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围困的社会:索尔·贝娄中期城市小说创作漫谈
1
作者 张甜 《外国语文研究》 2017年第6期40-48,共9页
本论文主要分析贝娄创作中期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特征。贝娄中期作品中已经开始流露出对芝加哥和纽约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厌恶和反感。城里的盗抢、尔虞我诈、投机买卖、美色、金钱、欲望等等交杂在一起,刻画出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此时期... 本论文主要分析贝娄创作中期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特征。贝娄中期作品中已经开始流露出对芝加哥和纽约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厌恶和反感。城里的盗抢、尔虞我诈、投机买卖、美色、金钱、欲望等等交杂在一起,刻画出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此时期小说人物主要是围绕犹太知识分子展开:赫索格教授,塞姆勒先生,以及洪堡与西特林。《赫索格》里的主人公赫索格是学识渊博的大学历史教授,他以芝加哥大都市为生活的核心空间,参与构建城市社会的精神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但同时他还不断地对所生活的城市进行着城市批判。在《塞姆勒先生的行星》中贝娄非常巧妙地将塞姆勒先生所看到的现实都市与他所憧憬的理想世界进行并置对比,并通过现实都市里人类的疯狂行为揭露出现代都市的弊病。《洪堡的礼物》通过刻画生活在城市中并面临诸多城市问题的两个典型犹太知识分子形象,展示城市知识分子的二重世界以及社会错位中的精神困惑。这一创作阶段贝娄着力从不同的城市文化方面来抨击美国的城市。这些城市符号包括官僚制度的腐败、公共交通的"病毒"、城市建筑的变迁、艺术与物质的博弈等,贝娄据此深入探讨由此引发的城市人的内心困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城市噩梦 被围困的社会 城市符号 错置
下载PDF
试析伊蕾《被围困者》中的极端体验与终极关怀
2
作者 袁野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4-48,共5页
伊蕾在其《被围困者》中,以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被围困者"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男权话语下的生存状态与生存体验,进而揭示出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与生命悲剧。诗人从关于存在的追问孤独的体验中揭示出生... 伊蕾在其《被围困者》中,以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被围困者"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男权话语下的生存状态与生存体验,进而揭示出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与生命悲剧。诗人从关于存在的追问孤独的体验中揭示出生命个体在现代生存困境中的极端体验。同时,诗人在极端体验中进行叛逆和突围,实现灵魂的救赎,从而体现了诗人对每一个属己的生命个体的最深刻、最本质的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蕾 被围困 极端体验 终极关怀
下载PDF
贾樟柯的“信息媒介物”:身体的延伸与被围困的人 被引量:1
3
作者 郎静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6-72,共7页
相较于由工业革命推动的交通工具的进步所带来的"行走的自由",由技术革命推动的信息媒介的发展所带来的"传播的自由"则更加容易激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由"的想象。面对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信息媒介物,... 相较于由工业革命推动的交通工具的进步所带来的"行走的自由",由技术革命推动的信息媒介的发展所带来的"传播的自由"则更加容易激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由"的想象。面对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信息媒介物,电影作者贾樟柯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点,但却用电影语言刺破了信息媒介物所表征的美丽的"自由"幻觉,揭示出"自由"背后吊诡的资本运作逻辑和人的复杂生存境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信息媒介物 身体延伸 被围困的人 去象征化
原文传递
科幻小说《芯片世界》中被智能消费“围困”的社会
4
作者 王建香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4,共8页
当代美国小说家马修·安德森的《芯片世界》延续科幻小说的批判传统,对被智能消费“围困”的现代社会表达了强烈不安。小说中植入人脑的智能芯片为人们“供养”消费欲望和幸福观念,人的个性完全被商品湮没,养成了特有的消费人格;人... 当代美国小说家马修·安德森的《芯片世界》延续科幻小说的批判传统,对被智能消费“围困”的现代社会表达了强烈不安。小说中植入人脑的智能芯片为人们“供养”消费欲望和幸福观念,人的个性完全被商品湮没,养成了特有的消费人格;人与人之间因“芯片”而严重区隔,人与社会被化约成单一的消费关系。智能技术与消费主义合谋,消费至上的价值逻辑宰制社会与人生;这一敌托邦图景在消费主义渐成当代“全球意识形态”之际足以警醒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修·安德森 《芯片世界》 智能消费 被围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