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表浅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5
1
作者 杨观瑞 赵立群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6年第2期10-14,18,共6页
食管表浅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杨观瑞,赵立群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52早期诊断与食管癌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群普查,发现了许多早期食管癌病例。食管脱... 食管表浅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杨观瑞,赵立群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52早期诊断与食管癌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群普查,发现了许多早期食管癌病例。食管脱落细胞学、病理组织学、X线和内镜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食管表浅癌 内镜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食管表浅癌伴上消化道溃疡5例临床分析
2
作者 顾志汉 徐宏伟 +2 位作者 丁尧光 徐进康 陈守英 《苏州医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38-138,共1页
1994年6月~1999年10月,我院从17468例电子胃镜检查中发现5例食管表浅癌伴上消化道溃疡和粪石。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食管表浅癌 上消化道溃疡 并发症 电子胃镜检查 诊断
全文增补中
食管表浅癌诊断治疗新进展
3
作者 刘俊峰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年第9期1338-1340,共3页
关键词 食管 诊断 治疗 食管表浅癌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环周食管表浅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窦晓坛 吴建海 +8 位作者 周婷 郭慧敏 陈敏 杨天 凌亭生 张晓琦 吕瑛 王雷 邹晓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环周食管表浅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因环周食管表浅鳞癌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ESD治疗的74例连续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环周食管表浅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因环周食管表浅鳞癌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ESD治疗的74例连续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ESD操作成功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追加治疗情况。结果1例患者中转外科手术,其余73例顺利完成ESD治疗,ESD操作成功率为98.6%。ESD术后病理提示39例达治愈性切除,ESD治愈性切除率为53.4%(39/73)。15例(20.5%)发生术中肌层损伤,1例(1.4%)发生术中穿孔,2例(2.7%)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1.4%)发生迟发性穿孔。有11例失访,其余62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36.4±19.0)个月,其中12例追加外科手术,5例追加放化疗。在未行手术且获得随访资料的57例患者中,有49例发生ESD术后食管狭窄,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86.0%。结论ESD治疗环周食管表浅癌总体安全,但术中易发生肌层损伤,且治愈性切除率不高,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追加外科手术比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食管表浅癌 环周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狭窄
原文传递
红光血卟啉治疗表浅癌5例
5
作者 何国柱 魏友碧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12-712,共1页
关键词 红光血卟啉 治疗 皮肤表浅癌 病理报告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表浅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评价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钟名荣 索标 +3 位作者 陈求招 骆芸 林淑芬 王志云 《江西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843-846,共4页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表浅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表浅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5例,按治疗方式将其分为ESD组4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表浅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表浅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5例,按治疗方式将其分为ESD组40例,外科手术组25例,比较两种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60和死亡组5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ESD组治愈性切除率(95.56%)与外科手术组(9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率为5.00%显著低于外科手术组36.00%(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在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手术操作时间是否>90 min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并发症人数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病理为早期食管癌、病变合并溃疡、术后出现食管反流是影响表浅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SD治疗表浅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效果及安全性不亚于外科手术,且合并溃疡、病理为早期食管癌、食管反流是影响表浅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ESD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钟海彬 王世豪 +1 位作者 邓果明 庄小端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2期233-236,共4页
目的评价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SESC)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五华县中医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因M1-SM1期SESC接受ESD治疗的122名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比分析M3-SM1期与M1-M2... 目的评价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SESC)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五华县中医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因M1-SM1期SESC接受ESD治疗的122名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比分析M3-SM1期与M1-M2期切除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22例患者(共122处病灶),其中M1-M2期患者94人(77.0%),M3-SM1期患者28人(23.0%)。M1-SM1期SESC ESD治疗的整块切除率为97.5%,总体R0切除率为88.5%,术中大出血发生率0.82%,穿孔率8.2%。M3-SM1期SESC的R0切除率显著低于M1-M2期(75%vs 92.6%,P=0.026),R1切除率、侧切缘阳性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方面,M3-SM1期SESC术后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M1-M2期(35.7%vs 12.8%,P=0.006),但其余并发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SD治疗M3-SM1期SESC是安全有效的,但其对于M1-M2期切除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在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个体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谢诚 缪丽燕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3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在指导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TP-TCA测定35例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对临床常用5种灌注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并根据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通过随访评价其预后与ATP-TC...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在指导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TP-TCA测定35例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对临床常用5种灌注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并根据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通过随访评价其预后与ATP-TCA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个体的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对5种灌注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均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5种灌注药物的敏感率依次为THP(82.76%)>EPI(50.00%)>ADM(46.67%)>HCPT(37.14%)>MMC(17.14%),经卡方检验THP的敏感率显著高于其他4种灌注药物(P<0.01)。30例初发患者和5例复发患者除对THP的敏感率有显著性差异(91.67%vs 40.00%,P=0.033)外,对其他灌注药物的敏感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30例初发患者中有1例复发,5例复发患者中有4例复发,初发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复发患者(3.33%vs 80.0%,P=0.000)。结论:ATP-TCA可作为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实验室依据,特别是对初发患者更有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TCA 性膀胱尿路上皮 个体化
下载PDF
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复发
9
作者 王小虎 胡林元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9-90,共2页
临床资料:2例,男女各1例,年龄33~54岁,均有全程无疼性肉眼血尿史10~30余天.经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心肺等无异常发现,仅耻骨上区轻度压疼,B超检查示,膀胱占位病变,肾盂造影提示,膀胱肿瘤.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内有乳头状肿物2×2.5cm,... 临床资料:2例,男女各1例,年龄33~54岁,均有全程无疼性肉眼血尿史10~30余天.经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心肺等无异常发现,仅耻骨上区轻度压疼,B超检查示,膀胱占位病变,肾盂造影提示,膀胱肿瘤.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内有乳头状肿物2×2.5cm,带蒂.临床诊断:膀胱肿瘤.治疗方法:均在连硬外麻下行膀胱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膀胱内有一2cm大小的乳头状肿物,表面渗血,带蒂.用电刀在膀胱粘膜下切除肿瘤组织,电灼肿瘤蒂基底部周围2cm膀胱粘膜,放置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缝合膀胱和腹壁切口,恢复良好.病理报告: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内卡介苗灌注两年,定期复查膀胱镜,随访8~10年未复发,生存.讨论:卡介苗膀胱内灌注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病疗法,能直接提高机体对抗恶性肿瘤的能力.它不但可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抗肿瘤的作用,而且又可非特异性地增强肿瘤的抗原性.目前认为,卡介苗是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的药物,卡介苗可能有防止膀胱癌向深层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表浅癌 卡介苗灌注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治疗老年患者表浅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军敏 戴绍春 周森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mediate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治疗老年表浅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43例BCC老年患者,随机分为PDT组(72...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mediate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治疗老年表浅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43例BCC老年患者,随机分为PDT组(72例)和手术组(71例),PDT组采用ALAPDT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手术组采取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手术创伤面积、病变面积、复发情况、安全性等进行随访比较。结果 PDT组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手术组(81.94%vs.57.75%,P<0.05),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91.66%vs.81.73%,P>0.05);随访1年后,PDT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手术组(9.72%vs.22.54%,P<0.05);此外,PDT组平均创伤面积、治疗后病变面积也显著小于手术组(P<0.05)。结论 ALA-PDT联合干扰素是一种临床疗效好,复发率低,创伤性小的治疗表浅基底细胞癌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干扰素 基底细胞
下载PDF
FDA批准咪喹莫特用于治疗表浅性基底细胞癌
11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1-541,共1页
据美国生物科技网BIO.COM(2004,7,13)报道,3M公司今天说,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它们的Aldara(咪喹莫特)可用来治疗表浅性基底细胞癌。
关键词 FDA 咪喹莫特 治疗 性基底细胞
下载PDF
术前考虑为M3-SM1层的食管表浅鳞癌是否适于内镜下治疗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敏 黄蕊 刘志国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81-384,共4页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和高死亡率的国家。近年来,随着食管早癌发现率不断提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食管表浅癌。与胃癌相比,食管鳞癌因黏膜下脉管组织丰富,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关键词 内镜下治疗 食管鳞 食管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术前 食管表浅癌 淋巴结转移 高死亡率
原文传递
经尿道电切联合围术期膀胱热灌注治疗老年膀胱癌的疗效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宏 刘岩 +2 位作者 王泽新 马爱武 崔大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03-1604,共2页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原位癌电切术(TURBT)联合膀胱热灌注治疗老年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膀胱癌行经尿道电切手术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于围术期内即手术前24 h内应用吡柔比星50 mg膀胱灌注,保持60 min,术后即刻采用吡柔比星...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原位癌电切术(TURBT)联合膀胱热灌注治疗老年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膀胱癌行经尿道电切手术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于围术期内即手术前24 h内应用吡柔比星50 mg膀胱灌注,保持60 min,术后即刻采用吡柔比星30 mg+生理盐水30 ml灌注,保留2 h,留置F18三腔气囊尿管3~8 d,术后1 w左右拔除导尿管,行长期灌注化疗方案治疗,予吡柔比星30 mg灌注,第1个疗程为8 w,1次/w,共8次;第2个疗程1次/2 w,共8次。对照组行常规膀胱灌注,术后1 w行吡柔比星30 mg膀胱灌注,1次/w,共8次。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及症状控制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286,P=0.038)。2年复发率观察组3例(7.9%)低于对照组10例(2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47,P=0.033)。药物毒副反应,观察组稍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6,P=0.156)。结论 TURBT切除结合围术期膀胱热灌注治疗老年浅表性膀胱癌近期生活质量提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经尿道电切术 围术期
下载PDF
前列腺增生症并发膀胱癌同期手术方式的探讨
14
作者 刘忠敏 李启清 +1 位作者 李有元 叶章群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3年第9期567-567,共1页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症 膀胱肿瘤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移行上皮行肿瘤电切核计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下载PDF
表浅胃食管交界腺癌内镜分型与浸润深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天娇 马一菡 +2 位作者 秦金玉 王一平 杨锦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6-920,共5页
目的探讨表浅胃食管交界腺癌(AEG)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评估表浅AEG的内镜分型对预测浸润深度的意义。方法分析2008年1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57例表浅AEG患者的... 目的探讨表浅胃食管交界腺癌(AEG)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评估表浅AEG的内镜分型对预测浸润深度的意义。方法分析2008年1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57例表浅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48~76岁,平均(63.0±6.8)岁;男49例,女8例。肿瘤直径为3.0~40.0mm,平均(16.6±10.1)mm。黏膜内癌28例,黏膜下癌29例。两组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Siewert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直径(P=0.02)和内镜分型(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镜分型为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1),凹陷型表浅AEG发生黏膜下层浸润的风险是隆起型或平坦型的3.244倍(95%可信区间1.050~10.023)。结论表浅AEG的内镜分型对浸润深度的判断有一定意义。对于内镜分型以凹陷为主型的表浅AEG,特别是0-Ⅲ型,多有黏膜下层的浸润,其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高,不建议行内镜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交界腺 内镜分型 浸润深度
原文传递
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下B2型血管预判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旭 林晓露 +1 位作者 邓万银 梁玮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2年第2期108-113,共6页
目的评估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 NBI-ME)下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 并探索预测过度及不足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4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内镜中心完成NBI-ME评... 目的评估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magnifying endoscopy, NBI-ME)下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 并探索预测过度及不足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4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内镜中心完成NBI-ME评估食管肿瘤浸润深度, NBI-ME下发现B2型血管, 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的86例病例合计86处癌灶纳入病例对照研究。按术后病理结果分成预测正确组(n=25)和预测错误组(n=61), 计算预测的准确率。进一步将预测错误组分成预测过度组(n=49)和预测不足组(n=12), 分别与预测正确组进行对比分析, 以分别发现预测过度和预测不足的影响因素, 再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探寻各自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ME-NBI下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仅为29.07%(25/86), 其中预测过度率和不足率分别为56.98%(49/86)和13.95%(12/86)。单因素分析发现:B2区域分类构成(χ^(2)=36.25, P<0.001)、有无内镜下显著特征(即结节、增厚、明显凹陷, χ^(2)=22.90, P<0.001)、B2血管周围是否伴有炎症侵蚀(χ^(2)=9.54, P=0.004)与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有关, 内镜下有无显著特征与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不足有关(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区域B2(P<0.001, OR=241.988, 95%CI:15.229~3 845.252)和B2血管周围伴有炎症侵蚀(P=0.033, OR=12.801, 95%CI:1.226~133.713)均是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内镜下有显著特征是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1, OR=0.012, 95%CI:0.001~0.150);内镜下有显著特征是B2型血管预测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7, OR=7.899, 95%CI:1.259~49.565)。结论仅依据NBI-ME下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较低, 较易发生预测过度的情况。虽然小区域B2、B2血管周围伴有炎症侵蚀和内镜下无结节、增厚、明显凹陷与NBI-ME下B2型血管过度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且内镜下有结节、增厚、明显凹陷还与B2型血管预测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不足密切相关, 但NBI-ME下B2型血管联合评估B2型区域大小及内镜下表现能否提高对表浅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预测准确率还需要后续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 食管鳞状细胞 浸润深度 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 B2型血管
原文传递
T-cad在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桃林 徐炜 +4 位作者 李斌 徐文峰 林哲 吴振权 梁泉 《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2019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比较尿液及组织中T-cad蛋白在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水平,探讨其在表浅性膀胱癌诊断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初发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和50例其他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检测术前晨尿液中T-cad蛋白的水平。50例浅表性... 目的比较尿液及组织中T-cad蛋白在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水平,探讨其在表浅性膀胱癌诊断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初发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和50例其他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检测术前晨尿液中T-cad蛋白的水平。5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理标本检测T-cad蛋白的表达;术后予规律灌注化疗及膀胱镜检随访。比较其表达水平与肿瘤G分级及复发的关系。结果表浅性膀胱癌组尿液T-cad蛋白平均浓度为(2.12±1.16)ng/ml;与对照组[(3.03±1.97)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7例G1患者中5例(29.4%)膀胱癌组织中T-cad蛋白的低表达或无表达;33例G2-G3患者中17例(51.5%)出现膀胱癌组织中T-cad蛋白的低表达或无表达;T-cad在G1的表达高于G2-G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ad高表达的28例膀胱癌患者中5例复发,复发率17.9%;T-cad低表达的22例膀胱癌患者中12例复发,复发率54.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T-cad蛋白表达与G分级、肿瘤复发负相关;膀胱癌组织中T-cad蛋白的低表达可能与膀胱癌的发生进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膀胱移行细胞 T-cad 蛋白
原文传递
应用于膀胱癌灌注治疗的化学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邱永丰 张永瑞 +1 位作者 宋志宇 张文岚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9期1463-1465,共3页
膀胱表浅性膀胱癌(即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是术后易复发,其中部分患者会转移或发展为肌浸润性膀胱癌,故术后均进行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以降低肿瘤的复发率,为此,本... 膀胱表浅性膀胱癌(即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是术后易复发,其中部分患者会转移或发展为肌浸润性膀胱癌,故术后均进行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以降低肿瘤的复发率,为此,本文就相关化学药物在术后膀胱灌注治疗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膀胱/药物疗法 治疗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磁锚定辅助牵引技术在食管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文刚 柴祎超 +2 位作者 刘圣圳 令狐恩强 柴宁莉 《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0年第3期134-136,共3页
目的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经成为消化道表浅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但对于食管病变,由于操作空间较为狭小,往往导致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耗时较长。本文报道了磁锚定牵引ESD治疗食管病变的初步结果。方法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共计5例... 目的目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经成为消化道表浅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但对于食管病变,由于操作空间较为狭小,往往导致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耗时较长。本文报道了磁锚定牵引ESD治疗食管病变的初步结果。方法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共计5例食管浅表癌患者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磁锚定牵引ESD,前瞻性收集患者相关信息。结果对于接受磁锚定牵引ESD的5例患者,整块切除率及完整切除率均为100%,R0切除率为80%,未见术中出血、术中穿孔、术后出血、术后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证实,磁锚定牵引ESD治疗食管病变是安全可行的,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印证上述观点,并同时评估其长期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表浅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磁锚定技术
原文传递
Evidence-based pharmacoeconomic research of pirarubicin and epirubicin as prophylaxis for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tumors by bladder instillation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a bladder tumor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莉莉 林其敏 +2 位作者 韩晟 于飞 史录文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45-149,共5页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and cost ofpirarubicin (THP) and epirubicin (EPI) as prophylaxis for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tumors by bladder instillation after t...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and cost ofpirarubicin (THP) and epirubicin (EPI) as prophylaxis for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tumors by bladder instillation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a bladder tumor (TUR-BT). Standardized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by analyzing research papers. Moreover, expert opinions, studies and cost data were combined to evaluate cost of THP and EPI. With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ert opinions, we confirmed that THP and EPI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when they were used as prophylaxis for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tumors by bladder instillation after TUR-BT. Moreover, the cost evaluation of THP and EPI needs to be separately discussed according to original/generic drug. The original drug THP had more cost advantages than EPI, while generic EPI had more cost advantages than TH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RARUBICIN EPIRUBICIN Cost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