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基因cox1的中国近海褐斑鲬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志基 章群 +2 位作者 杨喜书 罗纯 张玉宁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为了解中国近海褐斑鲬(Platycephalus sp.1)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提出合理的种质资源保护建议,分析了中国近海褐斑鲬7个群体155个个体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 15′端652 bp序列,结果共检测到28个变异位点,定义28个单倍型。中国近海... 为了解中国近海褐斑鲬(Platycephalus sp.1)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提出合理的种质资源保护建议,分析了中国近海褐斑鲬7个群体155个个体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 15′端652 bp序列,结果共检测到28个变异位点,定义28个单倍型。中国近海褐斑鲬总体属于低单倍型多样性(0.428)、低核苷酸多样性(0.00102)类型。其中,单倍型多样性防城港群体最高(0.864),连云港群体次之(0.489),福州群体最低(0.298);核苷酸多样性防城港群体最高(0.00302),大连群体次之(0.00124),南通群体最低(0.00061)。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 st为-0.02127~0.18929,其中,广西防城港群体与其余群体间F st为0.08861~0.18929(P<0.05),表明琼州海峡两侧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AMOVA分析也显示琼州海峡两侧群体间分子差异占据了全部差异来源的24.19%。推测其成因,一方面是琼州海峡削弱了两侧群体间通过海流流动带来的基因交流;另一方面,琼州海峡以东群体在海洋环流系统和鱼类生殖洄游作用下更加趋向同质化。防城港群体中性检验结果均为负值(D=-1.024,P=0.152;F s=-2.60,P=0.015),表明种群可能发生过种群扩张;琼州海峡东侧群体中性检验为极显著负值(D=-2.468,P=0.000;F s=-34.02,P=0.000),Bayesian skyline plot出现拐点,说明发生了扩张事件,扩张时间约为2.5万年前。推测褐斑鲬祖先群体在末次间冰期扩张,在末次冰期则回归避难所,在末次冰期后期伴随着海平面上升扩张到中国近海海域。基于中国近海褐斑鲬的遗传结构,建议将琼州海峡两侧群体分别作为独立管理单元,因地制宜,合理管理、保护和开发。其中,防城港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建议优先保护以便利用;大连群体是琼州海峡东侧群组中核苷酸多样性最高的群体,也应重点保护;南通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低,应采取措施避免其遗传多样性进一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鲬 中国近海 遗传多样性 cox 1基因 种群遗传结构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褐斑鲬(Platycephalus sp.1)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2
作者 蒋如浩 李忠炉 +1 位作者 何雄波 林李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2-559,共8页
为研究南海西北部海域褐斑鲬(Platycephalus sp.1)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分布区域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对采自雷州半岛东部博贺渔港附近海域和西部北部湾江洪渔港附近海域的65尾褐斑鲬样品进行形态特征测量及群体间差异水平分析。对形态测量... 为研究南海西北部海域褐斑鲬(Platycephalus sp.1)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分布区域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对采自雷州半岛东部博贺渔港附近海域和西部北部湾江洪渔港附近海域的65尾褐斑鲬样品进行形态特征测量及群体间差异水平分析。对形态测量后获得的20组标准化性状参数使用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表明,2个地理群体间可数性状无差异,9个可量性状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体现在头部、前躯干部以及尾柄部;主成分分析表明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2.1%,主成分得分散点图表明2个群体在形态上分化明显;通过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对样品来源的综合判别准确率达100.0%。综合分析表明,南海西北部褐斑鲬不同地理群体间可数性状上无明显差异,可量性状在头部、前躯干部以及尾柄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可能由雷州半岛的地理隔离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鲬 群体判别 形态特征 南海西北部
下载PDF
辽宁沿海鲬mtDNA控制区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玉龙 刘修泽 +6 位作者 吉光 于旭光 李轶平 付杰 王小林 郭栋 董婧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824,共7页
用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辽宁沿海25尾鲬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的876~878bp全序列。通过GenBank中已有的鲬属鱼类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及形态特征分析发现,辽宁沿海鲬实为褐斑鲬而非印度鲬。同时,利用高度变异的控制区序列,对辽宁沿海... 用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辽宁沿海25尾鲬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的876~878bp全序列。通过GenBank中已有的鲬属鱼类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及形态特征分析发现,辽宁沿海鲬实为褐斑鲬而非印度鲬。同时,利用高度变异的控制区序列,对辽宁沿海褐斑鲬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5尾褐斑鲬间共有22个变异位点,辽宁沿海褐斑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2±0.04和0.0026±0.0017。核苷酸不配对分析表明,辽宁沿海褐斑鲬群体在19 000~63 000年前经历了群体扩张。对比其他已报道鱼类控制区的结构识别序列,对鲬属鱼类控制区的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并找到DNA复制终止相关的序列ETAS,中央保守区的保守序列CSB-F、CSB-E、CSB-D以及保守序列区的保守序列CSB1、CSB2、CSB3。这一结果可为将来全面了解鲬的种群分化研究及其物种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鲬 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 结构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