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DEA脱硫液的表面张力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周诗岽 王恒 +2 位作者 王树立 张前 李辉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88-92,共5页
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是硫化氢醇胺吸收工艺的一个重要参数.用德国KUASS K11全自动界面张力仪的铂金板法测定了288.15~348.15K全浓度范围内的MDEA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并用经验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拟合曲线与实... 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是硫化氢醇胺吸收工艺的一个重要参数.用德国KUASS K11全自动界面张力仪的铂金板法测定了288.15~348.15K全浓度范围内的MDEA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并用经验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拟合曲线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对MDEA的热力学性质(表面熵,表面焓)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表面熵在摩尔分数为0.016 5以下时熵变化较快,在0.016 5~0.184 7之间变化不明显,但随着摩尔分数的继续增加表面熵呈下降趋势.表面焓在摩尔分数为0.060 8以下和0.184 7~0.260 6之间变化较快,在0.060 8~0.184 7和0.260 6以上时焙变化趋于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二乙醇胺 表面张力 表面熵 表面
下载PDF
无水硫酸钠结晶热力学及介稳区宽度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曾桂生 李慧 王贤勇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66-70,共5页
通过研究无水硫酸钠的结晶热力学特性,采用平衡法测定了硫酸钠的溶解度数据和超溶解度数据,确定了硫酸钠溶液的结晶介稳区,考察了不同降温速率和不同搅拌转速对硫酸钠结晶介稳区宽度的影响;根据经典成核理论,推算出硫酸钠的成核级数、... 通过研究无水硫酸钠的结晶热力学特性,采用平衡法测定了硫酸钠的溶解度数据和超溶解度数据,确定了硫酸钠溶液的结晶介稳区,考察了不同降温速率和不同搅拌转速对硫酸钠结晶介稳区宽度的影响;根据经典成核理论,推算出硫酸钠的成核级数、成核方程式以及降温结晶的表面熵因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硫酸钠溶解度不断增加之后增幅有减小趋势,且变化缓慢;介稳区宽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宽,随着降温速率的减小而变窄;降低搅拌转速会使介稳区宽度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硫酸钠 结晶 溶解度 介稳区 成核级数 表面熵因子
下载PDF
附加压力与分散系统的稳定性
3
作者 刘国杰 黑恩成 《大学化学》 CAS 2016年第1期54-58,共5页
较详细地讨论了附加压力与分散系统稳定性间的关系,指出分散相附加压力的降低是分散系统趋向稳定的根本原因。以乳状液为例,附加压力降低不仅减少了液滴间相互碰撞的概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与液滴表面形成牢固的保护膜密切相关。只有当... 较详细地讨论了附加压力与分散系统稳定性间的关系,指出分散相附加压力的降低是分散系统趋向稳定的根本原因。以乳状液为例,附加压力降低不仅减少了液滴间相互碰撞的概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与液滴表面形成牢固的保护膜密切相关。只有当液滴的附加压力趋近0时,分散系统才达到热力学上稳定的状态,此时乳状液已变成了微乳状液。上述讨论也基本适用于固/液分散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加压力 分散系统 表面熵 界面内压力 微乳状液
下载PDF
基于动力学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化学气相沉积生长Cu薄膜的条件(英文)
4
作者 李朋 杨振雄 赵虎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4-370,共7页
应用一套新的动力学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化学气相沉积生长Cu薄膜,铜原子随机生长在平方(100)同质晶格上。生长包括几个基本的过程:沉积,表面扩散,原子吸附,原子对成核,岛状生长等。薄膜的生长质量被诸如表面熵的一些参数所描述,表面熵是类... 应用一套新的动力学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化学气相沉积生长Cu薄膜,铜原子随机生长在平方(100)同质晶格上。生长包括几个基本的过程:沉积,表面扩散,原子吸附,原子对成核,岛状生长等。薄膜的生长质量被诸如表面熵的一些参数所描述,表面熵是类比信息熵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所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发现低温和较低的覆盖层数往往伴随着粗糙的膜的表面,直到达到临界温度后不再变化,这些结论和实验的结果相一致。改变了传统的对薄膜粗糙度的定义,同时发现仅仅用粗糙度这个参数描述薄膜表面粗糙情况是不恰当的。最后对比结果解释了提出表面熵这个新概念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光学 动力学蒙特卡洛方法 生长模拟 表面粗糙度 表面熵
下载PDF
Analysis of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for a Strong Cold Wave During 2004/2005 Winter 被引量:5
5
作者 丁一汇 马晓青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8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Using the NCAR/NCEP daily reanalysis data from 1 December 2004 to 28 February 2005,the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IPV) analysis of a strong cold wave from 22 December 2004 to 1 January 2005 was made.It is found t... Using the NCAR/NCEP daily reanalysis data from 1 December 2004 to 28 February 2005,the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IPV) analysis of a strong cold wave from 22 December 2004 to 1 January 2005 was made.It is found that the strong cold air of the cold wave originated from the lower stratosphere and upper troposphere of the high latitude in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nd the Arctic area.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cold wave,the strong cold air of high PV propagated down to the south of Lake Baikal,and was cut off by a low PV air of low latitude origin,forming a dipole-type circulation pattern with the low PV center (blocking high) in the northern Eurasian continent and the high PV one (low vortex) in the southern part.Along with decaying of the low PV center,the high PV center (strong cold air) moved towards the southeast along the northern flank of the Tibetan Plateau.When it arrived in East China,the air column of high PV rapidly stretched downward,leading to increase in its cyclonic vorticity,which made the East Asian major trough to deepen rapidly,and finally induced the outbreak of the cold wave.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in the southward and downward propagation process of the high PV center,the air flow west and north of the high PV center on isentropic surface subsided along the isentropic surface,resulting in rapid development of Siberian high,finally leading to the southward outbreak of the strong cold wa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潜在涡量 表面 西伯利亚高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