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脉少花龙葵毛状根的诱导、培养及其澳洲茄胺的产生 被引量:7
1
作者 吴晓凤 施和平 TSANG Po Keung Eric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3-191,共9页
利用发根农杆菌的遗传转化和液体培养技术,研究了褐脉少花龙葵(Solanum nigrum L. var. pauciflorum)毛状根的诱导和离体培养及其澳洲茄胺的产生以及液体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N源和钙的消耗变化。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ATCC15834感染褐脉少... 利用发根农杆菌的遗传转化和液体培养技术,研究了褐脉少花龙葵(Solanum nigrum L. var. pauciflorum)毛状根的诱导和离体培养及其澳洲茄胺的产生以及液体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N源和钙的消耗变化。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ATCC15834感染褐脉少花龙葵叶片外植体5 d后产生毛状根,感染25d后,约90%的叶片外植体产生毛状根。毛状根能在无外源生长调节剂的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自主生长。PCR扩增结果显示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B和rolC基因已在少花龙葵毛状根基因组中整合并得到表达。所产生的毛状根能产生药用次生物质澳洲茄胺,其含量约为非转化植株根的1.3倍,达到582.05μg/g干重。少花龙葵毛状根液体培养0-5 d内处于生长迟滞期、5-15 d为快速生长期、15d后进入生长平台期。培养基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在毛状根液体培养过程中被逐渐吸收和消耗,至培养15 d时铵态氮被消耗殆尽,而硝态氮仍剩余44.7%;培养基中钙的浓度在培养过程中虽逐渐降低,但在培养25d时仍未被完全消耗,其浓度约为起始浓度的43.5%。该结果为今后设计合适的培养基来规模培养褐脉少花龙葵毛状根生产药用次生物质澳洲茄胺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根农杆菌 褐脉少花龙葵 毛状根 澳洲茄胺 氮源
下载PDF
镉及其与钙组合对褐脉少花龙葵毛状根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吸收镉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施和平 曾宝强 +1 位作者 王云灵 陈利华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为了探讨利用褐脉少花龙葵毛状根来修复重金属镉(Cd)污染的可能性,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Cd单独及其与钙(Ca)组合对褐脉少花龙葵毛状根生长、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对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Cd≤50μmol/... 为了探讨利用褐脉少花龙葵毛状根来修复重金属镉(Cd)污染的可能性,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Cd单独及其与钙(Ca)组合对褐脉少花龙葵毛状根生长、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对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Cd≤50μmol/L时能促进毛状根生长,而高于100μmol/LCd则抑制毛状根生长,使其侧根根尖变褐和变短,数目减少。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Cd培养的毛状根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先升高后逐渐下降;其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100μmol/LCd使毛状根POD活性逐渐升高,但300μmol/LCd则使毛状根POD活性逐渐降低。与对照(仅添加100μmol/L或300μmol/LCd的毛状根)相比,Cd和10~30mmol/LCaCl2组合培养使毛状根可溶性蛋白含量和MDA含量降低;但提高其SOD活性;而100μmol/LCd和10~30mmol/LCaCl2结合培养的毛状根POD活性均比对照低;而300μmol/LCd和10~30mmol/LCaCl2结合培养的毛状根POD活性则均比对照提高。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毛状根吸收和吸附的重金属Cd含量随着培养基中Cd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外源加入10~30mmol/LCaCl2能减少毛状根对Cd的吸收,并调节其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降低其膜脂过氧化水平而解除重金属Cd对毛状根生长的抑制或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脉少花龙葵 毛状根 抗氧化酶 丙二醛(MDA) 氯化钙 吸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