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株桃、李果实采后褐腐病菌鉴定、rDNA ITS序列与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友升 张燕 陈玉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246-250,共5页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桃、李果实中分离到5株丝状病原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和95种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5株病原真菌均为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其中091#和089#菌与Monilin...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桃、李果实中分离到5株丝状病原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和95种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5株病原真菌均为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其中091#和089#菌与Monilinia fructicola(FJ515894)的亲缘关系较近。5株褐腐病菌对D-果糖、麦芽糖、蔗糖等共56种碳源的代谢能力相同,包括51种最适碳源和5种不可利用碳源,其中Monilinia fructicola 091#与089#的代谢指纹图谱最接近,而Monilinia fructicola 086#、071#、072#的代谢指纹图谱最接近。因此利用rDNA ITS序列和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均可区分桃、李果实5株褐腐病菌不同菌株之间的差异,且两种方法具有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果实 李果实 褐腐病菌 RDNA ITS序列分析 碳源代谢指纹图谱
下载PDF
鹿蹄草素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抑菌机理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振宇 王燕 艾启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784-2792,共9页
【目的】探讨鹿蹄草素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果实接菌的方法测定鹿蹄草素对桃褐腐病菌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鹿蹄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观测接上鹿蹄草素... 【目的】探讨鹿蹄草素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果实接菌的方法测定鹿蹄草素对桃褐腐病菌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鹿蹄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观测接上鹿蹄草素和桃褐腐病菌对桃果实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诱导情况;并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鹿蹄草素对桃褐腐病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鹿蹄草素对桃褐腐病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其MIC为0.032mg·ml-1,MFC为0.156mg·ml-1;桃果实接上鹿蹄草素+病原菌后,PPO、POD和PAL活性开始升高,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扫描电镜下可见,菌丝扭曲变形,菌丝体之间相互粘连,细胞壁破裂,表面出现絮状凝集物。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壁明显变薄,细胞内部组成紊乱,细胞结构遭到严重的破坏。【结论】鹿蹄草素对桃褐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使菌丝体超微结构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蹄草素 褐腐病菌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超微结构
下载PDF
16种杀菌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抑菌持效期及田间防效试验 被引量:8
3
作者 蓝国兵 何自福 +4 位作者 于琳 汤亚飞 李正刚 邓铭光 佘小漫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2期95-101,共7页
【目的】筛选对火龙果褐腐病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抑菌持效期长且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为火龙果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褐腐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通过测量和观察抑菌圈大小及消失时间测定16种杀菌剂抑... 【目的】筛选对火龙果褐腐病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抑菌持效期长且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为火龙果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褐腐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通过测量和观察抑菌圈大小及消失时间测定16种杀菌剂抑制病菌生长的持效期,对其中抑菌效果好或持效期长的杀菌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与防效比较。【结果】咯菌腈、丙环唑、丙硫菌唑、戊唑醇、氟硅唑、异菌脲等6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持效期长,培养15 d后抑菌圈尚未消失;咪鲜胺、苯醚甲环唑、腈菌唑等3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持效期较长;多菌灵、噻菌灵、嘧菌酯等3种杀菌剂初期对病菌的抑菌持效期较短;丙森锌、春雷霉素、百菌清、氟环唑等4种杀菌剂的抑菌持效期极短。田间药效试验显示,戊唑醇、异菌脲、氟硅唑、丙硫菌唑、丙环唑等5种杀菌剂对火龙果嫩茎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除丙环唑在500 mg/kg施药浓度下对火龙果嫩茎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外,其余4种杀菌剂对火龙果生长安全。【结论】生产上优先推荐使用具有内吸活性的戊唑醇、异菌脲、氟硅唑、丙硫菌唑、丙环唑等药剂防治火龙果褐腐病,轮换用药;在病情压力较大的果园,施药浓度可以适当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褐腐病菌 杀菌剂 持效期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中草药提取物对桃褐腐病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振宇 艾启俊 +3 位作者 王燕 魏月琴 哈斯格根 张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在离体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鹿蹄草素、黄连、黄柏、厚朴等4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桃褐腐菌的抑制作用,测得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32、0.625、0.625、1.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125、2.5、5、2.5mg/mL。经线性回归计... 在离体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鹿蹄草素、黄连、黄柏、厚朴等4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桃褐腐菌的抑制作用,测得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32、0.625、0.625、1.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125、2.5、5、2.5mg/mL。经线性回归计算50%抑制时的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0.065、0.192、0.687、0.246mg/mL。根据EC50,用等效线法相加作用线的6等分点设置配比,共毒因子法判断增效标准。结果表明,各种配比的混配剂中黄连+黄柏为最佳增效作用组合,其中以1∶7增效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提取物 褐腐病菌 抑制作用
下载PDF
七种杀菌剂对蘑菇褐腐病菌的药效及对双孢蘑菇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杜宜新 朱春雨 +3 位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甘林 陈福如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5-642,共8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蘑菇褐腐病菌Mycogone perniciosa Magn.的室内毒力及其中5种杀菌剂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室内安全性,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其中6种杀菌剂对蘑菇褐腐病的药效及对双孢蘑菇的安全性。室...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蘑菇褐腐病菌Mycogone perniciosa Magn.的室内毒力及其中5种杀菌剂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室内安全性,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其中6种杀菌剂对蘑菇褐腐病的药效及对双孢蘑菇的安全性。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咪鲜胺、噻菌灵、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对蘑菇褐腐病菌的毒力均较强,EC50值分别为0.036 9、0.024 5、0.296、0.136、0.036 0和0.058 1 mg/L,福美双毒力较弱,EC50值为88.0 mg/L;多菌灵和百菌清对双孢蘑菇较安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及福美双对其有药害风险。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按有效成分质量分数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250、500和1 000 mg/kg,50%咪鲜胺锰盐WP333、266和200 mg/kg,75%百菌清WP 375 mg/kg对蘑菇褐腐病的防效较好,且对双孢蘑菇生长无显著影响;而采用43%戊唑醇悬浮剂(SC)143.3、86.0 mg/kg防治褐腐病时,双孢蘑菇的减产率分别为20.54%和13.19%,采用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WG)33.3 mg/kg时,减产率为4.73%,表明这2种杀菌剂对双孢蘑菇的安全性较差,不宜用于防治蘑菇褐腐病;50%福美双WP1 000和500 mg/kg均会造成蘑菇出菇推迟,而166.7 mg/kg的防效较差,因此也不宜用于防治蘑菇褐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蘑菇褐腐病菌 毒力 双孢蘑菇 安全性 田间防效
下载PDF
桃褐腐病菌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7
6
作者 胡海文 杨海清 +3 位作者 王朋 刘素花 赵晓燕 刘正坪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5-200,共6页
为了筛选和鉴定桃园土壤中对桃褐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16SrDNA基因分析以及生理生化反应等方法。从北京平谷区桃园土样中分离的42株细菌中筛选出了11株对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 为了筛选和鉴定桃园土壤中对桃褐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采用对峙培养法,16SrDNA基因分析以及生理生化反应等方法。从北京平谷区桃园土样中分离的42株细菌中筛选出了11株对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其中F3和Y4的拮抗效果最好,抑菌带的宽度分别为13.83mm和14.67mm,F1和F4抑菌效果次之,抑菌带宽度分别为11.83mm和12.00mm。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F3和Y4对桃褐腐病菌的菌丝有致畸作用,并且F3和Y4的培养滤液还能够抑制桃褐腐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经鉴定表明:F1、F3、F4和Y4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细菌 褐腐病菌 分离筛选 16SrDNA 生理生化反应
下载PDF
小檗碱和多菌灵复配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11
7
作者 符伟辉 葛喜珍 田平芳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92,共4页
选用天然产物小檗碱和高效低毒的多菌灵进行复配,评价其对抑制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小檗碱和多菌灵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效果,经过线性回归计算得知其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8.314μ... 选用天然产物小檗碱和高效低毒的多菌灵进行复配,评价其对抑制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小檗碱和多菌灵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效果,经过线性回归计算得知其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8.314μg/mL和0.012μg/mL。在此基础上,基于等效线法中的相加作用,设置6等分点复配比,以共毒因子作为评价增效标准,考察了复配对抑制桃褐腐病菌的增效效果。结果表明,当小檗碱和多菌灵复配浓度比为3657∶1时具有增效作用,即在小檗碱中加入微量多菌灵即能增强其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腐病菌 小檗碱 多菌灵 协同增效 共毒因子
下载PDF
壳聚糖对桃褐腐病菌的抑菌作用 被引量:40
8
作者 黎军英 李红叶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用含壳聚糖的PDA培养基培养桃褐腐病菌 (Moniliniafructicola) ,经电镜观察发现 ,当壳聚糖浓度达到 2mg ml时 ,M .fructicola的细胞器减少 ,空腔增多 ;当达到 4mg ml时 ,M .fructicola的细胞受到严重破坏 ,主要是细胞壁破裂 。
关键词 壳聚糖 褐腐病菌 抑菌作用 水果保鲜
下载PDF
鹿蹄草等中草药对水果褐腐病菌(Monilinia.fracticola)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吴小虎 艾启俊 +1 位作者 于庆华 牛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0-233,共4页
筛选出鹿蹄草、厚朴、虎杖等7种中草药,探讨其单剂及复配组合对水果褐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方法:(1)各中草药水煎浸提,生长速率法测定各药液对褐腐病菌生长抑制率的大小;(2)等倍稀释法测定对褐腐病菌抑制作用较好的几种中草药复配组合的... 筛选出鹿蹄草、厚朴、虎杖等7种中草药,探讨其单剂及复配组合对水果褐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方法:(1)各中草药水煎浸提,生长速率法测定各药液对褐腐病菌生长抑制率的大小;(2)等倍稀释法测定对褐腐病菌抑制作用较好的几种中草药复配组合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3)扫描电镜观察增效组合MIC和MBC作用下褐腐病菌的菌丝形态。结果:(1)各单剂及复配组合对褐腐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复配组合中,以11号(鹿蹄草+厚朴+大黄)、14号(鹿蹄草+高良姜+虎杖)、21号(鹿蹄草+虎杖+大黄)组合效果最好,10mg/ml浓度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9.77%、85.50%和85.02%;(2)三种组合的MIC分别是1.25、2.5、1.25mg/ml;MBC分别是2.5、5.0、5.0mg/ml;(3)电镜观察发现,增效中草药组合11号MIC和MBC作用下,褐腐病菌菌丝数量减少,出现断裂,且部分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蹄草 中草药 褐腐病菌 抑制作用
下载PDF
桃褐腐病菌对油菜菌核病抗性诱导条件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汪金莲 罗友强 +3 位作者 王卫芳 李庚花 邱业先 陈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22-524,共3页
报道了诱抗菌和激发菌之间接种间隔期、诱抗菌的孢子浓度和接种方法3 种不同条件对油菜菌核病抗性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诱抗菌和激发菌之间接种最佳间隔期为5 ~7 d;诱抗菌接种的最佳浓度为2 .3×105 个孢子/mL,且以喷雾和摩擦粘... 报道了诱抗菌和激发菌之间接种间隔期、诱抗菌的孢子浓度和接种方法3 种不同条件对油菜菌核病抗性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诱抗菌和激发菌之间接种最佳间隔期为5 ~7 d;诱抗菌接种的最佳浓度为2 .3×105 个孢子/mL,且以喷雾和摩擦粘贴法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腐病菌 油菜菌核病 诱抗条件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桃褐腐病菌生长和产孢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汪金莲 邱业先 +1 位作者 张宗华 罗友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16-518,共3页
通过不同培养条件对诱抗菌桃褐腐病菌生长和产孢试验研究 ,明确了该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 19~2 7℃ ,最佳产孢温度范围为 17~ 2 3℃ ;不同光照条件对桃褐腐病菌生长影响不大 ,但对产孢影响较大 ,12h/12h光暗交替处理可明显提高产孢量 ... 通过不同培养条件对诱抗菌桃褐腐病菌生长和产孢试验研究 ,明确了该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 19~2 7℃ ,最佳产孢温度范围为 17~ 2 3℃ ;不同光照条件对桃褐腐病菌生长影响不大 ,但对产孢影响较大 ,12h/12h光暗交替处理可明显提高产孢量 ;病菌对酸碱度适应性很强 ,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为 5 .5~ 6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腐病菌 温度 光照 培养条件 产孢能力
下载PDF
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4
12
作者 蓝国兵 何自福 +4 位作者 于琳 汤亚飞 李正刚 邓铭光 佘小漫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5期74-79,共6页
【目的】明确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菌联合毒力与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咯菌腈及其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的室内毒力,以Wadley法评价增效作用,并验证了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的田间防效。【... 【目的】明确戊唑醇和咯菌腈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菌联合毒力与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咯菌腈及其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的室内毒力,以Wadley法评价增效作用,并验证了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的田间防效。【结果】咯菌腈和戊唑醇对火龙果褐腐病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EC50值分别为0.0045、0.0671 mg/L。戊唑醇与咯菌腈不同配比对火龙果褐腐病菌表现为加和作用。有效浓度分别为100 mg/kg和500 mg/kg连续喷施3次时,末次药后7 d,戊唑醇和咯菌腈质量比8∶2复配对火龙果褐腐病平均防效分别为80.31%和89.44%,戊唑醇单剂平均防效分别为80.24%和89.71%,咯菌腈单剂平均防效分别为70.08%和76.29%;末次药后15 d,戊唑醇和咯菌腈质量比8∶2复配平均防效分别为76.80%和83.63%,戊唑醇单剂平均防效分别为74.63%和81.22%,咯菌腈单剂平均防效分别为54.53%和65.24%;复配药剂两种施药浓度的防效均比使用相同浓度单一药剂的防效高。【结论】戊唑醇和咯菌腈质量比为8∶2的复配药剂对火龙果褐腐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在田间防治效果好且对火龙果无药害,可以在火龙果生产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咯菌腈 火龙果褐腐病菌 联合毒力 田间防效
下载PDF
中草药复配组合处理后褐腐病菌的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艾启俊 吴小虎 +2 位作者 于庆华 肖艺 张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9-181,共3页
笔者对中草药处理后的褐腐病菌进行了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经11号中草药组合(鹿蹄草+厚朴+大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处理的褐腐病菌菌丝数量减少,菌丝断裂,细胞壁变薄或缺失,胞内物质发生变化等,证实11号中... 笔者对中草药处理后的褐腐病菌进行了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经11号中草药组合(鹿蹄草+厚朴+大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处理的褐腐病菌菌丝数量减少,菌丝断裂,细胞壁变薄或缺失,胞内物质发生变化等,证实11号中草药组合可引起褐腐病菌明显的形态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褐腐病菌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下载PDF
桃褐腐病菌拮抗酵母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初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晨 张殿朋 +2 位作者 南立军 卢彩鸽 刘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66,共4页
以北京平谷桃果实表皮上分离得到的45株酵母菌为出发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具有较高拮抗作用的生防酵母菌。结果表明,共筛选出具有较好抑制效果的酵母菌6株,其中菌株MLL-9-1拮抗活性最强,对桃褐... 以北京平谷桃果实表皮上分离得到的45株酵母菌为出发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具有较高拮抗作用的生防酵母菌。结果表明,共筛选出具有较好抑制效果的酵母菌6株,其中菌株MLL-9-1拮抗活性最强,对桃褐腐病菌的抑菌率达77.91%;活体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桃褐腐病的抑制率达50.30%。生防相关性状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能够产生蛋白酶,透明圈直径达30.5 mm,说明该菌主要通过分泌蛋白酶达到抑制病原菌的效果。经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及2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腐病菌 拮抗酵母 筛选鉴定 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
下载PDF
应用TaqMan MGB探针检测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 被引量:3
15
作者 程颖慧 王颖 +2 位作者 章桂明 陈枝楠 李小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96-198,共3页
以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的6个菌株以及核果褐腐病菌一个和欧洲种仁果褐腐病菌这两种近似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ITS区序列的比对分析,设计了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的TaqMan MGB实时荧光PCR引物和探针,建立了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的TaqMan MGB实时... 以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的6个菌株以及核果褐腐病菌一个和欧洲种仁果褐腐病菌这两种近似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ITS区序列的比对分析,设计了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的TaqMan MGB实时荧光PCR引物和探针,建立了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的TaqMan MGB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设计了这3种近似种的通用引物和探针,用于检测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 TAQMAN MGB探针 实时荧光PCR
下载PDF
绿巨人褐腐病菌生物学特性和病组织结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伍慧雄 王健 +3 位作者 王军 岑炳沾 余倩珠 姚京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34,共5页
苞叶芋属观叶植物表现褐腐病症状的绿巨人Spathiphyllumpallas、神灯白掌S.lynise、香水白掌S.sensation、金叶白掌S.golden和白掌S.clevelandii分离提纯菌株,作交互接种试验显示,都可交互致病,表现褐腐病自然感病症状.根据对5个菌株培... 苞叶芋属观叶植物表现褐腐病症状的绿巨人Spathiphyllumpallas、神灯白掌S.lynise、香水白掌S.sensation、金叶白掌S.golden和白掌S.clevelandii分离提纯菌株,作交互接种试验显示,都可交互致病,表现褐腐病自然感病症状.根据对5个菌株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和致病性观测,认为是同一个病原种即苞叶芋帚梗柱孢CylindrocladiumspathiphylliSchoultiesEl Gholl&Alfieri.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20~26℃适宜病原菌生长,高于34℃或低于15℃则不利于生长,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病原菌孢子萌发;在适量微量元素Fe、Mg、K营养条件下,病原菌生长缓慢,pH5~9病原菌生长良好.从接种病原菌后的绿巨人叶柄横切可见其病理结构变化为:接种12h,病菌以菌丝通过表皮上伤口或细胞间隙进入皮层;接种24h,部分表皮细胞和皮层薄壁细胞质壁分离,变褐;接种48h,受害皮层薄壁细胞向深处发展扩大,细胞壁呈黑褐色;接种72h,病菌侵进维管束,韧皮部和木质部破坏变黑;接种72h的病根横切显示,病菌菌丝通过表皮伤口进入外皮层、中皮层薄壁细胞、胞壁崩裂、变黑.本研究目的是为绿巨人生产中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巨人 褐腐病菌 生物学特性 病组织 结构变化
下载PDF
进口智利李子上核果褐腐病菌鉴定 被引量:8
17
作者 田利华 周国梁 +3 位作者 黄建康 仇书红 周而勋 易建平 《植物检疫》 2008年第4期201-204,F0003,共5页
从进口智利李子上分离到一种引起李子果实腐烂的病原真菌,接种李子能引起果实变褐和腐烂。该真菌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产孢少,菌落初始为浅灰色,边缘浅裂状,多次传代后逐渐变为浅白色,边缘整齐。分生孢子无色... 从进口智利李子上分离到一种引起李子果实腐烂的病原真菌,接种李子能引起果实变褐和腐烂。该真菌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产孢少,菌落初始为浅灰色,边缘浅裂状,多次传代后逐渐变为浅白色,边缘整齐。分生孢子无色,单孢,柠檬形或卵圆形,大小11.5(9.5~14.7)μm×7.4(5.3~9.2)μm。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物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16株舱laxa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8%~100%,碱基的差异为0~1bp;与21株旭frueticola序列相似性为99.0%~99.2%,碱基的差异为4~5bp;与10株M.fructigena的序列相似性为97.5%~97.7%,碱基的差异为13~14bp。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分离物sh675和GenBank中登录的16个M.laxa菌株属于同一个聚类群,相关的Mfructieola和M.fructigena属于另一个聚类群。M.laxa特异性引物ITS1Mix/ITS4Mlx能扩增分离物sh675的菌丝DNA,得到预期的356bp扩增产物。根据该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ITS序列和PCR检测结果,将其鉴定为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lax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子 核果褐腐病菌 鉴定
下载PDF
油菜菌核病诱抗菌桃褐腐病菌培养基的筛选及小规模生产 被引量:2
18
作者 汪金莲 邱业先 +1 位作者 陈宏伟 罗友强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9-71,共3页
桃褐腐病菌在不同平板培养基上的生长能力证明,CA和PSA培养基效果最好,DPA和TA效果较差,SPA、VVA介于二者之间;以蔗糖为碳源远比葡萄糖效果好。桃褐腐病菌的液体发酵产量最高的是PCS和PS培养基,分别为0.053 g/ml和0.036 g/ml,是其他培... 桃褐腐病菌在不同平板培养基上的生长能力证明,CA和PSA培养基效果最好,DPA和TA效果较差,SPA、VVA介于二者之间;以蔗糖为碳源远比葡萄糖效果好。桃褐腐病菌的液体发酵产量最高的是PCS和PS培养基,分别为0.053 g/ml和0.036 g/ml,是其他培养基的4倍以上。不同培养料固体发酵证明,产孢时间最早、产孢周期最短、孢子产量最高的是MCS培养基,其孢子产量为72.40%。试验还表明,马铃薯培养基最适宜诱抗菌菌丝生长,而棉籽壳、玉米粉则最适宜孢子生长。在油菜菌核病诱抗菌规模性生产中,生产孢子宜选择产量高、生产周期短、设备简单、成本低的棉籽壳、玉米粉为培养料的固体发酵法,生产菌丝宜选择马铃薯为培养基的液体振荡发酵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腐病菌 培养基 筛选 小规模 生产 油菜 菌核病
下载PDF
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对嘧菌酯的敏感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房雅丽 刘鹏 国立耘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1-565,共5页
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我国北方地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对嘧菌酯和水杨肟酸(SHAM)的敏感性,从而为测定室内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提供适合的SHAM浓度,并且为监测田间抗药性的发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当质量... 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我国北方地区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对嘧菌酯和水杨肟酸(SHAM)的敏感性,从而为测定室内美澳型核果褐腐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提供适合的SHAM浓度,并且为监测田间抗药性的发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为60mg·L-1时,SHAM对43株美澳型核果褐腐菌菌丝的抑制率在-3.09%~52.93%,但同样浓度下,SHAM对32株褐腐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在-0.73%~9.58%,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浓度为60mg·L-1的SHAM对褐腐菌的孢子萌发率无明显抑制作用。嘧菌酯对55株美澳型核果褐腐菌的EC50分布频率呈单峰曲线,EC50值在0.075~0.390mg·L-1,平均值为(0.210±0.072mg·L-1),可以作为敏感基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 嘧菌酯 水杨肟酸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桃褐腐病菌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晓燕 王颖洁 +2 位作者 杨海清 刘素花 刘正坪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4-37,共4页
为了探明影响桃褐腐病发生和发展的因素,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营养条件等对桃褐腐病菌的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桃褐腐病菌营养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0~25℃;最适pH值范围为6~7;光暗交替有利于该菌生长;供试的7... 为了探明影响桃褐腐病发生和发展的因素,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营养条件等对桃褐腐病菌的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桃褐腐病菌营养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0~25℃;最适pH值范围为6~7;光暗交替有利于该菌生长;供试的7种培养基中,PDA+KNO3对生长最有利。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8,最适营养液为1%蛋白胨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腐病菌 环境条件 病原菌生长 分生孢子萌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