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泪的笑——论迪伦马特的戏剧美学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叶廷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9,共9页
迪伦马特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思潮中的许多特点,熔铸成自己独特的戏剧艺术与戏剧美学。创作上他拒绝从现成的理论原则出发,强调“瞬间直觉”;他痴迷于怪诞风格,喜欢“即兴奇想”;他推崇悖谬思维,并使之成为他的艺术秘诀;他将悲情隐... 迪伦马特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思潮中的许多特点,熔铸成自己独特的戏剧艺术与戏剧美学。创作上他拒绝从现成的理论原则出发,强调“瞬间直觉”;他痴迷于怪诞风格,喜欢“即兴奇想”;他推崇悖谬思维,并使之成为他的艺术秘诀;他将悲情隐于笑闹之中,以其构成“含泪的笑”的、黑色幽默式的悲喜剧艺术。他的戏剧既具艺术性,又具哲理性;既具现代性,又具大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伦马特 表现论美学 悲喜剧 黑色幽默 怪诞 悖谬
下载PDF
论杜威对“表现论”美学的重构
2
作者 李永胜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4-101,共8页
杜威批判性地吸收了英国浪漫主义者、托尔斯泰、克罗齐、鲍桑葵等人的表现理论,并将之融入自己的经验论美学体系当中。经过杜威的重构,表现论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呈现出了更为系统、更有阐释力的理论样貌:表现的主体由原来的直觉或情感... 杜威批判性地吸收了英国浪漫主义者、托尔斯泰、克罗齐、鲍桑葵等人的表现理论,并将之融入自己的经验论美学体系当中。经过杜威的重构,表现论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呈现出了更为系统、更有阐释力的理论样貌:表现的主体由原来的直觉或情感的认知者被重构为一个生存的行动者,还原了表现主体的复杂性;表现的对象由直觉或情感被重构为一个完整的经验及其意义,改变了表现论美学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状况;表现的意义由获得初步的或对于情感的认知变为对于原有经验及其意义重建与提升,提高了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表现的过程由艺术家主观的创造被重构为一个完整经验及其意义的创造性转化,指明了表现形式和生活经验之间的紧密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表现论美学 情感 思考 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