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裂叶莲蒿黄酮类成分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文之 确生 +1 位作者 张庆英 梁鸿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4年第7期496-499,共4页
从细裂叶莲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的全草中分离得到11个已知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芫花黄素(1),高车前素(2),3'-羟基芫花素(3),金圣草黄素(4),芹菜素(5),5,7,3',4'-四羟基-6,5'-... 从细裂叶莲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的全草中分离得到11个已知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芫花黄素(1),高车前素(2),3'-羟基芫花素(3),金圣草黄素(4),芹菜素(5),5,7,3',4'-四羟基-6,5'-二甲氧基黄酮(6),华良姜素(7),槲皮素(8),万寿菊素(9),万寿菊黄素-3,6,7-三甲醚(10)和7,3',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11)。10个化合物(2-11)为首次从细裂叶莲蒿中分离得到,其中5个化合物(3,6,7,10和11)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西藏3种药用植新记录
2
作者 禄亚洲 权红 +4 位作者 张二豪 李连强 尹秀 罗建 兰小中 《高原农业》 2021年第2期160-163,共4页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之西藏自治区曲松县、洛隆县和边坝县等3县野外调查中,发现3个药用植物新记录种,且在相关文献中均未见西藏有分布记载。结果表明,西藏分布新记录,经整理鉴定,分别为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 Linn.)、羽衣...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之西藏自治区曲松县、洛隆县和边坝县等3县野外调查中,发现3个药用植物新记录种,且在相关文献中均未见西藏有分布记载。结果表明,西藏分布新记录,经整理鉴定,分别为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 Linn.)、羽衣草(Alchemilla japonica Nakai et Hara.)和小丛红景天(Rhodiola dumulosa(Franch.)S.H.Fu.),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农牧学院植物标本室(X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新记录 西藏 裂叶蒿 羽衣草 小丛红景天
下载PDF
扎兰屯附近植被特点及其对利用的建议
3
作者 石光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S1期90-94,共5页
生物系近年来多次在扎兰屯附近进行教学野外实习,结合野外实习工作采集了植物标本,收集了资料,并对植被进行了野外工作,通过观察分析,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供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整体规划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 植物标本 野外实习 批评指正 河谷林 整体规划 演替进程 演替规律 繁殖体 裂叶蒿 POTENTILLA
下载PDF
中国三种常见蒿属植物潜在地理分布及其主导气候因子 被引量:11
4
作者 史超逸 朱媛君 +2 位作者 萨拉 王丹雨 杨晓晖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2-524,共13页
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和艾(Artemisia argyi)是我国常见的蒿属(Artemisia)植物,其分布区域遍布全国。本文利用MaxEnt模型预测3种蒿属植物在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 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和艾(Artemisia argyi)是我国常见的蒿属(Artemisia)植物,其分布区域遍布全国。本文利用MaxEnt模型预测3种蒿属植物在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验模型精度。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AUC值均在0.8以上,表明预测结果可靠性良好。在当前的气候条件下,裂叶蒿最适分布区主要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大籽蒿的最适分布区为西藏南部谷地、横断山地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艾的最适分布区有两个,一个位于台湾岛南部,另一个为大巴山、巫山、云贵高原北部、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南部区域。2070年RCP2.6和RCP8.5情景下,裂叶蒿及大籽蒿的高适宜区面积减小,艾的最适分布区面积增加。Jackknife检验结果表明,年均降水量是预测裂叶蒿分布最有效的气候因子,5月降水是预测大籽蒿分布的最显著的气候因子,8月水汽压对艾的影响最大。本研究结果为蒿属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叶蒿 大籽 物种分布模型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 气候因子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典型天然灌丛和人工灌丛优势植物土壤水分利用策略 被引量:18
5
作者 吕婷 赵西宁 +1 位作者 高晓东 潘燕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5-185,共11页
细裂叶莲蒿(Artemisia gmelinii)是黄土高原农地退耕后长期存在的天然植物群落优势种。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是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人工群落类型。研究它们的水分利用策略对评价气候暖干化趋势下黄土高原生态建... 细裂叶莲蒿(Artemisia gmelinii)是黄土高原农地退耕后长期存在的天然植物群落优势种。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是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人工群落类型。研究它们的水分利用策略对评价气候暖干化趋势下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退耕7年的天然草地细裂叶莲蒿群落、退耕30年的天然草地细裂叶莲蒿群落和退耕30年的人工灌木林柠条锦鸡儿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技术研究其对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利用的季节性变化,通过Mix SIR模型量化各土层土壤水分利用的贡献。结果表明:在δD-δ^(18)O分布图上,对黄土丘陵区降水样的氢稳定同位素比率(δD)和δ^(18)O回归分析得到当地的大气降水线,土壤水和植物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在δD-δ^(18)O分布图上都位于当地大气降水线的右下方,表明研究区土壤水分中的同位素组成受强烈蒸发影响发生了富集作用。随着季节变化,退耕7年的天然草地细裂叶莲蒿和退耕30年的人工灌木林柠条锦鸡儿植物水分来源可在不同土层之间较为灵活地转换,当浅层(0–40cm)土壤水可利用时,植物主要利用40 cm以上的土壤水分;当浅层土壤干燥时,主要吸收40–80 cm土层土壤的水分。退耕30年天然草地中细裂叶莲蒿主要依赖于0–10 cm表层土壤的水分。这表明在未来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大的情况下,退耕7年的天然草地细裂叶莲蒿和退耕30年的人工灌木林柠条锦鸡儿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而退耕30年的天然草地细裂叶莲蒿受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稳定同位素 水分来源 MIX SIR模型 柠条锦鸡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