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话式学生评价的缘起袪魅与追问 被引量:6
1
作者 梁红梅 李刚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共4页
对话式学生评价缘起于独白式学生评价的现实困境,具有功能发展性、主体多元性、情感真诚性、过程开放性与结果可诉性等特征。作为新生事物,对话式评价在现实中存在大量伪对话的现象,致使其本身的主导、自陈与效率受到冲击。面对这一现状... 对话式学生评价缘起于独白式学生评价的现实困境,具有功能发展性、主体多元性、情感真诚性、过程开放性与结果可诉性等特征。作为新生事物,对话式评价在现实中存在大量伪对话的现象,致使其本身的主导、自陈与效率受到冲击。面对这一现状,当前对话式学生评价的现实意义更多的是其理念追求的价值,以此促使各价值主体观念改造和行为跟进,消减传统独白式学生评价的空间,真正赋予学生评价以灵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独白 学生评价 袪魅
下载PDF
知识袪魅的教育学反思——对知识本质的再认识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旸 祝文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4-159,共6页
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知识"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核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基于对知识的重新认识,教育学理论的更新与重建也无法绕开知识问题。因此,详细考察知识的本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维... 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知识"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核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基于对知识的重新认识,教育学理论的更新与重建也无法绕开知识问题。因此,详细考察知识的本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从一种新的视角认识、澄清和解决教育问题。然而,由于教育思维的惯性及教育学者的偏好,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其实很多问题值得持续地探索,如知识与人类进步的关系,知识与教育的关系及其变化,知识教育与社会、道德、技术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都促使人们对知识进行彻底的反思,以祛除知识的神秘面纱,从而揭示知识的本质。如此,才能真正突破唯知识教育的藩篱,重新构建具有人性的知识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寻求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知识教育 袪魅
下载PDF
袪魅与返魅:炒作时代艺术价值的经济学论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爱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炒作时代,艺术价值呈现出袪魅与返魅的虚实迷离的特征。艺术价值的魅惑在于商业因素成功以一种他者的身份渗透进到人文领域,从而使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糅杂,艺术价格与艺术价值不分。以经济学视角论析炒作时代的艺术价值正是揭开现代艺... 炒作时代,艺术价值呈现出袪魅与返魅的虚实迷离的特征。艺术价值的魅惑在于商业因素成功以一种他者的身份渗透进到人文领域,从而使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糅杂,艺术价格与艺术价值不分。以经济学视角论析炒作时代的艺术价值正是揭开现代艺术价值魅惑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袪魅 返魅 炒作 论析
下载PDF
乐观的前提:袪魅与复魅 被引量:3
4
作者 南帆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6,共12页
科学技术正在以加速度的方式蜂拥而来,组成生活的基本架构与内在网络。尽管现代性的一系列特征均与作为"袪魅"主角的科学技术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哲学或者美学等人文学科对科学技术的回应始终表现出犹豫和不安,忧惧于科学技... 科学技术正在以加速度的方式蜂拥而来,组成生活的基本架构与内在网络。尽管现代性的一系列特征均与作为"袪魅"主角的科学技术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哲学或者美学等人文学科对科学技术的回应始终表现出犹豫和不安,忧惧于科学技术所指征的工具理性将淹没价值理性从而造成人的异化或物化,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再一次激活和加剧了这种不安。科学技术正在从袪魅的主角变身为复魅的对象和充当新的神祇,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则远未充分和深入。人文学科应积极回应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创变及议题,结合历史条件与社会关系评价科学技术的意义。对于人的价值保持特殊的敏感,是乐观地对待科学技术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人工智能 基因工程 幽灵 袪魅 复魅
原文传递
袪魅到复魅——论麦克道尔的先验哲学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华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69,共5页
麦克道尔的经验论保留了康德先验哲学中知识先天条件的作用,并努力为这些条件找到自然主义依据,这使他的哲学部分地为自然复魅。对这些条件的地位和作用范围的辩护依然脱离不了先验哲学的问题。哲学的袪魅拒斥了知识的先天条件,造成自... 麦克道尔的经验论保留了康德先验哲学中知识先天条件的作用,并努力为这些条件找到自然主义依据,这使他的哲学部分地为自然复魅。对这些条件的地位和作用范围的辩护依然脱离不了先验哲学的问题。哲学的袪魅拒斥了知识的先天条件,造成自然与理性的对立,于是不得不重新认可这些条件。他的先验哲学更接近新康德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袪魅 复魅 先验哲学
原文传递
艺术的袪魅与复魅——“艺术终结”之后对艺术概念的重构
6
作者 曾瑶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3-184,共2页
20世纪初以来的先锋派运动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艺术观念,然而先锋派在宣告了传统艺术观念终结的同时,其悖论也导致了它自身的终结。在当下的新语境中,多元主义的时代已经来临,关于艺术的问题有待重新思考。本文试图从单个的艺术品的角度... 20世纪初以来的先锋派运动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艺术观念,然而先锋派在宣告了传统艺术观念终结的同时,其悖论也导致了它自身的终结。在当下的新语境中,多元主义的时代已经来临,关于艺术的问题有待重新思考。本文试图从单个的艺术品的角度,强调接受者与作为个体存在的艺术品的交流与对话,在"艺术终结"之后对艺术概念进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袪魅 复魅 先锋派 艺术终结
原文传递
社会转型期高校公德教育问题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韩建磊 孙传浩 《高等农业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6-39,共4页
大学生道德问题主要体现为公共道德素质的滑坡,其深层次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导致公德及公德典型的"袪魅",从而消解了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社会转型导致"旧道德"无法适应"新基础",从而引起社会公德... 大学生道德问题主要体现为公共道德素质的滑坡,其深层次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导致公德及公德典型的"袪魅",从而消解了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社会转型导致"旧道德"无法适应"新基础",从而引起社会公德水平整体下滑,进而影响大学生公德素质;社会转型导致高校规模扩大,进而形成陌生人社会,但当前的公德却无力应对,从而出现诸多大学生公德滑坡问题。基于此,高校应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公德教育 袪魅 大学生
下载PDF
形而上学的“祛魅”——兼论哲学“终结”的“终结” 被引量:1
8
作者 旷三平 郑丽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2,共6页
自巴门尼德始,形而上学经历了一个学科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黑格尔哲学将其推到了顶峰和完成。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被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形而上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 自巴门尼德始,形而上学经历了一个学科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黑格尔哲学将其推到了顶峰和完成。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被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形而上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超越性意义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哲学致思的终结。在马克思哲学中,形而上学是关于人的生存本性理解的形上视阈、本体论维度和哲学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哲学 袪魅 终结
下载PDF
作为抗战文学的《湘西》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青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5-134,共10页
虽然在何谓、何为抗战文学上沈从文与左翼作家多有辩论,但他于1938年创作的系列散文《湘西》,却是不折不扣的抗战文学。在战事逐渐西移、湘西即将成为火热战区之际,如何认识湘西,使其担负即将到来的历史使命,成为摆在国人与湘西子民面... 虽然在何谓、何为抗战文学上沈从文与左翼作家多有辩论,但他于1938年创作的系列散文《湘西》,却是不折不扣的抗战文学。在战事逐渐西移、湘西即将成为火热战区之际,如何认识湘西,使其担负即将到来的历史使命,成为摆在国人与湘西子民面前的迫切问题。由此,《湘西》叙述出一个物产丰富且与外界发生密切联系的枢纽区域,袪除它的蛮荒神秘原始性,还原其历史和文化上既是苗区又属于中国的真实处境,寄望其对抗战有所贡献。纪实和史笔是创作《湘西》的主要手段,但沈从文利用中国绘画的"画意"来调和作品的"文意",为其美学上的精妙追求"增色";尤其是为古代绘画涂抹现实人生的色彩,喻示湘西人民必须超越自然的生命形式,投入到历史的洪流之中。这也使《湘西》成为沈从文对自己之前湘西叙事进行"袪魅"的作品,体现其创作随时而变的发展轨迹。《湘西》在世情与诗情之间维持平衡,保持着五四新文学的姿态并延续它的香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 抗战 袪魅 文意与画意
下载PDF
袪“魅”之后超越了吗——与王绍光先生商榷
10
作者 董山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6-86,共11页
"民主"一词的含义在公众眼中并不明确统一。王先生绍光先生的力作《袪魅与超越》力图帮助人们看到民主的实质,但其袪魅之旅却极大地减少了民主的丰富内涵。同样地,国家能力建设和民主建设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二者之间也不是... "民主"一词的含义在公众眼中并不明确统一。王先生绍光先生的力作《袪魅与超越》力图帮助人们看到民主的实质,但其袪魅之旅却极大地减少了民主的丰富内涵。同样地,国家能力建设和民主建设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二者之间也不是先后问题,而是如何做到平衡的问题。但王先生却对二者关系予以简单处理。简单地理解民主和民主建设与国家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定会带来消极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袪魅 迈克尔·曼 国家能力建设 民主建设
下载PDF
台湾文学中的疾病话语与现代性
11
作者 黄育聪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02-107,共6页
当代台湾作家对疾病的隐喻进行剥离,祛除附在疾病身上的恐惧与道德判断,使人们能以理智、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疾病,直到最后战胜疾病。由此,回顾了台湾历史上中、西医的冲突,以及文学作品中,西医对中医神秘性的"袪魅"和中医反过... 当代台湾作家对疾病的隐喻进行剥离,祛除附在疾病身上的恐惧与道德判断,使人们能以理智、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疾病,直到最后战胜疾病。由此,回顾了台湾历史上中、西医的冲突,以及文学作品中,西医对中医神秘性的"袪魅"和中医反过来对西医形成的"霸权""迷信"的"袪魅"。在这过程里,文学承担了部分反思西医治疗局限性的任务。此外,医生题材创作以富有人文主义关怀为重要特点,对疾病及隐喻有着反思作用。然而医疗文学还存在如何去突破现有成规及进行跨学科建构等问题,期待其可以深入台湾的历史、文化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疾病的隐喻 袪魅 反思
下载PDF
超越身体之后:“80后”女作家性别意识的新面向——以周嘉宁《密林中》为例
12
作者 蔡郁婉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第5期24-30,共7页
综观“80后”一代女性写作者的创作,可以发现,在她们笔下,性描写逐渐被袪魅,失去了曾有的丰富内涵,且显得极为随意。对身体经验的书写曾长期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是一项极具革命性的写作策略。从这一意义上看,身体写作曾经被赋予的革... 综观“80后”一代女性写作者的创作,可以发现,在她们笔下,性描写逐渐被袪魅,失去了曾有的丰富内涵,且显得极为随意。对身体经验的书写曾长期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是一项极具革命性的写作策略。从这一意义上看,身体写作曾经被赋予的革命性在“80后”这一代写作者这里已经被袪魅。与之相对的是,这些女性写作者既鲜少标举女性主义的旗帜,也较少被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定义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身体写作 性描写 性别意识 写作策略 一代女性 袪魅 写作者
下载PDF
价值负载、价值中立和价值重载--人文社会学科的构成和使命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清平 《兰州学刊》 CSSCI 2021年第1期5-14,共10页
以往学术界更重视韦伯要求人文社会科学恪守的价值中立与研究对象的价值负载之间的张力关系,却忽视了相关的价值重载问题。只有在悬置非认知需要的意义上重新界定了价值中立的概念,并澄清了它与价值负载和价值重载的纠结互动后,我们才... 以往学术界更重视韦伯要求人文社会科学恪守的价值中立与研究对象的价值负载之间的张力关系,却忽视了相关的价值重载问题。只有在悬置非认知需要的意义上重新界定了价值中立的概念,并澄清了它与价值负载和价值重载的纠结互动后,我们才能说明人文社会学科为什么也像自然学科那样,包含着科学知识与理念证成两大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以及它们有必要完成袪魅的使命、将理念证成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价值负载 价值中立 价值重载 悬置非认知需要 科学袪魅
下载PDF
德化信仰——论康德实践理性的宗教“祛魅”功能
14
作者 陈亮升 《德国哲学》 2014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康德的实践理性具有宗教“祛魅”的功能。实践理性通过将宗教活动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信仰道德化。为了捍卫宗教道德,实践理性一方面反驳不适于道德意图的无信仰,诸如唯物论、无神论和自由思想的不信;另一方面,实践理性又拒斥不合... 康德的实践理性具有宗教“祛魅”的功能。实践理性通过将宗教活动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信仰道德化。为了捍卫宗教道德,实践理性一方面反驳不适于道德意图的无信仰,诸如唯物论、无神论和自由思想的不信;另一方面,实践理性又拒斥不合乎理性精神的伪信仰,譬如宿命论、狂信和迷信。通过实践理性的“祛魅”,康德试图将信仰的根基重建于道德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理性 袪魅 信仰 道德 宗教
下载PDF
给洋品牌起中文绰号:祛魅与自信
15
作者 吴晶晶 林升栋 《中国广告》 2023年第1期76-78,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品牌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大量采用音译的外国化命名策略,利用“高大上”的语言符号来建立一种高不可攀的“仰视感”。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民族自豪感的增加,中国消费者自发创造出一大批“接中国地气”的洋品牌绰号,...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品牌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大量采用音译的外国化命名策略,利用“高大上”的语言符号来建立一种高不可攀的“仰视感”。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民族自豪感的增加,中国消费者自发创造出一大批“接中国地气”的洋品牌绰号,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从内部语言要素和外部社会因素来理解,这既是对西方品牌的袪魅,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品牌 绰号 袪魅 自信
原文传递
“十七年”时期的莎学探索——论吴兴华对《威尼斯商人》的解读及其范式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龚刚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7,共11页
英年早逝的诗人、学者吴兴华教授对英国伊丽莎白时期两位重要剧作家马洛和莎士比亚的评论和译介,是"十七年"时期英美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其中发表于1963年《文学评论》上的长篇论文《〈威尼斯商人〉——冲突和解决》作... 英年早逝的诗人、学者吴兴华教授对英国伊丽莎白时期两位重要剧作家马洛和莎士比亚的评论和译介,是"十七年"时期英美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其中发表于1963年《文学评论》上的长篇论文《〈威尼斯商人〉——冲突和解决》作为其莎剧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堪称"十七年"时期莎学研究的典范,也是"十七年文论"中的精华之一。本文考察了吴兴华对《威尼斯商人》特有的研究范式,阐明了其从素材改动、剧本结构及情节发展中发现作者意图和价值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肯定了他的以总体性历史-文本分析与原典实证为核心精神的莎学研究方向,并试图借助"袪魅"、"复魅"等理论深化吴兴华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兴华 《威尼斯商人》 中国莎学 十七年文论 袪魅 复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