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特比萘芬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
作者 孙乐栋 周再高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22-23,共2页
Georgopoulos等[1]1981年发现萘替芬具有较高的广谱抗真菌活性,由于其优良的抗真菌活性和新颖的结构特点,很快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通过改造结构,发现了活性高、毒性低的衍生物特比萘芬[2,3,4],并于1991年在英国首次上市,其... Georgopoulos等[1]1981年发现萘替芬具有较高的广谱抗真菌活性,由于其优良的抗真菌活性和新颖的结构特点,很快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通过改造结构,发现了活性高、毒性低的衍生物特比萘芬[2,3,4],并于1991年在英国首次上市,其化学结构为[盐酸(E)—N—(6,6一二甲基—2庚烯—4—炔基)—N—1—萘—甲胺]。 1.1 抗菌活性   本品抗菌谱极广,对多数致病菌都有作用,但对不同病菌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其中最敏感的为皮肤癣菌,其次为申克孢子丝菌和曲霉菌属,对酵母菌的活性较差,对念珠菌的活性差别较大。与灰黄霉素、克霉唑、咪康唑等药物相比较,特比萘芬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明显优于其他类。   动物实验也证实特比萘芬具有很高的抗真菌活性,无论外用还是口服,其活性明显高于克霉唑、咪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物,其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且治愈天数短[5,6]。 1.2 作用机理   麦角固醇是真菌细胞胞膜中的基本甾醇,对膜的结构稳定性,膜的流动性和物质穿透的难易非常重要。丙烯胺类抗真菌药是抑制角鲨烯环化酶,造成麦角固醇的缺乏和角鲨烯的蓄积,从而起到杀菌作用[6,7,8]。通过酶动力学研究发现:特比萘芬是角鲨烯环氧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也是第一类该关键酶的特异抑制剂,且其对真菌的酶有高度选择性,对从白色念珠菌中提取出来的无须鲨烯环化酶的抑制常数为0.03mmol/L,而对从大鼠肝脏中提取出来的酶的抑制是可逆的,且对抑制常数为77mmol/L[8]。Schustr[9]通过实验证明,特比萘芬对合成甾体激素的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体系没有亲和力。故特比萘芬对内分泌及其它药物的代谢没有影响,无肝毒性,副作用小。 1.3 药代动力学   特比萘芬口服吸收好,可达70%~80%,单剂量口服本品250mg后2h内,血浆浓度峰值达0.97μg/ml,吸收半衰期为0.8h,分布半衰期为4.6h,生物利用度略受食物影响,特比萘芬与血浆蛋白结合高达99%,具有极大亲脂性,口服该药250mg后,24h皮肤角质层内即可检出[10]。故本品吸收后很快弥散于真皮内,并集中于亲脂性的角质层中,从皮脂中排除,其皮质层浓度超过大多数皮肤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且可持续保持2~3周[11]。其代谢产物无抗菌活性,主要从尿液排出,体内无蓄积。药动学参数几乎不受年龄影响,但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因消除能力下降而使血药浓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比萘芬 抗真菌活性 亲脂性 治愈率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表皮寄生菌 皮肤真菌
下载PDF
中药熏洗治疗扁平疣
2
作者 李彩霞 《中国民间疗法》 2002年第10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扁平疣 文火煎 皮肤真菌 表皮寄生菌
下载PDF
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皮肤真菌感染分析及对策
3
作者 韩秀英 《齐鲁护理杂志》 2007年第21期105-,共1页
关键词 患者 真菌感染 脑血管意外 皮肤真菌 表皮寄生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