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体中裂隙水流对裂隙壁的双重力学效应 被引量:13
1
作者 柴军瑞 仵彦卿 袁继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4-517,共4页
岩体中裂隙水流对裂隙壁同时具有法向的渗透静水压力作用和切向的拖曳力(渗透动水压力)作用。本文提出在单一光滑平直裂隙、充填裂隙、水流和充填物一起流动三种情况下裂隙壁所受的渗透静水压力和拖曳力公式,并采用算例定量分析裂隙水... 岩体中裂隙水流对裂隙壁同时具有法向的渗透静水压力作用和切向的拖曳力(渗透动水压力)作用。本文提出在单一光滑平直裂隙、充填裂隙、水流和充填物一起流动三种情况下裂隙壁所受的渗透静水压力和拖曳力公式,并采用算例定量分析裂隙水流对裂隙壁的这种双重力学效应。结果表明,裂隙水流的渗透静水压力和切向拖曳力作用都会使岩体各应力分量增大,计算岩体应力时应考虑裂隙水流的双重力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水流 渗透静水压力 拖曳力 双重力学效应 岩体应力 岩石力学
下载PDF
裂隙水流对裂隙壁的双重力学效应 被引量:3
2
作者 柴军瑞 仵彦卿 袁继国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0-22,26,共4页
裂隙水流对裂隙壁同时具有法向渗透静水压力作用和切向的拖曳力 (渗透动水压力 )作用。本文提出单一光滑平直裂隙、充填裂隙、水流和充填物一起流动 3种情况下裂隙壁所受的渗透静水压力和拖曳力公式 ,并采用算例定量分析裂隙水流对裂隙... 裂隙水流对裂隙壁同时具有法向渗透静水压力作用和切向的拖曳力 (渗透动水压力 )作用。本文提出单一光滑平直裂隙、充填裂隙、水流和充填物一起流动 3种情况下裂隙壁所受的渗透静水压力和拖曳力公式 ,并采用算例定量分析裂隙水流对裂隙壁的这种双重力学效应。结果表明 ,裂隙水流的渗透静水压力和切向拖曳力作用都使岩体各应力分量增大 ,计算岩体应力时应考虑裂隙水流的双重力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水流 渗透 静水压力 拖曳力 双重力学效应
下载PDF
岩体裂隙水流的运动规律 被引量:18
3
作者 于龙 陶同康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CSCD 1997年第3期208-218,共11页
对岩体裂隙水流运动规律进行了探讨。分别导出了Forchheimer渗流方程中系数a,b的表达式,它既适用于充填裂隙水流,又适用于非充填裂隙水流。大量试验表明,该式还适用于描述线性和非线性渗透运动。
关键词 渗流 裂隙水流 层流 紊流 岩体 水力学
下载PDF
考虑岩体与裂隙水流热量交换作用的温度场有限元数值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许增光 杨荣 柴军瑞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年第4期69-72,78,共5页
裂隙岩体的温度场是岩体多场耦合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基于热传导方程的基础上,建立考虑岩体与裂隙水流热量交换作用的温度场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数值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当岩块温度与... 裂隙岩体的温度场是岩体多场耦合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基于热传导方程的基础上,建立考虑岩体与裂隙水流热量交换作用的温度场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数值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当岩块温度与水流温度存在温度差值时,二者之间会有一定的热量传递,并最终稳定于二者之间的某一温度。所建立的裂隙岩体温度场数学模型为裂隙岩体多场耦合分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裂隙水流 温度场 数值计算
下载PDF
裂隙水流-传热对高放废物处置库近场温度影响的三维离散元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高俊义 项彦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2-379,共8页
裂隙水流-传热是高放废物处置库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研究裂隙水流-传热对高放废物处置库近场温度的影响,采用3DEC离散元软件计算分析了完整岩体模型和裂隙岩体水流模型对处置库近场温度分布和演变的影响。计算分析表明:由于裂隙水流... 裂隙水流-传热是高放废物处置库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研究裂隙水流-传热对高放废物处置库近场温度的影响,采用3DEC离散元软件计算分析了完整岩体模型和裂隙岩体水流模型对处置库近场温度分布和演变的影响。计算分析表明:由于裂隙水流的吸热降温作用,裂隙岩体模型的废物罐表面膨润土温度低于完整岩体模型的废物罐表面膨润土温度,并缩短了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裂隙水流上游区域废物罐表面膨润土温度显著低于裂隙水流下游区域废物罐表面膨润土温度;在设定条件下,裂隙岩体模型的废物罐表面膨润土最高温度约为完整岩体模型废物罐表面膨润土最高温度的75%,裂隙水流速度从0.2mm/s增大到0.5mm/s,废物罐表面膨润土最高温度降低约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处置库行为 裂隙水流-传热 水平处置设计 离散元分析
下载PDF
裂隙水流规律试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沈洪俊 张奇 夏颂佑 《河海科技进展》 CSCD 1994年第3期34-39,共6页
本文对国内外裂隙水流的模型试验现状作了归纳分析,这些典型试验的基本参数、试验装置及主要成果对进一步深入的试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裂隙水流 岩体 模型试验 渗流
下载PDF
岩石面糙率的分布及其对裂隙水流的影响
7
作者 沈洪俊 张奇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7-61,共5页
就岩石面糙率的分布规律及其对裂隙水流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天然大理石板人工构成裂隙模型所进行的大应力高水头耦合试验研究,对大理石板面糙率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表明,该岩面糙率符合高斯分布.由此得出了数值岩... 就岩石面糙率的分布规律及其对裂隙水流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天然大理石板人工构成裂隙模型所进行的大应力高水头耦合试验研究,对大理石板面糙率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表明,该岩面糙率符合高斯分布.由此得出了数值岩面.同时,用数学模型确定了裂隙面接触状态与应力的关系,用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分析法描述了裂隙渗流随应力变化的渗流特性,从计算途径验证了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率 裂隙水流 正弦裂隙 随机理论 岩石
下载PDF
高放废物处置库近场裂隙水流-传热-处置室间距相互作用的三维数值分析
8
作者 高俊义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1-238,共8页
为研究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近场裂隙水流-传热-处置室间距的相互作用机理,采用3DEC软件计算裂隙水流-传热-处置室间距相互作用对处置库近场温度分布影响。结果表明:(1)在处置室间距相同条件下,流动的裂隙水显著改变了处置库近场温度场,... 为研究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近场裂隙水流-传热-处置室间距的相互作用机理,采用3DEC软件计算裂隙水流-传热-处置室间距相互作用对处置库近场温度分布影响。结果表明:(1)在处置室间距相同条件下,流动的裂隙水显著改变了处置库近场温度场,使岩体温度降低,缩短模型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2)处置室间距增大,温度叠加效应减弱,处置库近场温度越低,并且废物罐表面膨润土温度越低,裂隙出水口水温越低,模型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越短。(3)水平和垂直裂隙水流共同传热使处置库近场裂隙水流下游区域温度显著高于裂隙水流上游区域。(4)处置室间距为6 m和8 m时,水平裂隙出水口水温高于垂直裂隙,处置室间距为10 m时,水平裂隙出水口水温低于垂直裂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 裂隙水流-传热 处置室间距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分布热源作用下单裂隙岩体三维水流-传热的半解析计算方法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勇 项彦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85-695,共11页
针对高放射性核废物地下处置库近场饱和裂隙岩体环境,提出一种由分布热源、饱和单裂隙和两侧无限大岩石构成的三维水流-传热简化模型,建立了控制微分方程和基于拉氏变换域格林函数的积分方程;采用矩形单元把裂隙面域离散化,利用极坐标... 针对高放射性核废物地下处置库近场饱和裂隙岩体环境,提出一种由分布热源、饱和单裂隙和两侧无限大岩石构成的三维水流-传热简化模型,建立了控制微分方程和基于拉氏变换域格林函数的积分方程;采用矩形单元把裂隙面域离散化,利用极坐标下的解析方法计算包含奇点的单元积分,利用数值方法计算分布热源和不包含奇点的单元积分,建立拉氏变换域的线性代数方程组,求解后,利用拉氏数值逆变换,计算任意时刻裂隙水和岩石的温度分布。对两个无内热源、流场确定的计算模型进行了计算,与仅考虑岩石沿裂隙面法向一维热传导的解析解进行了对比。计算分析了分布热源作用下饱和单裂隙岩体的三维水流-传热特征及其对裂隙水流速、岩石热传导系数和热源热流集度的敏感度。计算结果表明:与直接采用高斯数值积分相比,提出的解析法奇异积分精度较高;就裂隙水温度而言,单裂隙岩体三维水流-传热半解析计算方法与解析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但由于半解析计算方法考虑了岩石的三维热传导,使得裂隙水的上游温度较低,而下游温度较高;无分布热源作用时,岩石热传导系数越大,裂隙水温度越低;裂隙水流速越大,裂隙进水温度对裂隙水和岩石温度分布的影响越明显;由于受到裂隙水流动传热的作用,分布热源对裂隙水温度和岩石温度的影响在裂隙水流的下游区域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废物处置库 裂隙岩体 裂隙水流 三维传热 格林函数 奇异积分
下载PDF
热学参数对裂隙岩体水流-传热温度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俊义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38-1044,共7页
针对裂隙岩体概念模型,采用3DEC离散元模拟计算不同热学参数下裂隙岩体的温度场和裂隙出水口水温变化。结果表明:1)岩石热传导与裂隙V 1水流约在热源放热2.5 d后开始耦合,裂隙V 2约在热源放热5 d后开始耦合。模型达到稳态时,由于裂隙V ... 针对裂隙岩体概念模型,采用3DEC离散元模拟计算不同热学参数下裂隙岩体的温度场和裂隙出水口水温变化。结果表明:1)岩石热传导与裂隙V 1水流约在热源放热2.5 d后开始耦合,裂隙V 2约在热源放热5 d后开始耦合。模型达到稳态时,由于裂隙V 1更加靠近热源,裂隙V 1比V 2水温高约10℃。2)由于裂隙水流动传热作用,使模型下端温度高于上端,岩体等温线形成从左向右的温度梯度。3)模型达到稳态时,岩石的比热增大200 J/(kg·℃)时,岩体温度降低约1℃;岩石的导热系数增大0.5 W/(m·℃)时,岩体温度升高约3℃;水的比热增大0.8 J/(kg·℃)时,岩体温度降低约2℃;水的导热系数增大0.05 W/(m·℃)时,岩体温度降低约0.001℃;岩石与水的对流换热系数增大5 W/(m^2·℃)时,岩体温度降低约1℃。模型达到稳态所需时间随各参数的增大而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学参数 裂隙水流-传热 岩体温度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双重介质裂隙承压水流数学模型的有限体积法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华 杨天行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34,41,共4页
本文系统地描述了双重介质裂隙承压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值求解方法。经分析、比较提出了最适用的求解方法——有限体积法,并将其应用于深圳市龙岗区基岩地下水水流运动模拟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双重介质 有限体积法 数学模型 裂隙承压水流
下载PDF
正交与非正交稀疏裂隙岩体水流-传热对温度影响的数值分析
12
作者 高俊义 雷海波 杨红霞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18-324,共7页
为研究正交与非正交稀疏裂隙岩体水流-传热对温度的影响,采用三维离散单元法程序(3 Dimension Distinct Element Code,简称3DEC)分析正交与非正交稀疏裂隙岩体水流-传热对温度场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正交裂隙水流显著改变了岩体温度场;... 为研究正交与非正交稀疏裂隙岩体水流-传热对温度的影响,采用三维离散单元法程序(3 Dimension Distinct Element Code,简称3DEC)分析正交与非正交稀疏裂隙岩体水流-传热对温度场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正交裂隙水流显著改变了岩体温度场;由于交叉裂隙水流动传热,致使裂隙水流动区域等温线出现明显的断续态,从瞬态到稳态,岩体温度升高,温度梯度逐渐减小。对比正交裂隙岩体模型,当横裂隙向下倾斜,纵裂隙靠近热源时,裂隙岩体温度升高;对比非正交裂隙岩体模型,当横裂隙倾斜度不变,纵裂隙远离热源时,裂隙岩体温度降低。非正交裂隙出水口水温高于正交裂隙出水口水温,纵裂隙靠近热源时裂隙出水口水温高于纵裂隙远离热源时裂隙出水口水温;非正交裂隙岩体模型比正交裂隙岩体模型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更短,纵裂隙靠近热源时的模型比纵裂隙远离热源时的模型达到稳态所需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与非正交 裂隙岩体水流-传热 数值分析
下载PDF
裂隙岩体水力劈裂研究综述 被引量:49
13
作者 谢兴华 速宝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30-336,共7页
作为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岩体水力劈裂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当今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已经在向地下发展,建设在地下的各种建筑结构离不开水压的作用。工程建设的需要正在推动岩... 作为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岩体水力劈裂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当今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已经在向地下发展,建设在地下的各种建筑结构离不开水压的作用。工程建设的需要正在推动岩体水力劈裂理论的研究。水力劈裂作为一种技术最初在石油工业用来增加油井产量,后来逐渐用于初始地应力测量等其他工程项目。随着水电工程建设、地下核废料储存、地热开发、井工矿产采掘等岩体工程越来越多的处于高水头、大埋深等恶劣水文地质条件下,水力劈裂作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工程岩体稳定性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水力劈裂研究的现状作较为详细地综述,列举了当今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以及目前水力劈裂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作了简单评述。最后,指出了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水力劈裂 渗流-应力耦合 裂隙水流 综述
下载PDF
作用在裂隙中的渗透力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柴军瑞 仵彦卿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29-31,共3页
裂隙岩体中流体对岩体的作用力 ,是研究岩体稳定性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流体作用于裂隙壁面上的力包括两部分 ,即垂直于裂隙壁面的流体静水压力 (导致裂隙垂向变形 )和平行于裂隙壁面的拖曳力 (导致裂隙切向变形 ) ,此拖曳力为面力。文... 裂隙岩体中流体对岩体的作用力 ,是研究岩体稳定性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流体作用于裂隙壁面上的力包括两部分 ,即垂直于裂隙壁面的流体静水压力 (导致裂隙垂向变形 )和平行于裂隙壁面的拖曳力 (导致裂隙切向变形 ) ,此拖曳力为面力。文中以单裂隙水流的立方定律为基础 ,运用流体力学的动量方程 ,推导出了单一平直光滑无充填裂隙、有充填的裂隙及水流和充填物一起运动情况下 ,裂隙壁面承受的切向拖曳力公式。该公式对于分析流体对裂隙岩体变形性能及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水流 动量方程 裂隙 拖曳力 耦合机理 裂隙岩体 垂向变形 充填物
下载PDF
双重介质模型在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世艳 周启友 +1 位作者 杨国勇 张晓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21,共6页
文章采用不稳定层状裂隙水流模型,应用有限元-卷积结合法,模拟了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相对于等效多孔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的水位下降速度更小,达到稳定的时间更长。距抽水井较近的观测孔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的水位变化过程阶段性... 文章采用不稳定层状裂隙水流模型,应用有限元-卷积结合法,模拟了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相对于等效多孔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的水位下降速度更小,达到稳定的时间更长。距抽水井较近的观测孔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的水位变化过程阶段性较明显,水位变化过程类似于承压含水层-弱透水层的释水过程,裂隙和孔隙基质分别相当于承压含水层和弱透水层。然后讨论了影响裂隙和孔隙基质间水流交换项的因素,分析了孔组抽水后的渗流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 不稳定层状裂隙水流模型 有限单元-卷积结合法 水流交换项 等效多孔介质模型
下载PDF
岩体裂隙传导系数研究
16
作者 李定方 鄢俊 陈平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309-320,共12页
本文采用流体力学方法研究了粗糙裂隙和充填裂隙的水流特性,证明了单一裂隙的有效隙宽小于平均隙宽,且依赖于平均隙宽的均方差。研究了充填裂隙接触面积对流态的影响,论证了一些经验公式的局限性和有效性,对各种单宽流量公式的偏差... 本文采用流体力学方法研究了粗糙裂隙和充填裂隙的水流特性,证明了单一裂隙的有效隙宽小于平均隙宽,且依赖于平均隙宽的均方差。研究了充填裂隙接触面积对流态的影响,论证了一些经验公式的局限性和有效性,对各种单宽流量公式的偏差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裂隙 有效隙宽 平均隙宽 充填裂隙 裂隙水流
下载PDF
裂隙岩体渗流耦合特性研究
17
作者 杜万军 《江西农业》 2017年第4S期109-,共1页
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及其他地下开采工程中,岩石裂隙渗流问题已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高边坡、地下工程等相关岩土类学科而言,裂隙水流的存在对岩体产生相互耦合作用。基于此,综述目前影响裂隙岩体渗流耦合的各方面因素,并进... 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及其他地下开采工程中,岩石裂隙渗流问题已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高边坡、地下工程等相关岩土类学科而言,裂隙水流的存在对岩体产生相互耦合作用。基于此,综述目前影响裂隙岩体渗流耦合的各方面因素,并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裂隙 渗流 裂隙水流 耦合
下载PDF
岩体水力学基础(二)─—岩体水力学的基础理论 被引量:12
18
作者 仵彦卿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4-28,共5页
单裂隙水流立方定律是岩体水力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定理。本文从不变形平直等宽单裂隙水流运动定理开始,讨论了受应力作用岩体单裂隙、一组平行裂隙、一组正交裂隙以及岩体裂隙系统中水流运动规律,分析了单裂隙中水流渗透压力... 单裂隙水流立方定律是岩体水力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定理。本文从不变形平直等宽单裂隙水流运动定理开始,讨论了受应力作用岩体单裂隙、一组平行裂隙、一组正交裂隙以及岩体裂隙系统中水流运动规律,分析了单裂隙中水流渗透压力与裂隙变形之关系。运用水力学原理推导了岩溶单管道流定理,为岩体水力学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水流 单管道流 渗透压力 岩体应力 水力学
下载PDF
稀疏裂隙岩体水流传热过程中热应力及位移的半解析计算方法和应用(英文)
19
作者 Yong ZHANG Yan-yong XI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922-934,共13页
目的:探索核废料地质处置库近场岩体在热源(核素衰变产生热量)和裂隙水流动影响下的应力和变形规律,为处置库的安全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创新点:针对包含内热源和饱和裂隙水流动的岩体,提出一种稀疏裂隙岩体水流传热过程中热应力及位移的... 目的:探索核废料地质处置库近场岩体在热源(核素衰变产生热量)和裂隙水流动影响下的应力和变形规律,为处置库的安全评估提供理论基础。创新点:针对包含内热源和饱和裂隙水流动的岩体,提出一种稀疏裂隙岩体水流传热过程中热应力及位移的半解析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核废物处置库近场裂隙岩体温度、热应力和位移的分布特征分析。方法:首先根据热弹性位移势法建立拉普拉斯变换域内的基本积分方程,然后将裂隙离散化,利用数值积分方法计算不含奇点的裂隙单元积分,采用解析法计算包含奇点的单元积分,再根据拉普拉斯数值逆变换将热弹性位移势转换到时间域中,最后利用中心差分法计算热应力和位移。结论:1.在处置库运营早期,岩石受分布热源影响而产生热膨胀区域的范围(即受压区域)较为有限;2.核素在经过长期的衰变过程后,热流强度大幅降低,使得处置库近场岩石中仅有热源附近的极小部分岩石为受压区域;3.裂隙水的流动传热作用使得处置库下游的温度峰值更高,且裂隙水流速越大,流动传热作用越明显,裂隙水流速对热应力和位移的影响与温度类似;4.过小的热源间距会使不同热源间传热作用叠加,从而导致处置库近场的温度、热应力和位移峰值急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裂隙岩体 裂隙水流 热传导 热弹性位移势 热应力
原文传递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by solid-liquid coupling with 3DEC of dynamic water crannies in overlying strata 被引量:11
20
作者 MA Li-qiang ZHANG Dong-sheng +2 位作者 JING Sheng-guo ZHANG Wei FAN Gang-wei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3期347-352,共6页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ater loss during mining of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s, we have first analyzed the mechanism and suitability of solid-liquid coupling, i.e., we used the FLUID-MECHANICS system of 3-Dimensional ...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ater loss during mining of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s, we have first analyzed the mechanism and suitability of solid-liquid coupling, i.e., we used the FLUID-MECHANICS system of 3-Dimensional Distinct Element Code (3DEC) in simulating dynamic water crannies in overlying strata, under mining conditions of a large longwall coalface. Next the dynamic initiation of a water cranny, its propagation and close phases were studied with 3DEC, along with the overlying strata breakage and recombination as the mining space of the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 increased. Combined with the change in the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fields,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mining cranny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effect of regularities and their effective measures of local filling and mine slicing technology in controlling mine cranni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potential danger areas of water loss identified. Our results can be applied to decrease water loss during the exploitation of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s with a thin bedrock. The results also prove that 3DEC is a credible numerical analytical method to predict initiations of dynamic water crannies, their propagation, their closure phases and other concomitant haz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imentsional distinct element FLUID-MECHANICS water crann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