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象建构的面积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甦 孙扬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5-230,共6页
通过视觉或触觉给被试呈现完整的三角形,或呈现构成一个三角形所必要而又充分的一组部件以在表象上形成一个三角形,并评估其大小。结果发现,被试在表象中利用部件建构起来的三角形面积的增长,与实际知觉的三角形一样,均遵从幂函数... 通过视觉或触觉给被试呈现完整的三角形,或呈现构成一个三角形所必要而又充分的一组部件以在表象上形成一个三角形,并评估其大小。结果发现,被试在表象中利用部件建构起来的三角形面积的增长,与实际知觉的三角形一样,均遵从幂函数定律,且幂函数指数均小于1,显示出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评估 表象建构 知觉 机能等价
下载PDF
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象建构漫谈
2
作者 叶颜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9年第24期28-29,共2页
通过梳理教学经验发现,当学生面对文本能够建构合适的表象时,就可以肯定学生已形成了基本的理解。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角度出发,发现文本意义建构与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密切相关。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过程就是基于文字信息去建构合适... 通过梳理教学经验发现,当学生面对文本能够建构合适的表象时,就可以肯定学生已形成了基本的理解。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角度出发,发现文本意义建构与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密切相关。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过程就是基于文字信息去建构合适的表象。基于整体化教学的思路,让学生先去泛读课文,然后再精读课文,在高度重视上下文联系的基础上,建构起对整个课文的准确表象,这样学生理解课文的时候就会更加准确。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象;让学生自己动手,基于文字的理解去转换图画,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象。除此之外,教师的板画、思维导图等,也可以发挥表象建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本解读 表象建构 陶行知思想
下载PDF
丰富概念表象,感悟测量本质——《认识厘米》教学与评析
3
作者 朱婧玮(执教) 魏光明(评析) 《教育视界》 2022年第23期60-62,共3页
《认识厘米》是测量教学的起始课。教学中,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多次测量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逐步建立从1厘米到几厘米的长度表象,感悟测量的本质是单位长度的累加,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和方法迁移打好基础。
关键词 《认识厘米》 测量本质 建构表象
下载PDF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新型课程模块与展呈评价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檀梓栋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109-111,共3页
中国美术学院在基于自身的学术诉求和特点融入美术教育与美育传播这些学术方向议题时,需要建立一种有别于一般思考深度和认识水平的、更指向本质的、更为透彻的认知,把全社会的美术教育作为自身的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建构起“全感知通... 中国美术学院在基于自身的学术诉求和特点融入美术教育与美育传播这些学术方向议题时,需要建立一种有别于一般思考深度和认识水平的、更指向本质的、更为透彻的认知,把全社会的美术教育作为自身的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建构起“全感知通道大美术”和“全社会公共美育大课堂”的美育新格局。在向着这个终极目标努力前行的过程中,中国美术学院应着力拓展课堂教学模块设置、新型展呈样态的思路,为学科发展和教学提供更明确的思考向度引领,拓展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行动空间,进而使学生能够形成对美和美育更具有前瞻性的逻辑思维体系。这样,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模块与展呈评价机制将会获得新的思考维度和更具想象力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观模型 模型表象建构 直观物性表达
下载PDF
艺术想象本源论
5
作者 杨守森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4-30,共7页
一、内激信息与表象构成与异彩纷呈,错纵复杂的外激信息相比,人类自身导源于生理机制的内激信息同样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信息海洋。就人类的某一个体而言,这种内激信息又可具体分为种属、性别、气质类型、个体及随机个体等许多不同层次。首... 一、内激信息与表象构成与异彩纷呈,错纵复杂的外激信息相比,人类自身导源于生理机制的内激信息同样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信息海洋。就人类的某一个体而言,这种内激信息又可具体分为种属、性别、气质类型、个体及随机个体等许多不同层次。首先,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作为宇宙动物系列中的一个种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类型 生理机制 集体无意识 建构过程 麦独孤 表象建构 原始情绪 交互作用 性别 生理心理学
下载PDF
On Self and Other
6
作者 Xuejiao Li Huili Wang Zhongliang Cu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7年第9期500-503,共4页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self and selfhood have been discussed widely. According to Zahavi (2015, 149), "the notion of an experiential self is the precondition of any plausible account ...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self and selfhood have been discussed widely. According to Zahavi (2015, 149), "the notion of an experiential self is the precondition of any plausible account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Zahavi (2015), he elaborates two influential views on selfhood and offers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from which he argues that selfhood is both a built-in feature of experience and socially constructed. In the following paper, we would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self in the line with Zahavi (2015) and provide a complementary quality of self from a phenomenological view, namely,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expressive phenomena of subjects. We would also explore the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thers and self and discuss the sharing phenomenon of empat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 SELFHOOD OTHER PHENOMENOLOGY INTERSUBJECTIVITY EMPATH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