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新的金矿成矿系列——论粤北新洲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金矿化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少梅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7-10,共4页
粤北新洲地区存在一个中—大型的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早期矿化主要发生在Ⅰ级推覆断层带中,形成石英—碳酸盐糜棱岩型金矿床。中期矿化发生在Ⅱ级逆冲推覆断层带及下盘高角度推覆剪切带中,形成一种新类型金矿床—碎裂钠长石岩... 粤北新洲地区存在一个中—大型的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早期矿化主要发生在Ⅰ级推覆断层带中,形成石英—碳酸盐糜棱岩型金矿床。中期矿化发生在Ⅱ级逆冲推覆断层带及下盘高角度推覆剪切带中,形成一种新类型金矿床—碎裂钠长石岩型金矿床。晚期矿化发生在Ⅲ—Ⅳ级逆冲推覆断层带中,形成碎裂富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床。从矿化早期至晚期,变形环境从韧性→脆性,成矿深度和差异应力逐渐变小,形成一个完整的矿化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式 逆冲推覆构造 矿化系列
下载PDF
粤北新州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彭少梅 伍广宇 《广东地质》 1990年第4期79-91,共13页
关键词 褶皱式 逆冲 推覆构造
下载PDF
阻燃防静电褶皱式滤筒收尘技术在煤仓顶的应用
3
作者 马俊林 《新世纪水泥导报》 CAS 2022年第6期69-71,共3页
在原煤输送、煤粉存储等环节,煤尘逸散、飘扬,容易发生煤尘超标事件。对此一般在煤仓顶采用普通收尘器对煤尘进行处理,但系统阻力大,处理效果差,经常会出现不稳定排放。改造中采用阻燃防静电褶皱式滤筒收尘技术,不仅降低了故障率和系统... 在原煤输送、煤粉存储等环节,煤尘逸散、飘扬,容易发生煤尘超标事件。对此一般在煤仓顶采用普通收尘器对煤尘进行处理,但系统阻力大,处理效果差,经常会出现不稳定排放。改造中采用阻燃防静电褶皱式滤筒收尘技术,不仅降低了故障率和系统阻力,而且安装、维修快捷方便,清灰彻底,日常运行稳定可靠,煤尘平均排放浓度在7 mg/Nm3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防静电 褶皱式滤筒 收尘 煤仓顶 应用
下载PDF
粤北淅洲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金矿成矿系列
4
作者 彭少梅 《广东有色金属地质》 1991年第2期36-44,57,共10页
关键词 金矿 成矿 逆冲 推覆构造 褶皱式
下载PDF
湘中金竹山矿区褶皱式窗棂构造
5
作者 杨雄庭 《中国煤田地质》 1992年第3期9-14,共6页
作者在湘中煤系地层中首次发现三个平行排列的褶皱式窗棂构造。文中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初步分析了成因。
关键词 褶皱式 窗棂构造 地层
下载PDF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47
6
作者 解国爱 贾东 +4 位作者 张庆龙 吴晓俊 沈礼 吕赟珊 邹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3-788,共16页
川东地区发育一系列NE走向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按照褶皱的组合形态,自东向西发育隔槽式褶皱和隔档式褶皱,齐岳山断裂是二者的分界线。本文采取物理模拟手段对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实验研究,选取硅树脂模拟滑脱层,石英砂... 川东地区发育一系列NE走向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按照褶皱的组合形态,自东向西发育隔槽式褶皱和隔档式褶皱,齐岳山断裂是二者的分界线。本文采取物理模拟手段对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实验研究,选取硅树脂模拟滑脱层,石英砂和微玻璃珠模拟沉积盖层,改变盖层与基底之间摩擦力、盖层的物性、滑脱层的埋藏深度等因素。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滑脱层的深度和盖层性质是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主要是下寒武统膏页岩充当滑脱层,滑脱层埋深较大,地表构造形态表现为隔槽式褶皱;齐岳山断裂以西地区,下二叠统泥质灰岩充当滑脱层,埋深较浅,盖层表现为隔档式褶皱。微玻璃珠是模拟侏罗山式褶皱较好的实验材料,推测川东薄皮构造带形成时候以塑形变形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侏罗山褶皱 物理模拟 基底滑脱
下载PDF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数值模拟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34
7
作者 张必龙 朱光 +4 位作者 JIANG Dazhi 胡召齐 向必伟 张力 陈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1-711,共11页
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 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主控作用,能干性差异小时出现隔槽式褶皱,差异大时出现隔档式褶皱。随着埋深加大,压力逐渐起主要作用,这时仅出现隔槽式褶皱。川东东带褶皱地层总体上层间能干性差异小,因而盖层的深部与浅部皆出现隔槽式褶皱,与模拟结果一致。西带褶皱地层总体层间能干性差异大,因而浅部出现隔档式褶皱。而其深部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受上覆压力控制,根据模拟推测应为隔槽式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隔档褶皱 隔槽褶皱 粘聚力差异 上覆压力
下载PDF
山西南部燕山期类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吴奇 李三忠 +3 位作者 刘鑫 王鹏程 曹现志 索艳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3-489,共7页
晋南地区自西向东发育一系列NNE向背斜与向斜。背斜地区主要出露太古代结晶基底或早古生代地层,向斜核部出露的最新地层则是三叠系。在宁武-静乐盆地、太原西南水浴贯等地可见零星或成片分布的侏罗系残存,部分地区可见残留的白垩系,与... 晋南地区自西向东发育一系列NNE向背斜与向斜。背斜地区主要出露太古代结晶基底或早古生代地层,向斜核部出露的最新地层则是三叠系。在宁武-静乐盆地、太原西南水浴贯等地可见零星或成片分布的侏罗系残存,部分地区可见残留的白垩系,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根据卷入地层时代分析,这些褶皱应为燕山期变形产物。背斜区域地层相对较陡,核部或翼部发育大量NNE向逆冲断裂,太古代结晶基底同样卷入变形;而向斜核部地层非常平缓,产状近于水平。山西南部整体构造表现为一种类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在吕梁山区、霍山背斜带及太行山沿晋获断裂一带均可见燕山期岩浆岩体分布。根据这些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及前人节理统计结果,可知该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于NW-SE向的挤压应力场下发生了剧烈的构造运动。同时期,华北地区及整个中国东部都表现出相似的构造特征,而古太平洋板块正NW向往亚洲板块下俯冲,因此,晋南地区的类隔挡式褶皱的形成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 隔挡褶皱 燕山期 华北克拉通 太平洋板块
下载PDF
黔东南隔槽式褶皱成因分析 被引量:31
9
作者 杨坤光 李学刚 +2 位作者 戴传固 张慧 周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60,共8页
隔槽式褶皱与隔档式褶皱构成侏罗山式褶皱。传统观点认为,侏罗山式褶皱是滑脱作用所形成,其典型实例是在刚性岩体(基底)之上有一层软弱岩层,在软弱层之上的岩层发生"台布式"滑动而形成隔档隔槽式褶皱。黔东南地区隔槽式褶皱... 隔槽式褶皱与隔档式褶皱构成侏罗山式褶皱。传统观点认为,侏罗山式褶皱是滑脱作用所形成,其典型实例是在刚性岩体(基底)之上有一层软弱岩层,在软弱层之上的岩层发生"台布式"滑动而形成隔档隔槽式褶皱。黔东南地区隔槽式褶皱实地调查发现:(1)隔槽式向斜核部的地层比两翼和背斜核部的地层厚;(2)沿隔槽式向斜核部发育多期次活动的纵向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枢纽一致;(3)背斜产状平缓变形弱而向斜产状急变变形强,背斜与向斜相间出露构成典型的强弱应变域,复杂变形发生在向斜核部。在湘黔交界处的寒武系内发育了典型的露头尺度隔槽式褶皱。通过隔槽式褶皱的露头尺度解析与宏观变形分析,认为黔东南隔槽式褶皱的形成受多期活动的断层控制,早期沉积阶段的正断层,控制了隔槽式褶皱紧闭向斜的发育位置,构造反转之后,先期断层是应力集中区,正断层转为平移或逆冲断层,在隔槽式褶皱向斜核部发育复杂变形。其次,正断层对隔槽式褶皱发育与逆断层对断弯褶皱发育的控制不同,前者断层发育早,后者断层发育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槽褶皱 隔档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 成因机制 黔东南
下载PDF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形成时代:不整合面的证据 被引量:84
10
作者 胡召齐 朱光 +1 位作者 刘国生 张必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42,共11页
确定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时代是了解上扬子地区这一重要板内变形带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详细的野外工作显示,该构造带中、上三叠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说明其没有发生过印支期褶皱。区内上三叠统与下侏罗统,... 确定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时代是了解上扬子地区这一重要板内变形带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详细的野外工作显示,该构造带中、上三叠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说明其没有发生过印支期褶皱。区内上三叠统与下侏罗统,中、下侏罗统和中、上侏罗统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又指示其褶皱变形发生在晚侏罗世之后。区内白垩纪盆地边缘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较平缓的上白垩统地层也覆盖在下伏较陡立的不同时代地层之上,从而指示该构造带形成于早白垩世之前。综合分析后限定川东—湘鄂西北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带的褶皱变形发生在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初期间,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印支期或早燕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构造带 “侏罗山褶皱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褶皱时代
下载PDF
东大别罗田地区纵弯式褶皱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但卫 杨坤光 马昌前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2-429,共8页
野外调查研究发现,东大别罗田片麻岩区广泛发育了轴面倾向SE的纵弯式褶皱,这些褶皱近平行于片麻理。整个罗田地区的片麻理显示它在区域上是一个SE-NW方向上的倒转背斜。三维有限应变分析发现,罗田片麻岩区在核部、翼部的不同位置既有挤... 野外调查研究发现,东大别罗田片麻岩区广泛发育了轴面倾向SE的纵弯式褶皱,这些褶皱近平行于片麻理。整个罗田地区的片麻理显示它在区域上是一个SE-NW方向上的倒转背斜。三维有限应变分析发现,罗田片麻岩区在核部、翼部的不同位置既有挤压、也有拉伸变形,显示为纵弯式褶皱的成因机制。石英C轴组构显示,罗田片麻岩区主要遭受SE-NW方向上的挤压作用,并在中等温度的中上地壳环境下形成了纵弯褶皱。由片麻理显示的轴面SE倾向的褶皱形成于罗田穹隆形成之后,表明自罗田穹隆开始形成后,罗田地区乃至整个东大别又发生了一次较深层次的挤压作用。这次挤压作用促进了穹隆在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纵弯褶皱 有限应变 石英C轴组构
下载PDF
关于川东—湘鄂西一带隔挡、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综述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心怡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3年第2期50-56,共7页
被称为"侏罗山式"褶皱的隔挡、隔槽式褶皱在我国川东—湘鄂西一带典型发育。关于其形成机制,主要有粘聚力差异、动力学差异和外营力作用三种说法。川东-湘鄂西地区实地调查发现:(1)以齐岳山断裂为界,西带发育隔挡式褶皱,东带... 被称为"侏罗山式"褶皱的隔挡、隔槽式褶皱在我国川东—湘鄂西一带典型发育。关于其形成机制,主要有粘聚力差异、动力学差异和外营力作用三种说法。川东-湘鄂西地区实地调查发现:(1)以齐岳山断裂为界,西带发育隔挡式褶皱,东带发育隔槽式褶皱;(2)东带缺失含多套泥岩的碎屑岩及一套较厚的膏岩层;(3)西带褶皱仅卷入志留纪之后的地层,而东带卷入了早古生代的基底地层,且正、逆断层更为发育。通过分析有限差法数值模拟实验和定点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的结果,认为层间能干性差异度和推挤力大小的不同是两带地形差异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挡褶皱 薄皮构造 隔槽褶皱 厚皮构造
下载PDF
湘中隔档式褶皱与找煤预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雄庭 尹华章 《中国煤田地质》 1997年第1期12-14,共3页
湘中下石炭统测水煤系主要赋存于隔挡式褶皱中。通过几例有代表性的隔挡式褶曲的分析,揭示了发育于隔挡式褶曲背斜部位的逆冲断层下盘,有可能赋存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从而为湘中地区测水煤系的找煤预测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隔档褶皱 逆冲断层 煤田 找煤 煤矿床
下载PDF
侏罗山式褶皱区水文地质特征:以周骥站幅为例
14
作者 姜福 刘天强 +1 位作者 朱昱桦 李雪莲 《能源与节能》 2022年第7期47-50,共4页
周骥站幅内侏罗山式褶皱发育,表现为向斜紧闭、背斜宽缓,褶皱轴迹主要呈北东—南西向。总结了图幅内二叠系至三叠系地层区水文地质条件,为相似水文地质条件区地下水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侏罗山褶皱 水文地质 地下水开发利用
下载PDF
喷嘴型式对滤筒脉冲定阻清灰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薛峰 李朋 +4 位作者 黄琬岚 胡敏 颜翠平 陈海焱 杨刚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2年第5期48-56,共9页
为了降低工业生产中除尘器运行阻力,维持稳定工况,自主设计柜式工业除尘器作为实验平台,采用普通直角喷嘴、上部开口散射器、诱导喷嘴3种喷嘴,研究直径×高度为325 mm×600 mm的褶皱式滤筒在工业粉尘过滤实验中的清灰效果;脉冲... 为了降低工业生产中除尘器运行阻力,维持稳定工况,自主设计柜式工业除尘器作为实验平台,采用普通直角喷嘴、上部开口散射器、诱导喷嘴3种喷嘴,研究直径×高度为325 mm×600 mm的褶皱式滤筒在工业粉尘过滤实验中的清灰效果;脉冲喷吹采用定阻清灰模式,喷吹压力分别为0.2、0.3、0.4 MPa,探究不同的喷嘴型式对除尘器维持可持续运行工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喷吹压力为0.4 MPa时,普通直角喷嘴、上部开口散射器、诱导喷嘴的平均清灰间隔时长分别为459、679、554 s;相较于普通直角喷嘴,上部开口散射器和诱导喷嘴褶皱式滤筒除尘器的平均清灰间隔时长增加,出口粉尘浓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喷嘴 定阻清灰 褶皱式滤筒 粉尘浓度
下载PDF
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 被引量:48
16
作者 李忠权 冉隆辉 +2 位作者 陈更生 路中侃 段新国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5-609,共5页
川东高陡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部 ,由一系列 NE-NNE向的隔档式褶皱组成。其构造变形经历了由隔槽式褶皱到“两背一断”,最终形成隔挡式褶皱的演化过程。在“两背一断”先存构造研究基础上 ,按继承发展的观点 ,综合运用伸展构造、反转构造... 川东高陡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部 ,由一系列 NE-NNE向的隔档式褶皱组成。其构造变形经历了由隔槽式褶皱到“两背一断”,最终形成隔挡式褶皱的演化过程。在“两背一断”先存构造研究基础上 ,按继承发展的观点 ,综合运用伸展构造、反转构造、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新理论 ,系统探讨了川东高陡构造形成演化的成因地质模式 ,结合志留系主力生烃层的生气高峰期 ,对地腹不同成因类型的构造圈闭含气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槽褶皱 隔挡褶皱 反转构造 断层 油气藏 成因 四川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南部逆冲变形样式及其机制 被引量:22
17
作者 王鹏程 赵淑娟 +5 位作者 李三忠 余珊 刘鑫 许立青 曹现志 刘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0-244,共15页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动学特征是由南向北的逆冲,变形从根部带的厚皮构造变为中部带、前锋带的薄皮构造。野外考察和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根部带断裂陡,叠瓦式逆断层为主,向下收敛于基底和盖层之间的深部滑脱层;中部带逆冲断裂具叠瓦式和双冲式特征,断裂产状相对较缓,深部滑脱层较根部带变浅,浅部的志留系滑脱层也十分发育,带内构造不对称性不明显,褶皱样式Ω为""和"Ω"型为主;前锋带断裂组合为叠瓦状,发育大量反冲断层及倒转褶皱,其滑脱层主要是志留系或三叠系内部的软弱层。横向上,逆冲变形具有不均一性,体现在中下扬子的差异变形上:中扬子逆冲构造在中部带、前锋带卷入变形主体地层为志留系-三叠系,而下扬子中部带和前锋带却大量出露震旦-寒武系;中扬子在前锋带主要为向北倒转的不对称褶皱,前锋带Ω到根部带都是隔槽式褶皱组合,而下扬子逆冲构造前锋带为""和"Ω"式褶皱,前锋带、中部带、根部带分别为上古生界-三叠系体现的隔档式、下古生界体现的隔档式、隔槽式褶皱组合。另外,中、下扬子深部滑脱层的深度也有显著差别。在变形的动力学上,中、下扬子燕山早期逆冲作用同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有关。中、下扬子逆冲变形的差异性表现可能是由于J3-K1后期赣江断裂走滑逆冲造成的不均一的隆升导致的。赣江断裂以东的下扬子逆冲抬升剥蚀严重,导致深部层次构造剥露,而中扬子保留了J1-J2时期逆冲构造的浅部构造原始样式。这种模式也符合在J3-K1东亚属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 隔槽褶皱 隔档褶皱 变形样 机制 长江中下游南部
下载PDF
多层滑脱条件下褶皱—冲断带形成制约因素研究:以川东—雪峰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重庆 周建勋 郎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45-55,共11页
为了研究滑脱层性质对多层滑脱变形系统构造样式及演化过程的影响,设计了3组剖面模型,针对滑脱层流变学性质及其深度对上覆地层构造变形的影响进行物理模拟研究,并结合川东—雪峰构造带褶皱-冲断带实际地质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滑脱层性质对多层滑脱变形系统构造样式及演化过程的影响,设计了3组剖面模型,针对滑脱层流变学性质及其深度对上覆地层构造变形的影响进行物理模拟研究,并结合川东—雪峰构造带褶皱-冲断带实际地质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滑脱层流变学性质影响上覆地层应变调节方向;水平累积性收缩滑脱层控制下的地层变形具有较大水平应变分量,使得应力快速、大范围传递,形成宽缓的褶皱-冲断带;高流变性滑脱层控制下的地层变形具有显著的垂向运动,形成的褶皱-冲断带狭窄且具有较大锥度;滑脱层深度影响上覆地层褶皱的波长,深层滑脱形成大波长褶皱,紧密排列组合成隔槽式褶皱;浅层滑脱易形成高陡背斜,稀疏分布组合成隔挡式褶皱;川东—雪峰构造带不同区域沉积盖层厚度、滑脱层数量、滑脱深度的差异及南东—北西向挤压应力是形成该区隔挡式、隔槽式褶皱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滑脱 隔挡褶皱 隔槽褶皱 褶皱波长 构造演化 形成机制 物理模拟
下载PDF
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胡召齐 朱光 +3 位作者 张必龙 陈印 魏鑫 张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1-379,共19页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第2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和第3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结合相关的地质现象,认为在这3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形成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的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和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由此表明,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形成顺序为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褶皱 川东隔档褶皱 湘鄂西隔槽褶皱 构造应力场 断层擦痕矢量分析 叠加褶皱
下载PDF
利用变斑晶中包裹物结构型式研究变质变形史的新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游振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4-50,共7页
介绍了对凹式显微褶皱5种类型的参照系、鉴别特征及其在解析变质变形史方面的意义。变斑晶晶内包裹物的迹线,是从显微尺度反映造山带变质岩变质变形过程最有效的标志之一,在对于褶皱(或旋转)轴作斜交或平行的切片中,往往看到晶内... 介绍了对凹式显微褶皱5种类型的参照系、鉴别特征及其在解析变质变形史方面的意义。变斑晶晶内包裹物的迹线,是从显微尺度反映造山带变质岩变质变形过程最有效的标志之一,在对于褶皱(或旋转)轴作斜交或平行的切片中,往往看到晶内包裹物所显示的对凹式显微褶皱(oppositelyconcavemicrofold即OCM),按其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足虫结构 对凹显微褶皱 造山带变质岩 变质变形史 变斑晶 包裹物 显微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