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化主义”:现代化的误区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奉臻 《北方论丛》 CSSCI 1998年第6期74-78,83,共6页
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嬗变、由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变迁的过程。“西化主义”是指非西方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心理、器物和制度层面都无条件地全盘仿效或移植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潮。从本世... 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嬗变、由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变迁的过程。“西化主义”是指非西方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心理、器物和制度层面都无条件地全盘仿效或移植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潮。从本世纪60年代起,“西化主义”概念曾一度被弃置不用。但在最近几年,这一思想又重新抬头,出现了回春景象。因此,如何认识和评价“西化主义”,又成为广大非西方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作为作者《理论与经验:历史视野中的改革与现代化研究》一书的阶段性成果,对“西化主义”思想产生的渊源、演变的轨迹及其主要表现形式等作了深入的探讨,用大量有力的史实说明:“西化主义”是刻意照搬的“拿来主义”,是“西方中心论”的变种,是非此即彼的二维逻辑推断,是现代化的误区;对非西方社会而言,其唯一明智的选择是:从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以自身的文化作为内在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化主义 “西欧中心论”现代化 本位主义 思维绝对化
下载PDF
“西化主义”:现代化的误区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奉臻 《政工研究动态》 1999年第8期18-18,共1页
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嬗变、由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变迁的过程。“西化主义”是指非西方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心理、器物和制度层面都无条件地全盘仿效或移植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潮。从本世... 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嬗变、由落后国家向先进国家变迁的过程。“西化主义”是指非西方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心理、器物和制度层面都无条件地全盘仿效或移植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潮。从本世纪60年代起,“西化主义”概念曾一度被弃置不用。但在最近几年,这一思想又重新抬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化主义 现代化 误区 工业文明 非西方 社会演进 欧美发达国家 农业文明 社会思潮 制度层面
原文传递
再论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观
3
作者 洪晓楠 刘越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8年第4期73-77,共5页
"五四"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文化哲学思潮.即自由主义西化派、保守派(以新儒家为其主流)、唯物史观派。这三大思潮之间错综复杂、对立统一。其中的自由主义西化派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颇有影响的派别。自... "五四"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文化哲学思潮.即自由主义西化派、保守派(以新儒家为其主流)、唯物史观派。这三大思潮之间错综复杂、对立统一。其中的自由主义西化派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颇有影响的派别。自由主义西化派有四种主张,印"全盘西化"、"充分西化"、"根本西化"和"大部西化",随着三大文化思潮的相互斗争和融合,自由主义西化派出现了"分化"和"异变"。即由"全盘西化"趋向于"充分西化"、"充分世界化"、"根本西化"、"从根上西化"、"大部分西化",以"现代化"取代容易引发争议的"全盘西化"。自由主义西化派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阶段产生的,它具有批判封建主义、参与民主革命的双重积极意义。虽说它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为蓝本,在学习西方的具体方向与方法上走了极端.但这种始终把爱国情怀和民族复兴置于首位的救国救民与追求现代化的精神光为值得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西化 全盘西化 充分西化 根本西化 大部西化
下载PDF
“中国梦”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佳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第9期118-119,共2页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情怀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源动力发挥着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缺失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冲击也...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情怀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源动力发挥着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缺失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冲击也较为严重,本文旨在通过现状分析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爱国主义教育西化 社会主义建设
下载PDF
现代化:世界发展的共同课题 被引量:1
5
作者 尹全海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4-46,共3页
本文认为现代化首先启动于西欧 ,是因为西欧曾为农业文明的最薄弱环节。因此 ,西化主义不能代表现代化的前景和方向 ,只有把现代化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才符合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现代化 农业文明 西化主义 全人类
下载PDF
当前知识分子中的三种非理性文化心态
6
作者 王军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第2期49-52,共4页
当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待不同文化总体较为理性平和、开明务实,但也存在三种非理性文化心态,即对西方文化的迷信心态、对传统文化的复古心态和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心态。很多知识分子有意无意地掉入西方话语的逻辑陷阱、思考框架、研究范式... 当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待不同文化总体较为理性平和、开明务实,但也存在三种非理性文化心态,即对西方文化的迷信心态、对传统文化的复古心态和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心态。很多知识分子有意无意地掉入西方话语的逻辑陷阱、思考框架、研究范式中,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释权。西方文化思潮的泛滥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复古倒退的"尊孔崇儒""儒家宪政"也可以毁掉社会主义前途。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来判断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各种教条式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文化心态 西化主义 复古主义 教条主义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的发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41-46,共6页
采用宏观审视和微观考察、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科学的比较法等方法,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总结和回顾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历程,阐述了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西化派、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复杂的对立统... 采用宏观审视和微观考察、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科学的比较法等方法,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总结和回顾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历程,阐述了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西化派、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文化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西化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科玄论战”对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洪晓楠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18,共7页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 ,深刻地影响着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 2 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唯物史观诸派文化哲学的...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 ,深刻地影响着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 2 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唯物史观诸派文化哲学的影响以及“科玄论战”中三方话语的撒播带来的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困境及其消除的理路 ,表明对“科玄论战”的历史反思仍将对 2 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玄论战 文化哲学 文化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西化 唯物史观派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三大伦理思潮“本根”意识之比较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海秀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7,共7页
民国时期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都具有认同传统优秀伦理文化的"本根"情怀,但在处理与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问题上选择了不同的文化路径,即自由主义西化派的"有限认同"、现... 民国时期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都具有认同传统优秀伦理文化的"本根"情怀,但在处理与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问题上选择了不同的文化路径,即自由主义西化派的"有限认同"、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继承"。结合三大伦理思潮处理与传统伦理文化关系的优长缺失,在处理现代道德建构与继承优秀传统伦理思想资源的关系时,应加强"本根"教育,培育责任意识,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坚持中国伦理文化的"主体性"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 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潮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 “本根”意识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化哲学的理论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晓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中国当代文化哲学的理论特征洪晓楠(安徽师大政法经济系)中国当代文化哲学,从狭义上看,主要是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包括港台)较为流行、影响较大的文化哲学思潮;从广义上讲,为了立足于观察中国哲学文化走向世界的... 中国当代文化哲学的理论特征洪晓楠(安徽师大政法经济系)中国当代文化哲学,从狭义上看,主要是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包括港台)较为流行、影响较大的文化哲学思潮;从广义上讲,为了立足于观察中国哲学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机和历程,它甚至涵摄整个“文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当代新儒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由主义西化 唯物史观派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当代 中国文化 理论特征 新生代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形态及主题取向
11
作者 臧公余 丁忠锋 《社科与经济信息》 2001年第9期22-23,46,共3页
纵观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的整个研究领域,不难发现,其理论研究大体仍局限于彼此无涉的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完整的文化哲学体系.目前,国内文化哲学论者一般认为,中国直到20世纪80、90年代才展开所谓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①.据此,笔者... 纵观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的整个研究领域,不难发现,其理论研究大体仍局限于彼此无涉的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完整的文化哲学体系.目前,国内文化哲学论者一般认为,中国直到20世纪80、90年代才展开所谓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①.据此,笔者将此前的广义上的文化哲学探讨都称之为不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在此,不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和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被看作是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对于这两种形态文化哲学研究的主题取向及其内在关系,国内很少有人专门论及.本文力图从文化哲学兴起的原因及其理论目的这一角度,对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研究主题取向展开论述,以求对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有较完整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哲学研究 主题取向 自由主义西化 时代背景 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
下载PDF
“科玄论战”与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的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洪晓楠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2-48,共7页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 ,深刻地影响着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本文从“科玄论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影响等方面给出较为全面的历史诠释 ,展现了“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 ,深刻地影响着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本文从“科玄论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影响等方面给出较为全面的历史诠释 ,展现了“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 2 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派文化哲学、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哲学、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的影响 ,揭示了由于“科玄论战”中三方话语的散播带来的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困境及其消除的理路 ,表明对“科玄论战”的历史反思仍将对 2 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玄论战 科学派 玄学派 文化哲学 文化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西化 唯物史观派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价值迷误
13
作者 王世诚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7年第4期63-65,共3页
关键词 文化研究 西方文化 当代中国 主体性 传统文化 文化批判 九十年代 西化主义 后现代思潮 泛文化
下载PDF
新中国思想史概观
14
作者 陆剑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9-37,共9页
新中国60年的思想史是它的社会意识形态史。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三大思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西化的自由主义、重释传统文化的新儒学人文主义,它们的动态并存和相互作用一直变迁延续到现在。从建国初期短暂时间的三者并存,到1957年以... 新中国60年的思想史是它的社会意识形态史。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三大思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西化的自由主义、重释传统文化的新儒学人文主义,它们的动态并存和相互作用一直变迁延续到现在。从建国初期短暂时间的三者并存,到1957年以后"虚假一元化"状态,再到1992年以后形成新的三者并存,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思想反映,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现实表现。由此,新中国思想史的主题就成为社会思想多元存在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一元主导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关系,是当代中国思想界的严肃历史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思想史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西化的自由主义 新儒学人文主义
下载PDF
Grounding the View from Nowhere? Essentialism, Liberal Universalism, and Cultural Relativism
15
作者 Philip A. Michelbach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4期244-250,共7页
How can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engage non-Western cultures if liberalism is--in Thomas Nagel's famous formulation-a view from nowhere? This paper seeks to investigate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at the nexus of mo... How can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engage non-Western cultures if liberalism is--in Thomas Nagel's famous formulation-a view from nowhere? This paper seeks to investigate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at the nexus of moral relativism and liberal universalism that Martha Nussbaum attempted to come to terms with in her essay Human Functioning and Social Justice: In Defense of Aristotelian Essentialism. I argue not against the idea of essentialism but rather for greater care in the concept's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NTIALISM LIBERALISM Martha Nussbaum RELATIVISM ARISTOTLE
下载PDF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A Chinese Concept for Global Development 被引量:1
16
作者 Tian Wenl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7年第4期1-20,共20页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emerging as the Western-dominated world order is declining. Capitalism has intensified the rich-poor divide and power politics have led to great upheavals. Western values have ...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emerging as the Western-dominated world order is declining. Capitalism has intensified the rich-poor divide and power politics have led to great upheavals. Western values have caused a "value dislocation" for non-Western countries. The world is calling for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emerged as an answer. It embodies China's ideas on global development. First, it works for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every country, which will eas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Second, it emphasizes geo-economie integration that will heal the fragmentation of Eurasia. Third, it advocates linkages between people and inclusiveness to create a new kind of civilization. However,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lie ahea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global development geopolitical integration China' s conception
下载PDF
“整理国故”运动再认识
17
作者 徐庆文 《当代儒学》 2011年第1期295-306,共12页
"整理国故"作为一种运动,专指20世纪20—30年代针对"保存国粹"的复古言论而引发的以"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主旨的文化运动。这样一场文化运动,学术界早已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省。新文化运动后继起的三大思潮中,现代新儒... "整理国故"作为一种运动,专指20世纪20—30年代针对"保存国粹"的复古言论而引发的以"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主旨的文化运动。这样一场文化运动,学术界早已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省。新文化运动后继起的三大思潮中,现代新儒家指责"整理国故"运动将"国故"视为"古董",唯物史观派认为这场运动竟在"粪秽里寻找香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国故 自由主义西化 唯物史观派 新儒家 国学研究
下载PDF
Inarticulateness, Power and Ethnic identity On Jorge Luis Borge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18
作者 Du Bingy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年第8期10-11,共2页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ocus on Jorge Luis Borges’ short story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Borges, an Argentina short storywriter and translator, whose motherland is under long-term western colonization, identifi 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ocus on Jorge Luis Borges’ short story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Borges, an Argentina short storywriter and translator, whose motherland is under long-term western colonization, identifi es himself unconsciously with the western culture. Hisworks mostly touch upon the themes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Along with post-colonialism theory’s springing up, critics began to analyze hisworks from the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is short story with religious implication parallels to the cultural invasion in theperiod of colonization, from powerful culture to weaker one. The author, thus, aims to use Michael Foucault’s viewpoints concerning power andknowledge to probe into the western cultural hegemony and ideological invasion refl ected in this story. Besides, the los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ethnic identity of the colonized will be discussed in deta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rge Luis Borges power and knowledge inarticulateness 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hegemony.
下载PDF
Hermeneutics of Identity: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s Search for Self-dependence
19
作者 Michael Schulz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8期768-795,共28页
Does a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that is more than a copy of European thought exist? This question determines the historical-systematic presentation of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Sp... Does a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that is more than a copy of European thought exist? This question determines the historical-systematic presentation of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Spanish speaking part of Latin America. Jos6 Marti's essay, "Our America" (1891), offers the essential topics of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liberation, literal plurality, continental and national identity, anti-positivistic emotionalism and intuitionalism, mestizo-philosophy, indigenous wisdom, unity of universal and regional principles, social-practical, ethical and intercultural orientation). These topics are paradigmatically outlined by means of the portraits of pioneering poets, philosophers, and traditions of Latin America. The most convincing approach of the present seeks for an intercultural formatting and performance of philosophical issues, which includes a sensibility for the hybrid character of many Latin American realities and the attempt to identify universal insights in local traditions. Latin American intercultural philosophy avoids relativism and relies on discovering and developing communal ethical standards which link cul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in American philosophy mestizo-philosophy indigenous traditions intercultural philosophy HYBRIDIZATION universal ethical standards
下载PDF
What Makes a Mother a Monster? Mrs. Gant's Grotesque Masculinity and the Cult of Womanhood
20
作者 Naoko Ohri 《Sociology Study》 2014年第6期554-562,共9页
This paper1 reevaluates the portrayal of Mrs. Gant in William Faulkner's short story "Miss Zilphia Gant" (1932). It argues that Faulkner represents her as "the mother as a monster" and looks at the features of ... This paper1 reevaluates the portrayal of Mrs. Gant in William Faulkner's short story "Miss Zilphia Gant" (1932). It argues that Faulkner represents her as "the mother as a monster" and looks at the features of that representation. More specifically, the paper devotes attention to this abusive mother's curious masculinity, employing feminist readings from two angles. That is, on the one hand, the paper reexamines the nature of Mrs. Gant's unfemininity by considering the immense responsibility of child-rearing that mothers bear in modern societies. On the other hand, it attempts to locate the origin of her bodily manliness by considering the prism of images of women as evil and destabilizing that pervaded Western culture earl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uch approaches have revealed that making a monster of a mother requires a conspiracy taking advantage of both the inconsistencies inherent in the ideals of motherhood and the bizarr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femininity itself is masculinized.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Mrs. Gant's monstrosity is a reflection of a predicament which many women in modern times whether Faulkner's or our own share, that is, being expected to be a perfect mother while still being viciously castigated as sexually threate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am Faulkner "Miss Zilphia Gant" MOTHERHOOD female sexuality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