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南煤矿小型断裂构造复杂程度与褶皱变形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柯春培 严家平 +1 位作者 徐胜平 童柳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3-116,共4页
为查清祁南煤矿101采区煤层赋存情况,在对地质勘查和开采条件系统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应用分形理论对101采区地质构造断裂网络进行复杂程度评价,并讨论褶皱平面变形系数与断裂分形维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01采区西部中段及东北角断裂... 为查清祁南煤矿101采区煤层赋存情况,在对地质勘查和开采条件系统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应用分形理论对101采区地质构造断裂网络进行复杂程度评价,并讨论褶皱平面变形系数与断裂分形维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01采区西部中段及东北角断裂构造复杂程度以复杂到极复杂为主,采区的西北、东南角断裂构造复杂程度主要为简单到中等;对比研究了采区内褶皱平面变形系数与断裂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采区西部中段及东北部的褶皱平面变形系数大,断裂构造的分形维数同时增大,采区西北与东南部褶皱平面变形系数小,断裂构造的分形维数同时较小,二者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分形分维 褶皱变形 复杂程度评价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中生代地层的褶皱变形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孙鸣 任金锋 +1 位作者 钟广见 易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8-842,共15页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中生代地层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变形一直存在多种争议。本文利用近两年采集的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在识别中生界和新生界主要构造地层界面的基础上,识别并精细表征了三种类型的褶皱变形,依据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中生代地层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变形一直存在多种争议。本文利用近两年采集的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在识别中生界和新生界主要构造地层界面的基础上,识别并精细表征了三种类型的褶皱变形,依据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命名为挤压背斜A、滚动背斜B和弯折背斜C。结合区域构造运动,提出了各演化阶段的典型构造变形模式,并认为挤压背斜A与晚白垩世区域隆升和挤压作用有关;滚动背斜B主要与古近系南海北部陆缘强烈伸展作用有关;弯折背斜C主要与新近系早期凹陷深部地幔上隆导致的强烈热沉降作用有关。研究结果为揭示潮汕坳陷前新生界残留盆地经历的复杂动力学演化过程和油气聚集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海域 中生代 褶皱变形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青白口系石碌群褶皱变形特征及其控矿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沐龙 李孙雄 +1 位作者 官军 曾雁玲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1年第4期265-272,共8页
青白口系石碌群属于一套海相沉积经变质的以细粒碎屑岩、泥岩及镁质碳酸岩夹火山岩为原岩的变质岩系组合,赋存有沉积变质型铁矿和热液型铜钴矿。岩石经历了多期次变形作用的改造,总体表现为由褶皱变形往韧脆性断裂变形演化的特征,褶皱... 青白口系石碌群属于一套海相沉积经变质的以细粒碎屑岩、泥岩及镁质碳酸岩夹火山岩为原岩的变质岩系组合,赋存有沉积变质型铁矿和热液型铜钴矿。岩石经历了多期次变形作用的改造,总体表现为由褶皱变形往韧脆性断裂变形演化的特征,褶皱变形包含了三个变形序列的构造形迹组合。与铁矿主成矿期密切有关的NW向石碌复向斜属于海西-印支期造山运动的产物。铜钴矿成矿物质与海西-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有关,并由于受石碌复向斜的改造,导致其与沉积变质型铁矿空间分布上的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变形特征 成矿时代 成矿机理 石碌群 海南岛
下载PDF
郴州西山地区褶皱变形的重新厘定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柏林 李玉生 +4 位作者 董法宪 许顺山 刘友勋 刘建民 李建中 《湖南地质》 1998年第2期71-75,共5页
研究者们在郴州西山枞树板地区震旦系浅变质碎屑岩中,首次厘定出近东西(北西)向的褶皱构造—山河复背斜的存在,并阐述了近东西向褶皱和近南北向褶皱的特征及其复合叠加类型。最后指出近东西向背斜形成于加里东期,近南北向褶皱形成... 研究者们在郴州西山枞树板地区震旦系浅变质碎屑岩中,首次厘定出近东西(北西)向的褶皱构造—山河复背斜的存在,并阐述了近东西向褶皱和近南北向褶皱的特征及其复合叠加类型。最后指出近东西向背斜形成于加里东期,近南北向褶皱形成于印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变形 厘定 郴州 西山地区 构造变形
下载PDF
皖南宁国一带印支期褶皱变形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储东如 《安徽地质》 1998年第3期47-51,共5页
】应用构造解析法,通过与褶皱变形有关的小构造研究,认为皖南印支期褶皱变形可分解为三期。它们的形态、方位各异,规模、强度不等,形成机制也不尽相同。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形成了该区非常有特色的构造变形图案。
关键词 褶皱变形 印支期 皖南宁国
下载PDF
褶皱变形应力场对断裂控制作用的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玉山 沈晓华 邹乐君 《科技通报》 2006年第5期616-621,共6页
有限元法作为一种求解连体力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地质领域,本文对软硬夹层的紧闭褶皱的变形应力场进行了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本文的模拟条件下,裂隙的发育位置受破裂指标Fn大于3.0的高值点控制,高值点... 有限元法作为一种求解连体力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地质领域,本文对软硬夹层的紧闭褶皱的变形应力场进行了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本文的模拟条件下,裂隙的发育位置受破裂指标Fn大于3.0的高值点控制,高值点的密度决定了断裂发育的多少;裂隙的延伸方向与模拟的剪切应力方向一致;裂隙的前端具有代表应力集中的Fn指标值的高值点,断裂沿此生长;当断裂延伸至褶皱核部发生分叉与合并时,应力梯度下降,应力对断裂的控制能力减弱。研究结果对于有限元法应用于实际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变形 应力模拟 断裂构造 有限元法
下载PDF
受扭圆环薄膜褶皱变形的试验研究
7
作者 王晓峰 刘启军 杨庆山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41,共9页
通过对圆环薄膜进行受扭试验,研究薄膜的褶皱变形机理及其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为减小边界条件的误差扰动,研发高精度试验装置。通过砝码和同步装置对圆环膜施加预张力,借助旋转平台施加扭矩,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对褶皱变形进行非接触... 通过对圆环薄膜进行受扭试验,研究薄膜的褶皱变形机理及其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为减小边界条件的误差扰动,研发高精度试验装置。通过砝码和同步装置对圆环膜施加预张力,借助旋转平台施加扭矩,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对褶皱变形进行非接触测量,主要研究边界条件、预张力以及膜厚等因素对薄膜褶皱变形及其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扭转角的增加,褶皱幅值逐渐增大,由于没有二次屈曲发生,褶皱数量和褶皱半波长没有明显变化;增大预张力能够有效提高薄膜刚度,从而褶皱幅值和褶皱半波长减小,但使褶皱数量增多;膜厚增加能够提高薄膜的抗弯刚度,在相同扭转角和预张力的情况下,褶皱数量减少,但使得褶皱幅值和褶皱半波长增大。研究成果揭示褶皱因素对褶皱变形的影响规律,有助于通过其影响特性对薄膜褶皱变形进行有效控制,保证薄膜结构的形面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扭圆环膜 试验装置 试验研究 褶皱变形 影响因素 褶皱特征参数
下载PDF
褶皱变形区正负向构造单元页岩气差异富集特征
8
作者 张梦琳 李郭琴 +6 位作者 寇一龙 李柯 陈佳 徐剑良 何嘉 梁霄 樊骐铖 《地质论评》 CAS 2024年第S01期272-274,共3页
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多方位逆冲推覆构造背景的叠合型盆地。四川盆地南缘在多期次的构造叠加和改造作用下,地层的褶皱变形、破裂程度和抬升剥蚀程度均有较大差别,同一构造褶曲程度在局部应力场的影响下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多方位逆冲推覆构造背景的叠合型盆地。四川盆地南缘在多期次的构造叠加和改造作用下,地层的褶皱变形、破裂程度和抬升剥蚀程度均有较大差别,同一构造褶曲程度在局部应力场的影响下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的褶皱变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变形 正负向构造 页岩气 差异富集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兴华渡口岩群多期褶皱解析及变质变形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仰春 周兴福 +2 位作者 李永秀 郝永鸿 柳震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2000年第1期44-50,共7页
大兴安岭绿林林场一带兴华渡口岩群属于中元古代层状变质岩系 ,受长期热动力变质事件影响 ,形成三个世代褶皱变形构造 ,其中以第二世代褶皱变形为主。此外 ,发育两套大型的韧性剪切带 ,它们在该区构造格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变质... 大兴安岭绿林林场一带兴华渡口岩群属于中元古代层状变质岩系 ,受长期热动力变质事件影响 ,形成三个世代褶皱变形构造 ,其中以第二世代褶皱变形为主。此外 ,发育两套大型的韧性剪切带 ,它们在该区构造格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变质与变形作用关系密切 ,由第一世代至第二世代变质表现为角闪岩相的递进变质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褶皱变形 变质变形 兴华渡口岩群 大兴安岭
下载PDF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 被引量:16
10
作者 何明喜 杜建波 +3 位作者 古哲 谢其锋 马荣芳 张冬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2-324,329,共4页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改造,构造环境经开裂扩张—碰撞拼合—拉伸断陷等多次转换,最终形成了上部拉伸、中部逆冲推覆、下部拆离滑脱的“三层楼阁”式分层构造变形组合的构造几何学模式。其构造变形主要受... 下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改造,构造环境经开裂扩张—碰撞拼合—拉伸断陷等多次转换,最终形成了上部拉伸、中部逆冲推覆、下部拆离滑脱的“三层楼阁”式分层构造变形组合的构造几何学模式。其构造变形主要受中三叠世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控制,具有横向上强弱分带、垂向上形变分层的特征。可划分为伸展变形、冲断褶皱变形、拆离滑脱变形等3种构造变形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变形 冲断褶皱变形 拆离滑脱变形 构造变形样式 构造几何学模式 前陆盆地 下扬子北缘
下载PDF
博格达山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科 王镇远 +3 位作者 刘飞 姜琳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41-1051,共11页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内3期不同的构造变形:1)是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所引起的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表现为一系列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2)是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博格达山遭受挤压变形,在山前形成宽缓的褶皱;3)是博格达三叠纪末—侏罗纪初的构造变形,可能对应于博格达山的初始隆起,这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博格达山北麓上二叠统的强烈褶皱变形。这些结果表明博格达山的隆升具有多期次的特点,主要受亚洲板块南缘不同时期小陆块碰撞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 多期构造
下载PDF
煤层构造变形的综合定量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曾勇 阎小卫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3-16,共4页
以断裂破坏指数和褶皱构造变形系数为基础 ,提出了构造变形综合指数新概念 ,为定量地判识煤层构造复杂程度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关键词 断裂破坏指数 褶皱构造变形系数 综合指数 煤层
下载PDF
川东地区褶皱和裂缝发育期次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月华 《四川地质学报》 1990年第1期7-12,共6页
本文根据川东地区构造裂缝中不同类型矿物充填顺序及特征所纪录的褶皱变形强度、期次及构造环境,结合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试以逆演褶皱及裂缝发育期次探讨川东地区褶皱运动。本文认为川东地区构造经历过四期褶皱运动叠加,导致裂缝四次... 本文根据川东地区构造裂缝中不同类型矿物充填顺序及特征所纪录的褶皱变形强度、期次及构造环境,结合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试以逆演褶皱及裂缝发育期次探讨川东地区褶皱运动。本文认为川东地区构造经历过四期褶皱运动叠加,导致裂缝四次张开和充填。对比邻区褶皱时代,这四次褶皱运动应为早白垩世晚期燕山早幕、晚白垩世晚期燕山晚幕、早幕三纪末喜山二幕和第四纪早更新世喜山三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裂缝发育 均一温度 末喜 构造裂缝 早白垩世晚期 喜山 褶皱变形 晚白垩世 背斜圈闭
下载PDF
阜平地区太古宙地壳变形序列及演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裴利庭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6年第6期678-682,共5页
阜平地区的太古宙地壳,主要由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岩(约占50%)组成。变质表壳岩即阜平岩群可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下部叠卜安岩组;上部宋家口岩组。变质深成岩分为钠质和钾质两个系列。在其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三期褶皱... 阜平地区的太古宙地壳,主要由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岩(约占50%)组成。变质表壳岩即阜平岩群可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下部叠卜安岩组;上部宋家口岩组。变质深成岩分为钠质和钾质两个系列。在其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三期褶皱变形及其相伴的两期韧性剪切变形:第一期褶皱变形发生于下部表壳岩麻粒岩相变质阶段;第二期褶皱形成于钠质深成岩侵位之后;第三期褶皱群形成于太古宙末期。在二、三期褶皱变形过程中形成两期韧性剪切带。他们共同造就了阜平穹状复合褶皱群的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变形 叠加构造 剪切带 地壳变形 太古宙
下载PDF
扬子板块海相中古生界盆地的递进变形改造 被引量:47
15
作者 丁道桂 刘光祥 +1 位作者 吕俊祥 潘文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78-1188,共11页
印支—早燕山期由于古特提斯洋盆的关闭,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受到了挤压与碰撞作用,在板内形成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A带),从SE向NW方向的大规模水平推挤作用使扬子板内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其前缘形成了... 印支—早燕山期由于古特提斯洋盆的关闭,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受到了挤压与碰撞作用,在板内形成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A带),从SE向NW方向的大规模水平推挤作用使扬子板内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其前缘形成了高角度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滑脱断层-滑脱褶皱带(D带)、共轭冲断层-膝折褶皱带(E带)和古隆起-单斜带(F带);在其后缘则形成了滑覆断层-滑脱褶皱带(G带)。不同的构造变形区带具有不同的水平位移量、压缩变形量,不同的逆冲断裂、褶皱的空间配置和不同的构造圈闭类型、保存条件,因而控制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古生界盆地:递进变形:逆冲断层:相关褶皱
下载PDF
菲律宾南巴拉望后裂谷期蛇绿岩侵位和逆冲褶皱的构造约束——框架和最新进展
16
作者 Hui LI Cheng ZHONG Wei XIANG 韩冰(翻译) 《海洋地质》 2013年第3期16-16,共1页
菲律宾中、南巴拉望的陆内结构断面和近海地震剖面揭示了白垩纪一始新世后裂谷沉积的挤压构造。在内陆,微弱一中等褶皱变形的中中新世到上新世沉积可能是切断白垩纪蛇绿岩层序的大型逆冲断裂的标志。该蛇绿岩层序被逆冲推覆于始新世同... 菲律宾中、南巴拉望的陆内结构断面和近海地震剖面揭示了白垩纪一始新世后裂谷沉积的挤压构造。在内陆,微弱一中等褶皱变形的中中新世到上新世沉积可能是切断白垩纪蛇绿岩层序的大型逆冲断裂的标志。该蛇绿岩层序被逆冲推覆于始新世同裂谷期浊流及粗碎屑为主的沉积物之上,形成始新世构造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构造 逆冲断裂 褶皱变形 蛇绿岩 菲律宾 裂谷 框架 侵位
下载PDF
浅析断层相关褶皱
17
《复杂油气藏》 2016年第4期79-79,共1页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断层相关褶皱是与断层活动有关的皱褶,其形成机制为岩石受力后先发生断层而后发生褶皱,断层在发育过程中,由于两盘岩石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平面或剖面上的剪切作用,使地层弯曲变形,从而形成断...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断层相关褶皱是与断层活动有关的皱褶,其形成机制为岩石受力后先发生断层而后发生褶皱,断层在发育过程中,由于两盘岩石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平面或剖面上的剪切作用,使地层弯曲变形,从而形成断层相关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机制 构造圈闭 断坡 剪切作用 破裂面 断坪 前陆 油气勘探 褶皱变形 层位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研究——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7
18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3 位作者 王国芝 李智武 刘顺 曹俊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58-1973,共16页
本文通过背斜褶皱变形与低温热年代学年龄(磷灰石和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端元模型研究,约束低起伏度、低斜率地貌特征的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四川盆地南部沐川和桑木场背斜地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发生了相似... 本文通过背斜褶皱变形与低温热年代学年龄(磷灰石和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端元模型研究,约束低起伏度、低斜率地貌特征的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四川盆地南部沐川和桑木场背斜地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发生了相似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速率为~0.1mm/a、现今地表剥蚀厚度1.0~2.0km),反映出盆地克拉通基底对区域均一性快速抬升冷却过程的控制作用.川南沐川地区磷灰石(U-Th)/He年龄值为~10—28.6Ma,样品年龄与古深度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揭示新生代~10—30 Ma以速率为0.12±0.02mm/a的稳态隆升剥露过程.桑木场背斜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36—52Ma,古深度空间上样品AFT年龄变化不明显(~50Ma)、且具有相似的径迹长度(~12.0μm).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模拟表明桑木场地区经历三个阶段热演化过程:埋深增温阶段(~80Ma以前)、缓慢抬升冷却阶段(80—20Ma)和快速隆升剥露阶段(~20Ma—现今),新生代隆升剥露速率大致分别为~0.025mm/a和~0.1mm/a.新生代青藏高原大规模地壳物质东向运动与四川盆地克拉通基底挤压,受板缘边界主断裂带差异性构造特征控制造就了青藏高原东缘不同的边界地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隆升剥露 褶皱变形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青海大通断裂带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智敏 田勤俭 +2 位作者 姚生海 李文巧 高占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5-862,共8页
青海大通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压性盆地带内的一条NE向断裂,构成西宁盆地与大通城关盆地的边界。该断裂带主要由麻子营-庙沟断裂(F1)和老爷山-南门峡断裂(F2)2条次级断裂段构成,沿该断裂带有明显垂直断错的地貌现象。野外调查表明,断裂... 青海大通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压性盆地带内的一条NE向断裂,构成西宁盆地与大通城关盆地的边界。该断裂带主要由麻子营-庙沟断裂(F1)和老爷山-南门峡断裂(F2)2条次级断裂段构成,沿该断裂带有明显垂直断错的地貌现象。野外调查表明,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特征,基岩中发育10余米宽的断层破碎带,且沿断裂带一些地段有岩脉侵入。断裂最新活动表现为寒武纪地层逆冲到早第四纪砖红色砾石层之上,沿断层面发育数厘米厚的断层泥。但断层带上覆坡积黄土未被断错。断层泥测年(ESR)结果为(610±61)kaBP;上覆黄土测年(OSL)结果为(14.6±1.5)kaBP。根据测年结果和地质地貌现象判定该断裂带在中更新世有过明显活动。大通盆地内部地层以长轴NW向的褶皱变形为主,根据断层与褶皱变形的关系认为,在NEE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NE向的大通断裂是断层两侧褶皱带之间不同段落压缩不均匀而形成的横向撕裂。这一特征可能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一系列NE向断裂的共同特征。这些NE向断裂规模不大,被围限在活动块体内部,与褶皱和压性盆地轴向近垂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 褶皱变形 青藏高原 大通断裂 西宁盆地
下载PDF
瓦斯突出危险带的三维地震探测技术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许良 彭苏萍 +1 位作者 杨瑞召 王英坡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15,共4页
研究了利用三维地震探测瓦斯突出危险带的技术 ,并在淮南潘三矿进行了应用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可以探测落差大于 3m的小断层和相应幅度的小褶皱 ,断层和褶皱可以造成构造应力集中、煤体破坏、瓦斯聚集和突出 ,通过... 研究了利用三维地震探测瓦斯突出危险带的技术 ,并在淮南潘三矿进行了应用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可以探测落差大于 3m的小断层和相应幅度的小褶皱 ,断层和褶皱可以造成构造应力集中、煤体破坏、瓦斯聚集和突出 ,通过对断层破坏和褶皱变形程度的定量评定可以划分瓦斯突出危险带。应用三维地震技术探测瓦斯突出危险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突出危险带 分辨率 三维地震探测 淮南矿区 断层破坏 褶皱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