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对话式学生评价的缘起袪魅与追问 |
梁红梅
李刚
|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2
|
知识袪魅的教育学反思——对知识本质的再认识 |
杨旸
祝文芳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3
|
袪魅与返魅:炒作时代艺术价值的经济学论析 |
张爱红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4
|
乐观的前提:袪魅与复魅 |
南帆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5
|
袪魅到复魅——论麦克道尔的先验哲学 |
何华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6
|
艺术的袪魅与复魅——“艺术终结”之后对艺术概念的重构 |
曾瑶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7
|
社会转型期高校公德教育问题探析 |
韩建磊
孙传浩
|
《高等农业教育》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8
|
形而上学的“祛魅”——兼论哲学“终结”的“终结” |
旷三平
郑丽娟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9
|
作为抗战文学的《湘西》 |
李青果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0
|
袪“魅”之后超越了吗——与王绍光先生商榷 |
董山民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1
|
台湾文学中的疾病话语与现代性 |
黄育聪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2
|
超越身体之后:“80后”女作家性别意识的新面向——以周嘉宁《密林中》为例 |
蔡郁婉
|
《长江文艺评论》
|
2020 |
0 |
|
13
|
价值负载、价值中立和价值重载--人文社会学科的构成和使命 |
刘清平
|
《兰州学刊》
CSSCI
|
2021 |
12
|
|
14
|
德化信仰——论康德实践理性的宗教“祛魅”功能 |
陈亮升
|
《德国哲学》
|
2014 |
0 |
|
15
|
给洋品牌起中文绰号:祛魅与自信 |
吴晶晶
林升栋
|
《中国广告》
|
2023 |
0 |
|
16
|
“十七年”时期的莎学探索——论吴兴华对《威尼斯商人》的解读及其范式意义 |
龚刚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