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癌淋巴结被膜外侵犯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1
作者 刘裔莎 肖杨 +1 位作者 李杭 孙华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50-54,共5页
目的观察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中淋巴结被膜外侵犯(ENE)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132例,收集整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 目的观察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中淋巴结被膜外侵犯(ENE)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患者132例,收集整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病理学评估ENE状态,分析ENE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32例患者中,发现ENE 63例(47.7%)。与ENE阴性组相比,ENE阳性组神经侵犯更多见,肿瘤出芽级别、T分期和N分期均更高,无病生存(DFS)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E阳性与阴性组间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组织学级别、P53表达模式、Ki-67增殖指数和肿瘤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中ENE阳性状态提示肿瘤更具侵袭性,是一个负向的预后因素,与不良的生存结果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淋巴结被膜外侵犯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结直肠癌肝转移合并淋巴结被膜外侵犯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肖开提.阿不都哈德尔 王理 +1 位作者 张文斌 王云海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1340-1343,1350,共5页
目的:评价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肝部分切除术后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肝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术后淋巴结病理标本进行重新评估... 目的:评价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肝部分切除术后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肝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术后淋巴结病理标本进行重新评估,对临床病理资料、生存期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 long-rank检验和Cox模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7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肝切除术后患者中39例有淋巴结被膜外侵犯,21例有多发肝转移灶,30例肝转移灶直径≥2 cm,34例肝切除术切缘范围≥1 cm,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9例淋巴结被膜外侵犯病例,男女比例为1.05∶1,26例发生在结肠,21例为同时性肝转移,淋巴结被膜外侵犯与性别、年龄、原发灶的部位、大小、浸润深度、肝转移程度、肝转移灶直径等无关,但与肝转移时间(P =0.037)、淋巴结转移数目(P =0.001)、肝转移灶数目(P =0.000)显著相关。(3)结直肠癌肝转移后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6(4~84)个月,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为54(22~84)个月,淋巴结被膜外转移阴性患者为19(16~22)个月,淋巴结被膜外转移阳性患者为11(4~22)个月,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699,P <0.01)。(4)淋巴结数目(P =0.021)、淋巴结被膜外侵犯(P =0.002)、术前术后辅助化疗(P =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淋巴结数目、淋巴结被膜外侵犯为影响肝转移灶切除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区域淋巴结的被膜外侵犯是肝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淋巴结被膜外侵犯 预后分析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外侵犯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张雅 邱国文 夏永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8年第9期677-680,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超声造影技术(CEUS)与常规超声(US)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外侵犯(EC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PTC患者96例,根据术后病理学诊断分为ECE组(44例)和非ECE组(52例),对术前CEUS和US检查结果进... 目的:评价应用超声造影技术(CEUS)与常规超声(US)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外侵犯(EC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PTC患者96例,根据术后病理学诊断分为ECE组(44例)和非ECE组(52例),对术前CEUS和US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EUS灌注指标间的差异,并以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2种检查方式对于ECE的诊断价值以及诊断效能(包括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结果:ECE组患者的RT、TTP、TPH和AUC均显著低于非ECE组(P=0.017、0.027、0.000、0.001),WIS明显高于非ECE组(P=0.004),两组患者的P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9)。ROC曲线显示,应用CEUS诊断预测PTC患者发生ECE的曲线下面积(AUC=0.914)高于US(AUC=0.756)。CEUS诊断PTC患者发生ECE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1%,93.18%,92.31%,91.11%和94.12%,均显著高于US的73.96%,70.45%,76.92%,72.09%和75.47%(P=0.000、0.006、0.030、0.013),US和CEUS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2.09%和9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外侵犯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技术 甲状腺乳头状癌 被膜外侵犯
下载PDF
超声造影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外侵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启阳 胡向东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11期188-192,共5页
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预后往往较好,但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会出现被膜外侵犯(ETE),影响治疗方式且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对比增强超声(CEUS)(超声造影)能够定性、定量评估病灶内部微血管灌注情况,并可显示被膜增强的连... 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预后往往较好,但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会出现被膜外侵犯(ETE),影响治疗方式且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对比增强超声(CEUS)(超声造影)能够定性、定量评估病灶内部微血管灌注情况,并可显示被膜增强的连续性,能够为评估是否存在ETE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综述CEUS的优势及其在评估ETE中的研究进展,进一步阐述CEUS评估ETE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CEUS)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被膜外侵犯(ETE)
下载PDF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外侵犯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韩伟 梁伟翔 +1 位作者 刘韬 李若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8期1037-1040,共4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作为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被膜外侵犯(extrathyroidal extension,ETE)发生率也较高,一旦发生则影响治疗和预后。目前,常规超声是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超声造影凭借其...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作为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被膜外侵犯(extrathyroidal extension,ETE)发生率也较高,一旦发生则影响治疗和预后。目前,常规超声是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超声造影凭借其能显示微血管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类较为新颖的超声检查技术,能够反应病变组织的软硬程度。本文就不同的超声诊断技术在诊断PTC合并ETE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被膜外侵犯 超声造影 超声弹性成像
下载PDF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4
6
作者 胡斌 冯江龙 +2 位作者 沈丹丹 邓超男 文静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928-932,共5页
目的:研究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325例病理诊断为PTC患者作为PTC组,同期5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取2组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灶组织标本提取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标本... 目的:研究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325例病理诊断为PTC患者作为PTC组,同期5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取2组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灶组织标本提取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标本BRAF^V600E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C组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PTC组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被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及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预后相关。结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甲状腺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及桥本氏甲状腺炎相关,可作为PTC患者预后的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后 甲状腺乳头状癌 BRAF^V600E基因 淋巴结转移 被膜外侵犯 桥本甲状腺炎
下载PDF
淋巴结转移特征对pN1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转移的影响
7
作者 杨剑逸 杨欣 +3 位作者 周之伟 马则铭 王嘉 杨跃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5-390,共6页
目的探讨pN1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转移的高危因素,寻找术后辅助放疗的潜在获益者。方法入组2009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接受肺癌根治手术的pN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分... 目的探讨pN1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转移的高危因素,寻找术后辅助放疗的潜在获益者。方法入组2009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接受肺癌根治手术的pN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究淋巴结被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度、多站转移、转移淋巴结位置分布等淋巴结转移特征对于局部区域复发的影响,主要研究终点为无局部复发生存。结果共纳入257例患者,其中男性159例,女性98例,年龄(58.5±8.5)岁(35~80岁)。中位随访时间58个月(5~131个月)。全部患者中,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7%、77.1%、70.1%;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9.3%、55.6%、45.3%;1、3、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2%、76.0%、69.7%;1、3、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4.4%、58.9%、48.7%。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被膜外侵犯(HR=1.96,95%CI:1.09~3.51,P=0.024)与淋巴结转移度>0.1(HR 2.28,95%CI:1.03~5.07,P=0.043)是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被膜外侵犯与淋巴结转移度>0.1的pN1期非小细胞肺癌是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高危人群,其有可能成为术后辅助放疗的潜在获益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局部区域复发 淋巴结被膜外侵犯 淋巴结转移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