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瑞飞 屈艳梅 +4 位作者 吕新华 邓瑞健 国殿斌 苏惠 苏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9-1278,共10页
根据露头、岩心、薄片、古地磁、成像测井、岩石力学实验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进行分析。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北北东、北东和近东西向3组高角度构造裂缝,裂缝走向近于平行或垂直主断层... 根据露头、岩心、薄片、古地磁、成像测井、岩石力学实验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进行分析。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北北东、北东和近东西向3组高角度构造裂缝,裂缝走向近于平行或垂直主断层,倾向为北西和南东。二马营组裂缝较为发育,和尚沟组和刘家沟组裂缝相对不发育。储层裂缝为3期,分别为燕山早期的北西向扩张裂缝和北北西、北西西向剪切裂缝,燕山晚期形成北东向拉张裂缝,喜马拉雅期形成北北东、北东向拉张裂缝、北北东向剪切裂缝和东西向扩张裂缝。古、今构造应力场和岩石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分析表明,现今构造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和岩石抗压强度的各向异性均影响燕山早期北西向裂缝的张开度及有效性。储层裂缝表现为两期,分别为燕山晚期的北东向拉张裂缝、喜马拉雅期的北北东、北东向拉张裂缝,北北东向剪切裂缝和东西向扩张裂缝。研究结果阐明了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发育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三叠系砂岩储层 裂缝特征 裂缝形成期次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元城地区构造裂缝特征与形成期次的划分 被引量:8
2
作者 高金栋 周立发 冯乔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11-817,共7页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元城地区野外地质露头与井下裂缝特征,结合构造应力场背景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该区构造裂缝以斜交于最大主应力的单条裂缝为主,尤其以SWW-NEE或近EW向裂缝和NNE-SSW或近S-N向裂缝较为发育,并发育少量对应的NW...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元城地区野外地质露头与井下裂缝特征,结合构造应力场背景分析,获得以下认识:1)该区构造裂缝以斜交于最大主应力的单条裂缝为主,尤其以SWW-NEE或近EW向裂缝和NNE-SSW或近S-N向裂缝较为发育,并发育少量对应的NW-SE和NE-SW向共轭裂缝。2)根据露头区裂缝系统的切割关系,NE向和近S-N向延伸的裂缝为后期发育,NW向和NEE向延伸的裂缝为早期发育;3)燕山期北西-南东向压应力场背景下,早白垩世末构造抬升造成的主应力差是早期共轭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喜山期区域北东-南西应力挤压是后一期延伸裂缝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裂缝 裂缝形成期次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延长、延安组裂缝成因及期次 被引量:39
3
作者 邓虎成 周文 +2 位作者 姜文利 刘岩 梁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1-817,共7页
裂缝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对其成因及期次研究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对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裂缝的研究首先选择了相似露头区进行裂缝的野外调查,野外裂缝特征表明:裂缝组系不稳定,受构造变形强度、形态所控... 裂缝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对其成因及期次研究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对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裂缝的研究首先选择了相似露头区进行裂缝的野外调查,野外裂缝特征表明:裂缝组系不稳定,受构造变形强度、形态所控制,且构造变形越强,裂缝的发育密度越大;确定了裂缝以构造成因为主。通过研究区23口取心井岩心裂缝观察描述,岩心上裂缝主要以垂直或者高角度斜交张性缝为主,且岩心上裂缝之间的切割、限制及组合关系表明了裂缝期次至少存在2期。最后在野外和岩心裂缝特征、成因及期次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岩石声发射实验、裂缝充填物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实验,并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背景确定了研究区裂缝形成期次主要有两期,可能分别对应研究区燕山运动二幕和三幕两个构造活动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麻黄山西区块 延长组 延安组 裂缝成因 裂缝形成期次
下载PDF
基于古应力场模拟的多期区域构造裂缝分布预测评价技术--以中国泌阳凹陷安棚油田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肖睿 邓虎成 +1 位作者 彭先锋 欧浩淼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97-105,共9页
天然裂缝是地层中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系统研究目标区储集层裂缝的分布及发育规律,这对于提高井区产能和调整开发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安棚油田深层系为例,介绍基于古应力场模拟的多期次区域构造裂缝分布预测技术。根据各... 天然裂缝是地层中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系统研究目标区储集层裂缝的分布及发育规律,这对于提高井区产能和调整开发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安棚油田深层系为例,介绍基于古应力场模拟的多期次区域构造裂缝分布预测技术。根据各类岩心资料对裂缝的组系特征、力学性质进行解释和评价,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进行岩石破裂力学机理分析,明确了研究区裂缝成因类型主要为区域构造裂缝,为本次裂缝的分布预测技术奠定了基础。结合野外岩心裂缝特征、裂缝充填物次生方解石稳定同位素测定及储层岩石声发射实验结果,确定储层岩石的破裂期次。参考研究区的地质、构造、沉积相展布资料,以岩石力学和构造力学理论为基础,对研究区建立地质模型、力学模型,并分期次进行古应力场模拟研究。结合摩尔-库伦岩石强度理论,通过裂缝发育指数和岩石受力破裂程度多元拟合对研究区裂缝进行预测及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棚油田 裂缝特征 裂缝成因类型 裂缝形成期次 裂缝分布预测 裂缝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