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茶属花粉外壁表面微形态特征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7
1
作者 敖成齐 陈功锡 +2 位作者 张国萍 高昆 张宏达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9-626,共8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山茶属 17个组 34个代表种(含变种 )的花粉形态 ;按照韦仲新划分山茶属花粉类型的标准 ,对其进行归类 ,所有花粉分为 3类 :颗粒状至皱颗粒状纹饰、皱沟状纹饰和穴 -网状纹饰 ;发现 ...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山茶属 17个组 34个代表种(含变种 )的花粉形态 ;按照韦仲新划分山茶属花粉类型的标准 ,对其进行归类 ,所有花粉分为 3类 :颗粒状至皱颗粒状纹饰、皱沟状纹饰和穴 -网状纹饰 ;发现 1种新的花粉类型 :拟穴 -网状纹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属 花粉外壁 表面微形态特征 分类
下载PDF
甘蓝耐裂球性与叶表面微形态及细胞组织结构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曾爱松 刘玉梅 +5 位作者 方智远 杨丽梅 庄木 张扬勇 孙继峰 孙培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41-45,共5页
从细胞学水平上探讨影响甘蓝裂球的原因,为甘蓝耐裂性材料的选育和新品种的育成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甘蓝耐裂性鉴定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4份耐裂性不同的甘蓝叶表面微形态及细胞组织结构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甘蓝... 从细胞学水平上探讨影响甘蓝裂球的原因,为甘蓝耐裂性材料的选育和新品种的育成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甘蓝耐裂性鉴定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4份耐裂性不同的甘蓝叶表面微形态及细胞组织结构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甘蓝球叶表皮细胞为无规则型,气孔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材料间下表皮微形态存在较显著的差别:耐裂材料的垂周壁上有明显的波状嵴,平周壁上有加厚的条纹状角质层纹饰,保卫细胞四周角质层褶皱较多、起伏较大,表皮细胞上覆盖有大量的粉状或颗粒状蜡质。易裂材料的垂周壁呈沟槽状下陷,平周壁上角质层光滑,保卫细胞四周角质层较平坦。耐裂材料的叶肉细胞层数多,排列紧密,间隙小。易裂材料叶肉细胞层数少,排列松散,间隙大。耐裂材料与易裂材料在球叶表面微形态及细胞组织结构上表现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球甘蓝 裂球 表面微形态 细胞组织结构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北京主要绿化树种叶表面微形态与PM2.5吸滞能力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少宁 鲁绍伟 +3 位作者 刘斌 鲁笑颖 陈军丽 李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8-107,共10页
以北京大兴21个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在自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PM2.5吸滞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其中8个最常见的树种叶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植物叶片吸附PM... 以北京大兴21个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在自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PM2.5吸滞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其中8个最常见的树种叶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植物叶片吸附PM2.5机制。结果表明:21个树种自然状态下单位面积PM2.5吸滞量不尽相同,整体表现为针叶树种显著高于阔叶乔木和灌木树种,其中桧柏、白皮松较大,黄栌、紫薇吸滞量较小;饱和状态下,PM2.5吸滞量显著增加,但其吸滞能力排序与自然状态下基本保持一致。植物叶表面存在褶皱、沟槽,粗糙度相对较高的树种,PM2.5吸滞能力强;叶表面相对光滑,突起部位轮廓较平缓,粗糙度小的树种,其吸滞PM2.5能力相对较弱;不同树种粗糙度大小与其吸滞PM2.5能力排序基本一致,呈显著指数正相关(R2=0.707)。本研究为合理选择滞尘能力强的绿化树种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城市植被净化空气环境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种 PM2.5 表面微形态 原子力显镜(AFM) 颗粒物
下载PDF
紫茎泽兰器官表面微形态的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吕洪飞 许常丹 +2 位作者 邵邻相 胡玉熹 桑卫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57-163,共7页
紫茎泽兰为世界性的恶性杂草,严重影响了世界30多个国家的农、林、牧、副业的发展。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紫茎泽兰的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各种器官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气孔器分布于叶的远轴面... 紫茎泽兰为世界性的恶性杂草,严重影响了世界30多个国家的农、林、牧、副业的发展。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紫茎泽兰的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各种器官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气孔器分布于叶的远轴面、茎表皮和总苞片的远轴面,其中在叶的远轴面上具两型性气孔器。单列多细胞表皮毛在叶的远轴面、茎表皮、总苞片的远轴面和花瓣的远轴面均有分布。具两列柄细胞的腺毛分布于总苞片的远轴面,而具单列柄细胞的腺毛见于花瓣的远轴面和茎表面。在花瓣的近轴面和柱头表面有长乳突状细胞。通过对其不同器官表面微形态性状的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各种器官的表皮细胞大小、气孔开口度与间距、表皮毛与乳突状细胞的长度及间距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上述观察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外来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的生态分布和生活习性,以及检疫部门鉴定该种植物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表面微形态 器官 扫描电子显 恶性杂草 光学显 形态特征 显著性差异 比较观察 形态性状 表皮细胞 生活习性 生态分布 检疫部门 气孔器 表皮毛 轴面 世界性 苞片 两型性 多细胞 花瓣 分析表 开口度 腺毛
下载PDF
竹秆表面微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腰希申 梁景森 马乃训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3-26,共14页
本文对国产31属51种竹材中部秆表面微形态进行了初步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有许多在外部形态上十分相似,难以区分的竹种,而在竹秆表面微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不论是属与属之间或种与种之间在微观特征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Iadosasa与Sil... 本文对国产31属51种竹材中部秆表面微形态进行了初步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有许多在外部形态上十分相似,难以区分的竹种,而在竹秆表面微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不论是属与属之间或种与种之间在微观特征上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Iadosasa与Sillobambusa; Clavinodum与Pleioblastus; Sinocalamus与Dendrocalares; Cephalostachyum Schjzostachyum与Bambusa, Dendrocalamus, Gigantochloa, Oxytenanthera之间或O. felix与O. nigrociliata之间。文中都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有些竹种秆表面上的微观特征在文中没有描写,但在表格2及图片中也能看到它们的不同。利用这一方面的特点,可以把在营养体和繁殖器官难以区分的竹种,加以区分开来。这将对研究竹种分类和鉴定竹种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微形态 分类 竹杆 扫描电镜
下载PDF
5个榕树品种叶表面微形态结构与滞尘能力比较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雪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1245-1247,共3页
【目的】测定不同榕树品种的滞尘能力,为正确选用榕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柳叶榕(Ficus heteropleura)、对叶榕(Ficus hispid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黄褐榕(Ficusvirens)等5个... 【目的】测定不同榕树品种的滞尘能力,为正确选用榕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柳叶榕(Ficus heteropleura)、对叶榕(Ficus hispid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黄褐榕(Ficusvirens)等5个榕树品种的成熟叶片为试验材料,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滤纸恒重法观察叶片表面微形态结构,测定叶片滞尘量,并进行5个榕树品种滞尘能力比较。【结果】5个榕树品种的叶表面在表皮细胞、表皮纤毛、气孔等微形态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对叶榕叶表面结构粗糙,具有蜂窝状的凹坑组织和表皮纤毛;细叶榕有不规则的岛状表皮细胞突起和大小不等的坑状组织,没有表皮纤毛;黄褐榕叶表面支脉细胞突起形成一个个的网格结构,无表皮纤毛;柳叶榕和高山榕叶表面较光滑,均无表皮纤毛。5个榕树品种因叶表面结构不同,滞尘能力也表现出明显差异。【结论】榕树叶片的形态特征是决定榕树叶片滞尘量的关键,5种榕树品种滞尘能力大小依次为:对叶榕>细叶榕>黄褐榕>高山榕>柳叶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叶片 表面微形态结构 滞尘能力
下载PDF
五味子科植物种子表面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成仁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7-109,共13页
首次报道用扫描电镜观察的五味子科 2 4种 7变种 1变型的 92个居群 1 1 7份种子样品的表面微形态特征。将该科种子表面微形态归纳为 4大类型 ,其中第Ⅰ型又分为 3个亚型。将种子表面微形态与该科的花粉微形态 ,以及花、果、茎和叶的宏... 首次报道用扫描电镜观察的五味子科 2 4种 7变种 1变型的 92个居群 1 1 7份种子样品的表面微形态特征。将该科种子表面微形态归纳为 4大类型 ,其中第Ⅰ型又分为 3个亚型。将种子表面微形态与该科的花粉微形态 ,以及花、果、茎和叶的宏观形态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五味子科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几乎不受其植株生长地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当稳定 ,因而作为分类的鉴别特征完全可靠。已观察到的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不支持林祁和Saunders对五味子科所做的大部分分类学修订结果。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所揭示的Schisandra属与Kadsura属之间的关系 ,与花粉形态所揭示的两属关系极其相似 ,即两属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分别沿两条不同路线演化 ,但亦不能排除两属间有更复杂的关系的可能性。Kadsura属的总体演化水平高于Schisandra属 ,因而不支持认为Kadsura属比Schis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科植物 种子形态 表面微形态 系统学
下载PDF
鈦片表面微形态对成骨细胞促骨形成因子IGF-I、TGF-β1表达的影响(摘要)
8
作者 唐玲 丁仲鹃 张杰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59-159,共1页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钛片表面微形态对成骨细胞促骨形成因子IGF—I、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将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与5种不同处理的钛片一机械打磨组G、喷砂组SB1~3、钛浆喷涂组TPS共同培养,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成骨细胞在不同...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钛片表面微形态对成骨细胞促骨形成因子IGF—I、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将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与5种不同处理的钛片一机械打磨组G、喷砂组SB1~3、钛浆喷涂组TPS共同培养,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成骨细胞在不同表面钛片上粘附形态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表面钛片上细胞IGF—ImRNA表达的差异,并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GF-I、TGF—β1蛋白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1)细胞粘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鈦片 表面微形态 成骨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纯钛表面微形态可影响成骨细胞生长及β1整合素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肖震 李佳宜 +2 位作者 孟祥才 王静 李德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6期2861-2864,共4页
背景:目前微弧氧化和渐热处理是常见的两种钛种植体表面化学成分改性方法。目的:观察纯钛表面微形态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小鼠成骨细胞与不同表面处理的钛片:纯钛组、微弧氧化组、碱热组、微弧氧化碱热处理组共同培... 背景:目前微弧氧化和渐热处理是常见的两种钛种植体表面化学成分改性方法。目的:观察纯钛表面微形态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小鼠成骨细胞与不同表面处理的钛片:纯钛组、微弧氧化组、碱热组、微弧氧化碱热处理组共同培养。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观察微弧氧化碱热处理组表面附着细胞呈扁平的多边形,且有更好的伸展,成骨细胞中β1整合素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提示微弧氧化碱热处理组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和β1整合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氧化 成骨细胞 表面微形态 碱热处理 Β1整合素
下载PDF
薄壳山核桃叶表面微形态结构与滞尘能力分析
10
作者 沙存龙 焦云 +3 位作者 黄宗兴 严春风 舒巧云 袁冬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0期21-23,共3页
以薄壳山核桃叶片为试验材料,应用扫描电镜法观察叶片表面及滞尘颗粒物微形态结构,同时采用滤纸恒重法测定其叶片滞尘量,并与5种绿化树种(桂花、女贞、紫薇、夹竹桃和樟树)的滞尘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叶片上、下表面结构... 以薄壳山核桃叶片为试验材料,应用扫描电镜法观察叶片表面及滞尘颗粒物微形态结构,同时采用滤纸恒重法测定其叶片滞尘量,并与5种绿化树种(桂花、女贞、紫薇、夹竹桃和樟树)的滞尘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叶片上、下表面结构粗糙呈沟脊状并且有纤毛分布;其中,上表面放大8 000×可见颗粒状组织,而下表面较为光滑并具有气孔;薄壳山核桃叶片表面滞尘主要为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经过简单清洗后,可将叶片表面大部分颗粒物去除。另外,薄壳山核桃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为0.055 4 mg/cm2,仅次于夹竹桃。因此,薄壳山核桃具有固定悬浮颗粒物并缓解城市大气污染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叶片 表面微形态结构 滞尘能力 颗粒物形态
下载PDF
低弹性模量钛合金不同表面微形态对兔腱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超凡 郭征 +4 位作者 李靖 张涌泉 付军 沙漠 石磊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2-346,共5页
评价不同表面微形态Ti-Nb-Zr-Sn系钛合金对兔腱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软组织整合的影响。采用组织块法培养原代兔跟腱腱膜成纤维细胞并传代后,接种到光滑对照组和喷砂、微沟嵴和螺纹三种不同表面形态的实验用钛合金薄片上,通过MTT比... 评价不同表面微形态Ti-Nb-Zr-Sn系钛合金对兔腱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软组织整合的影响。采用组织块法培养原代兔跟腱腱膜成纤维细胞并传代后,接种到光滑对照组和喷砂、微沟嵴和螺纹三种不同表面形态的实验用钛合金薄片上,通过MTT比色法、扫描电镜等技术,观察细胞在不同微形态钛合金表面的增殖和贴附状况。结果发现兔腱膜成纤维细胞在光滑组、喷砂组、微沟嵴组、螺纹组表面增殖的光吸收值均数分布有规律,两两比较大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同的表面微形态对细胞增殖有影响;扫描电镜下观察,光滑对照组表面细胞贴附无明显定向性,不规则的喷砂表面细胞的贴附无规律性,而两种规则微形态表面细胞贴附均按照材料纹理走行的方向贴附,4组样本表面细胞的生长均大致呈长梭形,喷砂表面的细胞表现为部分不规则,细胞间连接丰富,高倍镜下实验组均可见微绒毛清晰的细胞。提示:Ti-Nb-Zr-Sn系钛合金的微形态表面处理比光滑表面更利于动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附着,喷砂表面细胞增殖最快但细胞贴附杂乱,而规则微沟嵴的表面细胞增殖较快且细胞贴附规律,更适合于软组织生理功能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表面微形态成纤维细胞
原文传递
钛种植体表面微形态对成骨细胞生长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钱捷 杨策尧 +1 位作者 盛迅 丁仲鹃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5年第6期348-350,共3页
目的:研究钛种植体表面微形态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与三种不同表面处理的钛片(机械打磨组G、喷砂组SB、钛浆喷涂组TPS)共同培养,采用扫描电镜、MTT法、碱性磷酸酶活性(ALP)及骨钙素分泌(OC)的检测来观察不... 目的:研究钛种植体表面微形态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与三种不同表面处理的钛片(机械打磨组G、喷砂组SB、钛浆喷涂组TPS)共同培养,采用扫描电镜、MTT法、碱性磷酸酶活性(ALP)及骨钙素分泌(OC)的检测来观察不同表面微形态对成骨细胞粘附、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成骨细胞在不同钛片表面粘附生长,SB组、TPS组表面细胞呈分化表型。SB组、TPS组细胞增殖率高于G组(P <0 .0 5 )。第1d、5d、10d ,SB组、TPS组ALP的活性高于对照组(P <0 .0 5 ) ;G组第1d、3d、5dALP分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第3d、5d、10dSB组、TPS组OC分泌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粗糙表面(SB组、TPS组)比光滑表面(G组)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粘附、增殖,能促进成骨细胞向成熟的表型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表面微形态 成骨细胞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北京路边9种植物叶片表面微结构及其滞尘潜力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鹏骞 朱明淏 +1 位作者 刘艳菊 杨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26-2133,共8页
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9种常见于北京市区主干道旁的园林植物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SEM)对这些植物叶片的气孔、表皮毛等微形态特征及其对颗粒物的滞留作用进行... 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9种常见于北京市区主干道旁的园林植物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SEM)对这些植物叶片的气孔、表皮毛等微形态特征及其对颗粒物的滞留作用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对在叶片上滞留的颗粒物进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是滞留大气颗粒物的主要器官之一,叶片上下表皮的微结构差异影响其对颗粒物的滞留潜力。叶片上的细纹结构、细胞之间的间隔、气孔等部位镶嵌着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叶片表皮的细纹结构越密集、细胞之间的间隔越小、气孔密度越大,对颗粒物的阻滞作用越明显。另外,叶片表皮毛能够对颗粒物起到一定的滞留作用。植物分泌的液态状物质能够粘滞颗粒物。除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外,其他8种植物叶片表面滞留的粒径介于0.1~0.5 mm之间的颗粒物最多,介于0.5~1 mm之间的次之,粒径>1 mm以上的颗粒物数量最少。通过能谱分析发现,C和O在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中广泛存在;Si、Fe、Mn等在大多数植物叶片上也有发现。以北京西三环这一市区主干道为例,根据不同元素在植物叶片上的积累,基本可以判断,植物借助叶表皮微形态学结构特征,在富集颗粒物的同时,对以燃油型、燃煤型和工业生产排放的颗粒为主的大气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微形态特征 颗粒物 滞尘潜力 能谱分析
下载PDF
夏季绿化树种滞留PM_(2.5)与叶片微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云阁 鲁笑颖 +3 位作者 刘斌 鲁绍伟 陈波 李少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58,共7页
研究于夏季在北京大兴选取6个绿化树种(油松、白皮松、柳树、五角枫、银杏、杨树)为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林木叶片PM_(2.5)吸附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特征,测定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植物叶片... 研究于夏季在北京大兴选取6个绿化树种(油松、白皮松、柳树、五角枫、银杏、杨树)为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林木叶片PM_(2.5)吸附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特征,测定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植物叶片吸附PM_(2.5)机制。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排序为:油松[(0.057±0.004)μg/cm^2]>白皮松[(0.052±0.001)μg/cm^2]>柳树[(0.041±0.003)μg/cm^2]>五角枫[(0.036±0.007)μg/cm^2]>杨树[(0.021±0.002)μg/cm^2]>银杏[(0.018±0.003)μg/cm^2];从月份变化来看,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表现为9月[(0.040±0.017)μg/cm^2]>7月[(0.039±0.015)μg/cm^2]>8月[(0.034±0.016)μg/cm^2];针叶树种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高于阔叶树种。植物叶表面存在褶皱、沟槽,粗糙度相对较高的树种,吸附PM_(2.5)能力较强;叶表面相对光滑,突起部位轮廓较平缓,粗糙度小的树种,其吸附PM_(2.5)能力也相对较弱;6个树种粗糙度大小与其吸附PM_(2.5)能力大小顺序完全一致,呈显著正相关(R2=0.957)。因此,为提高城市植被的环境效应,可选择叶表面形态有利于吸滞PM_(2.5)等颗粒物的油松、白皮松等针叶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表面微形态 原子力显镜(AFM) 气溶胶再发生器 绿化树种
下载PDF
热带地区玄武岩发育时间序列土壤中石英颗粒微形态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瑾 李德成 +1 位作者 张甘霖 李辉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和琼北地区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土发育的时间序列土壤中石英颗粒的表面形态特征,结果表明:①同一剖面中表层土壤中石英的风化程度相对较大。②从新成土到铁铝土阶段(0.01~1.33Ma),石英颗粒...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和琼北地区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土发育的时间序列土壤中石英颗粒的表面形态特征,结果表明:①同一剖面中表层土壤中石英的风化程度相对较大。②从新成土到铁铝土阶段(0.01~1.33Ma),石英颗粒表面风化程度逐渐加深,机械作用形成的特征完全消失。成土时间较长的铁铝土(6.12Ma)中石英颗粒出现裂解现象。③本研究一方面证实Darmody评估方法在研究我国热带地区土壤石英颗粒表面风化程度的可行性,同时也说明在相同母质和环境条件下发育的土壤中,石英颗粒表面的风化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土壤的相对发育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颗粒表面微形态 时间序列土壤 扫描电镜 玄武岩
下载PDF
云南石林碳酸盐岩表面气生蓝藻(蓝细菌)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田友萍 张捷 +1 位作者 宋林华 包浩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793-1802,2020,T001,T002,共13页
云南石林的黑石头及其颜色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是由于其碳酸盐岩表面长满黑色气生蓝藻 (蓝细菌 )之故。经鉴定 ,气生蓝藻共 4目 ,1 1科 ,3 1属 ,1 88种。种类十分丰富。其优势种主要为寄生微囊藻、红色星球藻、伯氏伪枝... 云南石林的黑石头及其颜色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是由于其碳酸盐岩表面长满黑色气生蓝藻 (蓝细菌 )之故。经鉴定 ,气生蓝藻共 4目 ,1 1科 ,3 1属 ,1 88种。种类十分丰富。其优势种主要为寄生微囊藻、红色星球藻、伯氏伪枝藻和皮壳伪枝藻等 ;寄生微囊藻和红色星球藻呈面状分布 ,相对均衡 ;伯氏伪枝藻和皮壳伪枝藻呈点状分布 ,相对集中。这些气生蓝藻的胶被色泽鲜艳 ,宽厚而坚硬 ,是适宜高山岩石表面生活的典型进化特征。在野外肉眼观察时 ,气生蓝藻还表现出不同形态的微群落 ;发现气生蓝藻能溶解石灰石 ,形成钻孔 ,加速岩石的溶蚀与风化。这些现象表明 ,气生蓝藻与云南石林岩石表面的微形态及整个石林景观的形成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石林 碳酸盐岩表面 气生蓝藻 蓝细菌 石头颜色 自然景观 表面微形态 岩石溶蚀
下载PDF
青岛市城阳区主要园林树种叶片表皮形态与滞尘量的关系 被引量:119
17
作者 李海梅 刘霞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59-1662,共4页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青岛市城阳区11种园林植物的叶表面形态结构与滞尘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较大,其滞尘量相差达到4倍以上,降雨可显著降低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不同树种所受影响差异明显;不同树种叶表面结构不...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青岛市城阳区11种园林植物的叶表面形态结构与滞尘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较大,其滞尘量相差达到4倍以上,降雨可显著降低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不同树种所受影响差异明显;不同树种叶表面结构不同,滞尘量较小的白蜡和火棘,其叶表面较平滑,细胞排列整齐;而滞尘量较大的悬铃木、紫荆和紫薇,其叶表面上有密集纤毛或呈现出明显的脊状皱褶,并且结构越密集、凹凸越明显,越有利于粉尘颗粒物的滞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树种 大气颗粒物 滞尘能力 表面微形态
下载PDF
微纳米共存的磷酸化涂层对钛植入体骨结合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洁 祝颂松 姜楠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1-539,共9页
目的在纯钛植入体表面制备出微纳米共存的具备晶体相"磷"的仿生结构,探究其对钛植入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利用特殊压强下碱热磷酸反应法在纯钛表面制备出微纳米共存的磷酸化涂层,即钛磷钛(TiP-Ti),选取未处理的光滑纯钛(cp-Ti... 目的在纯钛植入体表面制备出微纳米共存的具备晶体相"磷"的仿生结构,探究其对钛植入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利用特殊压强下碱热磷酸反应法在纯钛表面制备出微纳米共存的磷酸化涂层,即钛磷钛(TiP-Ti),选取未处理的光滑纯钛(cp-Ti)作为对照。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并利用体外细胞学技术探究TiP-Ti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黏附以及分化的影响。最后,将材料植入大鼠体内,12周后评估TiP-Ti对宿主骨结合的影响。结果 TiP-Ti表面呈现纳米级的3D空间结构与微米级孔隙共存的仿生结构。体外实验显示BMSCs在TiP-Ti表面具有更好的黏附、增殖和成骨向分化。体内实验显示,TiP-Ti诱导了与宿主组织的更牢固的界面结合,极限抗剪切强度和最大推出力显著提高。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TiPTi微纳米共存的仿生结构,促进了植入体的骨结合能力,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植入体表面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钛 氧化钛 骨结合 纳米表面形态 分层结构
下载PDF
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常绿针叶树种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彤 张丹 +3 位作者 杨轶晗 常宇飞 吴俊杰 王紫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77-82,共6页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针叶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和叶表面微观形态特征与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常绿针叶乔木树种叶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量...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5种针叶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和叶表面微观形态特征与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常绿针叶乔木树种叶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各树种单位叶面积滞留大气颗粒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沙冷杉(Abies holophylla)、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hol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黑皮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var.mukdensis)。植物叶表面的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与植物种类及其微观形态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凸起、沟槽、气孔及各种纹理等微细结构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程度,提高了植物的滞留颗粒物能力。叶片表面的气孔数量、气孔直径、沟壑宽度、沟壑数量皆与其滞留大气颗粒物量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针叶树种 滞留大气颗粒物 表面微形态特征
下载PDF
广东省东海岛大岭剖面沉积物粒度、微形态特征与沉积环境
20
作者 黄日辉 张立婷 +5 位作者 冯淼彦 刘铮瑶 李健熙 陈韵琪 张志浩 王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129,共9页
沉积物粒度与表面微形态特征是反映沉积环境及源区等信息的重要指征。基于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影像,研究广东省东海岛海岸大岭剖面的海岸风沙沉积物石英颗粒与微形态特征,以揭示其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结果表明:(1)大岭剖面的粒度特征总... 沉积物粒度与表面微形态特征是反映沉积环境及源区等信息的重要指征。基于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影像,研究广东省东海岛海岸大岭剖面的海岸风沙沉积物石英颗粒与微形态特征,以揭示其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结果表明:(1)大岭剖面的粒度特征总体具有典型风成砂的特点。(2)大岭剖面沉积物石英颗粒磨圆度适中,表面具有麻点/麻面、碟形坑、新月形撞击坑、水下磨光面、鳞片状剥落等特征。东海岛大岭剖面石英颗粒先受到流水磨蚀与搬运作用,再受到风力的二次搬运和改造作用,风力作用特征显著。(3)大岭剖面整体上记录了从温暖湿润环境向寒冷干旱环境演变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岛 石英颗粒 粒度特征 表面微形态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