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裂孔闭合率及视功能的影响因素
1
作者 王莹 韩泉洪 《国际眼科纵览》 2018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眼底病之一,目前手术方式日趋成熟,手术方法逐渐改进,术后裂孔闭合率也逐渐提高。但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程度还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黄斑裂孔的高度、基底...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眼底病之一,目前手术方式日趋成熟,手术方法逐渐改进,术后裂孔闭合率也逐渐提高。但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程度还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黄斑裂孔的高度、基底直径、最小直径、术前裂孔形态、手术方式、术后裂孔闭合形态及黄斑区结构等。手术过程中是否剥除内界膜、是否翻瓣、术中染色剂的种类等因素对术后裂孔闭合率和视功能也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裂孔闭合率 视功能
原文传递
玻璃体联合内界膜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
2
作者 张丽娜 黄武 +2 位作者 邵慧 李俊 刘青林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5期836-839,共4页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06例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3例(53眼)采用25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观...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06例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3例(53眼)采用25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观察组53例(54眼)采用25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对比治疗后裂孔闭合率、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BCVA)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裂孔闭合率98.15%(53/54)明显高于对照组裂孔闭合率79.25%(42/53)(χ^(2)=9.599,P<0.05);术前两组BCVA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BCVA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术后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晶状体浑浊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底径>8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提高裂孔闭合率,还能改善患者视力,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 黄斑裂孔 大底径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翻转覆盖术 裂孔闭合率
下载PDF
内界膜瓣在难治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娟 杜磊 邢怡桥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1-604,共4页
难治性黄斑裂孔主要包括大直径、高度近视性、持续性、复发性、外伤性黄斑裂孔。相较于普通裂孔,难治性黄斑裂孔经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术后裂孔闭合率大大降低且视功能恢复欠佳。为此,ILM... 难治性黄斑裂孔主要包括大直径、高度近视性、持续性、复发性、外伤性黄斑裂孔。相较于普通裂孔,难治性黄斑裂孔经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术后裂孔闭合率大大降低且视功能恢复欠佳。为此,ILM瓣技术开始应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中,并且随着国内外学者不断改进,衍生出了在大小、形态、数量和方式上各异的多种ILM瓣技术,整体提高了裂孔闭合率和改善了术后视功能。然而,ILM瓣技术都各有其优缺点和应用限制,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公认的有效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术式。本文就国内外文献中出现的ILM瓣技术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予以综述,旨在为难治性黄斑裂孔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具体参考,并为未来新术式的改良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瓣 难治性黄斑裂孔 裂孔闭合率
下载PDF
视网膜内界膜移植在大孔径黄斑裂孔手术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苏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74-1977,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大孔径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对2016-03/2018-03在我院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大孔径(>7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5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17例)患者行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B组(18... 目的:探讨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大孔径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对2016-03/2018-03在我院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大孔径(>7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5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17例)患者行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B组(18例)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术后随诊3~6mo,对术前、术后3mo的裂孔闭合率、BCVA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mo A组裂孔闭合率为65%,B组裂孔闭合率为100%(P<0.05);术后3mo A组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提高2行及以上)者占35%,B组较术前显著提高者占78%(P<0.05)。结论:内界膜移植可提高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术后裂孔闭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术后视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 内界膜移植 内界膜剥除 玻璃体切割 裂孔闭合率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付政 王瑞峰 +1 位作者 徐一帆 唐文建 《实用防盲技术》 2022年第1期17-19,F0002,共4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采用玻璃体切除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且在该期间内完成3个月术后随访的60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采用玻璃体切除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且在该期间内完成3个月术后随访的60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30例)与观察组(玻璃体切除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3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与裂孔闭合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前与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BCVA[(0.14±0.05)LogMAR、(0.17±0.06)LogMAR]与对照组患者[(0.13±0.03)LogMAR、(0.16±0.04)LogMA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9、0.760,P=0.352、0.451);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观察组BCVA[(0.23±0.07)LogMAR、(0.29±0.03)LogMAR]较对照组患者[(0.19±0.06)LogMAR、(0.25±0.06)LogMAR]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6、3.266,P=0.021、0.002);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裂孔闭合率(86.67%)较对照组患者(53.33%)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7,P=0.005);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93.33%)较对照组患者(86.67%)略高,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389)。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采用玻璃体切除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患者有助于提高BCVA,促进裂孔闭合与视网膜复位,值得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 内界膜剥离术 最佳矫正视力 裂孔闭合率 视网膜复位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4
6
作者 饶杰 屈晓勇 +7 位作者 程艺 晏立 吴雅俊 吴娜 黄慧 施凌 李思瑜 吴晓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36-739,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大孔径(最小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8例,其中40例联合内界膜翻...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大孔径(最小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8例,其中40例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治疗(传统术式组),28例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治疗(改良术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裂孔闭合率。结果传统术式组术后6个月视力(0.842±0.340)logMAR较术前(1.160±0.310)logMAR明显改善(P<0.05),改良术式组术后6个月视力(0.825±0.288)logMAR较术前(1.204±0.334)logMAR也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组术后裂孔闭合率(100.00%)高于传统术式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裂孔直径的增大,传统术式组术后裂孔闭合率逐渐降低。超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裂孔直径>700μm)分组中,传统术式组和改良术式组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分别为61.53%、100.0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改善大孔径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视力,还可大幅提高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闭合率,尤其是超大孔径黄斑裂孔的闭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瓣翻转 玻璃酸钠凝胶 裂孔闭合率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指导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术后体位 被引量:2
7
作者 彭涛 谢美娜 于丹丹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8期1248-1250,共3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指导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术后体位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临床确诊为IMH、并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5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指导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术后体位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临床确诊为IMH、并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5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间接检眼镜、OCT检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观察组.2组均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液交换,术后均俯卧位.试验组术后每天行OCT检查,如OCT检查提示黄斑闭合,停止俯卧位;对照组气体剩余40%,停止俯卧位.对比分析俯卧位时间及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及3个月2组患眼的BCVA、术后IMH闭合率.结果试验组俯卧位时间为(2.80±0.25)d,观察组为(3.52±0.26)d,试验组较对照组少,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BCVA在基线和术后1、3个月分别是(0.110±0.003),(0.234±0.006),(0.284±0.003);观察组分别是(0.122±0.004),(0.257±0.006),(0.308±0.003),2组BCVA在各时间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黄斑闭合率为100%,对照组为9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OCT指导黄斑裂孔术后体位是一种安全可靠量化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俯卧位 裂孔闭合率
下载PDF
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与空气填充对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
8
作者 丁亚丽 王静 +1 位作者 朱忠桥 黄磊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11期1213-1216,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与空气填充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西安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20例大孔径(裂孔直径>400µm)IM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 目的对比分析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与空气填充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西安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20例大孔径(裂孔直径>400µm)IM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空气填充治疗,观察组行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自体血覆盖治疗,比较两组的术后裂孔闭合率,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视网膜外界膜(ELM)缺损直径、椭圆体带(EZ)缺损直径、黄斑裂孔(MH)直径,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裂孔闭合率(98.33%)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ELM缺损直径、EZ缺损直径、MH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ELM缺损直径、EZ缺损直径、MH直径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治疗大孔径IMH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视力,促进黄斑裂孔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 自体血覆盖 空气填充 裂孔闭合率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面向下体位及端坐位疗效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楠 朱冬梅 +1 位作者 张钊填 宫卫锋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8-711,共4页
目的 比较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术后分别行面向下体位及端坐位后在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恢复上的差别.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2012年1~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眼科连续接受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IMH患者46例(46只眼)纳入研究.其... 目的 比较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术后分别行面向下体位及端坐位后在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恢复上的差别.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2012年1~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眼科连续接受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IMH患者46例(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38例(38只眼);平均年龄(55.7±7.3)岁,平均病程(8.9±2.6)个月;术前logMAR视力为0.89±0.23,裂孔直径为(565±236) μm.均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矫正视力(CVA)检查,以及验光、裂隙灯下眼底镜检查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将小数视力换算成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用于统计学分析.患者按入院日期奇、偶数顺序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P0)在术后行面向下体位;另一组(P1)在术后行端坐位,各组分别为23例(23只眼),持续时间均为7d,且不少于12 h/d.术后6个月时比较两组患者在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恢复上的差别.结果 P0组的裂孔闭合率为95.7% (22/23),P1组的裂孔闭合率为65.2% (15/2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973,P=0.026).P0组与P1组术后logMAR视力分别为(0.48±0.27)及(0.69±0.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0,P=0.052).结论 对于裂孔直径>400 μm的IMH患者,术后严格面向下体位是保证裂孔高闭合率的重要因素,对于裂孔直径较小的IMH患者,可以视患者具体情况将面向下体位改为端坐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面向下体位 端坐位 裂孔闭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