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褒贬史学论略
1
作者 常征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6-170,共15页
褒贬史学发端于春秋笔法,是经世史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著史者在撰著过程中主观意志的参与,要求根据儒家伦理精神对所记述的人和事进行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往往侧重于道德评判;在褒贬史学的发展过程中,著史者对所记述的人和事展... 褒贬史学发端于春秋笔法,是经世史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著史者在撰著过程中主观意志的参与,要求根据儒家伦理精神对所记述的人和事进行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往往侧重于道德评判;在褒贬史学的发展过程中,著史者对所记述的人和事展开评判时使用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一定的体例和模式。具体而言,褒贬史学是包括表现形式、书写原则、重要理念与核心精神等四个相联结的层面的整体,不仅仅体现在一部或几部史籍之中,而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史学实践活动之中,因而它成为影响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传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褒贬史学 经世史学 春秋笔法 直书 曲笔
下载PDF
刘知幾褒贬史学思想述要
2
作者 常征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63,共9页
《史通》一书,蕴含着丰富的褒贬史学思想。刘知幾通过分析经与史之间的关系,强调史书撰著要体现《春秋》经义,即儒家经典中的伦理精神,并称赞孔子编修《春秋》是史家褒贬予夺的"楷式"。为了更好地践行史学彰善瘅恶的宗旨,他区... 《史通》一书,蕴含着丰富的褒贬史学思想。刘知幾通过分析经与史之间的关系,强调史书撰著要体现《春秋》经义,即儒家经典中的伦理精神,并称赞孔子编修《春秋》是史家褒贬予夺的"楷式"。为了更好地践行史学彰善瘅恶的宗旨,他区分"君子之史"和"小人之史",激励后世史家既要"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秉持公心评判史事与历史人物,还要识见不凡,做到明辨是非,褒贬公正。在史书撰著的具体方法上,刘知幾主张行文简要,但强调其前提必须是能保证史学褒贬的经世功能才有意义。针对史书撰著中存在着褒贬予夺与"直书实录"之间可能的紧张与矛盾,刘知幾希望以"名教"调和两者,则体现着古代史学理论所遭遇的一种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幾 褒贬史学 《史通》
原文传递
苏洵《嘉祐集·史论》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常征江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5,共8页
苏洵《嘉祐集·史论》既体现了"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的经史关系论和"得仲尼遗意"的褒贬史学思想,又通过对前四史的简短评说,表明了作者的撰史见解,在宋代众多的史论著述中别具特色。经史关系方面,强调经与史... 苏洵《嘉祐集·史论》既体现了"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的经史关系论和"得仲尼遗意"的褒贬史学思想,又通过对前四史的简短评说,表明了作者的撰史见解,在宋代众多的史论著述中别具特色。经史关系方面,强调经与史有着相同的社会功能,两者体例不同却可以互相依托。褒贬史学源自"《春秋》笔法",即所谓"得仲尼遗意"。它强调著史者在撰著过程中主观意志的参与,要求根据儒家伦理精神对所记述的人和事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往往侧重于道德评判。"隐而章""直而宽""简而明""微而切"等著史原则的提出正是褒贬史学思想的具体化。虽然苏洵从修史方式、历史人物的采择和纪年方式等方面对前四史进行的批评颇多错误,但从总体上而言,《嘉祐集·史论》是宋代史学评论中值得重视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洵 《嘉祐集》 史论经史关系 褒贬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