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氧电池Ti_(2)CT_(x)MXene基催化剂的表面调控
1
作者 宋世栋 殷芳芳 +1 位作者 付月 赵宁波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4,共6页
为了提高二维材料Ti_(2)CT_(x)MXene的催化活性,通过碱处理和热处理等表面处理技术对MXene进行调控,扩大MXene层间距,减少电化学活性差的-F端基,形成以丰富-O端基构成的t-Ti_(2)CT_(x)材料,并将其用作锂氧电池氧电极催化剂,研究其对电... 为了提高二维材料Ti_(2)CT_(x)MXene的催化活性,通过碱处理和热处理等表面处理技术对MXene进行调控,扩大MXene层间距,减少电化学活性差的-F端基,形成以丰富-O端基构成的t-Ti_(2)CT_(x)材料,并将其用作锂氧电池氧电极催化剂,研究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t-Ti_(2)CT_(x)锂氧电池放电比容量为13150.2 mA·h/g,放电/充电过电位为0.17/0.65 V,均优于未处理的Ti_(2)CT_(x)电池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00 mA/g、限容为500 mA·h/g条件下,t-Ti_(2)CT_(x)电池可稳定循环125次;限容1000 mA·h/g时可循环105次,且循环过程中放电电压均高于2.5 V,由此说明t-Ti_(2)CT_(x)锂氧电池实现了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氧电池(LOB) Ti_(2)CT_(x) MXene 表面调控 催化活性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富锂正极材料结构设计和表面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霄朗 杨梅 +1 位作者 王江艳 王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5-259,共15页
富锂正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极具发展潜能的新一代正极材料,但该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容量和电压衰减显著,导致其实际商业应用受阻.本文综合评述了通过结构设计和表面调控提高富锂正极材料储锂性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富锂... 富锂正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视为极具发展潜能的新一代正极材料,但该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容量和电压衰减显著,导致其实际商业应用受阻.本文综合评述了通过结构设计和表面调控提高富锂正极材料储锂性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富锂正极材料的充放电工作机制,及导致其比容量和电压衰减的原因,讨论了近年来通过新型结构设计(如构筑蛋黄-蛋壳中空结构、中空多壳层结构等)和表面调控(如尺寸控制、暴露晶面控制、表面尖晶石化、表面包覆、表面掺杂等)策略,抑制富锂正极材料表面氧析出和晶型转变并稳定材料结构,从而抑制电压和比容量衰减,有效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库伦效率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通过结构设计和表面调控提高富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正极材料 能量密度 结构设计 中空多壳层结构 表面调控
下载PDF
光/电催化剂的表面调控在苯甲醇绿色氧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伽瑶 熊昆 +3 位作者 陈佳 张海东 龚海峰 高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1-112,共12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高效光/电催化剂在水分解制氢耦合苯甲醇绿色氧化中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构筑不同形貌、表面缺陷工程和掺杂改性的催化剂对促进苯甲醇氧化的作用机制,并对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光/电化学性能、反应机制进行了...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高效光/电催化剂在水分解制氢耦合苯甲醇绿色氧化中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构筑不同形貌、表面缺陷工程和掺杂改性的催化剂对促进苯甲醇氧化的作用机制,并对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光/电化学性能、反应机制进行了详细概括。在光催化领域,介绍了抑制催化剂表面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调控活化活性位点等方法。在电催化领域,介绍了催化剂活性位的筛选、导电性和本征活性提升的有效策略以及将电催化与膜分离相结合的一体化技术,并构建了双功能催化剂,实现高效、低能耗产生H2的同时,能选择性地将BA氧化。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综合分析,为进一步提升水分解制氢耦合绿色合成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的光/电催化剂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剂 电催化剂 表面调控 苯甲醇氧化 水分解
下载PDF
干燥环境下表面黏附性能调控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玉言 蒋玲 +1 位作者 于波 马晨波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6-460,共15页
实现黏附可控是解决微/纳机械产品黏附失效问题和发展先进黏附材料及新型微操作/微装配技术等的有效途径.基于该研究背景,针对干燥不带电系统,对近年来发展的几类黏附调控方法进行了综述,从表面改形、材料改性及外场控制三方面介绍了织... 实现黏附可控是解决微/纳机械产品黏附失效问题和发展先进黏附材料及新型微操作/微装配技术等的有效途径.基于该研究背景,针对干燥不带电系统,对近年来发展的几类黏附调控方法进行了综述,从表面改形、材料改性及外场控制三方面介绍了织构、涂层/薄膜和复合材料、速度、温度、外力和磁场在黏附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和总结了各类方法的黏附调控机理、关键影响因素和特点,并指出了应用领域,介绍了多手段复合调控黏附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当前黏附调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黏附 干燥环境 表面改形调控 材料改性调控 外场调控
下载PDF
液晶聚合物的表面形貌光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纪宇帆 蔡锋 于海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6-1237,共12页
光响应液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自组装特性与光调控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表面微纳结构的研究中。通过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式和有序参数,可以得到复杂多样的表面形貌,这在光学、生物学和机械控制等领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表面形... 光响应液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自组装特性与光调控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表面微纳结构的研究中。通过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式和有序参数,可以得到复杂多样的表面形貌,这在光学、生物学和机械控制等领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表面形貌调控的关键在于对其机理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从液晶分子指向矢的角度来说,当液晶分子的有序参数减小时,会沿指向矢方向收缩,垂直指向矢方向膨胀,利用相邻域之间分子取向差异产生的侧向剪应力,可以构建具有表面起伏的微纳结构;从液晶聚合物产生自由体积的角度来说,紫外光照射时产生的自由体积会使薄膜密度下降,在偶氮苯可逆的反-顺-反异构化的动态过程中,会形成宏观表面起伏;从光诱导聚合物质量迁移的角度来说,光场的光强分布、偏振态以及光束的波前均会对材料的定向质量迁移产生影响;从光照使薄膜表面稳定性改变的角度来说,可以利用光聚合时薄膜的各向异性收缩产生褶皱,也可以通过应力释放对薄膜的表面褶皱形貌进行调控。因此,基于光诱导产生表面形貌变化的4种不同机理,对光控表面形貌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液晶聚合物的表面形貌调控及其功能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响应 液晶聚合物 表面形貌调控 功能应用
下载PDF
织构设计调控表面性能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郭飞飞 杨轶飞 任明基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50-56,共7页
表面织构设计对表面性能和使用范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中介绍了表面织构影响表面摩擦性能的主要原理,在众多的研究中发现,表面织构的面积率、形状、尺寸等参数都对表面摩擦有着重要的影响。表面织构的尺度设计与嵌套控制可有效提升材... 表面织构设计对表面性能和使用范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中介绍了表面织构影响表面摩擦性能的主要原理,在众多的研究中发现,表面织构的面积率、形状、尺寸等参数都对表面摩擦有着重要的影响。表面织构的尺度设计与嵌套控制可有效提升材料的摩擦性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表面织构设计在减阻、防污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利用表面织构构建仿生防污、减阻的一体化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借助表面织构技术与其他技术地有效结合,能够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构设计 摩擦 表面性能调控 减阻效应 防污效应
下载PDF
基于钙钛矿的表面纳米结构调控和单原子负载的单原子光催化研究
7
作者 高一铭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7期58-62,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钙钛矿表面纳米结构调控和单原子负载在光催化中的应用。钙钛矿作为重要的光催化材料,其表面纳米结构对催化性能起关键作用。单原子负载在钙钛矿表面能提高催化活性,而纳米结构调控可进一步提高催化效率和稳定性。我们介... 本研究旨在探讨钙钛矿表面纳米结构调控和单原子负载在光催化中的应用。钙钛矿作为重要的光催化材料,其表面纳米结构对催化性能起关键作用。单原子负载在钙钛矿表面能提高催化活性,而纳米结构调控可进一步提高催化效率和稳定性。我们介绍了钙钛矿表面纳米结构调控方法,包括合成方法和纳米结构表征方法。同时,探讨了单原子负载对钙钛矿纳米结构的影响,涉及形貌、晶体缺陷和光学特性等方面的表征,并通过光催化反应评估其催化活性。最后,我们总结了钙钛矿表面纳米结构调控与单原子负载的协同作用在光催化中的应用潜力,并展望了优化纳米结构和单原子负载方法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表面纳米结构调控 单原子负载 光催化
下载PDF
聚合物基板表面状态对异相接枝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乐 徐海军 +1 位作者 高彦芳 谢续明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502-1506,共5页
研究了对于羟丙基纤维素 (HPC)基板进行表面修饰时 ,基板表面状态的调控对基板表面化学接枝的影响 .用双官能团化合物 2 ,4 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作为接枝桥梁 ,其对位的异氰酸酯基先和基板上的羟基反应 ,保留的邻位异氰酸酯基进一步... 研究了对于羟丙基纤维素 (HPC)基板进行表面修饰时 ,基板表面状态的调控对基板表面化学接枝的影响 .用双官能团化合物 2 ,4 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作为接枝桥梁 ,其对位的异氰酸酯基先和基板上的羟基反应 ,保留的邻位异氰酸酯基进一步再与丙烯酸的羧基反应 ,让接枝在基板上的活性丙烯酸分子继续和丙烯酸溶液聚合 ,通过这种途径在基板表面修饰聚丙烯酸 .基板制备时 ,由于不同介质对HPC基板表面的不同诱导作用 ,导致表面组成各异 ,大大影响了接枝反应的效果 .红外光谱和二次离子飞行时间质谱均证明了可以用 2 ,4 甲苯 -二异氰酸酯 (TDI)分子做接枝桥梁在基板表面异相接枝上羧基并进一步接枝聚丙烯酸 ,从而达到修饰基板的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状态 异相接枝 基板修饰 羟丙基纤维素 表面状态调控 聚丙烯酸
下载PDF
析氧反应铁镍基预催化剂的表界面调控与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家欣 冯立纲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0-76,共17页
析氧反应(OER)是水分解中重要的半反应,为提高其催化性能,开发高效非贵金属催化剂已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铁镍(FeNi)基材料被认为是最好的预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它们的表面将转变成高价态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作为真正的活性物质。FeN... 析氧反应(OER)是水分解中重要的半反应,为提高其催化性能,开发高效非贵金属催化剂已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铁镍(FeNi)基材料被认为是最好的预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它们的表面将转变成高价态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作为真正的活性物质。FeNi基预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催化性能,因此,优化和调整FeNi基预催化剂的结构和化学环境可以提高电催化性能。基于我们的研究工作,我们撰写了FeNi基预催化剂的表面结构调控促进电化学析氧反应的研究进展。我们首先介绍了碱性OER的反应机理,然后从杂原子掺杂、表面成分改性、选择性结构转变、表面化学状态调节、异质结构构建和载体效应等方面讨论了FeNi基预催化剂表面调控对析氧反应性能的影响。尽管在OER反应中FeNi都被认为转变成高价态的金属活性物质,Fe/Ni体系的表面结构、形貌和化学状态仍然能够显著影响其最终的催化性能,即FeNi基预催化剂的性质会影响析氧反应的催化性能。通过精细设计并尽量提高Fe和Ni的协同作用将有利用提升氧析出的催化性能。我们希望本综述能够对FeNi基预催化剂的制备和表界面性质调控与电催化析氧反应性能的理解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镍基催化剂 表面结构调控 析氧反应 水分解反应 催化作用
下载PDF
菱沸石分子筛膜的合成调控与气体分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子宜 章佳佳 +4 位作者 邹小勤 左家玉 李俊 刘应书 裴有康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9-591,共13页
菱沸石(Chabazite,CHA)分子筛膜因其八元环小孔(0.38 nm)三维孔道结构、可调的表面特性、较高的材料稳定性与制备可重复性,在轻质气体分离方面具有优异性能,近年来逐渐成为分子筛膜研究热点之一。本综述介绍了两种CHA分子筛膜(SAPO-34膜... 菱沸石(Chabazite,CHA)分子筛膜因其八元环小孔(0.38 nm)三维孔道结构、可调的表面特性、较高的材料稳定性与制备可重复性,在轻质气体分离方面具有优异性能,近年来逐渐成为分子筛膜研究热点之一。本综述介绍了两种CHA分子筛膜(SAPO-34膜、SSZ-13膜)的基本特性,对比了CHA分子筛膜的合成方法(原位合成法、二次生长法、微波加热法)优缺点及其应用现状,并重点针对主流的二次生长法制备SSZ-13膜与SAPO-34膜过程中关键条件对薄膜质量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铺种条件(载体种类、晶种类别、铺种方式),水热合成条件(晶化时间、晶化温度、含水量、硅铝比、模板剂、阳离子种类)与煅烧方式(常规煅烧、分段煅烧、快速热处理),经细化分析总结出上述两种膜的优选合成条件;并进一步汇总了CHA分子筛膜表面化学调控(硅铝比调控、阳离子交换、杂原子替换、氨基功能化、表面修饰)对气体分离增强的策略,总结了CHA分子筛膜在各种气体体系中的分离特点与单组分气体渗透特性。最后,对CHA分子筛膜今后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膜 菱沸石 合成制备 表面化学调控 气体分离 综述
下载PDF
表面缺陷α-Fe2O3(001)纳米片双活性位点类芬顿催化剂用于降解污染物(英文)
11
作者 邱江源 肖碧源 +5 位作者 覃方红 张美婷 万婷 刘锦萍 陈建华 黄在银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65-1677,共13页
纯Fe2O3表面活性位点较少具有较低的催化活性限制了其在多相芬顿催化体系中的应用。通常采用元素掺杂、贵金属负载以及与其它化合物质复合等改性措施来提升催化活性,然而这些措施存在催化剂制备复杂,制备成本高以及催化剂的精细结构难... 纯Fe2O3表面活性位点较少具有较低的催化活性限制了其在多相芬顿催化体系中的应用。通常采用元素掺杂、贵金属负载以及与其它化合物质复合等改性措施来提升催化活性,然而这些措施存在催化剂制备复杂,制备成本高以及催化剂的精细结构难以精准控制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在α-Fe2O3表面引入氧空位缺陷构筑双活性位点(Fe^2+和氧空位)用于促进H2O2分解提高降解污染物降解效率。实验结果发现α-Fe2O3-x-330/H2O2体系具有较宽的pH使用范围(pH=2~10)。当pH=4时,罗丹明B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834 h^-1,而且催化剂具有磁性,易回收重复使用。催化机理研究表明氧空位缺陷α-Fe2O3-x催化剂的氧空位和Fe2+两种活性位点均可促进H2O2分解,而且氧空位的引入有利于污染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铁 多相芬顿催化 羟基自由基 双活性位点 表面电子调控
下载PDF
碳量子点带隙宽度调控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晓琪 贾建波 +4 位作者 尹刘森 林永甲 黄光许 邢宝林 张传祥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61-68,共8页
碳量子点因其合成简便、生物相容性良好、低成本和优越性能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带隙宽度是影响碳量子点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针对近年来碳量子点在带隙宽度调控方面的研究,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制备策略出发,... 碳量子点因其合成简便、生物相容性良好、低成本和优越性能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带隙宽度是影响碳量子点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针对近年来碳量子点在带隙宽度调控方面的研究,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制备策略出发,对将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向长波长、窄带隙方向调控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尺寸调控、表面态调控和前驱体选择等,并对带隙可调碳量子点制备存在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带隙调控 尺寸调控 表面调控 前驱体选择
下载PDF
可控设计的Co-N/C电催化剂及其氧还原反应活性
13
作者 胡鹏 张琪婧 +1 位作者 路肖栋 左自豪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2期74-79,共6页
能源问题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问题,氧还原反应作为燃料电池阴极半反应近年来成为能源和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利用2,9-二甲基-1,10-邻菲啰啉与钴离子的配位形成配合物,将该配合物与炭黑混合均匀,经过中温热解和浓硝酸... 能源问题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问题,氧还原反应作为燃料电池阴极半反应近年来成为能源和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利用2,9-二甲基-1,10-邻菲啰啉与钴离子的配位形成配合物,将该配合物与炭黑混合均匀,经过中温热解和浓硝酸氧化后得到钴、氮表面修饰的碳负载纳米催化剂Co-N/C。实验首先利用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环盘电极(RRDE)考察了催化剂在不同pH值下的电催化氧还原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该催化剂具有与商业Pt/C相近的4电子氧还原催化性能。随后,通过SEM、TEM、XPS、XRD和FT-IR等设备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揭示Co-N/C催化剂4电子氧还原催化活性增强的来源。运用功能化修饰策略调控碳材料表面的催化活性位点和碳的电子结构,克服了本征碳材料催化活性不高的缺陷,为设计新型非贵金属氧还原反应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 热解 表面调控 电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下载PDF
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探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超文 徐广通 +1 位作者 邹亢 徐华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787-2793,共7页
以硅酸钠为硅源,硫酸为酸化剂,聚乙二醇为模板剂,利用均相反应器水热法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微球。考察硅酸钠、硫酸、聚乙二醇的浓度及聚乙二醇聚合度对产物形貌和材料表面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形成机理。运用XRD,FT-IR,X... 以硅酸钠为硅源,硫酸为酸化剂,聚乙二醇为模板剂,利用均相反应器水热法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微球。考察硅酸钠、硫酸、聚乙二醇的浓度及聚乙二醇聚合度对产物形貌和材料表面特性的影响,研究了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形成机理。运用XRD,FT-IR,XRF,SEM,BET等手段对产品进行表征。从表征结果可以看出,所制备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球形度良好,粒径分布比较均匀,纯度高,比表面在92~577 m^2/g、孔体积在0.141~1.141 cm^3/g范围内可调控。通过TEM对聚乙二醇胶束的研究得到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微球 水热法 表面调控 反应机理
下载PDF
Modulating the microstructure and surface chemistry of carbocatalysts for oxidative and direct dehydrogenation: A review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忠奎 葛桂芳 +2 位作者 李伟作 郭新闻 王桂茹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4-670,共27页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solid catalysts depends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tically active sites and their accessibility to reactants, which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microstructure(morphology, shape,...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solid catalysts depends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tically active sites and their accessibility to reactants, which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microstructure(morphology, shape, size, texture, and surface structure) and surface chemistry(elemental components and chemical s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facile and efficient methods for tailoring the microstructure and surface chemistry is a hot topic in catalysis. This contribution reviews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modulating the microstructure and surface chemistry of carbocatalysts by both bottom‐up and top‐down strategies and their use in the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ODH) and direct dehydrogenation(DDH) of hydrocarbons including light alkanes and ethylbenzene to their corresponding olefins, important building blocks and chemicals like oxygenates. A concept of microstructure and surface chemistry tuning of the carbocatalyst for optimized catalytic performance and also for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s discussed. We als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and challenges in modulating the microstructure and surface chemistry of carbocatalysts in ODH and DDH reactions of hydrocarbons for the highly‐efficient, energy‐saving,and clean production of their corresponding olef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catalysis MICROSTRUCTURE Surface chemistry MODULATION DEHYDROGENATION OLEFIN
下载PDF
载体还原处理提高Ru/CeO_(2)催化对苯二甲酸加氢转化性能
16
作者 彭宇轩 汪啸 +3 位作者 纪红艳 吴雪婷 宋术岩 张洪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94-1503,共10页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可通过水解反应回收成对苯二甲酸(PTA)与乙二醇单体,后续PTA的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Ru/CeO_(2)多相催化PTA加氢转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将可变价氧化物CeO_(2)载体进行高温氢气还原预处理,...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可通过水解反应回收成对苯二甲酸(PTA)与乙二醇单体,后续PTA的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Ru/CeO_(2)多相催化PTA加氢转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将可变价氧化物CeO_(2)载体进行高温氢气还原预处理,尝试使其表面形成更多的氧缺陷与Lewis酸位点,以增强其催化PTA加氢转化反应中的活性。结果表明,经过高温氢气还原的CeO_(2)载体负载的Ru基催化剂在该反应中的催化活性显著优于未经过处理的样品,其在200~250℃下PTA转化率提高179%~300%,初步推测是由于高温氢气还原处理在载体表面构建了更多的氧缺陷与Lewis酸位点,增强了其对含有富电子芳环的反应物分子的吸附。本工作对于铈基氧化物多相催化剂的优化设计与表面调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升级回收 催化加氢 表面调控 稀土催化
下载PDF
光敏剂对PSF和PP中空纤维膜接枝反应的影响
17
作者 孙丕超 魏俊富 +2 位作者 王海涛 王蕾 郭艳芬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4,共5页
采用间歇式紫外辐照法,以聚砜(PSF)和聚丙烯(PP)中空纤维膜为探针,以丙烯酸(AA)和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单体,研究光敏剂对膜表面紫外接枝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敏剂存在与否对膜表面结构有较大影响。无光敏剂时,PSF中空纤维膜表面虽有... 采用间歇式紫外辐照法,以聚砜(PSF)和聚丙烯(PP)中空纤维膜为探针,以丙烯酸(AA)和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单体,研究光敏剂对膜表面紫外接枝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敏剂存在与否对膜表面结构有较大影响。无光敏剂时,PSF中空纤维膜表面虽有亲水性单体成功接枝,但PSF膜基体结构受到损伤,表面孔结构增大,改性膜的截留率降低;存在光敏剂时,PSF和PP中空纤维膜表面均有单体成功接枝,膜表面结构得到调控,改善了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染性,为亲水性膜的表面结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新型亲水膜的制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敏剂 紫外接枝 亲水性 抗污染性 表面调控
下载PDF
表面态调控对GaN荧光光谱的影响
18
作者 周楠 郑强 +6 位作者 胡北辰 石德权 苗春雨 马春雨 梁红伟 郝胜智 张庆瑜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85-389,共5页
采用高阻本征GaN薄膜,通过H3PO4刻蚀和SiOxNy薄膜钝化方法对GaN薄膜进行表面态调控,研究了表面态调控对GaN薄膜光致荧光光谱的影响.研究发现,H3PO4刻蚀对改善GaN薄膜的紫外荧光发射作用不大,但显著增加可见荧光的强度;经SiOxNy薄膜表面... 采用高阻本征GaN薄膜,通过H3PO4刻蚀和SiOxNy薄膜钝化方法对GaN薄膜进行表面态调控,研究了表面态调控对GaN薄膜光致荧光光谱的影响.研究发现,H3PO4刻蚀对改善GaN薄膜的紫外荧光发射作用不大,但显著增加可见荧光的强度;经SiOxNy薄膜表面钝化的GaN紫外荧光量子效率增加12—13倍,同时对可见荧光有明显增加.通过比较H3PO4刻蚀和SiOxNy薄膜钝化的室温和低温荧光光谱,探讨了表面态调控对GaN紫外荧光、蓝带荧光和黄带荧光的影响及相关物理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 表面调控 荧光光谱
原文传递
Surface regulated Ni nanoparticles on N-doped mesoporous carbon as an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CO_(2)reduction 被引量:3
19
作者 Min Wang Qi Xie +3 位作者 Huimin Chen Guangbo Liu Xuejing Cui Luhua Ji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2306-2312,共7页
Low cost,highly selective and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s for CO_(2)reduction reaction(CO_(2)RR)is crucial for lowering the global carbon footprint and mitigating energy shortages.Here,we first report a highly selectiv... Low cost,highly selective and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s for CO_(2)reduction reaction(CO_(2)RR)is crucial for lowering the global carbon footprint and mitigating energy shortages.Here,we first report a highly selective and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CO_(2)RR to CO using a surface-regulated Ni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N-doped CMK-3(N,O-Ni/CMK3).Compared with most Ni metal catalysts previously reported with severe competitive hydrogen evolution during the CO_(2)RR,the N,O-Ni/CMK3 catalyst presents a superior CO faradaic efficiency of about 97%,a high CO partial current density(13.01 mA cm^(-1))and turnover frequency(4.25 s^(–1)).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e N,O co-regulated Ni acts as the active center.Taking advantage of the N,O co-regulated chemical environment,N,O-Ni/CMK3 also displays a decent stability at negative potentials.Our work paves a novel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transition metal catalysts for CO_(2)RR with enhanced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via regulating surface chemical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lectro-reduction reaction Ni nanoparticle N-doped mesoporous carbon Surface regulation High selectivity
下载PDF
Band gap modulation of nanostructured WO_(3) nanoplate film by Ti doping for enhanced photo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被引量:1
20
作者 TANG Ya-qin JIANG Di +8 位作者 WANG Huan ZHENG Hong-ye REN Lu-jun WEI Kui-xian MA Wen-hui DAI Yong-nian LUO Da-jun ZHANG Xue-liang LIU Yi-k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9期2968-2979,共12页
Despite being a promising photoanode material for water splitting,WO_(3) has low conductivity,high onset potential,and sluggish water oxidation kinetics.In this study,we designed Ti-doped WO_(3) nanoplate arrays on fl... Despite being a promising photoanode material for water splitting,WO_(3) has low conductivity,high onset potential,and sluggish water oxidation kinetics.In this study,we designed Ti-doped WO_(3) nanoplate arrays on fluoride-doped tin oxide by a seed-free hydrothermal method,and the effects of doping on the photo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The optimal Ti-doped WO_(3) electrode achieved a photocurrent density of 0.53 mA/cm^(2) at 0.6 V(vs Ag/AgCl),110%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WO_(3) nanoplate arrays.Moreover,a significant cathodic shift in the onset potential was observed after doping.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valence band and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a revealed that the band positions of Ti-doped WO_(3) photoanodes moved upward,yielding a lower onset potential.Furthermore,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revealed that the conductivities of the WO_(3) photoanodes improved after doping,because of the rapid separation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 carriers.Thus,we report a new design route toward efficient and low-cost photoanodes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_(3) Ti doping PHOTOANODE band structure engineering surface charge sepa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