温度 日变化 周期分析
下载PDF
面向表层海水温度的时空数据挖掘研究
18
作者 卢威 戴文娟 +2 位作者 黄雅馨 张峰 陈靓瑜 《海洋信息》 2015年第3期9-15,共7页
长序列的表层海水温度(SST)数据既有时序特征又有明显的空间特征,是典型的时空数据。目前对该类数据的分析挖掘一般采用单纯的时间或者空间方法进行,不能很好地顾及时空数据的时空耦合、时空相关与时空异质特征。时空聚类分析是时空数... 长序列的表层海水温度(SST)数据既有时序特征又有明显的空间特征,是典型的时空数据。目前对该类数据的分析挖掘一般采用单纯的时间或者空间方法进行,不能很好地顾及时空数据的时空耦合、时空相关与时空异质特征。时空聚类分析是时空数据挖掘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对于揭示时空数据的发展变化趋势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Arcgis、时空统计学、智能计算等工具对表层海水温度进行时空聚类分析,尝试对东海区40余个海洋点2008-2015年的月均表层水温数据进行时空数据挖掘以验证时空聚类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海水温度 时空数据挖掘 时空聚类
下载PDF
1990—1996年标度的计算古海水表层温度的地质温度计
19
作者 田晓阳 吴春明 《地学工程进展》 1997年第3期66-68,共3页
九十年代以来,地质学家又把恢复古海水表层温度作为一项研究热点,并且标度了几种地质温度计,本文对它们作一简单介绍。
关键词 标度 海水 表层温度 地质温度
下载PDF
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凹陷中新世沟鞭藻及海水表层温度
20
作者 王任 覃军干 +6 位作者 杨锐 闫琢玉 崔书姮 阮枝梅 黄智进 魏文艳 祝幼华 《微体古生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9-231,共13页
提要本次工作对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凹陷ST35-A井2005~3285.85 m井段70个样品进行了沟鞭藻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其中含中新统重要指示种Tuberculodinium vancampoae,Hystrichosphaeropsis obscura和Selenopemphix quanta... 提要本次工作对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凹陷ST35-A井2005~3285.85 m井段70个样品进行了沟鞭藻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其中含中新统重要指示种Tuberculodinium vancampoae,Hystrichosphaeropsis obscura和Selenopemphix quanta,表明该井段的地质时代为中新世。根据沟鞭藻属种面貌及丰度研究结果,研究区海水表层温度在中新世经历了3次变化:(1)早中新世早期-早中新世末期(3285.85~2900 m),沟鞭藻以喜暖的Spiniferites spp.为主,喜极暖的Polysphaeridium zoharyi含量相对较低,喜凉的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含量中等,相对海水表层温度指数(W/C)均值为0.59,指示海水表层温度较温暖;(2)早中新世末期-中中新世(2886~2350 m),Spiniferites spp.和Polysphaeridium zoharyi含量均有上升的趋势,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含量明显下降,W/C均值为0.72,海水表层温度较前一阶段明显上升并达到峰值,可能与中中新世气候最适宜温暖期相对应;(3)晚中新世(2340~2005 m),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含量上升,Spiniferites spp.和Polysphaeridium zoharyi含量下降,W/C指数均值为0.50,指示表层海水温度相对较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鞭藻 海水表层温度 中新世 松南凹陷 琼东南盆地 南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