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客观呈现抗阻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背后的实现通路,为后续抗阻训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以“resistance training”“sports per...目的: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客观呈现抗阻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背后的实现通路,为后续抗阻训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以“resistance training”“sports performance”“mechanism of action”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检索出文献中不符合的内容以及重复发表的文献进行剔除,最后共获得有效参考文献47篇。结果:(1)抗阻训练使受试者力量、速度、耐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则略有改善。(2)抗阻训练创新点在于如何控制训练的强度及容量,从训练效益方面来说,通常训练强度与量度成反比。(3)抗阻训练所带来的适应性及其所涉及的生物学机制包括了肌蛋白浓度变化以及蛋白结合通路改变;脑波增强、运动神经元更加活跃;睾酮/皮质醇浓度变化。结论:抗阻训练对运动表现所带来的影响利大于弊,但过激的训练负荷可能也会带来一定的伤病隐患,因此在针对不同训练群体时,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较小的幅度增加负荷的重量以刺激机体更快地适应,促进后续运动表现得到更好、更快地提升。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正念训练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作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献,收集建库至2022年10月有关正念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相关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0手册评估文...目的:系统评价正念训练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作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献,收集建库至2022年10月有关正念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相关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0手册评估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标准化均数差(SMD)和95%置信区间(CI)为主要效应指标。结果:共纳入17项随机对照试验,647名健康运动员。Meta分析结果显示,正念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运动员的正念水平(95%CI:0.35~0.94,P<0.001),干预效果达到中等效应量(SMD=0.65);积极心理状态(SMD=1.14,95%CI:0.50~1.78,P<0.001)、消极心理状态(SMD=-1.25,95%CI:-2.08~-0.43,P<0.01)、生理指标(SMD=-1.85,95%CI:-3.10~0.60,P<0.01)、精细化动作技能的成绩(SMD=1.98,95%CI:1.21~2.75,P<0.001)均达到了大效应量。亚组分析结果显示,≥10次的训练对正念(SMD=0.40)、积极心理(SMD=1.16)、生理(SMD=-2.74)和运动成绩(SMD=1.64)的改善效益最大化(均P<0.05)。结论:正念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相关指标的影响显著,且10次及以上的干预效果更佳。展开更多
目的 通过分析脑瘫患儿在2~4月龄时的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e, TIMP)结果,探讨脑瘫患儿的早期运动表现特点。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早产...目的 通过分析脑瘫患儿在2~4月龄时的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e, TIMP)结果,探讨脑瘫患儿的早期运动表现特点。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早产高危儿随访门诊就诊、1岁后确诊为脑瘫的患儿17例,收集其2~4月龄的TIMP评估结果;以相同月龄的TIMP中国常模样本作为对照,计算Z值;比较两组之间TIMP总分、7个体位分组得分以及42个项目得分的差异。结果 脑瘫患儿2~4月龄的TIMP总分Z值为(-0.95±1.11),显著低于常模对照组得分(P<0.01)。体位分组中坐位、侧方位、翻身、立位项目得分Z值分别为(-0.89±0.88)、(-1.17±0.66)、(-0.43±0.79)及(-0.63±0.77),均显著低于常模对照组得分(P<0.05),尤其以坐位、侧方位、立位项得分差异最为显著(P<0.01),而观察项目、仰卧位、俯卧位与正常同龄婴儿无显著差异。42个项目得分中,脑瘫患儿有17项评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以第15项(坐位头控)、第16项(颈后肌群活动)、第26项(上肢防御)、第32项(拉坐)、第33项(侧卧位牵拉上肢转为侧坐)、第34项(侧卧位髋关节外展)、第40项(站立)的得分差异最为显著。结论 脑瘫高危儿随访中尤其需要关注坐位、侧方位以及立位项的运动表现,这可能对脑瘫的早期识别具有提示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以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为目标脑区,在健康人群中探索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时刺激多脑区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耐力运动,期间采用功能性...目的:以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为目标脑区,在健康人群中探索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时刺激多脑区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耐力运动,期间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系统监测目标皮层运动终止时的血流动力学表现,通过分析皮层激活与运动时间的相关性确定目标脑区。其后采用多焦点tDCS针对性刺激目标脑区,分析和比较刺激前后最后阶段运动表现和下肢肌肉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 amplitude,RMS),评估刺激干预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结果:1)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在运动终止时大面积激活,其中运动皮层FC1h、FC2h、C1h和C2h的激活与运动时间显著负相关。2)相比刺激前,运动中的心率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刺激显著提高运动的做功量和骑行转速。3)推进期,相比刺激前,股直肌、股四头肌内侧、股四头肌外侧和胫骨前肌的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二头肌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提拉期,相比刺激前,股二头肌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四头肌内侧的RMS在刺激后呈现高的激活水平,腓肠肌外侧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结论:多焦点tDCS特异性激活运动皮层提高了骑行耐力表现和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多焦点tDCS可能是增强耐力运动表现的一种有效手段。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客观呈现抗阻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背后的实现通路,为后续抗阻训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以“resistance training”“sports performance”“mechanism of action”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检索出文献中不符合的内容以及重复发表的文献进行剔除,最后共获得有效参考文献47篇。结果:(1)抗阻训练使受试者力量、速度、耐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则略有改善。(2)抗阻训练创新点在于如何控制训练的强度及容量,从训练效益方面来说,通常训练强度与量度成反比。(3)抗阻训练所带来的适应性及其所涉及的生物学机制包括了肌蛋白浓度变化以及蛋白结合通路改变;脑波增强、运动神经元更加活跃;睾酮/皮质醇浓度变化。结论:抗阻训练对运动表现所带来的影响利大于弊,但过激的训练负荷可能也会带来一定的伤病隐患,因此在针对不同训练群体时,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较小的幅度增加负荷的重量以刺激机体更快地适应,促进后续运动表现得到更好、更快地提升。
文摘目的 通过分析脑瘫患儿在2~4月龄时的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e, TIMP)结果,探讨脑瘫患儿的早期运动表现特点。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早产高危儿随访门诊就诊、1岁后确诊为脑瘫的患儿17例,收集其2~4月龄的TIMP评估结果;以相同月龄的TIMP中国常模样本作为对照,计算Z值;比较两组之间TIMP总分、7个体位分组得分以及42个项目得分的差异。结果 脑瘫患儿2~4月龄的TIMP总分Z值为(-0.95±1.11),显著低于常模对照组得分(P<0.01)。体位分组中坐位、侧方位、翻身、立位项目得分Z值分别为(-0.89±0.88)、(-1.17±0.66)、(-0.43±0.79)及(-0.63±0.77),均显著低于常模对照组得分(P<0.05),尤其以坐位、侧方位、立位项得分差异最为显著(P<0.01),而观察项目、仰卧位、俯卧位与正常同龄婴儿无显著差异。42个项目得分中,脑瘫患儿有17项评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以第15项(坐位头控)、第16项(颈后肌群活动)、第26项(上肢防御)、第32项(拉坐)、第33项(侧卧位牵拉上肢转为侧坐)、第34项(侧卧位髋关节外展)、第40项(站立)的得分差异最为显著。结论 脑瘫高危儿随访中尤其需要关注坐位、侧方位以及立位项的运动表现,这可能对脑瘫的早期识别具有提示意义。
文摘目的:以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为目标脑区,在健康人群中探索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时刺激多脑区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耐力运动,期间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系统监测目标皮层运动终止时的血流动力学表现,通过分析皮层激活与运动时间的相关性确定目标脑区。其后采用多焦点tDCS针对性刺激目标脑区,分析和比较刺激前后最后阶段运动表现和下肢肌肉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 amplitude,RMS),评估刺激干预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结果:1)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在运动终止时大面积激活,其中运动皮层FC1h、FC2h、C1h和C2h的激活与运动时间显著负相关。2)相比刺激前,运动中的心率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刺激显著提高运动的做功量和骑行转速。3)推进期,相比刺激前,股直肌、股四头肌内侧、股四头肌外侧和胫骨前肌的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二头肌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提拉期,相比刺激前,股二头肌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四头肌内侧的RMS在刺激后呈现高的激活水平,腓肠肌外侧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结论:多焦点tDCS特异性激活运动皮层提高了骑行耐力表现和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多焦点tDCS可能是增强耐力运动表现的一种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