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基合成油炼油装置裂化循环油发黑原因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蔡俊艳 《山西化工》 2019年第3期79-80,共2页
煤基合成油炼油过程中裂化循环油发黑,通过对油质发黑进行原因分析和检验测试,找到循环油发黑解决方法,推动煤基合成油炼油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煤基合成 装置 裂化循环油 发黑
下载PDF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加氢制备BTX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左童久 张静 +3 位作者 杨加可 鲁玉莹 曾武松 陆江银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37,共5页
从催化裂化轻质循环油(LCO)组成性质出发,阐述了其作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产品苯、甲苯、二甲苯(BTX)的意义,结合组成物质反应特性,分析了LCO制备BTX催化反应过程与催化剂的关系。重点介绍了催化剂的活性金属和载体的相关研究。最后针对LC... 从催化裂化轻质循环油(LCO)组成性质出发,阐述了其作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产品苯、甲苯、二甲苯(BTX)的意义,结合组成物质反应特性,分析了LCO制备BTX催化反应过程与催化剂的关系。重点介绍了催化剂的活性金属和载体的相关研究。最后针对LCO制备BTX的催化剂研究指出了今后发展应主要关注的2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循环(LCO) BTX 催化剂 活性组分 载体
下载PDF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加氢处理多产高辛烷值汽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3
作者 鲁旭 赵秦峰 兰玲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20,共7页
近年来随着消费柴汽比的不断下降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如何将低附加值的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炼厂面临的重大挑战。LCO具有高密度、高芳烃含量、低十六烷值的特点,难以通过常规加氢技术生产清洁柴油。本文阐... 近年来随着消费柴汽比的不断下降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如何将低附加值的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炼厂面临的重大挑战。LCO具有高密度、高芳烃含量、低十六烷值的特点,难以通过常规加氢技术生产清洁柴油。本文阐述了LCO加氢处理多产高辛烷值汽油技术反应机理和技术特点,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知名石油公司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UOP公司开发的LCO Unicracking技术、Mobil–Akzo-Kellogg联合开发的MAK-LCO技术,以及国内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FD2G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RLG和LTAG技术。该类技术通过催化剂和工艺技术的优化组合可将重质多环芳烃定向转化为单环芳烃的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研究结果表明,LCO加氢处理多产高辛烷值汽油技术加工方案灵活,可按市场需求生产35%~65%的高辛烷值汽油,在降低柴汽比的同时提高了LCO产品附加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汽比 催化裂化循环 加氢处理 高辛烷值汽
下载PDF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高附加值利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梁宇 王紫东 +1 位作者 王锐 马守涛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1年第1期46-49,55,共5页
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经一步加氢精制生产柴油燃料正面临诸多问题:由于LCO中硫、氮、芳烃含量高,十六烷值低,对于许多炼油厂来说已不能满足柴油产品调和的要求,所以对LCO综合利用迫在眉睫。近些年,LCO经加氢精制(... 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经一步加氢精制生产柴油燃料正面临诸多问题:由于LCO中硫、氮、芳烃含量高,十六烷值低,对于许多炼油厂来说已不能满足柴油产品调和的要求,所以对LCO综合利用迫在眉睫。近些年,LCO经加氢精制(HDT)和加氢裂化(HYC)工艺生产高品质燃料(高辛烷值汽油和超低硫柴油)和化工产品(轻质芳烃(BTX):苯、甲苯、二甲苯)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就LCO生产高品质燃料和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催化剂种类、反应机制、工艺条件及发展方向进行阐述,为LCO产品升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循环 加氢精制 - 加氢裂化 高辛烷值汽
下载PDF
催裂化顶循环油进加氢技术
5
作者 吴文方 《高桥石化》 2003年第2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催化裂化循环 加氢精制 柴汽比 济南炼 自主开发 鉴定
下载PDF
LCO高价值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江郑刚 罗洋 +4 位作者 申海平 彭东岳 石利斌 李琦 管翠诗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61-1966,共6页
近年来柴油需求量逐年降低,LCO(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做为柴油池的主要成分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解决LCO产能过剩的关键是合理利用LCO中丰富的二环芳烃组分,开发“宜芳则芳”转化新技术。从LCO结构组成出发,系统总结了6种以LCO为原料生... 近年来柴油需求量逐年降低,LCO(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做为柴油池的主要成分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解决LCO产能过剩的关键是合理利用LCO中丰富的二环芳烃组分,开发“宜芳则芳”转化新技术。从LCO结构组成出发,系统总结了6种以LCO为原料生产各种高价值产物的技术发展近况,对其主要流程和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其中LTAG技术具有较高的高辛烷值汽油收率,但如何降低反应氢耗是较大的难题;LCO临氢转化为BTX是“油转化”技术的典型代表,但是氢耗高、BTX选择性偏低导致技术经济性不佳;LCO制备COPNA树脂技术在得到高性能B树脂同时副产高十六烷值柴油组分,但其使用的固化剂和交联剂仍存在价格昂贵的问题。最后对目前LCO生产高价值产物技术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循环 加氢转化 碳材料
下载PDF
劣质油高温裂解生产乙炔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泽坤 黄绍兵 龚剑洪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4-49,共6页
针对催化裂化低价值中间产品难以转化利用的特点,在自制电磁感应高频高温裂解装置上考察了3种不同来源的催化裂化低价值产品高温裂解生产乙炔的反应性能。反应温度和停留时间是制约劣质油高温裂解生产乙炔的主要因素,以中国石化北京燕... 针对催化裂化低价值中间产品难以转化利用的特点,在自制电磁感应高频高温裂解装置上考察了3种不同来源的催化裂化低价值产品高温裂解生产乙炔的反应性能。反应温度和停留时间是制约劣质油高温裂解生产乙炔的主要因素,以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的LCO为原料进行高温裂解的反应结果表明:在进料速率为0.3 g min、反应温度为1800℃、停留时间为8 ms的条件下,乙炔收率达到7.90%;氢气是LCO高温裂解生产乙炔的副产物,在反应温度为1300℃、停留时间为50 ms时,氢气收率达到7.54%。不同原料对乙炔收率影响的考察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原料中的链烷烃和氢含量有利于乙炔的生成;在进料速率为0.3 g min、反应温度为1400℃、停留时间为22 ms的条件下,中国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加氢LCO和中国石化扬州分公司催化裂化重循环油高温裂解的乙炔收率分别为11.13%和1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裂解 乙炔 催化裂化循环 停留时间 氢气
下载PDF
LCO高效加氢转化关键技术专用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
8
作者 杨平 李明丰 +3 位作者 任亮 胡志海 聂红 刘诗哲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面向解决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出路和富余柴油产能高值化利用的重大需求,以破解LCO加氢转化过程中芳环的加氢、环烷环的开环、烷基侧链的裂化和聚合结焦等关键反应对催化剂活性中心需求不一致的矛盾为切入点,通过创制新型催化材料、优... 面向解决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出路和富余柴油产能高值化利用的重大需求,以破解LCO加氢转化过程中芳环的加氢、环烷环的开环、烷基侧链的裂化和聚合结焦等关键反应对催化剂活性中心需求不一致的矛盾为切入点,通过创制新型催化材料、优化金属体系并改善制备方法等措施,开发了定向强化开环反应的柴油加氢改质催化剂RIC-3和兼具高开环与高断侧链性能的柴油加氢裂化专用催化剂RHC-100,构建了提高催化剂活性中心有效性、定向性和高效性的活性中心精细调控关键技术平台,形成了以RIC-3和RHC-100为核心、靶向调控多环芳烃加氢开环与裂化反应活性与选择性的催化剂族,可将劣质LCO转化为清洁柴油组分或高辛烷值汽油调合组分,为多环芳烃高效加氢转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循环 加氢改质 加氢裂化 四氢萘 开环反应 断侧链
下载PDF
辽阳石化2.4 Mt/a渣油加氢脱硫装置标定总结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德会 辛若凯 +4 位作者 赵宇哲 曹阳 张涛 王天生 杨凤滨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0年第4期10-14,29,共6页
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2.4 Mt/a渣油加氢脱硫装置首次开工以俄罗斯原油的减压蜡油、减压渣油、催化裂化重循环油和催化裂化重柴油为原料,生产优质催化裂化原料,同时产出少量柴油和石脑油。催化剂、催化剂装填和反应器流程设计有值得参考... 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2.4 Mt/a渣油加氢脱硫装置首次开工以俄罗斯原油的减压蜡油、减压渣油、催化裂化重循环油和催化裂化重柴油为原料,生产优质催化裂化原料,同时产出少量柴油和石脑油。催化剂、催化剂装填和反应器流程设计有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由于该装置原料中掺炼催化重循环油对装置反应器压力降影响较大,为此在催化裂化装置增设催化重循环油反冲洗过滤器。标定期间,主要产品的质量指标满足生产要求,主要产品收率高于设计值,装置能耗低于设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压渣 加氢脱硫 催化裂化循环 催化剂级配 RN-8210
下载PDF
LTAG工艺专用催化剂SLG-1的研发与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鹏 严加松 +2 位作者 于善青 田辉平 龙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共5页
针对加氢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氢LCO)的性质特点,开发了具有丰富中孔结构和强B酸活性的高可接近性Y型分子筛,该分子筛具有更高的开环裂化反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匹配重油预裂化能力和容炭能力强的基质,开发了加氢LCO回炼专用催化裂化催化... 针对加氢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氢LCO)的性质特点,开发了具有丰富中孔结构和强B酸活性的高可接近性Y型分子筛,该分子筛具有更高的开环裂化反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匹配重油预裂化能力和容炭能力强的基质,开发了加氢LCO回炼专用催化裂化催化剂SLG-1。工业应用结果表明,液化气收率降低了1.58百分点,汽油收率增加了4.00百分点,总液体收率增加了2.17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TAG 催化剂 加氢催化裂化循环 催化裂化
下载PDF
LTAG加氢单元原料和产物烃类组成的中红外光谱快速分析技术
11
作者 李敬岩 王乃鑫 +1 位作者 褚小立 陈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7,共6页
LTAG工艺在工况调整过程中需要对加氢单元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加氢原料和产物烃类组成进行监控。采集了大量催化裂化和加氢柴油样品的中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了LCO加氢原料和产物烃类组成的中红外分析模型。利用该方法可... LTAG工艺在工况调整过程中需要对加氢单元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加氢原料和产物烃类组成进行监控。采集了大量催化裂化和加氢柴油样品的中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了LCO加氢原料和产物烃类组成的中红外分析模型。利用该方法可快速得到LCO加氢原料和产物的详细烃类组成,分析结果与质谱方法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能满足现场快速分析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TAG 催化裂化循环 中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LCO中芳烃化合物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宗霜 王乃鑫 刘泽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9-295,M0005,共8页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GC×GC/HR-TOF MS)对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中的芳烃化合物进行详细表征。通过质谱图解析、沸点信息和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对比,结合仪器高分辨率的优势,确定LCO中的主要芳烃类型及结构。对相同...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GC×GC/HR-TOF MS)对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中的芳烃化合物进行详细表征。通过质谱图解析、沸点信息和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对比,结合仪器高分辨率的优势,确定LCO中的主要芳烃类型及结构。对相同Z值、但类型不同的芳烃在总离子流色谱图中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计算,结合SH/T 0606—2005法测定结果,得到不同类型芳烃在LCO中的含量。结果表明:LCO中除含有Z值为-6的烷基苯类、Z值为-12的萘类和Z值为-18的菲类和蒽类化合物外,还含有Z值为-8的芳烃包含茚满类和四氢萘类化合物,以茚满类为主;Z值为-10的芳烃主要为茚类,含有少量的二环烷基苯类;Z值为-14的芳烃包含联苯类、苊类和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以苊类为主;Z值为-16的芳烃主要为芴类,不含苊烯类化合物。该方法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芳烃类型和单体化合物的分子组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循环(LCO) 芳烃 类型分布 全二维气相色谱 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
下载PDF
虚拟光谱识别法快速测定LTAG原料与产物烃组成
13
作者 李敬岩 褚小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3-288,M0005,共7页
为减轻近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模型维护工作负担,基于468个LTAG(劣质LCO(轻循环油)转化为催化裂化汽油或轻质芳烃技术)原料与产物样本建立了测定其烃族组成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库。从数据库中选出一组与预测样品相似的临近光谱,采用蒙特卡洛... 为减轻近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模型维护工作负担,基于468个LTAG(劣质LCO(轻循环油)转化为催化裂化汽油或轻质芳烃技术)原料与产物样本建立了测定其烃族组成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库。从数据库中选出一组与预测样品相似的临近光谱,采用蒙特卡洛虚拟光谱方法对数据库局部进行密化处理,采用移动窗口相似系数法对预测样品进行识别,根据与之吻合的虚拟光谱预测LTAG原料与产物样本链烷烃、环烷烃、烷基苯、茚满或四氢萘、单环芳烃、双环芳烃、三环芳烃,其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1.5%、1.4%、0.9%、0.8%、1.3%、0.8%和0.5%。该方法准确性高于PLS模型法,无需建模,成本低,且数据库维护工作量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劣质轻循环转化为催化裂化或轻质芳烃技术(LTAG) 识别 数据库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Catalytic Cracking and PSO-RBF Neural Network Model of FCC Cycle Oil 被引量:3
14
作者 Liu Yibin Tu Yongshan +1 位作者 Li Chunyi Yang Chaohe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4期63-69,共7页
Catalytic cracking experiments of FCC cycle oil were carried out in a fixed fluidized bed reactor. Effects of reac- tion conditions, such as temperature, catalyst to oil ratio and weight hourly space velocity, were in... Catalytic cracking experiments of FCC cycle oil were carried out in a fixed fluidized bed reactor. Effects of reac- tion conditions, such as temperature, catalyst to oil ratio and weight hourly space velocity, were investigated. Hydrocarbon composition of gasoline was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conversion of cycle oil was low on account of its poor crackability performance, and the effect of reaction conditions on gasoline yield was obvi- ous. The paraffin content was very high in gasoline.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yields under different reaction conditions, a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gasoline and diesel yields was established by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RBFNN). In the model, the product yield was viewed as function of reaction conditions.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algorithm with global search capability was used to obtain optimal conditions for a highest yield of light 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gasoline and diesel predicted by RBF neural network agreed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The optimized reac- tion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at a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around 520 ~C, a catalyst to oil ratio of 7.4 and a space velocity of 8 h~. The predicted total yield of gasoline and diesel reached 42.2%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lytic cracking cycle oil radic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Light Cycle Oil(LCO) Hydrocracking Technology over a Commercial W-Ni Based Catalyst 被引量:9
15
作者 Peng Chong Yang Xuejing +4 位作者 Fang Xiangchen Huang Xinlu Cheng Zhenmin Zeng Ronghui Guo Ro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4期30-36,共7页
Because of its high density and low cetane number, the light cycle oil(LCO) containing heavy aromatics(60%—80%) can hardly be transformed through the conventional hydro-upgrading technology. In this report, a novel L... Because of its high density and low cetane number, the light cycle oil(LCO) containing heavy aromatics(60%—80%) can hardly be transformed through the conventional hydro-upgrading technology. In this report, a novel LCO hydrocracking technology(FD2G) was proposed for the utilization of LCO to manufacture high value-added products. Through the ingenious combination of hydroprocessing catalyst and the hydrocracking process, the high octane gasoline and the ultra-low sulfur diesel(ULSD) blendstocks were produced simultaneously. The influence of catalyst type, reaction temperature, pressure, respectively, on the research octane number(RON) of produced gasoline was studied in a fixed bed hydrogenation reactor. It indicated that high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medium pressure would fav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octane gasoline through the conversion of bi-aromatic and tri-aromatic hydrocarbons. The typical results of FD2 G technology on commercial units showed that it could produce clean diesel with a sulfur content of less than 10 μg/g and clean gasoline with a research octane number(RON) of up to 92. It would be contributed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maximum profit of a refinery, the FD2 G technology could provide a higher economic efficiency than the other diesel quality upgrading technology under the current gasoline and diesel pric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O hydrocracking high octane gasoline ULSD aromati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