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裴李岗文化新密莪沟遗址生计方式探析
1
作者 李彬森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1,共7页
本文以裴李岗文化时期莪沟遗址考古遗存为分析对象。通过引入废弃过程视角考察后发现,遗址中的房址、陶器等权宜性特征明显,并不适合长期稳定的定居生活;磨制石器中更多的是加工狩猎采集植物的工具,因此推测其生计方式中农业经济所占比... 本文以裴李岗文化时期莪沟遗址考古遗存为分析对象。通过引入废弃过程视角考察后发现,遗址中的房址、陶器等权宜性特征明显,并不适合长期稳定的定居生活;磨制石器中更多的是加工狩猎采集植物的工具,因此推测其生计方式中农业经济所占比例较低,整体发展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可见早期农业经济的确立应是一个渐进式的缓慢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莪沟遗址 废弃过程 生业模式
下载PDF
河南裴李岗文化聚落空间集聚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杨瑞霞 鲁鹏 武慧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0-155,共6页
聚落空间分布是聚落考古和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空间模型分析区域聚落分布,可以揭示区域内聚落空间分布形式和聚落之间的空间关系,为重新认识和理解聚落文化提供参考。利用GIS技术的空间模型分析功能对河南裴李岗文化聚落的... 聚落空间分布是聚落考古和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空间模型分析区域聚落分布,可以揭示区域内聚落空间分布形式和聚落之间的空间关系,为重新认识和理解聚落文化提供参考。利用GIS技术的空间模型分析功能对河南裴李岗文化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在空间上具有集聚型分布特征,并且具有双中心集聚结构,即具有两个空间分布中心聚落,分别为登封市唐庄乡的向阳遗址与舞阳县马村乡的阿岗寺遗址。最后从区域聚落规模对比角度对该两处遗址成为空间中心聚落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从模型分析和区域聚落规模对比分析结果,可以认为向阳遗址与阿岗寺遗址是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分布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聚落 空间集聚 河南省
下载PDF
从裴李岗文化的生产工具看中原地区早期农业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吉怀 《农业考古》 1985年第2期81-85,共5页
裴李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认识,开始于一九七七年对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掘。它是黄河中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和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测定的年代数据(表一)看,为... 裴李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认识,开始于一九七七年对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掘。它是黄河中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和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测定的年代数据(表一)看,为公元前5千多年。这种文化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邻近的山东、陕西、河北等地也有类似发现。对裴李岗文化研究的主要收获,不仅解决了仰韶文化的来源问题,而且对原始社会早期的社会性质、宗教意识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一个新的突破、尤其表现在农业方面的材料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中原地区 生产工具 文化遗址 农业生产 原始社会 原始农业 实验室测定 农业发展 仰韶文化
下载PDF
寨根类型裴李岗文化石磨盘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德方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13,共3页
寨根类型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的一个新的地方类型,流行使用一种用粗砂岩制作的厚重石磨盘。根据考古发掘和新近的文物普查资料,对寨根类型石磨盘分为片状石磨盘、鞋底状石磨盘、长方体石磨盘三型,它是一种兼有谷物脱粒功用... 寨根类型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的一个新的地方类型,流行使用一种用粗砂岩制作的厚重石磨盘。根据考古发掘和新近的文物普查资料,对寨根类型石磨盘分为片状石磨盘、鞋底状石磨盘、长方体石磨盘三型,它是一种兼有谷物脱粒功用和粗淀粉加工功用的复合工具,在中国早期农作加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寨根类型 石磨盘 初步研究
下载PDF
试论淮系史前文化及裴李岗文化的主源性 被引量:8
5
作者 高广仁 邵望平 《燕京学报辑刊》 2004年第17期1-36,共36页
考古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将中国腹地的史前文化分为黄河、长江两大区域。淮河流域由於处於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它的史前文化面貌具有较多的“中介”性,从而妨碍了对它的文化性质的正确认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把集中分布於... 考古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将中国腹地的史前文化分为黄河、长江两大区域。淮河流域由於处於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它的史前文化面貌具有较多的“中介”性,从而妨碍了对它的文化性质的正确认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把集中分布於河南中部淮河支流洪、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文化 淮河流域 裴李岗文化 文化起源
下载PDF
裴李岗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袁广阔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8年第8X期3-10,共8页
裴李岗文化因1977年河南省开封地区文管会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于以嵩山地区为中心的河南境内,分布范围西至洛河上游的三门峡卢氏,北到黄河以北的安阳、濮阳一带,东抵颍河流域的周口项城,南达淮河以南... 裴李岗文化因1977年河南省开封地区文管会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于以嵩山地区为中心的河南境内,分布范围西至洛河上游的三门峡卢氏,北到黄河以北的安阳、濮阳一带,东抵颍河流域的周口项城,南达淮河以南的信阳潢川一线[1]。裴李岗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陶器和石器方面。陶器中泥质红陶占绝大多数,夹砂褐陶次之,泥质灰陶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 随葬品 文化遗存 贾湖遗址 考古学文化
下载PDF
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城背溪文化玉石器——兼论同时期的兴隆洼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玉石器
7
作者 蔡靖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99-103,共5页
迄今发现的城背溪文化玉石器都是装饰品,有棒饰、佩饰、链饰、珠和坠5种。其制作大致采用了取料、打坯、切割、研磨、钻孔、雕琢、抛光等工艺。琢磨技艺还较原始,沿袭了旧石器时代以来石器制作的粗放传统。新石器时代早期辽河流域的兴... 迄今发现的城背溪文化玉石器都是装饰品,有棒饰、佩饰、链饰、珠和坠5种。其制作大致采用了取料、打坯、切割、研磨、钻孔、雕琢、抛光等工艺。琢磨技艺还较原始,沿袭了旧石器时代以来石器制作的粗放传统。新石器时代早期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和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分布区,也发现数量较多、工艺初备的玉石器,与城背溪文化分布区形成了中国史前早期玉文化发展的三大板块。以城背溪文化玉石器所代表的江汉地区暨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玉文化,虽然未及兴隆洼文化玉石器和裴李岗文化玉石器所体现的玉文化水平,却为江汉地区史前玉文化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勃兴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地区 城背溪文化 兴隆洼文化 裴李岗文化 玉石器
下载PDF
裴李岗文化陶器的谱系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江凯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3-51,53-55,共21页
裴李岗文化陶器的谱系研究●张江凯以秦岭东侧和太行山南侧的黄河冲积扇西部为中心分布区的裴李岗文化自被发现以来,先后面世的遗迹除约八、九百座墓葬外,还有不少灰坑或窖穴及少数房屋建筑等,伴出文化遗物含陶、石、骨质诸类器具总... 裴李岗文化陶器的谱系研究●张江凯以秦岭东侧和太行山南侧的黄河冲积扇西部为中心分布区的裴李岗文化自被发现以来,先后面世的遗迹除约八、九百座墓葬外,还有不少灰坑或窖穴及少数房屋建筑等,伴出文化遗物含陶、石、骨质诸类器具总数亦在千件以上,资料积累可谓相当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墓葬 陶器 基本形态 新石器时代遗址 灰坑 墓地 腹上部 图例 发掘报告
下载PDF
小谈裴李岗文化的农业 被引量:4
9
作者 郑乃武 《农业考古》 1983年第2期151-152,共2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发展,在中原地区发现一种与仰韶文化性质不同,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这种遗存因最初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故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它的年代据碳<sup>-14</sup>测定,为公元前5495—4905年。目... 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发展,在中原地区发现一种与仰韶文化性质不同,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这种遗存因最初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故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它的年代据碳<sup>-14</sup>测定,为公元前5495—4905年。目前经过发掘或试掘的遗址,有河南新裴李岗密县莪沟北岗、马良沟和巩县铁生沟等处。从发掘的情况来看,当时的村落规模不很大,一般只有七、八千至一万平方米左右,大一点的约两万平方米,但为数不多。这些村落都靠近河流,不过与现代河床的距离相当高。如裴李岗遗址高出双洎河约25米,莪沟北岗遗址高出洧水约70米。这是因为年代久远河床被侵蚀而逐渐下降所致。当初人们居住在这里时是没有这么高的,否则取水就太不方便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中原地区 新石器时代遗存 遗址 村落规模 农业工具 考古工作 文化性质 发掘 平方米
下载PDF
炎黄文化与裴李岗文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友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6期55-61,共7页
炎、黄文化与裴李岗文化,是两个不同概念的文化。前者属传说历史时期,在炎帝和黄帝时代所创造发明的文化。后者则属考古所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早期考古学文化。传说的历史文化,似乎有“虚“之虞,而考古学文化。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 考古学文化 炎黄文化 黄帝时代 文化阶段 渊源关系 新石器 历史时期 中原地区
下载PDF
论裴李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金英 《殷都学刊》 2020年第4期21-31,共11页
裴李岗文化是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墓地和居址中的遗存组合不同,以层位关系明确、遗存材料丰富的贾湖遗址为基础,并结合裴李岗文化其他遗址的遗存分析,裴李岗文化可分为三期,三期遗存演变关系较为清晰。结合碳十四测... 裴李岗文化是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墓地和居址中的遗存组合不同,以层位关系明确、遗存材料丰富的贾湖遗址为基础,并结合裴李岗文化其他遗址的遗存分析,裴李岗文化可分为三期,三期遗存演变关系较为清晰。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我们认为裴李岗文化大体处于6470~5000BC的范围内。其中第一期年代约为6470~5800BC,第二期年代大体为5800~5500BC,第三期年代为5500~5000BC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贾湖遗址 分期 年代
下载PDF
试论裴李岗文化的分期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清贤 《文物春秋》 1990年第2期22-39,共18页
一 序言 1977年春,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的群众在村西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件石磨盘和石磨棒,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和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同志闻讯前往调查,并进行了小面积的试掘,结果在118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5个灰坑和8... 一 序言 1977年春,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的群众在村西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件石磨盘和石磨棒,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和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同志闻讯前往调查,并进行了小面积的试掘,结果在118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5个灰坑和8座墓葬,出土了一批前所未有的陶器和石器,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为7885±450年,比当时发现最早的仰韶文化还要早一千余年。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在1978——1979两个年度里对裴李岗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同时,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还对长荡石固、舞阳贾湖、密县莪沟等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对类似裴李岗的遗址进行了大面积调查。目前已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双耳壶 新郑县 灰坑 文管会 文物研究所 石铲 文化面貌 假圈足 指甲纹
下载PDF
试论裴李岗文化类型的区分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友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6期1-7,共7页
裴李岗文化是分布在河南境内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它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也有一定的内含和一批特征鲜明的石器、陶器群,因此在它被发现之后,就被我国考古界以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命名。由于它首先发现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遗址。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面貌特征 新石器时代遗址 陶器 贾湖遗址 早期新石器文化 考古学文化 随葬品 磨制石器 河南
下载PDF
试论裴李岗文化遗存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晔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1987年第2期57-63,33,共8页
一、序言七十年代中后期,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揭开了中原原始社会考古的新的一页,它基本上填补了我国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重点空白,C14数据和该遗址的风貌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据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六个发掘地点(新郑县裴李岗遗... 一、序言七十年代中后期,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揭开了中原原始社会考古的新的一页,它基本上填补了我国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重点空白,C14数据和该遗址的风貌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据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六个发掘地点(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密县马良沟遗址、密县莪沟遗址、长葛县岗河遗址、巩县铁生沟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莪沟遗址 巩县铁生沟 长葛县 石铲 生活用具 陶壶 新郑县 夹砂陶 石斧
下载PDF
从磁山、裴李岗文化的命名谈到原始文化的命名问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朝洪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3-42,共10页
关于考高。学上的定名问题,是考古学界仍然在进行讨论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在对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遗存的异同进行一些分析的基础上,对原始文化的命名问题谈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研究 原始文化 文化共同体 命名问题 河姆渡遗址 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遗址 文化面貌
下载PDF
豫北卫沁河流域裴李岗文化遗存探析
16
作者 鲍颖建 张英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1期5-9,共5页
通过对豫北卫沁河流域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长泉、孟庄、花窝等主要遗址的综合分析,参照典型陶器形制演变规律,并与豫中、豫西地区主体文化面貌较为接近的同期遗址进行比对可知,豫北地区裴李岗遗存主要处于裴李岗文化之中、晚期阶段,其绝对... 通过对豫北卫沁河流域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长泉、孟庄、花窝等主要遗址的综合分析,参照典型陶器形制演变规律,并与豫中、豫西地区主体文化面貌较为接近的同期遗址进行比对可知,豫北地区裴李岗遗存主要处于裴李岗文化之中、晚期阶段,其绝对年代推定在5600BC―5000BC左右。豫北以花窝、孟庄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受到了冀南磁山文化的影响,但仍属于裴李岗文化系统,同时又存在较显著的地方性特征,命名为裴李岗文化花窝类型是适宜的;而长泉遗址裴李岗遗存之文化面貌与豫西的同类遗存基本一致,可知长泉裴李岗遗存属于裴李岗文化之班村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沁河流域 裴李岗文化 分期与年代 文化类型
下载PDF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具与耕作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星光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95年第4X期31-33,共3页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具与耕作技术王星光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是中国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JohanGunnarAndersson.1874—1960)在河南省西部的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新石器时代遗...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具与耕作技术王星光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是中国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JohanGunnarAndersson.1874—1960)在河南省西部的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新石器时代遗址,后被称为仰韶文化。在此后约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耕作技术 新石器时代遗址 贾湖遗址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河南省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磨制石器 黄河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河南裴李岗文化骨笛音乐性能及使用功能探究
18
作者 裴小松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59-62,共4页
20世纪下半叶,河南境内的长葛石固、汝州中山寨、舞阳贾湖先后出土过骨笛,作为迄今为止所有裴李岗文化遗址科学考古发掘中仅有的同类型骨质器具,它们虽然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能,但在音乐性能与使用功能上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从器... 20世纪下半叶,河南境内的长葛石固、汝州中山寨、舞阳贾湖先后出土过骨笛,作为迄今为止所有裴李岗文化遗址科学考古发掘中仅有的同类型骨质器具,它们虽然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能,但在音乐性能与使用功能上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从器物文化类型细部区别着眼,对三者的音乐性能及使用功能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揭示裴李岗文化骨笛独特的音乐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骨笛 音乐性能 使用功能探究
下载PDF
裴李岗文化班村类型研究
19
作者 贺传凯 《文物春秋》 2022年第4期3-13,83,共12页
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原地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对周边地区的文化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班村类型是在裴李岗文化由东向西扩展进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区域类型,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通过梳理班村类型的文化面貌并对其典型器物进行分... 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原地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对周边地区的文化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班村类型是在裴李岗文化由东向西扩展进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区域类型,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通过梳理班村类型的文化面貌并对其典型器物进行分析,可知班村类型的时代为裴李岗文化中晚期,其文化面貌的形成受到豫中裴李岗类型、豫中南贾湖类型的影响,且以贾湖类型的影响为主。与此同时,随着裴李岗文化的西进,西部的白家文化也对班村类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文化 班村类型 文化面貌 白家文化
下载PDF
论白家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20
作者 王志俊 王颖娟 《文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8-36,共9页
近些年来发现的白家文化(一些学者称为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是早于仰韶文化的两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白家文化主要分布于关中及相邻地区,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这两种文化的发现无疑是中国考古事业的重大成就和突破,对探... 近些年来发现的白家文化(一些学者称为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是早于仰韶文化的两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白家文化主要分布于关中及相邻地区,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这两种文化的发现无疑是中国考古事业的重大成就和突破,对探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农业起源及仰韶文化的渊源提供了大批极其珍贵的资料.由于这两种文化基本同时且有许多相同因素,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这两种文化的发现、命名、分布区的自然环境,文化特征、年代、文化源流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入手,弄清两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与异同,进而深入了解各自的文化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笔者的一些浅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家文化 裴李岗文化 新石器时代 自然环境 仰韶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