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范畴、现象学还原与被给予性 被引量:3
1
作者 马迎辉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8-43,共6页
在描述心理学中,范畴的直观被给予性奠基于代现性内容的实项的被给予性。但是,由于质料的综合先天无法突入一种只能依赖最低种差才能被确定,而自身却无法就其自身被描述的"感性"内容的融合,现象学认识论因而只能被封闭在种属... 在描述心理学中,范畴的直观被给予性奠基于代现性内容的实项的被给予性。但是,由于质料的综合先天无法突入一种只能依赖最低种差才能被确定,而自身却无法就其自身被描述的"感性"内容的融合,现象学认识论因而只能被封闭在种属关联中。借助区域本质学对质料的综合先天的根本突破,胡塞尔不仅彻底扬弃了这种封闭性以及融合内容的不可知性,从而为现象学还原提供了先天的根据和事态基础,而且也向我们揭示了一种在事态层次上与实项被给予性具有根本差异的原初的自身被给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畴 流形 还原 被给予性
下载PDF
直观与被给予性——马里翁论胡塞尔的“一切原则之原则”
2
作者 陈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5-171,共7页
马里翁在其著作中对胡塞尔的"一切原则之原则"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方面,他指出该原则解放了现象性。另一方面,他也指出该原则使得直观成为现象性的尺度,进而对现象性造成了如下诸多限制:第一,直观使自身成为显现的唯一形式;第... 马里翁在其著作中对胡塞尔的"一切原则之原则"进行了深入讨论。一方面,他指出该原则解放了现象性。另一方面,他也指出该原则使得直观成为现象性的尺度,进而对现象性造成了如下诸多限制:第一,直观使自身成为显现的唯一形式;第二,以意向性为基本特征的直观使得现象性被还原成对象性,使得现象处于视域和自我的限制之下;第三,直观在本质上是可能匮乏的,并且事实上是匮乏的,这导致显现的现象也是贫乏的;第四,"一切原则之原则"脱离了还原,进而失去了现象学的严格性。在此基础上,马里翁通过发掘被给予性和还原的作用,提出了"还原越多,给予越多"这个原则,从而超越了"一切原则之原则",通向被给予性的现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观 现象 意向 被给予性 还原
下载PDF
构造性与被给予性的统一——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俊国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77,共7页
对于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面临的理论困境,存在两种典型的解决路径:笛卡尔式道路和生活世界式道路。前者难以避免唯我论的指责,后者存在否定第一人称视角的危险。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相统一的新路径。对于构造他人,自我和... 对于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面临的理论困境,存在两种典型的解决路径:笛卡尔式道路和生活世界式道路。前者难以避免唯我论的指责,后者存在否定第一人称视角的危险。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相统一的新路径。对于构造他人,自我和他人的根本相似性是构造性意识,而构造性意识不是被构造的,而是被给予的。超越论自我的构造性和构造性意识的被给予性的统一,不但确保构造出的他者是另一个超越论主体,而且保证超越论自我在构造中的中心地位。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从本质上反映了超越论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结构依存性——“共源关系”,为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理论难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交互主体 构造 被给予性
下载PDF
被给予性与空间性——一个关于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的新争论
4
作者 尹兆坤 《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6-105,共10页
现象学在开端时期就要求成为第一哲学,并且这种要求也贯穿于整个现象学运动,是现象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胡塞尔的直观原则、海德格尔的存在原则、马里翁的被给予性原则、费加尔的空间性原则,都是对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的争论之表现。其最... 现象学在开端时期就要求成为第一哲学,并且这种要求也贯穿于整个现象学运动,是现象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胡塞尔的直观原则、海德格尔的存在原则、马里翁的被给予性原则、费加尔的空间性原则,都是对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的争论之表现。其最新表现是马里翁与费加尔对于现象学最终原则的争执。本文以被给予性与空间性为参照,考察两人的理论中何者可以作为现象学上的最终原则;或者不存在最终原则,高于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之现实性的,是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给予性 空间 现象 原则 第一哲学
原文传递
何种先天条件?——一项拆解《既给予》中马里翁对胡塞尔之批评的尝试
5
作者 董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8,共9页
在《既给予》中,马里翁批评胡塞尔以有限的直观将被给予性置于视域与自我这两个外在先天条件的约束下,他试图依据饱溢现象将被给予性从这一约束中解放出来。这不但使得饱溢现象中的直观难以理解,也会导致被给予者如何进入受予者有限视... 在《既给予》中,马里翁批评胡塞尔以有限的直观将被给予性置于视域与自我这两个外在先天条件的约束下,他试图依据饱溢现象将被给予性从这一约束中解放出来。这不但使得饱溢现象中的直观难以理解,也会导致被给予者如何进入受予者有限视域的疑难。实际上,马里翁的批评未区分经由认识权能对条件和有限性的形而上学理解与被给予性自身所要求的条件和有限性。同样,他也忽视了胡塞尔的视域和超越论自我都可以分别从认识权能与被给予出发做双重理解,因而将批评的矛头错误地指向作为现象之被给予结构的视域与自我本身。这部分地是因为马里翁混用了胡塞尔与康德的直观概念,而两者并不兼容。饱溢现象中直观与概念的比对涉及胡塞尔的直观,此直观本身包含意向与先天,约束着饱溢现象;而康德的直观却允许被给予与先天分离,造成饱溢现象脱离先天的假象。最终,马里翁在《既给予》中对直观的批评只就概念层面的先天条件有效,而错失了以下可能:在直观中被给予的现象有其自身的先天条件,此条件正在被给予性中。依此可能,被给予性现象学将是对超越论现象学的视角转换和彻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翁 被给予性 认识的权能 视域 超越论自我 直观
下载PDF
作为第一哲学的被给予性现象学——马里翁对经典现象学的激进化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刚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80,共9页
现象学的最终抱负是重建第一哲学。胡塞尔曾试图以超越论现象学这一经典现象学的形式实现这一抱负。但马里翁认为,经典现象学的三条原则各有其局限性,并不能保证现象学承担第一哲学的使命。他提出“有多少还原,就有多少被给予”的新原... 现象学的最终抱负是重建第一哲学。胡塞尔曾试图以超越论现象学这一经典现象学的形式实现这一抱负。但马里翁认为,经典现象学的三条原则各有其局限性,并不能保证现象学承担第一哲学的使命。他提出“有多少还原,就有多少被给予”的新原则作为最终原则。这一原则确保了“被给予性”才是第一哲学所孜孜以求的首要者或开端。因此,真正能充当第一哲学的乃是被给予性现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给予性 现象学 第一哲学 还原
原文传递
让-吕克·马里翁:《被给予的存在——朝向被给予性的现象学》
7
作者 潘斌 《哲学门》 2006年第1期283-288,共6页
Jean-Luc Marion,Being Given:Toward a Phenomenology on Givenness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马里翁(Jean-Luc Marion)是法国当代杰出的笛卡尔研究专家,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家。他的《被给予的存在——朝向被... Jean-Luc Marion,Being Given:Toward a Phenomenology on Givenness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马里翁(Jean-Luc Marion)是法国当代杰出的笛卡尔研究专家,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家。他的《被给予的存在——朝向被给予性的现象学》①(下文简称《被给予的存在》)耗时十年,是最能代表其现象学神学转向路向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给予性 马里翁 神学转向 现象学 笛卡尔 BEING 朝向
原文传递
从对象性到被给予性——马里翁论审美可见者:以绘画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辉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29,F0004,共14页
审美可见者是马里翁现象学重点关注的一种现象。马里翁以可见者的现象性(显现方式)问题为核心,既揭示了审美可见者的现象性的具体内涵,又指明了这种现象性在整个现象性系统中的地位。他指出,普通可见者显现为自我构造的对象,并以预见的... 审美可见者是马里翁现象学重点关注的一种现象。马里翁以可见者的现象性(显现方式)问题为核心,既揭示了审美可见者的现象性的具体内涵,又指明了这种现象性在整个现象性系统中的地位。他指出,普通可见者显现为自我构造的对象,并以预见的方式被自我经验,它的现象性是对象性;与之不同,审美可见者则超越对象性而自身显现为充溢且新颖的现象,这种现象不能被自我预见,只能在事后被反复观看,并运作起一种无限解释学。审美可见者的现象性并不是现象性的稀有案例,而是平凡的,它能够通达现象本身的现象性。根据马里翁的讨论,平凡的自身显现的审美可见者最终将会被还原成被给予物,它的现象性将依据被给予性得到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翁 可见者 审美 被给予性 自我经验 对象 现象学 显现方式
原文传递
被给予性与现象之间隔——对马里翁被给予性原则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尹兆坤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马里翁的被给予性原则是其现象学的根本原则,他在新康德主义与现象学的被给予性问题传统下,批判性地提出了被给予性原则。而要理解这一原则,首先要澄清其现象学中被给予性与现象的间隔问题,这一"间隔"根本上处于新康德主义的&... 马里翁的被给予性原则是其现象学的根本原则,他在新康德主义与现象学的被给予性问题传统下,批判性地提出了被给予性原则。而要理解这一原则,首先要澄清其现象学中被给予性与现象的间隔问题,这一"间隔"根本上处于新康德主义的"被给予性与存在者之间隔"这一问题域中。该间隔指出了自身给予与自身显示的不对等性,而这种不对等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被赠予者的有限性。而恰恰由于这一间隔需要阐释,才有作为诠释学的被给予性现象学。该现象学处在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甚至德里达哲学的争执中,是现象学、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给予性 现象 间隔 对象 被赠予者
原文传递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10
作者 梁亦斌 《哲学评论》 CSSCI 2018年第2期25-40,共16页
关于康德内感觉理论,在对摩尔(Mohr)的经典阐释进行批评的基础上,中野裕考(Nakano Hirotaka)认为自我刺激是外感觉杂多被给予的条件,而后者在被给予的同时就被想象力的先验综合纳入到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里了。而且自我刺激以想象力... 关于康德内感觉理论,在对摩尔(Mohr)的经典阐释进行批评的基础上,中野裕考(Nakano Hirotaka)认为自我刺激是外感觉杂多被给予的条件,而后者在被给予的同时就被想象力的先验综合纳入到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里了。而且自我刺激以想象力的先验综合为前提,所以他认为不存在纯接受性地被给予的感性杂多。中野裕考认为接受性和自发性只是一个认知活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独立的活动。从而在这个活动作用的过程中,不存在一个所谓“纯接受性的被给予”的中间产物。我认为,中野裕考忽视了内感觉、领会、注意和晦暗表象间的复杂关系。在本文里,我将对领会里的自我刺激进行新的重构,并且提出“感觉域—注意”阐释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发现,康德必然会假设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并且后者确实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灵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纯接受被给予 注意 内感觉 自我刺激
下载PDF
实显性与视域性——论胡塞尔《观念1》时期的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磊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16-25,共10页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做出了实显性意义上的现象学突破,但是这样的一种突破不仅在胡塞尔看来,而且在德里达、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看来,是不足的或者是成问题的。那么,问题的关键便变为了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现象学意义,正是在这里,海德格...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做出了实显性意义上的现象学突破,但是这样的一种突破不仅在胡塞尔看来,而且在德里达、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看来,是不足的或者是成问题的。那么,问题的关键便变为了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现象学意义,正是在这里,海德格尔与马里翁也产生了不同的阐释倾向,从而以此为始基走向了不同的还原道路,亦即由被给予性或者存在所趋动的还原道路。但是,他们似乎又并没有忠实于胡塞尔自身的努力与道路,亦即并没有如胡塞尔一样对待实显性问题与视域性问题之间的关联。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几种解释倾向的意义与关联,更加明晰地看出胡塞尔《观念1》时期的努力意图及其通向更为深层次还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显 视域 被给予性 存在问题
下载PDF
如何理解胡塞尔:问题的发生、转向与突进
12
作者 马迎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7,208,209,共12页
理解胡塞尔必须进入胡塞尔本人的运思。《逻辑研究》在拓展范畴直观的同时错失了作为直观之前提的自身被给予性。在1906—1907年间,胡塞尔开始聚焦绝对被给予性(之中的先天)的观念,在随后的内时间意识研究中,他通过对滞留的具体综合样... 理解胡塞尔必须进入胡塞尔本人的运思。《逻辑研究》在拓展范畴直观的同时错失了作为直观之前提的自身被给予性。在1906—1907年间,胡塞尔开始聚焦绝对被给予性(之中的先天)的观念,在随后的内时间意识研究中,他通过对滞留的具体综合样式的揭示,为纯粹意识/绝对存在的显现提供了新的意向基础。现象学就此进入超越论阶段。意向流形结构(一维流形构造二维连续统)既是超越论现象学的意向基础,也是现象学对20世纪西方哲学对体验流之内结构的整体探索的回应。只有在此双向交织、多维建基的意向结构中,本质直观与范畴直观的差异、形式化对本质关联的构造、能思/所思的相关性才可能真正得到理解,而超越论现象学从主体性(从能思/所思、本质类型到实显行为)到具体区域的构造也才可能展示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直观 被给予性 内时间 纯粹意识 能思/所思 超越论构造
下载PDF
电影《人性的污点》中流动意识的现象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玉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5-147,共3页
电影《人性的污点》改编于菲利普·罗斯的同名小说,并继承了小说中作者对创作材料的内省式处理方法,本文运用现象学意识的内时间结构对其创作轨迹进行梳理以及反思。现象学认为,在流动中统一了自身的意识是在与社会共同体交互体验... 电影《人性的污点》改编于菲利普·罗斯的同名小说,并继承了小说中作者对创作材料的内省式处理方法,本文运用现象学意识的内时间结构对其创作轨迹进行梳理以及反思。现象学认为,在流动中统一了自身的意识是在与社会共同体交互体验中形成的,自我的展现须内置于社会的辩证关系之中。作者的这一探究过程是通过在文中的自我意识流动所架构的内结构来实现的。由此,作者印证了唯有通过现象学文本中的不间断的自我揭示、自我张扬,方能使得人不再成为种种偏见的受害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时间结构 体验维度 被给予性 意识统一
下载PDF
论非对象性的绘画创作
14
作者 周锧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8-81,共4页
艺术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是一种非对象性的艺术创作是否可能及如何可能的问题。直观相继而来的被给予性,并非所有的被给予性都绝对的通向非对象创作,唯有基于虚静主体的直观被给予性,才能真正实现非对象性的绘画创作。首先论述虚静就是世... 艺术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是一种非对象性的艺术创作是否可能及如何可能的问题。直观相继而来的被给予性,并非所有的被给予性都绝对的通向非对象创作,唯有基于虚静主体的直观被给予性,才能真正实现非对象性的绘画创作。首先论述虚静就是世间一切存在的根源和本性。其次论述直观对于画家真正接近事物和实现非对象性创作的重要意义。再次论述马里翁所勾画的新主体如何取代了建构性的"我",从而实现了去主体形而上学的历史使命。最后论述了具象表现绘画理论对于非对象性绘画创作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象 虚静 直观 被给予性 具象表现
下载PDF
“濠梁之辩”与生存中的被动性维度
15
作者 朱连增 《唐都学刊》 2018年第6期45-50,共6页
单纯从论辩的角度很难判定"濠梁之辩"中庄、惠言论的高下。庄子在论辩中的最后陈词有着深刻的思想启发力,这种思想启发力远远超过论辩的逻辑形式和论辩内容所覆盖的范围。它所提示的是人类生存中难以根除的"被动性维度&q... 单纯从论辩的角度很难判定"濠梁之辩"中庄、惠言论的高下。庄子在论辩中的最后陈词有着深刻的思想启发力,这种思想启发力远远超过论辩的逻辑形式和论辩内容所覆盖的范围。它所提示的是人类生存中难以根除的"被动性维度",这一维度常常在日常经验以及自觉的反思中被忽视和遮蔽。针对这种经验的一切后发的认识、评价、改造等,总显得不够"应景",因为一切认识、评价改造等作为都必须首先以对它的接受为基础,它是人的生存中不得不承受的一面,是生存的底色和"应有的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濠梁之辩” 人类生存 被动维度 被给予性 顺受
下载PDF
作为充溢现象的自然——现象学对传统生态问题的回应
16
作者 李鑫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2-80,共9页
人类的活动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传统生态哲学试图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以克服生态危机,却在自然的含义和价值等问题上都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处境。生态—现象学运用现象学方法,阐明意向性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想要重新唤醒人与自然的原初经... 人类的活动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传统生态哲学试图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以克服生态危机,却在自然的含义和价值等问题上都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处境。生态—现象学运用现象学方法,阐明意向性理论和生活世界理论,想要重新唤醒人与自然的原初经验,但对自然的还原仍不够彻底。马里翁的充溢现象将自然现象还原到被给予性,实现现象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为反省传统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意向 生活世界 充溢现象 被给予性
下载PDF
胡塞尔与“笛卡尔主义”
17
作者 马迎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9-127,共9页
在奠基性的纯粹意识、交互主体性和绝然明见性问题上,胡塞尔突破了笛卡尔的"我思"哲学的限度,复兴了哲学作为严格的自身负责的科学的理念,但由于他错失了笛卡尔在纯粹的清楚明白的知觉,以及作为这种知觉之基础的上帝存在观念... 在奠基性的纯粹意识、交互主体性和绝然明见性问题上,胡塞尔突破了笛卡尔的"我思"哲学的限度,复兴了哲学作为严格的自身负责的科学的理念,但由于他错失了笛卡尔在纯粹的清楚明白的知觉,以及作为这种知觉之基础的上帝存在观念的绝对被给予性这两个方面做出的创造性的贡献,从而错失了笛卡尔对现代哲学可能具有的建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思 纯粹意识 明见 知觉 被给予性
下载PDF
马里翁现象学中的神学因素
18
作者 李鑫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76-82,共7页
马里翁讨论上帝和启示现象以克服形而上学。传统哲学中对上帝的讨论使得上帝成为被人们崇拜的偶像,而没有涉及上帝“自身”。上帝作为不可能的经验需要在被给予性的现象学中加以讨论。马里翁在被给予性和溢出现象的基础上讨论启示现象... 马里翁讨论上帝和启示现象以克服形而上学。传统哲学中对上帝的讨论使得上帝成为被人们崇拜的偶像,而没有涉及上帝“自身”。上帝作为不可能的经验需要在被给予性的现象学中加以讨论。马里翁在被给予性和溢出现象的基础上讨论启示现象及其特征,从而将现象学中的上帝与神学中的上帝形象区分开来。启示现象以反-经验的方式思考上帝的现象性,提供了思考上帝的新视域,并拓展了对于现象性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学 被给予性 启示现象
下载PDF
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突破究竟是什么——对海德格尔、德里达和马里翁的回应
19
作者 杜战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4-41,共8页
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突破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富于争议性的话题。海德格尔、德里达和马里翁从各自的现象学出发,把这一突破分别解释为范畴直观、含义的自主性和被给予性。但所有这些解释都不是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本身出发的。本文将从先... 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突破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富于争议性的话题。海德格尔、德里达和马里翁从各自的现象学出发,把这一突破分别解释为范畴直观、含义的自主性和被给予性。但所有这些解释都不是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本身出发的。本文将从先验现象学本身出发,指出这一突破是还原的初步提出。还原的突破性作用在于,为先验现象学铺平了道路,并为界定和根本解决先验现象学问题开辟了道路。而且,还原并不是胡塞尔本人的任意构想,它既是纯粹逻辑也是《逻辑研究》反心理主义的任务所必然要求的。《逻辑研究》第一卷所暗含的还原是胡塞尔诸多还原途径中最早的一条途径。先验现象学的本性要求,其它一切原则都要求还原先行,因而,范畴直观、含义的自主性和被给予性,都要以还原的先行突破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研究》 突破 还原 范畴直观 含义 被给予性[中国
下载PDF
自然美对美学的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中原 王丽芳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27-31,共5页
自然美学的兴起,对以艺术作为主体的传统美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突出的是自然作为在先的被给予性。自然美对艺术美的突破在于,消除艺术美中主体性的膨胀,回复人与世界原初的肉身交融。自然美对美学的深层启示在于:... 自然美学的兴起,对以艺术作为主体的传统美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突出的是自然作为在先的被给予性。自然美对艺术美的突破在于,消除艺术美中主体性的膨胀,回复人与世界原初的肉身交融。自然美对美学的深层启示在于:美是对在先的被给予性的感性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美 自然 艺术美 在先的被给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