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片石莼水培液对海水养殖环境分离弧菌的抑制特性及其活性物质类型分析
1
作者 金维美 肖昌延 +1 位作者 乔燕 冯丽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2,共12页
活体大型海藻能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病原弧菌污染,与其分泌的抑菌活性物质密切相关,然而有关活体大型海藻分泌物质类型及其对海水养殖环境弧菌的抑制特性报道较少。通过制备不同密度(1.25~10 g/L)和培养时间(1~3 d)下的裂片石莼水培液... 活体大型海藻能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病原弧菌污染,与其分泌的抑菌活性物质密切相关,然而有关活体大型海藻分泌物质类型及其对海水养殖环境弧菌的抑制特性报道较少。通过制备不同密度(1.25~10 g/L)和培养时间(1~3 d)下的裂片石莼水培液,并从不同海水养殖场筛选分离了6株耐药弧菌,包括1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1株锡那罗州弧菌(Vibrio sinaloensis,Vs.)、1株梅氏弧菌(Vibrio metschnikovii,Vm.)和3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Va.),分析不同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水培液的结构组成及其对不同耐药弧菌的抑制特性。结果表明,裂片石莼水培液与弧菌共培养12 h时,各弧菌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在10 g/L抑制效果较好;Vp.W1、Vs.W2和Vm.R3在培养3 d(64%~100%)的裂片石莼水培液作用下抑制效果显著高于第1 d(1.32%~39.42%);溶藻弧菌在培养1 d和3 d的裂片石莼水培液作用下抑制效果差异不显著,抑制率均不超过35%。SPE-GC-MS分析发现,裂片石莼水培液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包括酸类、醇酚类、醛酮类、烷烃和芳香烃、杂环、酯类等多种化合物,且以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乙缩醛、2-(4-羟基苯)乙醇和2,4,6-三溴苯酚等物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片石莼 水培液 耐药弧菌 抑制 活性成分
下载PDF
裂片石莼多糖超滤分离及其保润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君 黄芳芳 +2 位作者 秦敏朴 邵平 孙培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63,共6页
对裂片石莼的营养成分和矿物质元素进行分析,采用超滤技术分离多糖(UFP),将不同分子量的多糖添加到烟丝中,测定解湿和吸湿性能以研究多糖保润性能,并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裂片石莼中总糖、粗蛋白和纤维含量分别达34.68%,20.81%,2.... 对裂片石莼的营养成分和矿物质元素进行分析,采用超滤技术分离多糖(UFP),将不同分子量的多糖添加到烟丝中,测定解湿和吸湿性能以研究多糖保润性能,并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裂片石莼中总糖、粗蛋白和纤维含量分别达34.68%,20.81%,2.27%。超滤分离裂片石莼多糖获得〉100 ku UFP,≥30~100ku UFP,≥10~30 ku UFP和〈10 ku UFP 4个组分;4组分多糖在低湿度和高湿度均具有一定的保湿防潮作用;添加4组多糖后,卷烟总体感官效果均有提升,其中添加〈10 ku UFP提升效果最明显,但是其口腔残留感增加,舌面有颗粒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片石莼 多糖 超滤 保润
下载PDF
裂片石莼多糖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卷烟保润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杨君 黄芳芳 +2 位作者 秦敏朴 邵平 孙培龙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8-695,共8页
为优化微波法提取多糖的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出微波法提取裂片石莼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其对烟丝的保润性能。结果表明,最... 为优化微波法提取多糖的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出微波法提取裂片石莼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其对烟丝的保润性能。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400 W、提取时间8 min、料液比1∶25(g∶m L),裂片石莼多糖提取率为16.37%,与预测值(16.44%)偏差较小,相对误差为1.66%;裂片石莼多糖能够在低湿条件下降低失水率和失水速率,在高湿条件下有效地减缓对水分的过量吸收,是一种潜在的保润剂;同时,添加了提取液的烟丝烟气总体提升,说明裂片石莼多糖添加到烟丝中能较好地改善吸食的口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片石莼 多糖 微波辅助提取 卷烟保润
下载PDF
低盐胁迫下模拟酸雨对裂片石莼光合作用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晓婷 李亚鹤 +1 位作者 王东 徐年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1-739,共9页
为探讨低盐胁迫下模拟酸雨对裂片石莼光合作用、抗氧化活性等生理特性的影响,实验设置3个盐度梯度、2个p H水平,运用叶绿素荧光仪、液相氧电极等仪器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放氧速率,采用氮蓝四唑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及蒽酮硫酸比色... 为探讨低盐胁迫下模拟酸雨对裂片石莼光合作用、抗氧化活性等生理特性的影响,实验设置3个盐度梯度、2个p H水平,运用叶绿素荧光仪、液相氧电极等仪器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放氧速率,采用氮蓝四唑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及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糖含量。结果发现:(1)模拟酸雨(pH 4.4)处理显著抑制了裂片石莼的生长,且受盐度的影响。p H 8.1、盐度10处理的裂片石莼具有较高的生长速率;盐度越高,模拟酸雨的影响越大。(2)模拟酸雨(pH 4.4)处理显著抑制了裂片石莼的最大光合效率(F_v/F_m)和有效光化学效率(F_v′/F_m′),但受盐度的影响不显著;模拟酸雨和低盐度协同降低了裂片石莼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3)模拟酸雨(pH 4.4)降低了裂片石莼的暗呼吸和光合放氧速率,但受盐度的影响不显著。(4)正常盐度及正常p H处理的裂片石莼SOD活性最高;在盐度(10、25)处理下,模拟酸雨抑制了裂片石莼的SOD活性;而在盐度5处理时,模拟酸雨提高了SOD活性。(5)相对于海水正常p H处理,模拟酸雨显著降低了裂片石莼可溶性蛋白含量,但其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尤其是在低盐条件下。研究表明,模拟酸雨对裂片石莼生长的影响受海水盐度的调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近岸海域大型海藻的生态群落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片石莼 低盐 模拟酸雨 光合作用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裂片石莼多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优化及其理化性质 被引量:1
5
作者 邵平 裴亚萍 +2 位作者 陈晓晓 陈蒙 孙培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9-244,共6页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裂片石莼多糖,采用Box-Benhnken组合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对裂片石莼多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对所得粗多糖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将其添加到烟丝中对制备样品卷烟进行综合感...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裂片石莼多糖,采用Box-Benhnken组合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对裂片石莼多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对所得粗多糖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将其添加到烟丝中对制备样品卷烟进行综合感官评吸。结果表明,当超声时间为33 min,功率为620 W,脉冲循环时间为0 s时,多糖提取率最大,达14.20%。粗多糖样品中总糖含量为38.63%,糖醛酸含量为35.06%,硫酸根含量为19.41%,蛋白质含量为0.28%。裂片石莼多糖添加到卷烟中后整体评吸效果较好,香气提升较显著,透发性变好,烟气变细腻,清爽度,舒适感提高,干燥感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 裂片石莼多糖 超声波辅助提取 理化性质
下载PDF
裂片石莼营养价值的评价及其多糖制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叶方方 吴后波 +4 位作者 向文洲 吴华莲 戴世鲲 贾其坤 陈灿坤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41,共9页
对采自福建的野生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和营养价值评估;采用微波加热新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裂片石莼多糖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裂片石莼的总糖、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脂含量分别为34.38%、27.60%、25.20%、11.70%... 对采自福建的野生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和营养价值评估;采用微波加热新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裂片石莼多糖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裂片石莼的总糖、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总脂含量分别为34.38%、27.60%、25.20%、11.70%;其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0.0%,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79.77;裂片石莼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达到国家海藻制品的限量标准。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微波加热提取工艺,与传统加热提取工艺相比,裂片石莼多糖的得率提高了21.35%,而耗能降低了58.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 分子鉴定 营养组分 正交实验优化
下载PDF
温度对裂片石莼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黄艳花 杨锐 孙庆海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9-105,共7页
旨在研究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 Delile)对温度适应机制,将藻体于5℃、10℃、15℃、20℃、25℃、30℃、33℃、35℃培养7 d,再经过25℃培养2 d,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裂片石莼的生长变化、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参数及25℃再培养后叶绿素荧... 旨在研究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 Delile)对温度适应机制,将藻体于5℃、10℃、15℃、20℃、25℃、30℃、33℃、35℃培养7 d,再经过25℃培养2 d,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裂片石莼的生长变化、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参数及25℃再培养后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不同温度对裂片石莼的影响。结果显示,25℃培养的藻体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F_v'/F_m'、α、q P)等最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或者降低,各项生理指标逐渐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随着温度增大或者降低逐渐升高,10℃培养最大,5℃、35℃条件下的各项生理指标最低。5℃、10℃、15℃、20℃、30℃下的藻体经过25℃培养2 d后F_v/F_m、F_v'/F_m'都有所提高,10℃培养后的藻体提高最大,33℃、35℃再培养后F_v/F_m、F_v'/F_m'几乎没有变化。研究表明,裂片石莼生长和光合作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5℃-30℃,5℃和35℃分别为其最高和最低耐受温度,裂片石莼对低温的耐受性大于高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片石莼 温度 生长 叶绿素荧光
下载PDF
大型海藻裂片石莼藻粉对赤潮异弯藻光合作用抑制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余娇娇 刘洪 +2 位作者 张超雯 赵建刚 叶长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8-175,共8页
为了探究大型海藻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防治赤潮的可行性,研究将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分别暴露在浓度为0.6、1.2、2.4和4.8 g/L的裂片石莼藻粉中,观察赤潮异弯藻光合系统的响应。实验用植物效率分析法测定了赤潮异弯藻... 为了探究大型海藻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防治赤潮的可行性,研究将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分别暴露在浓度为0.6、1.2、2.4和4.8 g/L的裂片石莼藻粉中,观察赤潮异弯藻光合系统的响应。实验用植物效率分析法测定了赤潮异弯藻的光合效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观察了赤潮异弯藻叶绿体等的结构变化,从光合色素、光合效率和细胞微观结构等角度,阐释了大型海藻裂片石莼藻粉对赤潮异弯藻的生物防治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裂片石莼藻粉能够显著降低赤潮异弯藻光合色素,抑制其生长。在72h时,0.6、1.2、2.4和4.8 g/L石莼藻粉处理组对赤潮异弯藻抑制率分别为19.6%、46.5%、71.4%和79.4%;叶绿素快速荧光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实验72h时,裂片石莼藻粉能够显著降低赤潮异弯藻的光合效率、降低叶绿素快速荧光曲线,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在4.8 g/L处理组中,赤潮异弯藻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ABS/RC和用于还原Q_(A)的能量TR_(o)/RC分别上升至对照组的15倍和1.5倍,而单位反应中心电子传递的能量ET_(o)/RC、最大光化学效率ψP_(o)、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ψE_(o)、电子超过Q_(A)比例Ψ_(o)分别下降81.3%、81.2%、91.7%和81.7%,说明裂片石莼藻粉抑制了光合反应中心及其电子供侧体的性能,并阻断了电子传递。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赤潮异弯藻在4.8 g/L裂片石莼藻粉处理72h后,其类囊体片层断裂、排列混乱,类囊体膜融合,叶绿体外膜破裂,同时线粒体、细胞核和细胞膜结构也遭到破坏。综上,裂片石莼藻粉对赤潮异弯藻的光合系统产生了明显破坏作用,抑制了赤潮异弯藻的正常生长。因此,大型海藻裂片石莼是一种潜在的防治以赤潮异弯藻为优势种所引发赤潮的“工具藻”,并可以对其生物防治赤潮实际应用做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裂片石莼 赤潮异弯藻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南海条浒苔和裂片石莼的油脂提取及其脂肪酸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部音利 冯亚非 +1 位作者 孔东梅 李先文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6-189,共4页
以南海条浒苔和裂片石莼为原料,用索氏提取器进行油脂提取,通过脂肪酸室温甲酯化,应用GC-MS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油脂成分进行了分析。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醚作溶剂、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6h。得到条浒苔10种脂肪酸成分,其中7种为不饱和脂肪... 以南海条浒苔和裂片石莼为原料,用索氏提取器进行油脂提取,通过脂肪酸室温甲酯化,应用GC-MS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油脂成分进行了分析。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醚作溶剂、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6h。得到条浒苔10种脂肪酸成分,其中7种为不饱和脂肪酸,占油脂总量的45.54%;裂片石莼10种脂肪酸中有6种不饱和脂肪酸,占油脂总量的4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浒苔 裂片石莼 脂肪酸 提取 GC-MS分析
原文传递
裂片石莼硫酸酯化多糖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君 黄芳芳 +2 位作者 秦敏朴 邵平 孙培龙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3-37,共5页
以裂片石莼为原料,对粗多糖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采用超滤技术获得不同分子量的多糖,再进行硫酸酯化修饰,研究酯化前后不同组分多糖对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粗多糖中多糖和硫酸根含量分别... 以裂片石莼为原料,对粗多糖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采用超滤技术获得不同分子量的多糖,再进行硫酸酯化修饰,研究酯化前后不同组分多糖对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粗多糖中多糖和硫酸根含量分别为38.63%和19.41%,超滤分离裂片石莼多糖获得>100kDaUFP,30kDa^100kDaUFP,10kDa^30kDaUFP和<10kDaUFP4个组分,硫酸酯化修饰后硫酸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修饰前后抗氧化试验表明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有明显下降。而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表明,10kDa^30kDa组分的清除率最强,达到79.1%。相较于未修饰的部分高出16.7%,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片石莼 硫酸酯化多糖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裂片石莼和土霉素复合压力下弧菌群落及耐药基因变化特性研究
11
作者 肖昌延 乔燕 +1 位作者 骆玉琴 冯丽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17,共9页
近年来,水产养殖病源弧菌污染及其耐药性问题备受关注,本研究首次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海水养殖沉积物在大型海藻裂片石莼(12 g·L^(-1))与不同浓度(0、10、100、500μg·L^(-1))土霉素作用3个月后,弧菌群落结构及其耐药... 近年来,水产养殖病源弧菌污染及其耐药性问题备受关注,本研究首次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海水养殖沉积物在大型海藻裂片石莼(12 g·L^(-1))与不同浓度(0、10、100、500μg·L^(-1))土霉素作用3个月后,弧菌群落结构及其耐药基因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经裂片石莼诱导培养后,沉积物中弧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了0.22%,但对弧菌多样性和弧菌耐药基因含量提升明显.裂片石莼和土霉素复合压力下,100μg·L^(-1)土霉素对弧菌群落多样性及弧菌耐药基因影响最大,而500μg·L^(-1)对其影响最小.沉积物弧菌属共检测出21种耐药基因,多为BL1_fox、BL2be_per、BL2_veb等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裂片石莼能减少耐药基因tetPB富集,而进一步添加土霉素能诱导产生VatB、BcrA耐药基因.此外,弧菌耐药基因迁移与转化还受弧菌群落结构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片石莼 土霉素 弧菌群落结构 耐药基因
原文传递
裂片石莼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2
作者 卞俊 陈海飞 +1 位作者 鲍蕾蕾 刘明珠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 研究裂片石莼的化学成分,明确其功效的物质基础.方法 运用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自由基体外模型,对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从裂片石莼氯仿部位得到5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5-羟基... 目的 研究裂片石莼的化学成分,明确其功效的物质基础.方法 运用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自由基体外模型,对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从裂片石莼氯仿部位得到5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5-羟基-6,7,3 ',4'-四甲氧基黄酮、吡咯并哌嗪-2,5-二酮、对羟基苯甲酸和琥珀酸.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裂片石莼中分离得到,其中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片石莼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海水网箱单养及混养褐篮子鱼试验效果初探 被引量:9
13
作者 胡则辉 徐君卓 +2 位作者 柴学军 石建高 吴祖杰 《渔业现代化》 2008年第6期26-28,共3页
为探讨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的养殖模式和网衣清洁作用,在4只传统网箱中进行了不同养殖模式的试验。试验采用单养与混养模式(与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混养),设置空白对照组、单养组、混养组I和I... 为探讨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的养殖模式和网衣清洁作用,在4只传统网箱中进行了不同养殖模式的试验。试验采用单养与混养模式(与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混养),设置空白对照组、单养组、混养组I和II。5个多月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混养组中褐篮子鱼的日增重率高于单养组,养殖成活率均在95%左右,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通过2个月的养殖,单养组和混养组网箱附着的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 Delile)均被褐篮子鱼摄食干净。由此表明,褐篮子鱼喜欢摄食网衣附着藻类,因此可以减少网箱清洗工作量,并在混养时可提高单位水体的鱼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篮子鱼 海水网箱 单养 混养 裂片石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