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限的真实:“蜀中桃子姐”短视频表演框架研究
1
作者 仇倩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第12期67-69,共3页
与真实戏剧中的表演框架不同,以真实自然、贴近日常生活而标榜的乡村美食类短视频的表演框架隐藏得更深,因为观众往往不希望自己所看到的“真实”画面是根据剧本表演出来的。因此,文章以“蜀中桃子姐”短视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各发展阶... 与真实戏剧中的表演框架不同,以真实自然、贴近日常生活而标榜的乡村美食类短视频的表演框架隐藏得更深,因为观众往往不希望自己所看到的“真实”画面是根据剧本表演出来的。因此,文章以“蜀中桃子姐”短视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各发展阶段的全部视频,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剧本期望、剧本剧情、表演剧班、表演区域四个方面分析“蜀中桃子姐”短视频的表演框架,深入剖析其内容创作的全过程,得出以下结论:目前“蜀中桃子姐”短视频存在创作模式单一、爆点内容重复产生,以“伪后台”前移和真后台内隐来吸引观众,过度满足观众期望限制内容创作等问题。研究旨在揭示“蜀中桃子姐”短视频的有限真实性,对目前短视频的创作内容和方式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框架 “蜀中桃子姐” 短视频 拟剧理论 剧本
下载PDF
表演框架视域下的传记电影研究
2
作者 周倩雯 《现代传记研究》 2019年第1期224-237,共14页
传记电影包含真实传主和真实史料的运用,始终在真实/虚构问题上难以厘清。借助表演民族志研究中的'表演框架'理论,可区分传记电影所涉及的共时语境、虚构情境和历史语境,并明确显性及隐性讲述者,这二者在构成故事情境和讲述历... 传记电影包含真实传主和真实史料的运用,始终在真实/虚构问题上难以厘清。借助表演民族志研究中的'表演框架'理论,可区分传记电影所涉及的共时语境、虚构情境和历史语境,并明确显性及隐性讲述者,这二者在构成故事情境和讲述历史真实两种不同的表演任务中寻求统一。本文研究传记电影中各表演主体的交往互动,探索传记电影的创作、研究范式如何由'文本性'转向'表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电影 表演框架 讲述者 表演
原文传递
不同传播框架下自我呈现差异探析——以微信和微博对比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常芝歌 《新媒体研究》 2020年第10期12-14,20,共4页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移动端的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将原本线下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呈现迁移到了网络,为网络人际传播提供了新舞台。然而,不同传播平台中的个体自我呈现风格并不相同。文章基于拟剧论,以微信与微博的对比为例,探讨...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移动端的即时通讯社交软件将原本线下人际传播中的自我呈现迁移到了网络,为网络人际传播提供了新舞台。然而,不同传播平台中的个体自我呈现风格并不相同。文章基于拟剧论,以微信与微博的对比为例,探讨在不同网络人际传播平台中个体呈现差异的现象及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剧论 表演框架 网络人际传播 社交媒体
下载PDF
音乐即兴表演初探
4
作者 张佳琳 《东南传播》 2012年第8期160-162,共3页
所谓音乐即兴表演,即音乐表演者不按照乐谱,仅按框架或完全自由发挥的表演行为。以下主要阐述本人对音乐即兴表演的类别、特征、条件、价值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仅带即兴性的音乐表演 框架的即兴表演 完全即兴的音乐表演 条件 价值
下载PDF
网络社会中“消失的界限”——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3
5
作者 魏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48-150,共3页
网络的出现不知不觉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不同程度改变了人们原有的行为模式。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在网络社会中仍具有适用性,但事实上已受到新的挑战。笔者以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为思考起点,... 网络的出现不知不觉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不同程度改变了人们原有的行为模式。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在网络社会中仍具有适用性,但事实上已受到新的挑战。笔者以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为思考起点,着重探讨拟剧理论诸元素在网络社会中界限的模糊,并试图从社会场景、前台与后台等方面分析其成因,期望增进人们对网络社会中"消失的界限"的认识,以良好心态应对社会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拟剧理论 表演框架 区域 界限
下载PDF
对表演的设定 被引量:12
6
作者 理查德.鲍曼 翟胜德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2期66-73,共8页
[题注]当一位叙述者、歌手,或者乐手开始表演,他不仅是在说出词语,唱出唱词,或是 演奏乐曲。表演行为本身就在告诉听众,他是“如何”在诠释词语、唱词或者乐曲。他在以某些 特定的方式指引听众理解他的表演。在选取自鲍曼的著作... [题注]当一位叙述者、歌手,或者乐手开始表演,他不仅是在说出词语,唱出唱词,或是 演奏乐曲。表演行为本身就在告诉听众,他是“如何”在诠释词语、唱词或者乐曲。他在以某些 特定的方式指引听众理解他的表演。在选取自鲍曼的著作《表演中的词语艺术》中的这个片断, 鲍曼探衬了表演者是以何种方式提示听众注意他的特殊讲述方式的。鲍曼描述了若干“表演的钥 匙,以及理解交流信号的方式,这很有点像我们将收音机或者电视调试到某个特定的频道上,以 清晰地接收节目。这些胡匙中就有“特株符码”,例如典型的语言形态(古老语体、方言等),“特 定的程式”或者某些特定词组的重复;“修饰性语言”如隐喻或者谚语等;词语或者诗句的“平行 式”;以及“向传统挂靠”,例如史诗歌手在吟唱中试图与尽可能高的权威建立关联,以使得他的 演唱与从过去持续发展着的传统建立隶属的关系。鲍曼举述的样例应当有较大的拓展,以契合我 们在全世界范目内发现的海量的文类和样式,但是其基本的原则是确实的:表演的行为本身具有 丰宙的涵义。 — —约翰·迈尔斯·弗里(John Miles Fol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框架 特殊代码 形象语言 程式 韵脚 纯理语言 "普通言语" 美学价值 表演 设定
原文传递
戈夫曼“拟剧论”的再思考——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谈起 被引量:19
7
作者 田雅楠 《中国报业》 2017年第8期83-84,共2页
戈夫曼运用戏剧理论来分析和解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互动,为研究微观的社会行为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以下简称《日》)谈起,通过概述戈夫曼"拟剧论"的主要观点,指出"拟剧论"... 戈夫曼运用戏剧理论来分析和解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互动,为研究微观的社会行为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以下简称《日》)谈起,通过概述戈夫曼"拟剧论"的主要观点,指出"拟剧论"的不足,并探讨该理论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夫曼 拟剧论 表演框架 印象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