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制脉冲还原法研究氧化物Bi_3FeMo_2O_(12)的表面再构
1
作者 赵德华 马志广 +2 位作者 臧雅茹 潘荫明 赵学庄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83-186,共4页
本文采用控制脉冲还原法研究了丙烯选择氧化催化剂Bi3F3MO2O12在还原过程中的表面再构作用存在一个还原度阀值.对表面再构的机理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脉冲还原法 丙烯 表面再构 氧化物
下载PDF
Ge在Si上外延中表面再构的作用
2
作者 李哲吟 刘惠周 《半导体情报》 1991年第6期35-37,共3页
本文综述了表面再构对Ge在Si上生长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外延生长 表面再构
下载PDF
Ge/Si应变外延薄膜的表面再构
3
作者 刘惠周 李哲吟 《半导体情报》 1991年第6期37-39,共3页
根据有相互作用结构件的概念,讨论了Ge/Si应变外延薄膜的表面再构,并对Ge_(0.5)Si_(0.5)合金上Si薄膜为5×5的结构,提出了一种可能解释。
关键词 GE/SI 外延生长 薄膜 表面再构
下载PDF
新型表面再构的倒装AlGaInP LED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婧 邹德恕 +3 位作者 高伟 秦园 刘自可 沈光地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29-1132,共4页
研究一种表面再构的具有全方位反光镜(ODR)结构的倒装AlGaInP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通过湿法腐蚀方法再构N-AlGaInP盖层表面,形成类金字塔的表面结构,使不同角度入射的光有更多的机会出射。比较了表面再构LED与常规LED的电、光学特性... 研究一种表面再构的具有全方位反光镜(ODR)结构的倒装AlGaInP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通过湿法腐蚀方法再构N-AlGaInP盖层表面,形成类金字塔的表面结构,使不同角度入射的光有更多的机会出射。比较了表面再构LED与常规LED的电、光学特性,在注入电流为20 mA时,经过表面再构LED的轴向光强和输出光功率是常规LED的1.5倍,表面再构后大大提高了LED的外量子效率,减少了LED内部热量的积累,提高了LED芯片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GAINP 表面再构 提取效率 倒装
原文传递
Mn/GaAs(001)的表面再构与Mn的磁矩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立新 王恩哥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2-147,共6页
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地研究了Mn/GaAs(001)表面的各种再构和相应的局域电子态密度分布,以及表面上Mn的磁矩与各种再构间的对应关系.结果发现,Mn的行为类似电荷施主,将向GaAs表面提供电子,数量依表面的需求而定;直接与Mn的磁矩相联系... 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地研究了Mn/GaAs(001)表面的各种再构和相应的局域电子态密度分布,以及表面上Mn的磁矩与各种再构间的对应关系.结果发现,Mn的行为类似电荷施主,将向GaAs表面提供电子,数量依表面的需求而定;直接与Mn的磁矩相联系的d轨道,既可以向GaAs表面施予电子,以弥补Mn的s电子的不足,又可以吸纳因GaAs表面饱和而富余的s电子.这些概念可有效地简化对金属引起的半导体表面再构的理论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再构 Mn/GaAs(001) 第一性原理计算
原文传递
GaSb(100)的表面再构 被引量:1
6
作者 贺仲卿 侯晓远 丁训民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1315-1321,共7页
用低能电子衍射(LEED),光电子能谱(XPS和UPS)研究GaSb(100)表面的各种再构:c(2×6),(1×3)和(2×3)。所有这三种再构表面都以有失列的Sb原子结尾。在Sb气氛中退火可使分子束外延(MBE)制备的、表面Sb原子形成二聚物的c(2... 用低能电子衍射(LEED),光电子能谱(XPS和UPS)研究GaSb(100)表面的各种再构:c(2×6),(1×3)和(2×3)。所有这三种再构表面都以有失列的Sb原子结尾。在Sb气氛中退火可使分子束外延(MBE)制备的、表面Sb原子形成二聚物的c(2×6)再构和离子轰击加退火(IBA)制备的、表面存在Ga岛的(2×3)再构均变为简单的(1×3)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b(100) 表面再构 LEED XPS
原文传递
Ge/Si(111)与Si/Ge(111)体系的生长特性与表面再构研究
7
作者 陈可明 周国良 +2 位作者 盛篪 蒋维栋 张翔九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99-606,共8页
本文利用RHEED和AES对Ge/Si(111)和Si/Ge(111)体系的生长特性与表面再构进行了研究。由此提出了其生长模式,并讨论了应力对生长特性、界面特性和表面再构的作用。
关键词 Ge SI 异质 生长 表面再构
原文传递
倍层法计算碱金属诱导的Cu(110)-(1×2)表面再构
8
作者 胡兹莆 潘必才 范伟成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957-962,共6页
本文介绍了低能电子衍射动力学计算中的倍层法,并用之计算了碱金属诱导的Cu(110)-(1×2)再构表面结构。计算结果表明,顶层原子向内收缩至1.13A的失排结构为最可靠结构。
关键词 倍层法 碱金属 表面再构
原文传递
金刚石(001)表面台阶结构的第一原理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敏平 陈建 杨洪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5-185,共1页
关键词 表面晶格 金刚石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最小能量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实验验证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励芬 《大学物理》 1997年第2期1-4,共4页
用最小能量原理探讨晶体的平衡结构及表面结构介绍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测得的Si(100)表面再构和吸附氢以后的表面结构。
关键词 最小能量原理 表面再构 驰豫 晶体
下载PDF
Si(100)衬底上SiC的外延生长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引书 李晋闽 +1 位作者 张方方 林兰英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01期91-93,共3页
在 1050 ℃下用 Si2H6和 C2H4在 Si(100)衬底上外延生长了 3C-SiC,生长前只通入C2H4将 Si衬底碳化形成 SiC缓冲层碳化过程中 C2H4与 Si表面反应形成了 SiC孪晶,但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 在 1050 ℃下用 Si2H6和 C2H4在 Si(100)衬底上外延生长了 3C-SiC,生长前只通入C2H4将 Si衬底碳化形成 SiC缓冲层碳化过程中 C2H4与 Si表面反应形成了 SiC孪晶,但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外延层转变为单晶层,其表面呈现典型的单晶 SiC的(2×1)再构从外延层的 Raman谱观察到明显的SiC的TO和LO声子模;SEM观测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延生长 表面再构 RAMAN光谱 单晶生长 单晶薄膜 碳化硅 硅衬底
全文增补中
Cu(100)(2^(1/2)×22^(1/2))R45°-O的表面结构与电子态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蔡建秋 陶向明 +2 位作者 陈文斌 赵新新 谭明秋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350-5355,共6页
用第一性原理的总能计算研究了Cu(100))面的表面结构、弛豫以及氧原子的(2×22)吸附状态.计算给出了Cu(100)(2×22)R45°-O吸附表面的结构参数,并得到了上述结构下氧吸附的Cu(100)表面氧原子和各层Cu原子的电子态密度.计算... 用第一性原理的总能计算研究了Cu(100))面的表面结构、弛豫以及氧原子的(2×22)吸附状态.计算给出了Cu(100)(2×22)R45°-O吸附表面的结构参数,并得到了上述结构下氧吸附的Cu(100)表面氧原子和各层Cu原子的电子态密度.计算得到的吸附表面功函数为4.58eV,与清洁Cu(100)表面功函数(~4.53eV)几乎相同.吸附氧原子与最外层铜原子之间的垂直距离约为0.02nm,其能带结构体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同时由于Cu-O的杂化作用在费米能以下约6.4eV附近出现了局域的表面态.可以认为,在Cu(100)(2×22)R45°的氧吸附表面结构下,吸附氧原子和衬底之间的结合主要来源于表面最外层铜原子与氧原子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100)(√2×2√2)R45°-O表面 缺列 表面电子态 吸附表面 电子态密度 √2 密度泛函 计算研究 氧原子 第一性原理 参数 吸附状态
原文传递
科研进展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6年第6期494-499,共6页
科学家提出金属诱导下半导体表面再构的普适电子计数模型 物理所博士研究生张立新与导师王恩哥研究员及薛其坤、张绳百、张振宇研究员合作,在大量第一性原理计算和进一步与实验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普适电子计数模型”(Gen... 科学家提出金属诱导下半导体表面再构的普适电子计数模型 物理所博士研究生张立新与导师王恩哥研究员及薛其坤、张绳百、张振宇研究员合作,在大量第一性原理计算和进一步与实验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普适电子计数模型”(Generalized Electron Counting Model)。这一理论模型的建立为人们深入探索金属诱导下半导体表面发生再构时的规律,甚至为进一步探索掺杂纳米团簇的形成过程,同时对研究它们相应的物理性质开辟了新的途径。相关结果发表在美国Phys.Rev.Lett.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计算 半导体表面 科研 电子计数 金属诱导 物理性质 博士研究生 表面再构
下载PDF
Au(110)表面结构和氧原子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芒芒 宁华 +1 位作者 陶向明 谭明秋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6-625,共10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金属Au(110)表面结构以及氧原子的吸附状态.计算得到Au(110)-(1×2)缺列再构表面原子的弛豫分别是-15.0%(Δd12/d0)和-1.1%(Δd23/d0),表面能为52.7meV/2,功函数Φ=5.00eV;Au(110)-(1×3)缺列再构...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金属Au(110)表面结构以及氧原子的吸附状态.计算得到Au(110)-(1×2)缺列再构表面原子的弛豫分别是-15.0%(Δd12/d0)和-1.1%(Δd23/d0),表面能为52.7meV/2,功函数Φ=5.00eV;Au(110)-(1×3)缺列再构表面的Δd12/d0=-20.5%,Δd23/d0=+2.7%,表面能53.4meV/2,Φ=4.98eV.计算模拟了它们的STM图像并记录了STM针尖的起伏变化.研究发现Au(110)-p(1×1)和p(1×2)再构表面的氧吸附,在高覆盖下各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值均为负值,发生的吸附可视为吸热过程.说明Au(110)表面基本上与氧不发生吸附和反应,具有很高的化学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列Au(110)表面 STM图像 氧原子吸附
原文传递
Ir(110)表面原子结构、氧原子吸附和STM图像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芒芒 宁华 +1 位作者 陶向明 谭明秋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80-1088,共9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总能计算研究了金属Ir(110)表面结构以及氧原子的吸附状态.计算得到Ir(110)-(1×1)的外层表面间的弛豫分别是-13.3%(△d12/d0)和+6.1%(△d23/d0),表面能σ=175meV-2,功函数Φ=5.22eV;相应的Ir(110)-(1×...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总能计算研究了金属Ir(110)表面结构以及氧原子的吸附状态.计算得到Ir(110)-(1×1)的外层表面间的弛豫分别是-13.3%(△d12/d0)和+6.1%(△d23/d0),表面能σ=175meV-2,功函数Φ=5.22eV;相应的Ir(110)-(1×2)缺列再构表面的△d12/d0=-9.7%,△d23/d0=-2.4%,表面能为169meV/2,Φ=5.33eV.研究Ir(110)-(1×1)和(1×2)再构表面氧吸附,发现各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值均为正值,表明吸附为放热反应,且氧原子最有可能吸附在短桥位(shortbridgesite,SB).同时我们还模拟计算Ir(110)-(1×2))缺列再构表面和氧吸附再构表面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图像并记录STM针尖的起伏变化,结果显示表面吸附氧的位置远高于{001}方向的铱原子列,但是在STM形貌图上氧原子基本上没有凸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列Ir(110)表面 STM图像 氧原子吸附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laser surface melting on crystallographic texture, microstructure, elastic modulus and hardness of Ti-30Nb-4Sn alloy 被引量:2
16
作者 Leonardo FANTON Nelson Batista de LIMA +3 位作者 Emilio Rayon ENCINAS Vicente Amigo BORRAS Conrado Ramos Moreira AFONSO Joao Batista FOGAGNOLO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92-404,共13页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orthopedic impla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elastic modulus and surface properties.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cold rolling,recrystallization and laser surfa...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orthopedic impla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elastic modulus and surface properties.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cold rolling,recrystallization and laser surface melting(LSM)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biphase(α″+β)Ti-30Nb-4Sn alloy.X-ray diffraction(XRD)texture analysis of the cold-rolled substrate revealed the[302]α″//ND texture component,while analysis of the recrystallized substrate showed the[302]α″//ND and[110]α″//ND components.Theβ-phase texture could not be directly measured by XRD,but the presence of the[111]β//ND texture component was successfully predicted by considering the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α″andβphases.Nanoindentation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cold-rolled substrate(63GPa)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ecrystallized substrate(74GPa).Based o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difference is caus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crystal defects during cold deformation.The combined nanoindentation/EBS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nanoindentation results are not affected by crystal orientation.LSM of the deformed alloy produced changes in hardness,elastic modulus and crystallographic texture similar to those produced by recrystallization heat treatment,creating a stiffness gradient between surface and subst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ium alloy cold rolling laser surface melting RECRYSTALLIZATION crystallographic texture stiffness-graded material
下载PDF
低真空高能电子反射衍射仪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伟 陈尔纲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1期66-69,共4页
阐述了利用型号为YWD-1A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如何改造成高能电子反射衍射仪(RHEED).利用该台高能电子反射衍射仪的衍射花样对CdZnTe,HgCdTe半导体材料的表面结构进行测定,证实了CdZnTe(111)B和H... 阐述了利用型号为YWD-1A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如何改造成高能电子反射衍射仪(RHEED).利用该台高能电子反射衍射仪的衍射花样对CdZnTe,HgCdTe半导体材料的表面结构进行测定,证实了CdZnTe(111)B和HgCdTe(111)B面的1×1表面再构,同时还对CdZnTe及Si进行了晶格常数的测定,与理论误差相比误差小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电子反射衍射(RHEED) 晶格常数 表面再构
原文传递
研究简讯
18
《中国基础科学》 2006年第6期4-7,共4页
关键词 MGB2超导体 高分子聚合物 临界电流密度 选择性氧化 电子计数 表面再构 金属诱导 各向异性
原文传递
Synergy effects on Sn-Cu alloy catalyst for efficient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formate with high mass activity 被引量:16
19
作者 Ke Ye Ang Cao +5 位作者 Jiaqi Shao Gang Wang Rui Si Na Ta Jianping Xiao Guoxiong W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9期711-719,M0003,共10页
To acquire the synergy effects between Sn and Cu for the jointly high Faradaic efficiency and current density,we develop a novel strategy to design the Sn-Cu alloy catalyst via a decorated co-electrodeposition method ... To acquire the synergy effects between Sn and Cu for the jointly high Faradaic efficiency and current density,we develop a novel strategy to design the Sn-Cu alloy catalyst via a decorated co-electrodeposition method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formate.The Sn-Cu alloy shows high formate Faradaic efficiency of 82.3%±2.1% and total C1 products Faradaic efficiency of 90.0%±2.7% at^-1.14 V vs.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RHE).The current density and mass activity of formate reach as high as(79.0±0.4)mA cm^-2 and(1490.6±7.5)m A mg^-1 at^-1.14 V vs.RHE.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suggest that Sn-Cu alloy can obtain high Faradaic efficiency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by suppressing the competitiv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nd that the formate formation follows the path of CO2→HCOO*→HCOOH.The stepped(211)surface of Sn-Cu alloy is beneficial towards selective formate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cal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 Synergy effects Sn-Cu alloy Mass activity FORMA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