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和心尖部被动固定电极体表起搏心电图的研究
1
作者 郑继锋 王迎 +1 位作者 张建勤 孙勇 《心电学杂志》 2009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观察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被动电极体表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方法比较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游离壁12例,间隔部16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电极(20例)起搏心电图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及时间,比较6个肢体... 目的 观察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被动电极体表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方法比较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游离壁12例,间隔部16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电极(20例)起搏心电图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及时间,比较6个肢体导联上起搏和自主QRS波形态的相似性。结果QRS时间间隔部起搏(0.113±0020)S较游离壁(0135±0.027)s和右心室心尖部(0.151±0.032)S起搏短,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0.01);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6个肢体导联上,间隔部起搏QRS形态较接近自主QRS形态。间隔部起搏Ⅰ和aVLQRS波群主波向下的比例显著高于游离壁起搏(P〈0.05)。游离壁起搏QRS波群切迹比例显著高于间隔部起搏(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以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可指导起搏器起搏位置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 主动固定电极 右心室心尖部 被动固定电极 心电图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
2
作者 刘一鸣 吕静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5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43例)与被动组(42例)。主动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希氏束起搏治疗,被动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记录与观察两组心室起搏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主动组起搏器置入即刻的心室起搏参数起搏阈值、阻抗、P波幅度、电流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后7 d起搏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起搏电极脱位、起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的下肢制动时间、住院时间、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留置时间均短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其心室起搏参数,增加患者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减少右心尖起搏带来的心室非同步的电激动,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心室起搏参数 右室心尖部 被动固定电极
下载PDF
经股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贺翔 蒋靖波 +3 位作者 潘迪光 邓显宇 姚瑶 杨义羽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667-670,共4页
目的比较经股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7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于我院经股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42例作为试验组,2012年9月1日~2019年6月30日于我院经股静... 目的比较经股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7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于我院经股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42例作为试验组,2012年9月1日~2019年6月30日于我院经股静脉植入被动固定电极行临时心脏起搏的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观察指标(起搏参数、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剂量等)、疗效和安全性指标(患者的转归、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留置时间、临时心脏起搏相关费用、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感知的R波振幅、电极阻抗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起搏阈值、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侧下肢制动时间、CCU留观时间、CCU留观费用及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起搏电极脱位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01),而两组患者其余疗效和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经股静脉植入被动固定电极行临时心脏起搏相比,经股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行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相当,电极脱位率更低,性价比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心脏起搏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股静脉 有效性 安全性
原文传递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2
4
作者 汪芳 张建军 +3 位作者 金炜 Jackson K Lieberman R 孙宝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起搏 安全性
下载PDF
心室主动与被动电极植入后起搏疗效的研究
5
作者 邢杨波 郭航远 +4 位作者 游斌权 周妍 彭放 裘宇芳 何益平 《心电学杂志》 2009年第6期403-405,共3页
目的比较心室主动固定电极(螺旋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术后各参数的变化。方法将入选患者按植入电极分为螺旋电极组(n=50)和被动电极组(rt=50),测定两组术中,术后1周,术后1、2、3、6个月在平静状态下起搏阈值、V波电压及阻抗。... 目的比较心室主动固定电极(螺旋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术后各参数的变化。方法将入选患者按植入电极分为螺旋电极组(n=50)和被动电极组(rt=50),测定两组术中,术后1周,术后1、2、3、6个月在平静状态下起搏阈值、V波电压及阻抗。结果螺旋电极组术后1周起搏阈值和阻抗均较术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阻抗变化不明显;被动电极组起搏阈值、阻抗术后1周较术中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略下降(P〉0.05),术后6个月内保持稳定状态,术后两组间各时间点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术后V波电压测定值变化不明显(P〉0.05),各时间点V波电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螺旋电极安全,脱位率低,术后起搏参数稳定,可用于长期稳定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电极导线在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10
6
作者 宿燕岗 巩雪 +3 位作者 王蔚 柏瑾 潘文志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被动固定电极导线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心房螺旋电极导线与翼状电极导线起搏阈值随访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谢陈玲 宋晓蓉 任继刚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4期101-102,共2页
目的对比安置双腔起搏器患者植入右心房螺旋电极与翼状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方法 60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右心房植入Medtronic 5076-52螺旋电极导线30例(螺旋电极组),同期植入Medtronic IMK 49JB-53心房翼状电极导线30... 目的对比安置双腔起搏器患者植入右心房螺旋电极与翼状电极导线的起搏阈值。方法 60例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右心房植入Medtronic 5076-52螺旋电极导线30例(螺旋电极组),同期植入Medtronic IMK 49JB-53心房翼状电极导线30例(翼状电极组),分别于植入时采用Medtronic5318测试仪测试心房导线起搏阈值,电流,阻抗,P波振幅及植入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试心房导线起搏阈值。结果术后1周两组阈值均较植入时明显升高(P<0.05),翼状电极导线组升高更明显(P<0.01),但两组间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阈值最高,3个月后逐渐下降稳定,两组阈值在随访期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两组均无电极导线断裂、脱位、心包填塞、心肌穿孔、胸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心房行永久起搏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右心房起搏 起搏阈值
下载PDF
心房螺旋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高洁 王晓群 +2 位作者 李畅 王义龙 顾刚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6期360-364,共5页
目的:探讨心房起搏使用螺旋电极导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在瑞金医院心脏科置入埋藏式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共109例。根据心房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螺旋电极组(n=68)和被动固定电极组... 目的:探讨心房起搏使用螺旋电极导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在瑞金医院心脏科置入埋藏式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共109例。根据心房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螺旋电极组(n=68)和被动固定电极组(n=41),观察两组在置入术中即刻和术后1、3个月的起搏参数变化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起搏阈值明显高于被动固定电极组[(1.12±0.40)V对(0.67±0.28)V,P<0.01],术后1、3个月[(0.49±0.12)V及(0.42±0.13)V]较术中即刻明显降低(P均<0.01),但与被动固定电极组[(0.45±0.16)V及(0.41±0.15)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旋电极组术后3个月的起搏阈值明显低于其术后1个月的起搏阈值(P<0.01)。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454.56±82.51)Ω对(526.51±93.06)Ω]、术后1个月[(370.53±87.86)Ω对(533.63±89.64)Ω]、术后3个月[(371.07±86.14)Ω对(535.17±90.64)Ω]的阻抗均明显低于被动固定电极组(P均<0.01);螺旋电极组术后1、3个月的阻抗均明显低于其术中即刻阻抗(P均<0.01),术后1、3个月之间的阻抗无统计学差异。螺旋电极组术中即刻[(2.84±1.17)mV对(3.20±1.34)mV]、术后1个月[(2.75±1.36)mV对(3.15±1.42)mV]、术后3个月[(2.61±1.27)mV对(3.03±1.31)mV]的感知与被动固定电极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螺旋电极组各时间点之间的感知也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包炎、心包填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心房螺旋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心房螺旋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起搏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秋菊 王冬梅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9年第3期241-243,共3页
1958年世界上首例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用于临床.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50多年的历程.起搏器的电极导线在材料、绝缘性能、形态、固定方式、起搏部位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上由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有着到位容易.固定简单,价格较... 1958年世界上首例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用于临床.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50多年的历程.起搏器的电极导线在材料、绝缘性能、形态、固定方式、起搏部位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上由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有着到位容易.固定简单,价格较便宜等优点,因此一直是起搏器植入时最常用的导线。随着人们对右心耳、右室心尖部起搏危害性及心脏特殊部位(右室流出道间隔部、高位房间隔、低位房间隔等)起搏有益作用认识的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行心脏特殊部位起搏。这需要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适应证 并发症
下载PDF
主动电极在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应用
10
作者 彭宇镇 龚浩 +1 位作者 戴朝晖 胡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6期434-435,共2页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置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58~81岁。21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固定,19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心尖部固定。结果主动电极与被动电极置入时起...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置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58~81岁。21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右室间隔部固定,19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心尖部固定。结果主动电极与被动电极置入时起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起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1±0.20)V和(0.66±0.18)V,(804±115)Ω和(853±188)Ω,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电极右室间隔部起搏与被动电极一样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右室间隔部 心脏起搏 人工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菁 卢文杰 +8 位作者 邱春光 胡大一 郭继鸿 李学斌 张萍 张菲斐 何飞 黄振文 刘瑞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89-392,共4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原为心室起搏(VVI)心尖部起搏、现需更换起搏器的患者2例和心动过缓需安装起搏器的新患者33例,共35例。评估QRS波宽度、S-QRS间期,...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原为心室起搏(VVI)心尖部起搏、现需更换起搏器的患者2例和心动过缓需安装起搏器的新患者33例,共35例。评估QRS波宽度、S-QRS间期,并行常规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测量左室12个节段的QRS波起始点至各节段收缩期达峰时间(Q-Ts)和左室12个节段的Q-Ts最大差值(Max-ΔTs)。结果:RVOT起搏组的S-QRS间期较RVA起搏组缩短[(31.35±7.27)msvs(54.35±9.03)ms](P<0.05)。RVOT起搏组的QRS时限较RVA起搏组缩短[(72.44±10.36)msvs(91.47±10.56)ms](P<0.05)。与RVOT起搏相比,RVA起搏术后1d的LVEF、FS均降低(P<0.05)。RVA起搏组的左室各壁基底段和中间段Q-Ts与RVOT起搏组相比,均延长(P<0.01)。结论:RVOT起搏较RVA起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组织多普勒 间隔部起搏 非同步
下载PDF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曙东 陈弹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91-192,共2页
[目的]比较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组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组均应用主动固... [目的]比较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组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组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定,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使用被动固定电极。术前、术后6个月在同一起搏频率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结果]RVITS间隔起搏组术后6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RVA起搏组术后6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均降低(P<0.05)。[结论]RVITS起搏六月随访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RVITS起搏较RVA起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组织多普勒 间隔部起搏
下载PDF
右心房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建军 李学文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8期1104-1106,共3页
右心房因缺乏肌小梁结构,心肌平滑,故传统所使用的被动固定电极难以固定,而心耳部具有深凹的肌小梁,并呈囊袋状.有利于被动固定电极的放置与固定,且长时间起搏电极脱位率低:因此右心耳成为临床最常用的右心房起搏部位。但随着对... 右心房因缺乏肌小梁结构,心肌平滑,故传统所使用的被动固定电极难以固定,而心耳部具有深凹的肌小梁,并呈囊袋状.有利于被动固定电极的放置与固定,且长时间起搏电极脱位率低:因此右心耳成为临床最常用的右心房起搏部位。但随着对生理性起搏追求的日渐深入,尤其是近年来右室心尖部起搏所存在的弊端明确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起搏部位 右心房 间隔部 被动固定电极 右室心尖部起搏 起搏电极脱位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损伤电流在不同类型心脏起搏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丽梦 戴振宇 苏蓝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1年第3期201-205,共5页
起搏电极固定于心内膜时,对心肌产生局灶性损伤,在腔内电图上可记录到损伤电流,不同的起搏电极导线(主动、被动电极,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导线,无导线起搏器电极)、不同的植入部位(心房、心室肌、传导束)都有其特征性的损伤电流表... 起搏电极固定于心内膜时,对心肌产生局灶性损伤,在腔内电图上可记录到损伤电流,不同的起搏电极导线(主动、被动电极,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导线,无导线起搏器电极)、不同的植入部位(心房、心室肌、传导束)都有其特征性的损伤电流表现。根据其特征性的损伤电流表现,可对起搏电极植入的准确性、稳定性进行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损伤电流 综述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希浦系统起搏 阈值 电极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